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北京地震台gPhone重力仪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检测2015-04-25尼泊尔M8.1地震激发的0S0~0S60之间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0S2~0S56基频自由振荡的实测周期值与PREM 模型的理论值基本一致,证实了gPhone重力仪能有效检测出地球自由振荡信号。  相似文献   

2.
基于陆态网络太原台gPhone重力仪1a的观测记录,在地震频段(200~600s)、亚地震频段(1~6h)和潮汐频段(周期大于6h)研究其背景噪声水平,并与全球超导重力仪SG的背景噪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潮汐和大气改正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进重力数据的功率谱密度PSD,尤其是在亚地震频段和潮汐频段。经计算,太原gPhone重力仪在地震频段、亚地震频段和潮汐频段的背景噪声水平分别为3.641、4.659和5.359。gPhone重力仪的噪声水平在地震频段和亚地震频段均高于SG的噪声水平,但是在频率低于0.8×10-4 Hz时,gPhone重力仪的噪声水平低于新低噪声模型NLNM。此外,分析gPhone重力仪记录的2014年智利Mw8.1地震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表明,虽然gPhone重力仪的噪声水平高于超导重力仪,但其依然能够清晰检测到地球自由振荡信号,验证了gPhone重力仪不仅适合研究长周期潮汐和亚地震模,也可以清晰获取地震频段的地球自由振荡信号。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4年苏门答腊9.0级地震后GGP台网中15台超导重力仪的18组观测数据,采用EEMD分解技术及叠积技术,检测了频率小于1 mHz的低频地球自由振荡的简正模(3S1、0S4、0S5)及其频谱分裂现象。通过对原始分钟间隔的超导重力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重力残差,然后运用EEMD方法将其分解到处于不同频段上的IMF分量,提高了探测低频自由振荡信号的信噪比,使一些低频自由振荡信号的谱线分裂更清晰地显现出来。结果表明,经过EEMD分解过的重力残差能更有效地检测低频自由振荡信号,得到信噪比更高的低阶球型振荡分裂谱线。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EEMD数据处理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超导重力仪在低阶地球自由振荡检测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4年苏门答腊9.0级地震后GGP台网中15台超导重力仪的18组观测数据,采用EEMD分解技术及叠积技术,检测了频率小于1mHz的低频地球自由振荡的简正模(3S1、0S4、0S5)及其频谱分裂现象。通过对原始分钟间隔的超导重力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重力残差,然后运用EEMD方法将其分解到处于不同频段上的IMF分量,提高了探测低频自由振荡信号的信噪比,使一些低频自由振荡信号的谱线分裂更清晰地显现出来。结果表明,经过EEMD分解过的重力残差能更有效地检测低频自由振荡信号,得到信噪比更高的低阶球型振荡分裂谱线。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EEMD数据处理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超导重力仪在低阶地球自由振荡检测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SG-CO53超导重力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地震引发的球形自由振荡0S0-0S48的所有基频振型,检测结果与PREM模型的理论值相比,二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0年智利MW8.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模拟解算该地震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将模拟信号与拉萨台超导重力仪(SG)和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0.3~1.0 mHz频段,超导重力仪观测到的自由振荡信号具有较高信噪比,且可捕捉到谱峰分裂信号。在1.0~5.0 mHz频段,超导重力仪和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观测到的自由振荡信号的频率与理论值偏差均小于0.214%。超导重力仪选用的时间段越长,其与理论计算值的平均偏差越小,当采用的时间序列达到80 h,观测值与理论值的平均偏差为7.715%。当数据长度大于40 h,超导重力仪观测效果明显优于宽频带数字地震仪。2种仪器的观测值与理论值的对比可充分体现超导重力仪的低频性和稳定性,超导重力仪比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在探测地球自由振荡信号方面,尤其是在低频信号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宜昌台重力观测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宜昌台DZW微伽重力仪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利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重力潮汐和气压改正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3~0S37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PREM模型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实测振荡周期与PREM预测的振荡周期相吻合,除0S3、0S4、0S50、S60、S10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于0.2%外,其他振型的观测周期和PREM模型理论周期的相对误差大都集中在0.1%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便携式相对重力仪用于短时重力潮汐观测的可行性,在厦门地震台进行同址对比测试。以利用gPhone重力仪的长观测时段数据修正的FES2004海潮模型为参考,分离出gPhone、CG-5和CG-6型重力仪的静态观测残差序列。结果表明,CG-5和CG-6型重力仪在1 CPD(circle per day)和2 CPD附近的噪声水平(非线性漂移)与gPhone重力仪接近,对主要的全日分潮和半日分潮分析影响较小,观测精度能满足短时海潮模型修正的需要。以CG-5型重力仪在平潭岛的短时重力潮汐数据修正FES2014海潮模型得到测站海潮模型,并回测35 d前绝对重力观测时段的重力海潮负荷值。改正后组均值残差标准差从FES2014模型的2.7μGal降至1.8μGal,由此验证了CG型便携式相对重力仪用于海潮负荷观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借助襄樊地震台gPhone重力仪、BBVS-60地震仪对墨西哥MW8.2地震后的波形数据提取自由振荡信号,采用Welch法来求取随机信号的功率谱密度,提取地球球型自由振荡振型的频率,分析不同探测技术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便携式相对重力仪用于短时重力潮汐观测的可行性,在厦门地震台进行同址对比测试。以利用gPhone重力仪的长观测时段数据修正的FES2004海潮模型为参考,分离出gPhone、CG-5和CG-6型重力仪的静态观测残差序列。结果表明,CG-5和CG-6型重力仪在1 CPD(circle per day)和2 CPD附近的噪声水平(非线性漂移)与gPhone重力仪接近,对主要的全日分潮和半日分潮分析影响较小,观测精度能满足短时海潮模型修正的需要。以CG-5型重力仪在平潭岛的短时重力潮汐数据修正FES2014海潮模型得到测站海潮模型,并回测35 d前绝对重力观测时段的重力海潮负荷值。改正后组均值残差标准差从FES2014模型的2.7μGal降至1.8μGal,由此验证了CG型便携式相对重力仪用于海潮负荷观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102个GRACE卫星月重力场模型,提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的重力前兆信息,同时利用USGS发布的断层模型结合向上延拓技术计算了理论同震重力变化,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GPS监测水汽与水汽辐射计数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针对水汽辐射计观测数据和并址的GPS观测数据,用GAMIT软件求解了台站的天顶总延迟和湿项延迟。运用湿项延迟与水汽含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对GPS监测的大气可降水量与水汽辐射计观测的水汽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结果:由GAMIT解算出的水汽含量与WVR观测值的差值平均值为0.02mm,均方差为0.02mm,由气象文件求出的水汽含量与WVR观测值的差值平均值为0.03mm,均方差为0.02mm。表明用地面GPS监测大气水汽含量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出发,统计分析了成都气象学院建院18年以来所发表的1374篇论文所显现的科研现状,指出了该学院在学科研究及论文发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学院科研方向较为分散、论文影响力较小及科研后备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EGM96??????????ETOPO2???????????????????????Σ?????????????????????ETOPO2?????????б????侫????????ETOPO2??????????????????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模糊评价模型,对某市大气质量进行评价,并与灰色聚类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避免了灰色聚类法结果趋于均化的问题,是较理想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深能钦州码头油库工程海上码头引桥桩施工的工程实例 ,阐述钢护筒护壁人工挖孔在海上基桩施工的基本工序及施工工艺 ,证实钢护筒护壁人工挖孔施工工艺 ,在地层简单的浅海场地 ,是一种行之有效且无污染、机具简单、成本低、进度快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04�����Ŵ������������Զ���α�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λ?????????2004??????????????????????γ????????λ????????????,??????????????GPS????????????????????????????????λ?????????????????????????????????????????????????й???????????????λ??????????????????????仯??  相似文献   

