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截止到1978年底的地震资料,分析了唐山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认为唐山地震序列具有强震多、能量衰减慢,起伏大,空间展布规模大等总体特征及各区地震活动差异明显的分区特征。由此出发,对唐山地震序列的类型作了一些讨论。作者强调唐山地震序列中三次最强地震(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震级相近似而发震构造各异,以及以它们为首的三个次级地震序列的存在,认为把唐山地震序列称为多主震型地震序列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
唐山大地震的重复间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1976年唐山地震形成的地面裂缝带上三个地段(市十中、市畜产公司牛马库和礼尚庄东)开挖了三个探槽,揭示出保存在晚更新世沉积物中的两次古地震遗迹。在唐山外围的地震地质调查中,也相应地发现了一次古地震形迹。文中通过对地裂缝和液化规模的类比分析,推测其烈度与1976年7.8级地震相近。古地震发生年代,经年~(14)C年代测定和沉积速率估算,分别发生于距今7665±105年和14865年。大震重复间隔近似值为7500年  相似文献   

3.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白区现象,日益引起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1976年唐山7.8级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如何?有没有地震活动空白区?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魏光兴等同志研究了唐山大震前90年M≥4(3/4)级地震后认为,唐山大震前地震活动没有空白区特征。邱群同志则认为,1973年12月后,唐山东南面有一个以2—4级地震围成的空区,这个空区分布在渤海里,与唐山大震的极震区和余震区并不重合,同时还可以找到若干类似的空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地震区的发震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震源机制和烈度分布等资料的分析,认为唐山地震区的地震活动类型为三主震型。  相似文献   

5.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昌黎台地电阻率曾出现短期和临震加速下降异常,震后转折回升(图1)。但1977年至1979年,地电阻率每年都出现与唐山大震前后相似的下降和回升。那么,唐山大震前的地电阻率变化是地震异常吗?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震惊中外的1976年唐山地震过去10年了,回顾往事,百感交集,地震前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历历在目。为了纪念唐山地震10周年,为了悼念在唐山地震中以身殉职的六位同志,对唐山地震前的地震趋势预报作一简要的回顾。二、华北北部强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强震危险区预测为了进行华北地区的地震趋势预报,研究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强震活动特征,并进行强震危险区预测和地震烈度区划,我们从1973年开始进行一系列地震地质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后来,结合唐山地震的实践和认识,把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不同的论著中。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由贾云车执笔写成的文献[1]是在唐山地震之  相似文献   

7.
强地震发生前,区域地震活动往往出现应变释放加速(AMR)现象。本文以华北地区的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998年张北6.2级地震、2006年文安5.1级地震作为目标地震,分别分析三次主震前4~8年期间、40~120 km半径范围内的AMR现象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唐山7.8级地震与张北6.2级地震之前均不同程度出现AMR异常,但文安5.1级地震之前并未出现。另外,本研究发现80 km半径可能是研究区寻找AMR异常有效、合理的空间扫描尺度。基于这三个震例研究的认识,本文进一步针对晋冀蒙交界地区和首都圈地区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识别出首都圈地区至目前存在AMR异常地区,这可作为判定华北北部未来强震危险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震惊中外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10周年,国家地震局地震出版社已于近期出版一批反映这次大地震有关情况的新书,供关心唐山地震的各界读者阅读,其中主要包括下述三本书。 1.《唐山大地震震害》这是一部全面反映唐山地震中各类工程结构震害情况的资料性文献,由刘恢先教授任主编,并组织全国地震,城建、交通、水利、冶金、煤炭等部门百余个单位的众多科技工作者相互协作,历经数年精心编纂而成。该书系统  相似文献   

9.
唐山台短水准、 短基线数据的分段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平  李文静 《地震》2011,31(2):50-58
从1984年以来, 唐山台短基线、 短水准观测已经持续了20多年, 从数据的日变化曲线可以明显发现其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1984—1989年、 1990—1998年、 1998年至今。 与此分段特征相一致的还有华北大面积水准观测数据计算结果。 本文使用季节-趋势分解方法 (Season-Trend on Loess, STL), 将原始观测数据分解为季节项、 趋势项和残差项。 由季节项中发现不同测段隐含的周期成分, 从趋势项的变化寻找造成这种趋势变化的可能原因。 经分析表明, 在发生趋势性变化的时间点, 发生了1989年大同6.2级地震、 1991年的大同6.1级地震、 1995年的唐山5.0级地震、 1998年的张北6.2级地震和2004年的唐山4.9级地震。 初步推测认为, 台站数据的趋势变化与这些地震的孕育、 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1研究背景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MS 5.1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中位于1976年唐山MS 7.8地震老震区内,距唐山断裂小于10 km。地震造成河北唐山市中心震感强烈,天津、河北承德震感明显,北京、河北廊坊、沧州等地有震感。此为继1995年10月6日唐山古冶MS 5.0余震后,唐山老震区时隔25年发生的又一次5级以上地震。对于此震是否为唐山MS 7.8地震的余震尚有不同认识。1976年唐山大地震2年后,在原唐山十中院内地表出露的地裂缝上布设跨断层水准和基线各4条测线开展连续观测。  相似文献   

