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国情普查是国土资源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环境空间整体状况地理元素要求的国情状态调查工作.其具有很强的经济战略和国土资源战术工作意义.为此要认真落实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技术细节.本文依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1号和[2013]13号文件的精神,从技术层面分析一下GDPJ01-2013至GDPJ06-2013文件调查要求的关键点,为自治区地理国情普查顺利开展进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2.
刘燕青 《西部资源》2014,(1):196-197
本文介绍了地理国情普查的意义、普查依据与技术规定、普查对象。并对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刘燕青 《西部资源》2014,(2):116+119
本文介绍了地理国情普查的意义、普查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并对开展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控制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西部资源》2013,(4):1
8月19日上午,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务院小礼堂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就普查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强调了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要准确把握地理国情普查的任务要求,做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情况分析和应用,要加强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并要求以此次普查为契机,全面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谢明霞  王家耀  陈科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60-1368
地理国情分类区划是认知和分析地理国情的有效途径,是研究认识地理国情类型特征、组合及其演变趋势的区域差异和地理国情空间分异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了地理国情分类区划的指标体系;基于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了地理国情分类区划模型。选择河南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区划实验。通过对地理国情数据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根据分析的可视化结果,可直观地确定地理国情的分类区划数,并将此设置为初始的聚类数;在此基础上进行k均值聚类,可实现河南省地理国情的分类区划,通过对各聚类簇中指标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各聚类簇中心对区划各类型进行定义和解释,最后对聚类结果进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河南省地理国情可划分为指标数据极值区、指标数据低值区、指标数据中值区和指标数据高值区4类,且根据空间集聚性分析,可判断分类区划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各区划类型间相互包容和渗透,集聚呈4条西南?东北的条状带。该项工作可为统筹地理国情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对地理国情普查采用的不同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以卫星遥感影像和航空影像作为普查基础资料应具备的条件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普查办获悉,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年度阶段性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4年9月底,工作底图制作已完成94%,地理国情信息遥感解译样本制作及外业调绘核查已完成62%,地理国情信息编辑及整理已完成37%,地理国情普查综合任务完成率达到66%。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并于2013年2月28日发布了  相似文献   

8.
为落实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国家印发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方法(试行)》")。本文基于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成果及相关部门专题数据,运用《技术方法(试行)》,开展了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资源基础评价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专项评价研究。分析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过程中的应用,探讨了普查成果作为评价基础数据的适用性,为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精准化评价提供了借鉴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多源遥感影像和已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正射影像生产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针对不同情况处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关键技术与流程,实际生产表明该技术应用于地理国情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是高效可靠的,为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大规模、高效生产DOM提供了可行、实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该项工作的实施,对于地理国情监测的常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部资源》2014,(4):36-36
<正>9月9日,林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县直各有关部门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涉及到的资料收集、道路通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也标志着林西县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启动。林西县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测绘院承担。为配合做好这项工作,林西县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部门协调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对该项工作要高度重视,积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13,(5):64
正11月27日,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启动会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举行,地理国情监测这项重大开拓性工程正式拉开序幕。此次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从2012年11月开始至2013年3月结束,涉及11个省区市,覆盖31万平方公里国土。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选择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试点区域,有针对性地收集专业资料,进行数  相似文献   

13.
地表覆盖是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内容之一,针对其空间分布格局问题,提出了基于景观要素特征-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构型的景观健康分析与评价模型。结合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基于2014年地理国情普查试点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地表覆盖的景观格局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景观结构与格局健康水平较低,其原因主要是水域景观要素特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健康水平、草地景观要素特征与景观空间构型的健康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14.
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了解到,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组成的专家组对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承担的地理国情普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试点项目通过了验收. 专家组指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地理国情普查试点项目技术设计符合国家试点要求,采用技术路线科学合理,使用基础资料可靠,数据处理加工作业流程严谨规范,成果数据齐全完整,格式正确,符合普查试点成果要求,该项目为今后全面开展全区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试点项目于2013年4月启动,试点区域1013平方千米,由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5.
《地理研究》2015,(2):196
<正>2015年1月24日,《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成立暨"十三五"国家区域战略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支持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陆大道、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国  相似文献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下地理科学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整体科学的进步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地理科学已迈入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学科间和领域间的深度融合寻求新发展路径,完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服务国家社会之功能,是当前地理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基于自然科学基金视角,分析了中国地理科学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认为其与国际前沿未充分接轨,研究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有待加强,认为地理科学融合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理论与技术创新的能力有待提升,认为学科内部体系要根据知识融合需求进一步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助政策引导下地理科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学科交叉融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多领域交叉融合和面向申请代码优化布局的分支学科交叉三大融合发展路径与相应政策工具。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立足于保持学科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政策创新来激励地理科学与其它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建设更具有活力与创新性的学术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刘丹丹 《中国地名》2013,(11):56-57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发展的新的变革时期和经济发展转型时期。测绘地理信息也迎来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监测地理国情随之出现。由于传统的数据管理数据模式的低效性,使得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地理国情监测的发展需求,建立国情监测数据管理的测绘体系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管理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通过数据库的模式对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月24日,《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成立暨"十三五"国家区域战略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支持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陆大道、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以及中国科学院系统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相关研究所、有关高等院校地理机构的30余位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会  相似文献   

19.
张亮靓  孙斌栋 《地理学报》2017,72(8):1419-1431
关于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经济学家主张要素向中国沿海发达地区自由流动,而城市和经济地理学家则认为应对不发达地区发展给予支持。本文以国家尺度的城市规模分布来测度经济地理格局和城市化空间结构,综合运用截面和面板双重估计方法,探索了国家经济地理格局与国家规模的关系。结论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表征国家规模的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与国家经济地理的均衡分布呈现显著正相关,即大国的经济地理倾向于多中心均衡布局。机制在于,经济中心的辐射半径不是无限的,地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距离对于生产力和城市化布局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地理格局呈现先极化后均衡的演化趋势;城市化率和非农产业比重的提高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样也会促进国家经济地理格局向均衡方向发展。再考虑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政治诉求和中国地大物博的既有现实,本文政策启示是,大国的经济地理和城市化格局应该走适度均衡发展之路,国家采取空间干预政策促进中国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学术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地理教育改革应发挥学科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优势,与时俱进,主动将乡村振兴的内容引入到地理课堂。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以“区域经济发展”教学内容为例,将地理课堂教学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路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