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张婧  李伟  吴智平  李春锐  杨波  张晓庆 《地球科学》2017,42(9):1549-1564
渤南地区郯庐断裂带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由于其构造特征复杂,目前对渤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的认识尚不明晰.通过对三维地震和地质资料的分析解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渤南地区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的时空差异及其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渤南地区郯庐断裂带具有3组分支断裂,每组分支断裂由2~4条断裂构成,均表现出了明显的走滑特征,整体由东向西、由深至浅走滑程度逐渐减弱.新生代古新世-早始新世郯庐断裂带渤南段左旋走滑,东部分带活动明显、强度大,中带和西带不活动或活动较弱,渤南地区中生代发育的NWW向伸展断裂系统复活,形成北断南超的复式半地堑或南北双断式结构;中始新世以来,渤南地区郯庐断裂带转为右旋走滑,3组分支断裂均开始活动,表现为强烈的走滑兼伸展运动,强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弱,中带分支断裂形成的中央构造脊将黄河口凹陷分割成东、西两个次洼,并开始逐渐发育一系列次级断层,与主断裂构成帚状断裂组合;新近纪-第四纪郯庐断裂渤南段表现为右旋走滑兼挤压,主走滑断裂不连续,代之以大量规模较小的次级断裂系统.太平洋区板块俯冲方向、俯冲速率的变化以及深部动力背景的变迁共同造成了渤南地区郯庐断裂不同分支构造发育演化及其控盆作用的差异性,由于右旋走滑位移量小于先期的左旋走滑,现今渤南地区构造单元分布仍具左旋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海-陆"探区资料的整合,在断裂体系精细刻画的基础上,对埕北凹陷及邻区新生代断层发育的时空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就其构造格局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埕北地区及邻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特征体现了继承与改造并存,拉张与走滑叠加的效应。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期,中生代先存的NW向埕北断层继承性活动,控制了盆地北东断南西超的构造格局;沙二段-东营组沉积期,在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右旋走滑所派生的NNW-SSE向拉张及区域近N-S向拉张作用下,发育了一系列NEE向张性断层对先期的构造格局进行了改造,同时,NW向断层受到斜向拉伸持续活动,与NEE向断层共同控制该时期的构造格局;进入新近纪,盆地由裂陷转变为拗陷沉降,断层垂向活动基本停止,取而代之的是NW向和NE向断裂体系的强烈走滑活动,它们的共轭走滑效应决定了该时期的构造面貌。先存断裂的存在及郯庐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是控制盆地构造格局演化的关键因素,依据盆地各时期的演化特征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继承断陷期、改造断陷期和走滑拗陷期三个阶段。明确该地区构造格局的叠合与改造关系对于认识济阳坳陷和渤中坳陷的构造转换关系以及该区的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条巨型张扭走滑构造带。利用地震信息分析地质结构,可将其分为南、中、北三大段和七亚段。按其影响范围的规模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地质结构是“两凹夹一隆”,狭义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则指高垒带与两侧(邻)的断层组合。断裂带内外都发育有反转、花状构造。狭义郯庐前新近纪断裂带走向为NNE,仅在嘉山以南为NE向,其两侧的前新近纪断层大体上都为EW、NE和NEE走向,与狭义郯庐断裂呈锐角相切。古近纪构造层中,由南到北郯庐断层两侧箕状断陷边界都由生长断层所组成,说明郯庐断裂两侧的古近纪断陷应属拉张盆地,并非拉分盆地,郯庐古近纪断裂动力学是拉张而非拉分构造应力场。古近纪构造层在拉张翘倾运动中叠加了右旋走滑地质应力,这种右旋走滑应力是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的结果。中生代郯庐断裂的动力学表现为库拉板块向北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形成的左旋平移现象。郯庐断裂NE向平移走滑与北西向隐蔽断裂的相交处是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部位,因此,应特别重视对高丽营北东向生长断层与渤中-孙河-南口北西向隐蔽断层相交处地震动向的监控。  相似文献   

4.
