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是来自丽水市国土资源局的邹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榜样就在我们身边》。记得刚刚参加工作,刚刚进入国土系统的时候,我一方面是满腔热情,踌躇满志,而另一面却又常常感到茫然无措。我从小就很崇拜英雄,从我读小学开始,就有一个  相似文献   

2.
<正>这是我多次引用过的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我在半年之内,两次读狄金森。第一次在春天,艾略特说:"四月是残酷的",我就在这残酷的四月里读江枫先生译的《狄金森抒情诗选》。记得《浮士德》开场时,那位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万念俱灰,想一死了之,后来,复活节的钟声如同一根救命的稻草,把他从绝望的大海中拉了回来。今年的春天,艾米莉那些短短的诗一次又一次成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3.
读《竺可桢全集》前四卷对《竺可桢全集》前四卷的问世表示祝贺,对其编委会和出版社同志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捧读四卷,思绪万千。我似乎又回到了抗战烽火的“流亡大学”,正在聆听竺老讲《徐霞客游记》,讲“求是”精神。竺老深睿思考时的口头语和绍兴口音,言犹在耳。忘记了自己这个老学生已是耄耋之年、垂垂老矣!伟大科学家、教育家的人格魅力是永远的,万古长青的!我的一生都是在竺老的教诲下成长的。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搞文字工作的人,不仅每天要读多种报刊,还要经常为报刊撰写稿件。在我接触到的刊物中,《国土资源》可以说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刊物。我谓之高屋建瓴,大气磅礴。 三年前《国土资源》还在筹备时,杂志社社长兼总编马  相似文献   

5.
读书之乐     
<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悠悠岁月,滚滚红尘,唯有以书为伴,心情最为惬意,心态最为平和,心胸最为豁达。和很多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一样,在那个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极度贫乏的年代,我的读书生涯除了读教科书,就是从读几本很破旧的小人书、连环画开始的,虽然只有小小的几本《水浒传》,但我却百读不厌,视若珍宝。书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童年生活最美好的回忆,伴我度过了简单而又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6.
随笔三则     
正1据我所知,《芒果街上的小屋》出版了两次,第一次在2006年,第二次是去年、2012年。2006年我读过一次,小而清淡的喜欢,觉得它像儿时包了玻璃纸的糖果。6年过去了,去年,看到这本书,又读了,这次是闲散的读,从后往前,或者随便从中间的一节开始,但不自禁地,很快又读完了。读的时候,我知道,马上、马上就会给针扎一下,果然是——爷爷去世了,爸爸告诉了"我"这个最大的孩子,"爸爸人像件外套一样皱缩起来,哭了。""我想要是我自己的爸爸死去了我会做什么?于是,我把爸爸抱在怀里,我要抱啊抱啊抱住他。"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2004,(11):59
我是一个搞文字工作的人.不仅每天要读多种报刊,还要经常为报刊撰写稿件。在我接触到的刊物中,《国土资源》可以说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刊物。我谓之高屋建瓴,大气磅礴。  相似文献   

8.
○引子:历史的追问与思索 我不是学历史的,但喜欢读一些历史著作.比如明史方面的著作:从黄仁宇博士的《万历十五年》到他的《中国大历史》;从吴思先生的《潜规则》到他的《血酬定律》;从王春瑜的《明清史散论》到孙隆基博士的《历史学家的经线》……读着读着,我头脑里总绕着一个疑问: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相比,明代的中国,即使在朱棣皇帝时期,也都比欧洲强大,甚至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我们的综合国力也并不比欧洲那些后来崛起的所谓"列强"差,可是,为什么我们从那时起,慢慢地走向坡路了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华文明的衰落呢?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读《人民论坛》桑林峰的《"去哪儿了"是一种反思》一文,深有感触。去年以来,"去哪儿了"一词很走红,先是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虽然内容内涵也不显得如何好,但也吸引了数以万计人的眼球;后来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虽然曲调不显得如何妙,但也让不少人感慨感想。为什么《爸爸去哪儿》的节目会引起那么多人的追捧、"去哪儿了"成为一时热词?桑老师说"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10.
许是出身农村的原因,许是在土地部门工作了20多年的原因,无论在什么报刊书籍上见到关于土地的文章,都要认真读下去。因此,对于陈廷一老师的长篇报告文学《生死系于土地》(见《中国报告文学》2011年10月号)便利用开会的间隙很快读完了。几乎是同时,我又从《国土资源》2011年9月号和10月号上看到了对这篇文章的连载,题目换成了《响亮地回答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