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采用国际地磁参考场(1980 IGRF,n=8)低纬磁力线经验公式和模式电离层,结合海南岛三亚(18.24°N,109.5°E;磁纬7.04°N)观测到的哨声资料,对磁纬10°N以下哨声的路径纬度和临界截止纬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地区的磁纬愈低,磁倾角也愈小,从而甚低频的电磁波也愈难被沿地磁力线分布的导管捕获并以哨声模式传播。因此,在低纬地区哨声出现率小、强度弱,地面接收相当困难。但由于低纬哨声的特征及其传播机制对研究磁层和电离层有重要意义,所以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低纬哨声的观测和研究。我们在1980年冬季于广东湛江首次收录到哨声信号的基础上,又于1982年1月8日至17日在海南岛榆林港(磁纬(?)6.8°N)和湛江(磁纬(?)9.8°N)同时进行观测,结果两地均收录到短哨信号,如图1(a)、(b)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1980年冬和1981年冬在广东省湛江地区(磁纬9.8°N)观测哨声的结果。观测记录表明,不仅可以收录到大量的短哨及其回波,而且还观测到一些少见的现象;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似乎具有导管传播的特征,地面哨声的“截止纬度”有可能低于磁纬9.8°N。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射线跟踪技术研究了电离层赤道异常区内地面哨声非导管传播的可能性。考察了负电离纬向梯度对非导管哨声传播的影响,并检验了哨声射线路径参数和群时延对频率的依赖关系。计算结果证明,夜间在赤道异常区内的电离层中,存在一些地面可检测哨声的非导管传播通道;沿位于通道内的射线路径传播的哨声波,透出电离层后,可同时激发电离层-地面波导的朝极和朝赤道方向传播;在磁纬10°附近,到达共轭电离层底部的射线有明显的“聚焦”效应。本文结果比较满意地解释了近年来在我国南部地区地面台网(磁纬19.4°N至5.5°N)同时观测到的一部分哨声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5.
磁纬20°以下地区哨声多台宽带定向观测及其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大学哨声组与日本名古屋大学空电研究所合作于1988年1月在我国南方进行了哨声多台宽带定向测量。利用近两年研制的宽带数字化频率追踪定向分析系统,首次获得了磁纬20°以下地区哨声波出口区与偏振状态的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发现,在湛江附近(磁纬约10°N)存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哨声路径出口区,三台同时接收到的哨声大多从这同一出口区透射出来;有时存在两个出口区,一个仍位于湛江附近,另一个位于桂林和武昌之间;沿两条不同路径传播的同源哨声具有几乎相同的色散。本文所做的非导管射线追踪计算能比较满意地解释定向实验结果。另外,此次观测中还发现一些新的有意义的现象,如记录到近百例两跳、三跳及五跳回波等,这在低纬地区是非常少见的。  相似文献   

6.
实验发现,在磁纬20°以下区域地面可重复接收到多跳哨声.本文着重考察了低纬多跳哨声非导管传播的可能性.计算结果证明,在给定的电离层状态下,该地区可以形成多跳哨声的非导管传播路径.射线追踪得到的多跳路径特征能满意地解释文中所列实验结果.因此,作为一种可能的传播机制,低纬多跳哨声的非导管传播方式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1978年,我们研制了哨声和VLF发射的SH-1型接受设备。为研究哨声强度的频响特性,特别注意整机频响问题,并对环形接收天线频响作了校正。从1979年夏开始,在北京(磁纬28.9°N)使用这套SH-1型接收设备,获得一些与过去不同的观测结果。如1.哨声相对强度最大值在1 kc/s-4 kc/s频段,而不是在4 kc/s-6 kc/s间;2.哨声下截频低于地面-电离层波导截频的情况相当多,而不是很少。 本文还介绍了1981年夏日食期间利用这套接收设备在漠河(磁纬42.5°N)观测到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8.
武汉大学哨声组与日本名古屋大学空电研究所合作于1988年1月在我国南方进行了哨声多台宽带定向测量。利用近两年研制的宽带数字化频率追踪定向分析系统,首次获得了磁纬20°以下地区哨声波出口区与偏振状态的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发现,在湛江附近(磁纬约10°N)存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哨声路径出口区,三台同时接收到的哨声大多从这同一出口区透射出来;有时存在两个出口区,一个仍位于湛江附近,另一个位于桂林和武昌之间;沿两条不同路径传播的同源哨声具有几乎相同的色散。本文所做的非导管射线追踪计算能比较满意地解释定向实验结果。另外,此次观测中还发现一些新的有意义的现象,如记录到近百例两跳、三跳及五跳回波等,这在低纬地区是非常少见的。  相似文献   

