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石英是原生金银矿物的主要载体矿物。利用红外光谱方法测定石英包裹体中H_2O和CO_2的相对光密度D_1和D_2,统计分析Au、Ag与D_1、D_2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出Au、Ag含量的红外光谱定量评价指标,可作为该地区进一步找矿的红外光谱标志。  相似文献   

2.
论自然金银矿物Au、Ag含量的标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自然金银矿物的Au、Ag含量的标型意义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自然金银矿物Au、Ag含量的标型意义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来反映:(1)矿床中自然金银矿物的组合特点;(2)自然金银矿物内部Au、Ag含量的均匀性;(3)自然金银矿物的成色。对以上三方面所反映的矿床成因、矿床形成条件、形成时代及矿床类型等的意义分别作了探讨。对于指导矿床深部的评价及寻找矿金的源区等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吉林集安金厂沟金矿石英的含Au性测试分析结果显示 ,含Au与不含Au石英脉的包裹体成分及晶胞大小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含Au石英脉包裹体的H2 O和CO2 含量分别为 85 8 35×10 - 6 及 119 87× 10 - 6 ,而不含Au石英脉包裹体的H2 O和CO2 含量分别为 668 2 2× 10 - 6 及 69 2 4×10 - 6 ,红外光谱测试石英的晶胞参数及微量元素的分布也显示出同样的差异。这种差异为该矿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成矿信息及找矿标志 ,结合构造控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信息得出该矿床的 4、 11、 13号石英脉含矿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三个泉地区新近发现的几个金矿床(点)的含金石英脉及无矿地段的不含金石英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两者在流体包裹体特征、红外光谱特征等方面的显著差别,结合矿区含金石英脉的微量元素特征建立了该区石英脉含金性评价模型,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卿敏  白万成 《黄金地质》1995,1(3):54-60
选择了小秦岭含金石英脉脉石英的显微镜下特征、红外光谱及近脉(矿)围岩全岩爆裂温测等3种包裹体研究方法,对比研究了东闯金、铅矿区和杨砦峪矿区不同含金性石英脉、含矿脉中的富矿、贫矿地段及矿体不同部位的包裹体特征,提出出了石英脉含金性评价及差别矿体剥蚀程度的包裹体指标。  相似文献   

6.
电导度是溶液导电能力的相对尺度,电导度的大小能直接反映出成矿溶液浓度的高低.实验证明,成矿溶液相对高浓度聚集区,往往也是矿床的主矿体或富矿体赋存处.石英是刺猬沟和三道湾子金矿重要的脉石矿物,也是金的主要载体.借助于成矿溶液电导度和红外光谱方法对刺猬沟和三道湾子金矿区石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溶液电导度和红外光谱测定的DCO2与石英中Au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成矿溶液电导度>40.1μS,DCO2>0.2矿化好.上述研究获得的信息对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寻找和评价石英脉型矿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湘西金矿外围(东部)层间石英脉的主要载金矿物——石英进行了含金性评价的矿物学研究,除了石英的标型特征及包裹体评价之外,还着重进行了谱学评价,包括红外光谱(IR)、电子顺磁共振谱(EPR)、热发光光谱(TL)、X射线粉晶衍射谱(XRPD)以及阴极发光光谱(CL)等近代测试新方法,其中运用阴极发光光谱对石英脉含金性进行评价尚属首次,并据总结出的石英脉含金性评价的矿物学标志,预测了外围四个工作小区的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8.
在东沟坝金银矿床中,Au、Ag 元素赋存状态新颖而引人注目,其主要特征有四:其一,Au、Ag 均以独立矿物的形式产出;其二,Au、Ag 元素以类质同象互换构成完整的金—银系列矿物;其三,Au、Ag 赋存形式以晶隙金最多、裂隙金次之、包体金居三,未发现晶格金;其四,金、银矿物粒度大、形态复杂,产于重晶石—方铅矿建造中。从而构成类型独特的“重晶石(脉)型金银矿床”。  相似文献   

9.
辽宁五龙金矿含金石英脉中石英晶体的塑性变形显微裂隙和熔融现象普遍发育,在无矿石英脉中上述现象则不发育或缺失.气液包体在含金石英脉中数量多.成矿温度阶段性明显,沸腾现象也较发育.而在无矿石英脉中则反之.据包体化学成分推测成矿溶液化学成分属CO2-H2O-Cl-Na-Ca型,而无矿石英脉热液成分为CO2-H2O-F(Cl)-K-Ca(Mg)型,石英中微量元素浓集克拉克值(Ck)及相关系数表明Au、Sb、Bi、W、Ag为本区主要成矿元素.且含金石英脉的Ck值均大于无矿石英脉.热发光曲线在含金石英脉中主要为双峰和多峰型,而无矿石英脉则为单峰型,上述石英标型特征作为五龙金矿床石英脉中找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并结合能谱分析,在金青顶金矿Ⅱ号矿脉深部除含碲化物碲银矿、碲金银矿和碲铋矿外,首次发现碲金矿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前人对于该矿床中存在碲金矿这一新矿物的推测,也打破了该金矿深部无碲金银矿的传统认识。这些碲化物呈连生体或者细脉状产于黄铁矿等硫化物、石英与黄铁矿裂隙中。在金银碲化物矿物中,Te含量变化较小,Au含量变化较大,与Ag呈负相关,与Bi为正相关。结合金-银-碲矿物成分-共生图解,对金银碲化物矿物的共生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Te总是优先与Ag结合形成碲银矿或碲金银矿,只有热液中Ag被消耗后才与Au结合形成碲金矿,最后Te被耗尽,矿液中残留很多的Au,从而形成自然金,说明随着成矿过程的演化,成矿热液可能逐渐富金,具体表现为碲银矿-碲金银矿-碲金矿-自然金的析出顺序。  相似文献   