沾化凹陷中、新生代断裂发育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采用断层活动速率定量分析断裂活动性的基础上,就印支运动以来沾化凹陷断裂的发育期次、组合特点、成因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中、新生代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断裂发育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挤压拼接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及其郯庐断裂带的活动两大构造体系域;晚三叠世NW向逆推断层的发育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挤压拼接时产生的板内局部挤压调整效应;晚侏罗世—白垩纪NW向断层发生的构造反转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地幔上涌所产生水平拉张背景下郯庐断裂左行走滑的结果;燕山—喜山构造阶段过渡期郯庐断裂由左旋至右旋的转换,则导致了研究区断裂发育由NW向至NE(NEE)向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青东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与盆地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维地震、钻井岩心及录测井资料的详细分析解释,发现青东凹陷古近纪不同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存在着差异性:孔店期-沙四早期青东凹陷以NW向断层控盆为主,整体断层数量较少,但规模较大;沙四晚期断层数量明显增多,各个方向控盆断层均有发育,NW向的青东12断层消亡,主要以NWW和近EW向断层活动为主;沙三-沙二期控盆断层走向主要为NE和NEE向。这种构造格局的转变导致了相应的盆地转型,青东凹陷孔店期表现为受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应力场控制之下的一系列北东断南西超的北西向半地堑,地层沉积厚度大;沙四期青东凹陷表现为NWW与近EW向兼有的复合盆地格局,为盆地转型阶段;沙三期、沙二期受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应力场的影响,盆地格局完全转为近EW和NE(E)向,开始发育北断南超的半地堑和双断式堑垒构造。  相似文献   

6.
渤海南部新生代构造发育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对断裂体系精细刻画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就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南部地区(包括渤南低凸起、黄河口凹陷、莱北低凸起、莱州湾凹陷)新生代的构造发育演化特征及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断裂体系存在三组优势发育方向,NNE向断裂属郯庐断裂带渤南段,可分为西、中、东三个分支带,走滑特征明显;近EW向及NE向为伸展性质的控凹、控带断裂;三组断裂相互切割,形成了渤海南部地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古近纪具有两个沉积–沉降中心,黄河口凹陷中心受控于近EW向断裂,莱州湾凹陷的沉积中心受近EW向和NNE向断裂共同控制,至新近纪,沉积中心呈由南向北迁移的规律;渤海南部地区构造演化体现了断–拗与走滑的叠加效应,可以划分为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的初始裂陷、沙三段沉积期的伸展裂陷、沙二段–东营组沉积期的走滑–伸展和馆陶组沉积期以来的走滑–裂后拗陷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以渤东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文中将剖面特征分析与水平相干切片特征分析相结合,在对断 裂体系精细刻画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类型断裂的结构模式,分析了断裂的展布特征,并就断裂体系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 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东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吻合于郯庐断裂新生代右旋应力场,表现为以NNE 向走滑断 裂为主枝、以NE向拉张断裂为侧枝、近EW 向断裂为细脉的特点,可以划分为走滑断裂、拉张- 走滑断裂、走滑- 拉张断 裂和拉张断裂四种基本类型,受断裂性质和活动强度的影响,不同类型断裂的空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受郯庐断裂左旋到 右旋的转变、拉张作用与走滑作用强弱的转变、地幔上涌水平拉张到热沉降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断裂体系存 在明显差异,依据断裂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可将新生代盆地发育划分为左旋- 右旋转换、走滑- 拉张断陷、拉张- 走滑 断陷和走滑- 拗陷4 个不同的演化阶段。明确断裂的时空差异性对于渤东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部,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区。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长昌凹陷中部复杂断裂的精细解释。根据断裂发育位置、组合形态、构造样式,结合区域应力特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凹陷中部发育2条NWW向的伸展-走滑复合断裂带,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早渐新世,受NW—SE向区域拉张应力的作用,发育主干伸展断裂;晚渐新世早期,受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扩张的影响,区域张应力发生顺时针旋转,由NW—SE向转变为SN向,开始产生右旋走滑作用,导致形成一系列次级断裂;晚渐新世晚期—早中新世,长昌凹陷内基底断裂持续活动,同时受凹陷北部、南部2个刚性隆起阻碍作用增强的影响,走滑作用更加强烈,产生了大量的负花状构造。北部断裂带具有右行左阶的走滑性质,断裂带内发育挤压应力环境,断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气聚集;南部断裂带具有右行右阶的走滑性质,断裂带内发育拉张应力环境,有利于油气运移。  相似文献   

9.