18.
采用求解地壳单层密度变化的一般公式,导出其平面近似公式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将点位错引起的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同时解析延拓至Bjerhammar球面上,得到了点位错引起的地壳单层密度变化的图像。分析表明:①单层密度变化图像与地表形变、重力变化图像相似;②地表形变对单层密度变化的影响比地表重力变化要大;③若点位错引起地表重力变化为10-6~10-7m/s2量级、高程变化为0.1~1m量级,则单层密度变化可达103~104kg/m2量级;④单层密度变化在隆升区为正,沉降区为负  相似文献   

19.
对在一个各向同性、均匀的弹性球的具有恒定的热传导系数的球面上进行加热这一理想情况下,计算了陨星由于空气动力学加热而产生的热应力。在某个充分的时间内,陨星内部的张应力可能达到10kb,这一应力值大于估计的抗拉强度及其所遭受的空气动力学压力。在一个小的石质陨星(半径<10cm)和大一些的金属质陨星(半径<1m)内显著的热应力(1kb)发展很快(几十秒之内),因此可能导致在陨星内部开始拉张破裂。由于高层大气中尘埃粒子的存在、陨星在相对较低的高度上的破裂、陨星的角体形状、在一个撒落场内的广泛散布以及撞击坑的爆炸性质等,由热应力产生的破裂会在观测中反映出来,在大的陨星中,为了热应力的充分扩展要求有更长的加热时间,故其影响可能不甚显著。对于表面要遭到熔化和烧蚀的实际的陨星,此计算所得的应力值可能是一个上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