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建平 《华北地质》2011,34(1):71-75
通过激电测深对内蒙古义盛店银多金属矿区进行了物探测量,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了正反演处理,消除了地形对有用异常的影响,压制了局部干扰异常,突出了矿化异常,找到了深部矿化体的空间赋存状态及中心位置.经过钻探初步验证,见矿效果良好,显示出乐观的找矿前景.该方法对类似地区的找矿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找矿经验.  相似文献   

2.
赵目军  王春帅  徐玲俊 《地下水》2010,32(6):125-128
分析了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对主要充水含水层进行了分析、划分和对比;对断层构造的导水性、富水性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水文地质边界条件。采用大井法和比拟法预测了矿井涌水量,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评价。对二1煤层充水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奥陶系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水为本区二1煤层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对断裂构造、地表水体、封闭钻孔对二1煤层开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北京地区中元古代及中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学及构造环境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对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及成分变化进行了论述,对酸度频率及岩浆系列进行了分析,对构造环境及拉张距离进行了估算,对岩浆的来源及演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兰州碑林地质灾害概况做了全面介绍,对地质灾害成因做了详细分析,并进行了滑坡稳定性计算。依据滑坡稳定性分析,确定了排水、支挡、地基处理等治理方案,并对治理工程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同类地质灾害的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对研究区地质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及工程地质学,对该公路沿线地质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了沿线地质灾害类型,对存在的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评估,并对评估区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对线路的施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沙颍河地表水环境质量、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对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并对浅层地下水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PCC桩)成桩工艺。结合PCC桩在盐通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在现场对PCC桩施工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混凝土坍落度、拔管速度、施打顺序对PCC桩质量的影响,并对其充盈系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还对PCC桩质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做了初步探讨,可供相关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浅析某基坑工程及其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世年  居延海 《江苏地质》2006,30(2):135-138
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深基坑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工程测量的方法,对基坑变形以及相邻建筑物的位移进行了监测,并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对基坑失效的原因以及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基坑以及相邻建筑物的安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某油田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油田由于开采时间较长,石油的开采活动对地下水产生了影响.为了弄清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对该区地下水进行了分层采样,并检测样品中的常规项目以及石油类,同时对其浓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以本区外围地下水作为背景值以及地下水的三类标准作为判断标准对地下水进行评价,得出本区地下水2/3受到了污染,其主要的污染物是石油类污染物与NH4 -N、NO2--N.论文对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及其在地下水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最后对研究区地下水的污染防止与治理提出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 T E极化和 T M 极化情况下高阻和低阻基底垂直断层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对断层的 T E极化的 M T电磁响应进行了数学推导,得到了解析表达式。对四种情况进行了编程计算,得到了大量图件,然后对图件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了断层的 M T 响应的诸多特征,最后指出了如何应用于 M T 资料的解释中。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图像数字化技术分析冻结缘特征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李萍  徐学祖 《冰川冻土》1999,21(2):175-180
以开放系统饱水正冻土为研究对象,作不同土质和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单向冻结实验。实验结束后立刻对试样做复形膜。随后将复形膜进行图像数字化处理,可反演分析冻结缘和冰分凝形成的时间、厚度、位置及冻结缘导湿系数。结果表明,图像数字化技术具有较高的分析精度和准确性,是一种实用的创新研究方法;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冰分凝速度随试验持续时间呈幂函数形式减小。冰分凝温度在试验初期随冻深快速推移而降低,随后由于冻土段长度  相似文献   