11.
赤峰地区金矿床流体包裹体与深部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淮  伍刚 《矿物学报》1991,11(4):334-340
对赤峰地区石英脉型及蚀变岩型(含石英脉蚀变岩)金矿床的研究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成分、温度和特征元素比值等可以作为金矿化找矿评价和深部预测的标志。(1) 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是成矿溶液的代表,反映了金矿形成的条件和环境。可以将均一温度作为一种深部预测的变量指标。(2) 石英红外光谱CO_2和H2_的光密度,实际上反映的是石英中流体包裹体CO_2和H_2O的含量特征。D_2和D_2/D_1的特征值可以作为金矿床深部预测的变量参数。从上到下,D_2/D_1值的增大,可以预示金矿化向下逐渐增强。(3) 容矿围岩为石墨片岩(或含有机质的岩层)的金矿床,包裹体的气体成分,特别是CH_4和N_2的含量与金的富集有关,可以判别“无矿”和“含金”石英。  相似文献   

12.
阿尔泰克兰盆地VMS矿床的变形变质与碳质流体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阿尔泰南缘克兰火山-沉积盆地的泥盆纪VMS型矿床经历了石炭纪一二叠纪同造山的区域变质和热液叠加改造作用,同构造石英脉和穿切层状铅锌矿化的脉状铜矿化很发育.矿石中反映压力-重结晶作用的各种结构构造发育,包括碎斑结构、交代结构、斑状变晶结构和碎裂结构,以及塑性流动构造或皱纹构造、压力影等.对铁木尔特、大东沟铅锌(铜)矿床的包裹体研究表明,在矿化构造岩和晚期硫化物石英脉中发育极丰富的碳质(CO2-(CH4-N2)流体.与碳质流体共生的LCO2-LH2O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3.1~412.1℃(铁木尔特)和209~430℃(大东沟),碳质流体的捕获压力估计为180~300 MPa.这些特征与区域变质的温压条件相当,与VMS无关.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单个包裹体的重金属微量元素初步对比分析表明,造山型萨热阔布金矿的碳质流体中检出有Au、As,而在VMS矿床中没有检出,说明碳质流体在区域变质过程中对A-u成矿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刘晓东  徐海江 《矿物学报》1991,11(4):413-421
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表明茅排金矿形成于中高温、中低压环境。从成矿早期至成矿晚期,成矿温度和压力、成矿流体的盐度、密度、Eh、pH、fo_2以及成分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等具一定的演化规律。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属H_2O-NaCl-CO_2(+CH_4)体系,富含CO_2、CH_4等挥发分。成矿晚期成矿流体出现不混溶性,有利于金的富集沉淀。流体包裹体中某些特征参数K~+/Na~+、CO_2/H_2O和含CO_2包裹体的丰度可作为金矿化贫富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14.
石英是原生银矿床银的主要载体矿物。通过对山门银矿床石英的红外光谱、热释发光,X射线衍射、原子吸收光谱及电镜能谱能谱等分析测定,研究了石英的含银性与包裹体CO2和H2O的相对吸光度漳,含银性与石英热光曲线、晶胞参数及杂持含量间关系,给出了石英含矿性的谱学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白乃庙矿田十四万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日晨  李文博 《岩石学报》2009,25(11):2973-2982
十四万金矿床是白乃庙矿田徐尼乌苏金矿化带内重要的石英脉型金矿,矿体产于EW向韧性剪切带的次级NE向断裂.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早阶段形成无矿石英脉,石英遭受明显压应力作用,包裹体类型包括富水溶液型、富碳质型、纯碳质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60~420℃,平均盐度6.78%NaCl eqv;中阶段为硫化物-方解石-绿泥石-绢云母-细粒石英组合,充填早阶段石英的裂隙,未遭受明显应力作用,包裹体类型为富水溶液型和纯碳质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0~260℃,平均盐度7.22%NaCl eqv;晚阶段形成方解石脉,仅有富水溶液型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0~180℃,平均盐度2.15%NaCl eqv.激光拉曼测试结果表明包裹体气相成份主要为CO_2、CH_4和少量N2.早阶段成矿流体为富碳质流体,成分为CH_4+CO_2+H_2O,中阶段流体为富水流体,成分为H_2O+CH_4,早、中阶段均发生了流体沸腾作用,早阶段强烈的沸腾作用使流体CO_2和CH_4含量降低,中阶段方解石沉淀使CO_2含量进一步降低,并导致了硫化物沉淀和金矿化.十四万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均与造山型矿床一致,为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可能源于徐尼乌苏组浅变质作用产生的变质流体,成矿构造背景可能为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间的陆陆碰撞造山体制.  相似文献   