9.
实验发现,在磁纬20°以下区域地面可重复接收到多跳哨声.本文着重考察了低纬多跳哨声非导管传播的可能性.计算结果证明,在给定的电离层状态下,该地区可以形成多跳哨声的非导管传播路径.射线追踪得到的多跳路径特征能满意地解释文中所列实验结果.因此,作为一种可能的传播机制,低纬多跳哨声的非导管传播方式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太阳活动低年夏季,低纬电离层F区场向不规则体表现出与太阳活动高年和其他季节明显不同的特征.本文利用我国三亚站(18.4°N,109.6°E,地磁倾角纬度dip latitude 12.8°N)VHF雷达、电离层测高仪、GPS闪烁监测仪和美国C/NOFS卫星观测数据,研究了太阳活动低年夏季我国低纬电离层F区场向不规则体的基本特征.分析发现无论磁静日还是磁扰日,夏季电离层F区不规则体回波主要出现于地方时午夜以后,回波出现的时间较短,高度范围较小,伴随着扩展F出现,但没有同时段的L波段电离层闪烁.太阳活动低年夏季午夜后的低纬电离层F区不规则体回波,可能并不总是与赤道等离子体泡沿磁力线向低纬地区的延伸相关,而可能由本地Es等扰动过程引起.  相似文献   

11.
Simultaneous whistler records of one station and geomagnetic pulsation (Pc3) records at three stations were compared. In a previous study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occurrence and L value of propagation/excitation for the two phenomena. The recently investigated simultaneous records have shown that the correlation is better on longer time scales (days) than on shorter ones (minutes), but the L values of the propagation of whistlers/excitation of pulsations are correlated, i.e. if whistlers propagate in higher latitude ducts, pulsations have periods longer than in the case when whistlers propagate in lower latitude ducts.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Equatorial field-aligned irregularities have been studied by using low-latitude echotrain and hybrid whistlers observed at Sakushima Station (geomag. lat. 24°). The structure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propagation mode trapped by field-aligned irregularities. We then find that the field-aligned irregularities responsible for the trapping of low latitude whistlers are of such small dimension as the HF ducts.  相似文献   

13.
刘椿  冯浩 《地球物理学报》1965,14(3):173-180
本文使用交变場退磁方法对安徽休宁地区下震旦统休宁羣砂岩定向标本进行了剩磁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该岩层的天然剩余磁性基本上是稳定的,并得出它们的平均剩余磁化强度方向D_r=311°,I_r=76°,相应时代的古地极位置λ=90°E,φ=45°N,标本产地在当时所处的古纬度是90°-p=63°。最后,文章肯定了交变場退磁方法对古地磁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根据实验结果,对研究地区在早震旦世时的古气候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The Matched Filtering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MFPE) technique developed for the analysis of mid/high latitude whistlers has been extended to analyze whistlers recorded at low latitude ground station Varanasi, India (geomagnetic latitude 14° 55′ N, longitude 153° 59′ E, L=1.07). Some of the whistlers recorded at Varanasi are found to have propagated along higher L-values (L>2).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these whistlers after exiting the ionosphere have propagated towards the equator in the Earth-ionosphere waveguide. Trace splitting is observed below the nose frequency and above 2.0 kHz, a result in agreement with mid/high latitude whistlers. The trace splitting structure revealed by MFPE demonstrates the complexities of whistler wave propagation and is quite helpful in deriving information about high resolution features of the duct structure. The banded features observed in the dynamic spectrum are clearly seen in the output of the matched filter. The observed banded features may arise due to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wavelets propagating in the duct/waveguide.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理论上探讨了地球磁层中哨声导管的物理特征。利用两种能够引导甚低频电磁波的导管模式,求得哨声导管中磁场和电流的分布。当磁场偏离势场或无力场时,将会产生场向电流,该电流与导管的强度和稳定维持密切相关。根据这些结果,我们认为高纬磁层中观测到的较强的场向电流,是高纬地区地面台站频繁接收到哨声及其回波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子午工程的北京、合肥和海南三个Na荧光激光雷达对中国不同纬度上空夜间背景Na层的长期观测,分析了我国沿东经120°N上空Na层的夜间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对照2010年12月17日夜间三个雷达站的观测结果,发现三个地方Na层的夜间变化并不具有相关性.Na层长期变化的年加半年变化拟合结果显示,北京和合肥上空Na层柱密度具有明显的年变化特点,而海南上空Na层柱密度的半年变化特征更明显; Na层的质心高度和RMS宽度具有明显的半年变化特点,但海南地区Na层的RMS宽度的长期变化不具有半年变化特征.Na层参数的统计和对照显示,Na层柱密度的季节变化与大气温度季节变化相关,在冬季最大,在夏季最小.Na层柱密度随纬度升高而增大,同时年变化性逐渐增强;质心高度随纬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三个地方Na层质心高度的长期变化都具有较明显的半年变化特征;在各个月份中,北京地区Na层RMS宽度最大,合肥地区Na层RMS宽度最小,海南地区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