11.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距今已经十年了,这次地震夺去了数十万同胞的生命。为了记取这次极其严重的血的教训,十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对唐山地震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反复的总结、研究和探索。很多关心地震工作的同志也不断地提出各种询问,对我国地震预极的科学水平,地震部门在唐山大地震前后所做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关切。值此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2.
唐山余震活动与华北中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的较强余震与华北中强地震的对比分析,发现唐山较强余唐的发生与华北中强地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并给出了对应概率。为预测未来唐山显著地震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16年8月至2016年10月唐山余震区小震活动增强,尤其是8月21日至9月22日期间,其中9月10日发生震级最大地震为唐山开平ML4.7地震。为了解中强地震发震特征及地震序列变化,基于模板匹配定位识别技术,利用2016年8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连续波形进行唐山开平地震前后微震检测和定位。从研究区域内中国地震台网目录中选择283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基于连续波形共检测识别出878个地震事件,其数量约为模板事件的3倍,约为中国地震台网目录的1.4倍,检测后的地震目录完备震级由原来的ML0.2提升至ML-0.1。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847个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震中附近小震活动频繁,且在唐山开平地震震中周边分布较集中。分析震群分布特征认为唐山开平地震属于唐山老震区正常地震活动,发震断层为唐山-古冶断裂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李兴才 《地震学报》1983,5(1):73-78
分析了1976年唐山地震前趋势性的倾斜和水位变化.用传播的断层滑动模式计算了它们的理论波形,得出,除唐山附近的蠕动断层段外,在宁河附近还有一蠕动断层段,断层滑动在地面1公里之下进行,它于1975年2、3月份在塘沽和宁河之间开始,以后沿大致唐山断裂的方向(N30E)逐渐向北东方向扩展,滑动区前沿的传播速率为4——5公里/月,同时位移由0逐步增长到1米左右.最后讨论了唐山地震的震源过程,认为唐山地震(地震滑动)是南北两个蠕动断层段逐步逼近,最终连接致使位移率迅速增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大灰厂的三种形变资料的年变化显然与雨量及温度变化有关,后者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曲线变化中的有效信息.唐山地震前1975年开始的明显变化是上述干扰因素所不能解释的.由于雨量和温度干扰因素的存在,确定异常的幅度及其起始时间是有困难的.我们用多道维纳(Wiener)预测滤波方法由输入(雨量、温度)来预测输出(短水准、连通管及伸缩仪资料).预测输出和实际资料之间的差别(预测偏差)即为我们所求的有效信息.大灰厂短水准异常变化开始于1975年4月,即开始于唐山地震前一年多.震前三个月左右观测到明显的短期异常.总异常幅度约为2毫米左右(短水准基线为26米).异常表明,唐山地震前八宝山断层活动特征具有逆冲性.   相似文献   

16.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距今巳经10年了,这次地震夺去了数十万同胞的生命.为了记取这次极其严重的血的教训,10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对唐山地震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反复的总结、研究和探索.很多关心地震工作的同志也不断地提出各种询问,对我国地震预极的科学水平,地震部门在唐山大地震前后所做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关切.值此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之际,为了缅怀遇难的同胞,重温历史,促进今后的地震工作,同时也向关心我国地震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一下我们的心意,作为唐山大地震前后地震工作的组织者之一,拟对这次地震前后的工作做一简短回顾,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技术及学术问题.一、唐山地震前的几项重要工作和部署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震前后渤海湾地区油井动态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德元  赵根模 《地震学报》1983,5(3):360-369
本文汇集和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1970——1980年),渤海湾地区各油田的油井动态资料,结果表明:一、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对油井动态有所影响.二、唐山地震前的油井动态异常主要表现为油产量和井压的大幅度升降.三、唐山地震前后井口压力实测曲线形态与水压致裂法测量地应力时,岩石破裂前后的曲线很相似.四、天然地层压力驱动的油井显示了清楚的震前变化,但这类井在油田只占极少数,而且迟早会转化为人工驱动型井,使问题复杂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唐山地震发生前的12年以上h≥33.1km地震的活动特征,得知唐山地震前确实存在中源地震前兆MDE;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大地震发生前几年,发生多次h≥60km的中源地震,特别是100km左右或大于100km的中源地震,是可能发生板内大地震的前兆信号。文中还研究了唐山MDE的一些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收集了1973—1977年北京、红山、昌黎、青光地磁台2206个急始型与湾扰型的短周期变化事件,以及80个磁暴的资料。在周期与视周期为1分钟至24小时的频率域内,分析了各台△Z/△H 及其随周期的变化,以及 Wiese 矢量的变化,比较了各台地磁短周期变化的 H、Z、D 分量相对于红山台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在唐山震区周围的渤海地区确实存在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其空间分布与频率特性相当稳定,似乎不受唐山地震的影响。(2)从各台结果的分析比较中发现,只有昌黎台地磁短周期变化持续时间为1—5分钟的(?)在唐山地震前后存在明显差异。唐山地震前,昌黎台的 Wiese 矢量及其偏差矢量的变化较大,可能反映了在唐山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电导率的变异,上述昌黎台地震前后1—5分钟(?)的显著差异,也许与地震前后地下电导率变异有关。综合考虑异常的时空特性、频率范围与唐山地震的关系,上述差异性可能是唐山地震短周期地磁效应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自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40多年的余震时空图像演化显示,老震区余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特征,尤其是1996年以来,老震区震中附近几乎没有4级以上地震发生,而在主震发震断裂(唐山断裂)北段赵各庄至榛子镇沿线形成了一个新的NW向4级以上地震密集区,2012年5.2级、2010年4.8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区域。针对1996年前、后唐山地震余震空间分布图像对比所呈现的特点,通过对余震空间分布、前人研究成果、断裂带应力状态以及现场考察等的研究,综合分析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认为赵各庄到榛子镇的旧断裂存在新活动特征,未来中等强度以上地震危险区可能是古冶及其邻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