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PCC桩)技术是河海大学自主开发研制的用于地基加固处理的专利技术,是一种适合于软土地区的新型高效优质桩型,可有效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小地基沉降。笔者介绍了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的技术原理、加固机理、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及其设计与质量检测方法。该桩型具有承载力高、质量可靠和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浇薄壁管桩在威-乌高速公路软基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云东  刘汉龙  李明生  熊文胜  贺海 《岩土力学》2005,26(10):1671-1674
刚性疏桩复合地基是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现浇薄壁管桩复合地基作为刚性疏桩复合地基其中的一种得到越来越多地运用,但相关研究开展的较少。结合现浇薄壁管桩在威-乌高速公路软基加固中的应用,对该技术的设计计算、施工、检测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检测结果表明,现浇薄壁管桩桩体质量好、桩芯土体具有一定的闭塞效应,承载力高,经济性优越。  相似文献   

3.
刘曰飞 《探矿工程》2007,34(6):21-23
介绍了大直径现浇薄壁筒桩的技术特点和施工工艺,对其在海洋工程和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成功应用做了实例介绍,并阐述了现浇混凝土筒桩施工过程的常见问题及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预应力管桩—水泥土搅拌桩组合法加固软土地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水泥土搅拌桩及桩间土组成的复合地基,其承载力是由桩和桩间土共同分担的。通过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实现对桩问土的挤密加固,可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基土的承载潜力,有效地解决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采用多种试验测试方法对这类复合地基进行检测和分析,表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混凝土管桩-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不失为一种节约投资、行之有效的软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云东  彭贵  刘汉龙  杨寿松 《岩土力学》2005,26(Z1):237-240
结合现浇薄壁管桩(PCC)在盐通高速公路桥头软基加固中的应用,通过一系列现场试验观测对现浇薄壁管桩复合地基的桩土荷载分担、沉降、桩土差异沉降、路堤稳定性等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观测表明,PCC技术可显著减小地基的沉降量,使用该技术加固后地基具有沉降收敛快、工后沉降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振动沉模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CC桩)技术是河海大学自主开发研制的用于地基加固处理的新技术,它是一种适合于软土地区的新型高效优质桩型。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了PCC桩的荷载传递机理,考虑了桩土接触面的滑移、脱开和土的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荷载-沉降曲线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相当接近,并揭示了内外侧摩阻力的分布、端阻力的发挥、土塞的作用等一些目前无法由现场试验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岩土力学》2016,(1):119-125
在管桩沉桩过程中产生的闭塞效应以及桩芯土的存在,使得管桩的力学特性与实心桩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考察桩周土和桩芯土力学性质的差异对管桩振动的影响。将桩周土、桩芯土和管桩视为一个整体,利用轴对称模型和桩-土接触面的连续性条件得到了管桩的竖向振动解,为了比较,也给出了管桩竖向振动的欧拉模型解。借助数值算例,对比分析了管桩竖向振动采用轴对称模型和欧拉模型得到的桩顶复刚度,并分析了桩周土、桩芯土和桩体本身物理参数对管桩竖向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轴对称模型得到的桩顶复刚度较欧拉模型的结果小,两种模型得到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桩周土剪切模量比桩芯土剪切模量大时,桩基动刚度和动阻尼则较小;桩顶的复刚度随管桩壁厚的减小而减小,因此,管桩管壁不宜过薄。在进行管桩设计时,需要考虑土体性质对桩基振动特性的影响,合理选择管桩内、外半径和桩长。  相似文献   

8.
钻孔夯扩挤密复合桩地基和预测钢筋混凝土桩基方案及振动沉管、长螺旋压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方案进行了经济、技术、施工、工期等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钻孔夯扩挤密复合桩地基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基方案及振动沉管、长螺旋压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方案进行了经济、技术、施工、工期等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现浇薄壁管桩是一种处理大面积软土地基的专利技术,研究历史相对较短。结合现浇薄壁管桩在盐通高速公路及上海北环高速公路中的应用,通过现场试验对现浇薄壁管桩沉桩拔管速度、混凝土材料塌落度、沉桩过程对场地土性影响及沉桩挤土效应进行的研究,得出了优化的工艺技术参数;沉桩观测表明,现浇薄壁管桩存在一定的挤土效应,但在目前的设计间距下不会对邻桩构成影响,该研究成果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勇 《福建地质》2012,31(1):100-105
根据多年公路软基处理工程经验,以CFG桩加固软弱地基的机理为基础,分析CFG桩施工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原因,总结振动沉管法施工CFG桩的主要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不良地层,导致在灌注桩身混凝土的过程中,孔壁局部坍塌,使得土体进入混凝土中,造成灌注桩断桩、桩身混凝土存在缺陷及桩端承载力不足等情况。而高压循环注浆结合钢管托换补强技术可以很好地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结合桩基补强工程实例,对其设计、计算和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高压循环注浆结合钢管托换补强技术加固效果进行抽心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经补强加固后的桩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PCC桩)成桩工艺。结合PCC桩在盐通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在现场对PCC桩施工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混凝土坍落度、拔管速度、施打顺序对PCC桩质量的影响,并对其充盈系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还对PCC桩质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做了初步探讨,可供相关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饱和粘性土地基,分别采用振击、锤击两种技术方法、工艺对其进行加固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布桩方案和用料条件下,振动(φ550)沉管桩较锤击(φ377)沉管桩加固效果更好。同原天然地基土相比,二者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提高幅度分别为94.0%5、2.9%和65.0%、21.5%。主要因为前者有利于地基土颗粒之间的剪切与重组及其土的三维结构改变,有利于桩间土排水固结和挤密作用的发挥,且置换因素亦有较大作用;而后者不利于地基土颗粒之间的剪切与重组及其土的三维结构改变,虽然成桩密度较大,但该致密桩体却不利于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与桩间土排水固结作用的发挥,且由于所成桩径较小,桩体置换作用和径向挤密作用相对均较弱。  相似文献   

