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滇西昌宁-孟连带海西-印支期成因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层层序和地层分区研究是造山带地质研究的关键之一,过去通常以古生物及其古地理资料为主要依据划分对比地地哑地层则采用岩石地层方法,由于昌宁-孟连带构造地层状况复杂,利用单一方法进行以上工作有困难,故采用了沉积环境分析,大地构造背景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古生物地理分析和物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昌宁-孟连速的地层成因及地层格架进行了探讨,按地层在沉积盆地中的原始位置,把昌宁-孟连带地发为东区、中区、西区。东区为大陆边缘地层区,包括南段群(组)(D3-C1)和拉巴群(C2-P2),中区为洋盆地层带,包括准洋脊玄武岩及相应的硅质岩(D3-P),大陆边缘沉积腊垒群的硅质岩,西区地层区包括火山岩-碳酸盐台地地层序列(C1-P)、大陆边缘沉积的南皮河群(D3-T1)和腊垒群(D1-T2)以及相应的陆壳至过渡壳的洋岛火山岩系。  相似文献   

2.
北大巴山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长林  何将启 《地球科学》1999,24(3):246-250
北大巴山地区早古生代产有两类硅质岩,一类为层状硅质岩,富Cu,Zn,Ba,U,P,Ni而贫Mn,ω值很高,ω(LREE)/ω(HREE)值低(0.330-0.990),负Ce异常明显,稀土分布曲线呈V字形,其成因与火山活动有关,形成于深海环境,另一类为硅质结核,贫Cu,Zn,Be,U,P,Ni而富Mn,ω(ΣREE)值 ,ω(LREE)/ω(HREE)值高(3.390-3.920),无负Ce异常,  相似文献   

3.
洪特凹陷下白垩统的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二连盆地洪特凹陷20余口井的资料,通过对其偏光及铸体薄征,X衍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分析测试,对下白垩统(包括K1ba和K1bt^1储层)碎屑岩的成岩历史、成岩序列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该凹陷所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其次为蚀变作用、交代作用、粘土矿物转化和重结晶作用,烃类充填作用及构造应力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在浙江西裘地区晚元古界地层中存在与地层整合产出的层状硅质岩。硅质岩富Fe、Mn,相对贫A1,富集As、Sb、Bi、Ga,稀土元素总量低,铈负异常,重稀土相对富集,具热水沉积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A1-Fe-Mn和Fe-Mn-(Ni+Co+Cu)三角图上均属于热水沉积硅质岩。硅质岩硅、氧同位素地球化学也显示其热水成因之特点。硅质岩的MnO/TiO2、δCe和δ30Si值分析表明本区层状硅质岩主要是在深海环境下沉积的。硅质岩形成温度较高,约为82-165℃。  相似文献   

5.
黔南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灰岩的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偏光显微镜研究和阴极发光技术, 对黔南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灰岩的成岩作用做了详细研究, 认为礁灰岩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 生物黏结障积作用、泥晶化作用、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破裂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溶解作用等。根据岩石薄片阴极发光测试结果的观察、分析, 将成岩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 准同生成岩阶段、早期成岩阶段、埋藏成岩阶段和后生成岩阶段。通过各种成岩作用的标志性特征及它们在阴极发光下的特征, 推测藻礁灰岩主要经历了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淡水成岩环境和埋藏成岩环境。  相似文献   