歧口凹陷及周缘新生代构造的成因和演化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歧口凹陷及周缘构造带发育不同方向的新生代断层,主要包括NE、NNE、NEE、近EW和NW向等,从运动学平衡角度推测这些断层均应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具走滑分量的正断层或上盘斜落的走滑断层。本文提出一个双动力过程模式来解释歧口凹陷及周缘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始新世时主要发生NWW—SEE向区域裂陷伸展,形成NE—NNE向正断层和NEE—近EW向传递断层;渐新世时,受纵贯研究区的NNE向深断裂右旋走滑的影响,叠加了SN向的局部伸展,形成大量NEE—近EW向盖层正断层。晚第三纪时NNE向区域性伸展作用基本停止,深断裂仍继续右旋走滑活动,引起盆地区断层进一步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定量计算断层活动速率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分析,研究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转型时期(孔店期一沙河街组四段沉积期)的断裂组合特征及断层活动对盆地的控制作用,并对转型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孔店期,济阳坳陷继承了中生代后期的断裂发育特点,盆地格局受NW向断层活动控制,NE(ENE)向断层尚未对盆地发育产生重要影响;沙河街组四段沉积期,NW向断层控制作用减弱,NE(ENE)向断层活动逐渐增强,并开始控制盆地的演化,新生代NE(ENE)向盆地构造格局开始定型;中生代末一新生代初期郯庐断裂活动由左旋走滑到右旋走滑的转变,是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转型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武、吴堡断裂带是高邮凹陷的边界断裂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演化特征。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以及断层平均活动速率的计算,分析了两断裂带在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将两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建立了凹陷边界主断裂发育的时空关系,对比探讨了两断裂带内各级断层的发育顺序和模式,并探讨了断层发育的成因。研究表明:一级断裂真①、吴①断层形成于泰州组沉积时期,阜四段沉积时期达到活动顶峰。二级断裂真②、吴②断层形成于阜四段沉积时期,戴南组沉积时期达到活动的顶峰。二级断裂主要形成于一级断裂沿走向的转折处,其延伸方向受控于区域早期NW-SE向伸展应力以及曲折边界条件;两断裂带内部断层发育模式有很大不同,认为其分别形成于伸展机制与斜滑机制下,与区域后期EW向挤压导致的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震资料、油气勘探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琼东南新生代盆地断裂系统的时空差异及动力学成因机制.珠江口-琼东南盆地古近系裂陷构造层以NE向、近EW向基底正断层构成的伸展断裂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沿着盆地走向有明显变化,盆地内部隐伏的区域性和局部的NW向断裂及相关构造变形带构成伸展断裂系统之间的构造变换带.在空间上,区域性的云开、松涛-松南等NW向构造变换带以西为NE-NEE向正断层构成的"非拆离"伸展断层系,以东为NE向正断层、近EW向正断层(走滑正断层)复合而成的拆离伸展断层系.在时间上,古近纪裂陷作用可划分为早(文昌组沉积期)、中(恩平组/崖城组沉积期)、晚(珠海组/陵水组沉积期)3个有明显差异的裂陷期.裂陷早期,盆地西部以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简单地堑、半地堑为主,伸展量相对较小,东部则以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地堑、半地堑为主,伸展量相对大,断层向深部收敛在中地壳韧性层构成拆离的伸展断层系统.裂陷中期,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西部断裂具有继承性活动特点,珠江口盆地东部发育NWW-EW向伸展断层,并向深层切割早期浅层拆离断层,形成深层拆离伸展断层系统,而沿着云开构造变换带发育反转构造.裂陷晚期,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西部断裂具有活动性减弱特点,琼东南盆地东部发育NWW-EW向伸展断层,形成深层拆离伸展断层系统,而沿着琼中央构造变换带发育反转、走滑构造.珠江口-琼东南盆地不同区段断裂系统及其构造演化的差异性受盆地基底先存构造、地壳及岩石圈结构及伸展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拆离伸展断层系统与发育NWW向"贯穿"断裂的基底构造薄弱带、现今地壳局部减薄带相关,南海扩展由东而西的迁移诱导北部大陆边缘块体沿着先存NW向深大断裂发生走滑旋转是导致变换构造带两侧差异伸展的动力学原因,应力场及岩石圈热结构变化是引起拆离断层深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的成盆机制和构造演化过程探讨是该地区烃源岩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阳江东凹为例,通过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整体上确定了研究区走滑断裂的发育特征和展布框架,明确了区域构造运动与走滑断裂的成因联系;并将整体划分成局部,聚焦于阳江东凹古近纪盆地构造演化阶段逐步分解与精细检验,...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在经历了残丘山勘探阶段、多样性潜山勘探阶段之后,位于正向构造单元之间的中低位序复杂隐蔽潜山成为勘探主要方向.桩海地区东部紧邻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的多期构造运动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古生界潜山构造样式非常复杂,并且由于埋藏深,前期地震资料精度低,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勘探进展.该研究针对济阳坳陷桩海地区...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断裂构造特征、变形序列和演化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岷江断裂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重要边界断裂,呈南北向延伸。