15.
PCC桩加固铁路软土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汉龙  周密  陈育民  谢松兵  孙宏林 《岩土力学》2012,33(11):3201-3207
铁路相对于公路对承载力和沉降控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PCC桩)技术首次在南京南站联络线铁路工程中应用,为了研究PCC桩加固铁路路基的工作特性,开展了PCC桩加固铁路软土地基的现场检测与监测试验研究。现场检测包含静载试验、低应变检测和开挖检测。现场监测内容为:桩土应力、地基和路堤水平位移、表面沉降、分层沉降、土工格栅张力、孔隙水压力等。质量检测结果表明,PCC桩施工质量良好,承载力达到铁路地基设计要求。现场监测表明,地基沉降在填土结束后3个月稳定,最大水平位移为13 mm,路基沉降稳定快,水平位移小,路堤稳定性高,能满足铁路严格控制沉降和快速施工的要求。研究成果对PCC桩复合地基加固铁路地基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鲁绪文  王百林  娄炎  何宁 《岩土力学》2006,27(Z2):885-889
在饱和软黏土地基沉桩过程中,挤土桩桩周土体将遭受相当大的挤压应力并引起很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桩周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使桩周土体有效应力相应地增长,单桩承载力在间歇期内也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增加。基于挤土桩沉桩过程所产生的挤土效应,运用圆孔扩张理论和固结理论分析了新型软基处理技术-混凝土芯砂石桩的挤土性状,并与软基处理中常用的CFG桩作了比较,从单桩侧摩阻力的时间效应方面分析了混凝土芯砂石桩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岩土力学》2004,25(6):870-870
序号题名页码l 动力试桩中冲击能量对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影响2 水泥土微观结构特征的定量评价3 深厚表土层地面注浆加固过程中井壁应变变化规律4 原位载荷试验在优化土质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作用5 构皮滩导流洞软岩段围岩稳定性分析6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基础岩体F1050断层的加固处理7 岩体变形模量的尺寸效应8 桩基静载试验之钢铰线锚杆横梁反力装置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9 闪长岩强风化带做高层建筑天然地基的可行性研究lO 混凝土用后锚固件抗拔承载力检验的技术探讨l l 城市快速道路软基处理方案探讨12 横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安全论证13 深层水…  相似文献   

18.
软土广泛分布的山区地质地貌条件复杂,高填方路堤的不均匀沉降和稳定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针对实际工程中高强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的超高填方路堤现场实测研究鲜有报道,为探究PHC管桩软基加固支承高填方路堤的工作性状,对广东某高速公路软基高填方段(30 m)选取一典型断面的3个主要监测点进行现场原位监测,重点研究桩-土荷载、沉降、超孔隙水压力及水平变形等行为。结果表明,填土完成后桩顶沉降基本趋于稳定,桩间土沉降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且以该断面填土期约1/4的沉降速率增长并逐渐趋于稳定;最大水平位移分布与分级填筑高陡边坡的平台宽度有关,且并非总是出现在坡脚附近;在最大水平位移区域可能发生"桩土绕流",甚至可能发生管桩的弯曲破坏或整体倾覆。研究成果可为软基高路堤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CFG桩复合地基加固高速公路深厚软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虑CFG桩沉管效应利用圆孔扩张理论,在规范和经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按工后沉降控制和考虑成桩效应的复合地基桩间距设计计算新方法。同时对CFG桩沉管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考虑成桩扰动推导了桩间土体模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宁波宁南地区位于宁奉平原南部,地貌类型属于冲湖积平原,地表上部分布厚20m左右淤泥质土,工程性能差,区内建筑物一般采用桩基础,桩端持力层选择埋深20~30m的圆砾或碎石,对于荷载较大或变形要求高的建筑物,选择埋深40m左右的中风化粉砂岩作桩端持力层,成(沉)桩困难,桩基质量难以控制,费时,费力,造价高。静钻根植桩集合了传统管桩和钻孔灌注桩的长处,具有混凝土预制桩的高强度,水泥土侧摩擦性能好、地层钻进适应性广、无挤土效应、减少泥浆排放量、可避免沉桩外力损伤桩身、低噪声等诸多优点。通过宁南新城某工业项目,采用静钻根植桩,施工顺利,高效控制桩基质量,节省工期,经济效应显著。以本项目为例,通过勘察、设计、试桩,检测,探讨了静钻根植桩在该地区适应性,为今后在宁南地区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