6.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构造控矿及断裂构造岩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是川滇黔铅锌成矿区大型富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本文在研究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划分断裂构造岩类型及构造体系的基础上,提出NE构造带(华夏系)是会泽铅放离主要的成矿构造体系,概括了构造控矿特征,以控矿断裂带中的构造岩、矿及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方向断裂的构造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按其特征和酝酿民分模式,将构造岩(矿石)划分为7种类型:Eu富集-开阔“W”型、Ce富集-Eu弱亏损-平缓型、平缓型、HREE-LREE较富集-开阔“V”字型、Eu强亏损-下斜型,Eu亏损-下斜型、Eu亏损-平缓型、其中NE向断裂带中的Ce富集-Eu弱亏损-平缓型与Eu富集-平缓型模式的构造岩是成矿预测的微观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金龙山——丘卡林型锑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龙山--丘岭卡林型Sb-Au矿床的形成受沉建造和岩相、剪切变表构造、反生成矿作用3种因素的控制,根据REE含量、组成和特征参数,即∑REE、∑VCe/∑Y、(La/Sm(N、(La/Yb)N、εEu、εCe,探讨了该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它与金龙山一丘岭矿床形成和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层, 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碳酸盐储层都分布于白云岩地层中, 因而碳酸盐的成岩作用, 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和白云岩的成因为石油地质学家和沉积学家高度关注.对四川盆地东部罗家寨构造三叠系飞仙关组42个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阴极发光分析, 结合与之有关的Mn、Fe、Mg元素分析和岩石学研究, 讨论了包括白云岩化作用在内的碳酸盐岩成岩过程中可能的成岩流体性质及来源.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普遍具有很弱的阴极发光性, 这与其很低的Mn、Fe含量有关, 说明沉积期后非海相流体对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影响非常有限, 海源流体在成岩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不同石灰岩类型和不同白云岩类型仍然具有不同的阴极发光性, 成岩组分含量越高的碳酸盐岩, 或者说与沉积期后流体(主要是孔隙流体) 关系越密切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强度越低, 说明随着埋藏成岩作用的进行,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碳酸盐岩孔隙流体受海源流体的影响是逐渐增强的; 阴极发光分析结果表明, 作为四川盆地东部主要储集岩的结晶白云岩形成机制与埋藏过程中的深循环流体有关, 这种深循环流体没有或很少穿越铝硅酸盐地层, 但穿越了三叠系内部的某些海相地层, 这些海相地层可能是广泛存在于四川盆地三叠系的蒸发盐地层, 由蒸发盐成岩过程提供的海源流体参与了结晶白云岩的白云岩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广东茂名地区二叠系地层中存在地导整合产生的层状硅质岩。硅质岩富Fe,Mn,相对贫Al;富集As,Sb,Bi,Ga等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低,Ce弱负异常,重稀土相对富集,δ^30Si值变化范围为0.0003~0.0007,。δ^18O值变化范围为0.0148~0.0223,均具热水沉积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Al-Fe-Mn-(Ni+Co+Cu)三角图上,本区硅质岩均属于典型的热水积硅质岩,硅质  相似文献   

10.
以产于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的有铰纲腕足化石Independatrypa lemma Chen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熔样等离子质谱(LA-ICP-MS)对其壳体棱柱层中Fe、Mg、Mn、Na、Ba和Sr六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就位分析。它们在壳体横切面中的对称分布特征总体上与壳体增生方式和过程相一致,表明壳体的绝大部分未经成岩作用的改造。与常用的结构判据、阴极发光判据和微量元素含量判据相比较,微量元  相似文献   

11.
王东安 《沉积学报》1986,4(1):77-85
洋壳裂开后,发展成新的扩张中心,形成了新洋壳,除典型的镁铁质蛇绿岩外,在板块迁移过程中,它们的上面还沉积有蛇绿质沉积物,这套沉积岩系的产生、形成和变化与海底扩张及板块运动有着密切关系。对这类沉积物的组合、沉积特征和成岩变化的研究,随着板块学说研究的深入,越来越为广大地质学家所重视,其研究结果不但能反映这类沉积的性质和特殊环境,而且还可以从一个侧面来验证板块演化的过程。作为大陆碰撞型板块造山运动典型的地区,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上,也沉积和保存着这类属于洋壳上部的岩层,对此,作者于1980-1981年相继进行了考察,本文就是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来讨论这类沉积物的成岩后生变化及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固阳盆地下第三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建中  潘勇胜 《地球科学》2000,25(3):242-246
在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中, 内蒙古固阳盆地缺少下第三系.本次研究在前人划分的早白垩世李三沟组中, 识别出一套杂色碎屑岩系, 重点对这套地层特征、沉积层序、古生物组合、成岩性及构造样式等特征展开了研究, 发现该套地层不整合于早白垩世地层之上, 具有胶结松散、成岩性差、构造样式简单(以断块运动为主)、孢粉组合以被子植物花粉和草本植物花粉为主等特征.在生物组合、成岩性及构造样式等方面与早白垩世李三沟组明显不同.根据生物组合特征, 其形成时代应为老第三纪的渐新世.   相似文献   