地球物理场背景及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表明,岷江断裂是一条具有长期发展历史的大断裂。岷江断裂的活动具有多期次性:晚古生代时已经存在,为张性断裂;中生代受北东一南西方向挤压,产生右旋走滑运动;新生代以来,区域应力转变为北西一南东向挤压,随着青藏高原东缘物质向南东方向逃逸,岷江断裂在逆冲的同时伴随着左旋走滑,现在的GPS测量结果显示,岷江断裂仍在进行左旋运动。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上新世至第四纪断裂作用型式与左旋扩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华北地区包含两个新生代引张构造域,即太行山以西的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和以东的华北-渤海平原盆地。鄂尔多斯周缘地堑系上新世~第四纪的断裂作用表征为正向倾滑活动为主,同时具有右旋或左旋走滑分量的运动型式,指示了NW-SE向地壳引作用,华北-渤海盆地内上新世~第四纪的断裂作用发生在NNE至NE走向的断鲜明带上,具有右旋和正向倾滑的斜向运动特征,EW走向的秦岭断裂系华北引张构造域的东界,表现为右旋走滑,与E  相似文献   

17.
自新生代以来,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各构造单元受青藏高原持续挤压和阿尔金断裂走滑的影响,构造变形复杂,发育有多种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地震属性技术是三维(3D)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分析的可靠依据,有助于客观、准确的揭示断裂的空间分布情况,是复杂地区地质解释的重要工具.本文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对位于阿尔金断裂南侧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小梁山背斜深、浅层进行详细的断裂解译,发现该地区深部发育早期EW向逆冲断层;晚期由于阿尔金断裂大规模走滑的作用,形成由深部引发的NW向“楔形”逆冲断层,深部NW向断层的活动引发浅层的滑脱褶皱.综合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新生代的活动分为早期隆升形成EW向斜向逆冲断层,晚期走滑运动发育控制现今背斜形态的NW向断层,具有两阶段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Due to the important control on basin 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oundary fault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study of rift basins. However, researches on boundary fault migration in the rift basins have not been reported yet. On the basis of structural analysis of 3D seismic data in the Nanpu Sag, faulting model of pre-existing weaknesses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results, and the latest exploration achievements in the Jidong Oilfield, the northern boundary faults in the Nanpu Sag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 new model of boundary fault (Boundary faults migration model) is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he rifting stage, with the evolution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the northern boundary faults are continuously migrating; (2) the No.5 fault is the northern boundary fault in E2s3 era in the west side of the sag, and the Gaoliu fault is the northern boundary fault in E3d1-2 era in the middle of the sag; (3) the change of stress field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in the rifting stage is the primary cause for the boundary fault migration in the rift basin. Considering that the change of extension direction during 40-38 Ma involves almost all the Cenozoic rift basins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China, the model of boundary fault migration is expected to have useful implication for fine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the rifted basins in the east and south of China.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缘发育了一系列新生代陆缘盆地,从西向东可划分为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这些盆地记录了新生代南海北缘构造演化过程.为加深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盆地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以珠三坳陷阳江东凹为例,基于覆盖阳江东凹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该地区的断裂体系进行了系统解剖,阐述了古近纪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