16.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水银洞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观测和热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成矿流体不混溶的热力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CO_2-H_2O包裹体三大类,并以富含CO_2-H_2O包裹体为特征,CO_2-H_2O包裹体可进一步划分为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加热时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H_2O相;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CO_2相,而且二者的完全均一温度和完全均一压力一致,说明它们是同时期捕获的CO_2-低盐水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它们形成时的热力学条件是:形成温度236℃,形成压力324 bar(1bar=10~5Pa);共存两相流体密度:低盐水相0.900 g/cm~3,CO_2相0.314 g/cm~3;共存两相中CO_2的摩尔分数:低盐水相0.0376,CO_2相0.7337;水溶液含盐度w(NaCl)约为1.3%。  相似文献   

17.
新疆阿合奇县布隆金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阿合奇县布隆石英重晶石脉型金矿床是一个少见的金矿新类型 ,其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NaCl H2 O型、CO2 H2 O±CH4型和CO2 H2 O NaCl型。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大 ,从 1 5 9~ 390℃ ,金主成矿阶段温度集中于 2 0 0~ 340℃ ,流体盐度为 2 .4 2 %~ 1 9.2 9%NaCleq ,但各阶段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盐度高达 2 9.0 2 %~ 4 6 .2 %NaCleq。成矿流体密度为 0 .731~ 1 .1 32g/cm3 。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中以H2 O和CO2 为主 ,含少量N2 ,CH4,C2 H6,H2 S等 ;液相成分以Na+ 、Cl-为主 ,其次是Ca2 + ,K+ ,Mg2 + ,SO2 -4。布隆金矿床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1 3 CPDB值为 - 4 .6‰~ - 1 .4‰ ,δ1 8OSMOW 为 1 7.2‰~2 1 .1‰ ,δ1 8O水 值为 6 .7‰~ 1 4 .7‰ ,δD变化于 - 70‰~ - 5 5‰ ,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建造水 ,并混合少量岩浆水和大气降水 ,流体中的碳主要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物理化学条件和流体组成的改变以及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在成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阿尔泰大东沟铅锌矿的碳质流体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东沟铅锌矿是阿尔泰南缘泥盆纪克朗火山-沉积盆地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之一,在石炭—二叠纪同造山的区域变质过程中,受到热液叠加改造作用,层状铅锌矿体发育脉状石英和矿化。本文对阿勒泰大东沟铅锌矿区石英脉中的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估算出包裹体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并采用激光拉曼、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对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成分测试。结果显示,石英脉中的包裹体主要为碳质流体包裹体,多以面状、带状分布,最低捕获温度在209~459℃之间,密度为0.75~1.15g/cm3,最低捕获压力在110~540MPa之间。初步研究表明碳质流体的来源与同造山的变质作用有关,而与海底喷流沉积无关。激光拉曼测试结果表明包裹体气液主要成分为CO2和N2。SRXRF测试碳质包裹体中金属微量元素显示低Cu、Zn、Pb,而富集Au。  相似文献   

19.
胶东三甲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三甲金矿是胶东牟平-乳山金成矿带内重要的石英脉型金矿,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三甲金矿蚀变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三种类型:H2O-CO2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早期乳白色石英中主要赋存原生的H2O-CO2包裹体;成矿期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的富CO2包裹体主要为原生,随机分布,气液比变化较大,常与早期H2O溶液包裹体共生且均一温度接近,显示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在成矿晚期的石英和方解石中主要发育原生H2O溶液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前(第1阶段)H2O-CO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b.TOT,至液相)为280℃至416℃,成矿期(第Ⅱ和Ⅲ阶段)富CO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为210—330℃,同期的H2O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3~377℃,成矿后(第Ⅳ阶段)H2O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6—207℃。成矿流体为低盐度的CO2-H2O-NaCl型热液,成矿应力场转变导致的流体减压沸腾作用可能是三甲金矿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索虎沟金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金的成矿作用的研究基础上,对煌斑岩的归属、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煌斑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机制进行了讨论,着重对金矿脉与煌斑岩的密切时空关系和成因联系进行了剖析,最终确立了索虎沟金矿的煌斑岩成矿模式。煌斑岩与金矿代表了同一构造岩浆活动中两次既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热事件的产物,与上地幔和下地壳的局部重熔和岩浆分离结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