13.
一种特殊类型硅质岩的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浙江江山晚石炭世藕塘底组上段发现一种较为特殊的硅质岩。该类岩石呈白色、黄白色,夹于浅海相黄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砾岩中。其显著特征是,岩石具残余生物碎屑结构,见大量腕足类、海百合茎、珊瑚等钙质生物假象,主要为mm级完整个体,密集堆积。生物已完全硅化,但内部组构清晰可辨。常见由多个微晶石英交代的自形细晶白云石假象以及碳酸盐交代残余。岩石质地较轻,具大量圆形、菱形和不规则状孔隙,系由海百合茎等生物碎屑、白云石(或钙质成分)风化淋滤流失造成空洞所致。岩石属于交代成因,原岩可能为亮晶(或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为潮下浅滩沉积产物。岩石硅化前曾发生过白云化作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硅质来源于正常地下水,无热水或火山硅质来源的迹象。笔者将这类硅质岩取名为“钙骨假象燧石岩”。  相似文献   

14.
石门雄黄矿区角砾岩硅质岩成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义 《湖南地质》1992,11(1):11-15
石门雄黄矿区范围内131处角砾岩、硅质岩露头的产出层位和标高统计表明该区硅质岩和角砾岩的分布主要受奥陶系南津关组(On)和红花园组第二段(Oh~2)两个层位控制。这些地质体的结构构造特征亦表明其为同生或准同生成因;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成岩流体为海水、大气成因水或原生水。元素含量统计分析表明这些硅质岩和角砾岩是富含As、HB、Ba的地质体,与本区的雄黄一雌黄矿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5.
贵州松林陡山沱组上部发育一套硅质岩,主要岩性为硅质页岩、富结核硅质岩、含磷质硅质岩及硅质结核.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Al—Fe—Mn判别图解均落于Ⅱ区生物成因区,MnO/TiO2值介于0.01~0.1之间,表明受陆源物质供给影响强烈.结合岩相古地理及岩性组合综合分析,岩石的沉积环境应属于盆地边缘陆棚区半深水-深水滞留还原环境;受生物化学作用影响,沉淀的富SiO2沉积物在成岩阶段发生分异作用,富集的硅质开始迁移并重新凝聚成岩;成岩后生阶段,重结晶和交代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廖朋  唐俊  庞国印  唐丽  马晓峰  王琪 《矿物岩石》2012,32(2):97-104
长81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勘探潜力较大的含油层位之一。通过10口井的岩心观察、63个铸体染色薄片的鉴定、7个样品的扫描电镜观察、32个样品的薄片鉴定报告和44口井的岩心分析数据的统计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1段储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偶见次生溶孔,其平均孔隙度为7.81%,平均渗透率为0.26×10-3μm2,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沉积条件是储层原始矿物成分和岩石结构形成的基础,它使得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4个微相的储层原始物性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好坏的关键因素,其中压实和碳酸盐、硅质、高岭石胶结使得原始孔隙度平均损失分别达23.15%和13.22%;绿泥石薄膜对储层物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有限,孔隙度增加平均只有0.58%,其重要原因是研究区异常热演化史导致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后期不被溶蚀。  相似文献   