12.
循环荷载下冻土变形特性研究现状及冻土开挖问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讨论了循环荷载作用下冻土的变形特性,总结了前人对冻土变形特性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影响冻土变形特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土质、含水量、含冰量、温度、围压、动应力振幅和频率对冻土变形特性的影响及其研究现状和主要结论。简要论述了冻土开挖方面的研究情况,并强调了冻土机械开挖方法的重要性。最后针对高效开挖冻土的实际需求,提出了进行冻土变形特性进一步研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冻土是指0℃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由于其复杂的物理力学特性,给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的施工和设计带来了很多难题。工程沿线冻土的长期抗剪强度,更是由于土质、含冰量以及密实度分布的复杂特性,影响了其在使用寿命内的安全运营和稳定性。为解决这一工程难题,室内制备重塑试样并在-2℃的温度下对3种土质类型(粉质黏土、粉砂和细砂)、3种含冰量(饱冰、富冰和多冰)的密实和松散冻土进行直剪快剪的蠕变试验,得到了不同土质、含冰量以及密实度类型的冻土剪切蠕变特性,并分析和预测了长期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短时间内冻土承受荷载的能力随含冰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加载时间的延长,冰的流变特性表现出来,使冻土的蠕变变形加大,冻土的强度降低;(2)密实度越大、含冰量越大的冻土,初期强度越高;随着时间的增加,强度开始衰减,且含冰量越大,密实度越小的冻土衰减速度越快;(3)长期强度的变化规律不受土质的影响,说明在工程施工阶段,若单纯考虑长期强度时,只要不同土质冻土保持冻结状态,可同一对待和处理。以上结论为输电线路冻土基础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在青藏地区开展的其他工程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试验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14.
非饱和冻土的强度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冻土的强度是由土颗粒与冰的结合强度所决定,冰含量(或初始含水量)和干容重是非饱和冻土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干容重越大,土骨架能够承受荷载的有效面积越大,冻土的强度也越大.同样干容重下的非饱和冻土,冰含量越多,冰与土颗粒的结合面积越大,承受的荷载能力增强,冻土的强度越大.为此,提出冰饱和度的概念,建立了非饱和冻土强度与饱和冻土强度关系,它涵盖了干容重和冰含量的影响作用,揭示了非饱和冻土强度的机理.通过试验验证,该关系式与试验结果具良好吻合.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冻土/岩内液相吸力和固相冰压在冻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首先根据热力学基本原理,统一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的理论冰压方程;然后,联立广义Clapeyron方程和Gibbs-Thomson方程,在阐释液相吸力和固相冰压物理意义基础上,给出了弯曲界面液相水的冻结温度方程;最后,将冻结温度方程引入冻结毛细管模型,将液相吸力方程代入达西定律,分别对固相冰压和液相吸力作用机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1)平衡状态下的理论冰压仅与温度线性相关,与边界条件无关;(2)液相吸力来源于理论吸力与固相冰压抵消因子之差,为水分迁移统一驱动力,当固相冰压趋近于理论冰压时,液相吸力趋近于0;(3)固相冰压为绝对压力,可抵消液相吸力,而液相吸力为相对吸力,不可抵消固相冰压;(4)孔隙内的总压力仅为固相冰压,在毛细管冻结时,可达到平衡状态下的理论冰压,故遵循冰压法分凝冰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冻土/岩的液相吸力与固相冰压作用机制,对完善现有冻胀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志红  高治定 《水文》2000,20(3):15-17,58
黄河内蒙古河段冰期一般在冬季封河期和春季开河期0容易出现严重凌情,造成灾害。故良好的封河形势和开河形势是避免凌灾发生的重要条件,自1968年刘家峡水库运用以来,黄河内下河段凌情已大有缓解。但是,由于有峡水库距黄河内下河段较远。对河道凌情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因此,一些年份仍有较为严重的凌灾发生。在分析黄河内蒙古河段封、开河形势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海勃湾水库用于该段春季防凌调度的作用和能力,为黄河内  相似文献   

17.
杜海民  张淑娟  马巍 《岩土力学》2014,35(10):2855-2860
基于一系列同一温度、不同初始含冰量和应变率条件下的高含冰冻结粉质砂土的单轴压缩试验,开展了高含冰量对冻结粉质砂土变形行为和强度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试样中初始含冰量的增加,冻结粉质砂土的塑性增强,当初始含冰量超过210.1%后,应力-应变曲线趋近于冰的特性,可用修正的Duncan-Chang双曲线模型较好地描述其单轴压缩应力-应变关系;当应变率为0.083×10-3 s-1和0.467×10-3 s-1时,其初始切线模量呈非线性增大,但当应变率为0.667×10-3 s-1时,初始切线模量增大到一最大值之后转而减小,并且影响程度与应变率大小有关;当初始含冰量从32.9%增加到304.0%,冻结粉质砂土强度也是先非线性增大,然后逐渐趋于稳定,两者可用对数函数关系很好地描述。其研究结果可为开展高含冰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评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用1.2MPa外载固结并冻结的高岭粘土与2mol浓度的氯化钠低温溶液相接触,由于冻土与盐溶液间的水势梯度,引起等温条件下,水分和盐分从溶液向冻土中迁移。冻土中部分区段由于含盐浓度增高,冰点下降、冻土融化并产生吸热效应。融化界面以上的冻土中,由于水分积聚,冰分凝,形成条带状构造并产生放热效应。冻土出现以冻胀为主的变形。水、盐迁移通量及变形量随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并随外载增大和温度降低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
Cryogenic texture and strength aspects of artificially frozen soi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elucidates s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soil cryogenic textures upon artificial active and passive soil freezing to form a soil-ice wall cofferdam.

Depending upon the soil type, the thermal regimen of the stages of active and passive freezing of the soil-ice wall brings about various kinds of cryogenic textures. The cryogenic textures, in thier turn, affect the strength of the artificially frozen soil-ice wall.

It is shown that upon loading, the variously oriented hexagonally crystallized ice crystals, upon application of externally applied loads, may become subjected to compression or bending or shear stresses, and/or to a combination of such stresses. Also, sustained loads on a frozen soil may bring about time-dependent, long-term deformation of the ice, viz., frozen soil, known as the rheological phenomenon creep.

It is postulated that the strength and performance of the composite frozen soil—the ice wall—is a function of its components, such as the soil cryogenic texture, its thermal regimen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ice.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ce wall should be evaluated in terms of its strength and str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