17.
吉林中部硅质岩中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中部烟筒山地区的硅质岩带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一个关键地区。前人在本区确认出红帘石硅质岩的存在,并结合周边岩石特征研究,提出本区为古亚洲洋最后闭合的地点。岩石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所研究硅质岩的原岩为火山岩。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中,韵律环带结构明显,说明其为早期岩浆锆石。LA-ICP-MS颗粒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硅质岩变形和变质作用年代为(239±11)Ma,结合呼兰群变质作用时代的研究,确定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时代为中生代(三叠纪)。   相似文献   

18.
川东地区二叠系结核状、条带状和团块状硅岩发育,主要分布于茅口组上段及吴家坪组,夹于石灰岩层间或层内。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室内薄片鉴定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对广元长江沟、旺苍双汇、宣汉立石河和巫溪尖山的二叠系硅岩进行了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硅质来源,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硅岩形态多样、分布不均,硅岩中见残余的石灰岩;硅质成分主要为玉髓及微晶石英、灰质硅岩中玉髓"侵入"方解石、相邻石灰岩中少量生屑被硅化。硅岩的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52.79%~99.21%,平均为85.18%),Fe/Ti值、(Fe+Mn)/Ti值及Al/(Al+Fe+Mn)值反映其形成与热水活动有关;硅岩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与地壳中该元素的平均含量差异明显,Co/Ni值与Th/U值较低;稀土元素总量低,Ce负异常,LREE/HREE值低,δEu值相对较高。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二叠系硅岩为交代成因,硅质以热水来源为主,玄武岩淋滤及上升流提供了部分硅质。复合来源的硅质通过同生断裂、表层淋滤及上升流进入碳酸盐沉积物中,在不同的成岩阶段交代碳酸盐沉积物(岩),形成了顺层面或层内分布的结核状、条带状及团块状硅岩。  相似文献   

19.
湘西震旦—寒武纪交替时期古海洋环境的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寒武纪至寒武纪的交替时期是地质史和生命史的重要转折。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发育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的黑色岩系。文中运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湘西黑色岩系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干酪根的结构以及碳同位素的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讨论了黑色岩系的形成条件 ,恢复了震旦纪 /寒武纪地史转折期的古环境。研究认为 ,湘西地区在晚震旦世和早寒武世地史转折期的生物爆发和高有机质的产率是形成缺氧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高媛  王国芝  李娜 《古地理学报》2019,21(4):647-66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风城组内的云质岩、硅质岩是致密油藏重要的储集岩,目前对云质岩和与之伴生的硅质岩成因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岩心观察和对硅质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及硅同位素的综合研究,以期揭示硅质岩的成因。研究表明,风城组中的硅质岩SiO2含量变化范围为55.15%~85.61%,为不纯的云质硅质岩,其内含有较多热水沉积矿物和碱湖沉积成因的盐类矿物。云质硅质岩主要围绕热液喷口分布,它们常与白云岩呈纹层状、条带状互层。云质硅质岩中硼异常富集,硼含量介于90×10^-6~10000×10^-6之间,平均680×10^-6,与盐类矿物硅硼钠石有关,反映了碱湖沉积成因;Sr/Ba值均大于1,Th/U值多在0.62~2.06之间,Sm/Nd值多在0.20~0.24之间。云质硅质岩的稀土配分显示出Eu负异常、Ce负异常或弱正异常及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富集的特征。δ^30Si值介于0.39‰~1.88‰之间,其δ^30Si和微量元素特征不反映典型热水成因。云质硅质岩的地质产状和地球化学特征共同表明,风二段和风三段云质硅质岩主要为热水和碱湖的混合沉积成因。硅质岩形成受喷口的位置、热水喷流期和各喷口喷流热水的温度等多方面因素的控制,硅质岩形成时存在多个喷口,在相对封闭的高盐度—碱性还原环境下的热水喷流期,热水与碱湖湖水混合,混合水沉积形成硅质、盐类矿物及白云石,最终形成含盐的云质硅质岩;热水喷流间歇期形成碱湖成因的含盐云质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