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种全新的长江三峡立体景观图日前在湖北省地图院完成制作印刷,图面精美,立体展现了长江三峡的雄姿。  相似文献   

2.
江河湖海是巨大的旅游资源。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漓江风光、大宁河小三峡等是早已为世人所瞩目的旅游胜地。编印大江大河的导游图应该提到地图工作者的日程上来。几年前我国曾出版过一张长江导游图,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该图对旅游景点的反映尚嫌简单,图面在一定程度上还受传统框框的束缚,因此未能充分表现长江两岸的风光。唐代诗人李白只用了二十八个  相似文献   

3.
2003年6月16日,一个永远载入三峡工程史册的日子。这天,三峡工程永久船闸成功地进行了试通航。 站在海拔262米的三峡工程制高点坛子岭上,俯瞰长江,横亘入视野的是一条气贯长虹、如乃削斧切的"黄金水道",雄伟的船队通过6442米长的双线5级船闸浩浩荡荡远航而去,长江航线航运新篇章由此掀开。一种强烈的震撼深深地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是谁鬼斧神工般缔造了这座世界航运史上的惊世之作?答案就镌刻在永久船闸悬崖峭壁上:奉献在三峡,军威壮中华!这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水电部队的数千名官兵征战三峡时发出的豪迈誓言。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强对长江三峡地区地震的监测 ,一个采用全球定位系统 ,精密激光测距等先进技术组成的地壳形变监测网 ,诱发地震检测总站以及采用当今先进成熟的数字遥测技术的地震台网也已投入运转 ,该监测网 2 4h严密监视着三峡库区的震情全球定位系统监测长江三峡地震@董伟  相似文献   

5.
日前,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为维护通航秩序和通航环境,确保通航安全,长江航船经过三峡大坝、葛洲坝附近水域,可享受长江水上GPS综合应用系统提供的无偿服务。该系统是智能通航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无线通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整合网络技术和数据资源而搭建的一个船岸信息交互平台。可对三峡河段航行船舶进行安全监控、调度指挥、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尾重庆河段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的河道区域,两江洪水相互顶托,水沙变化十分复杂。三峡工程建成后,重庆主城区河段处于三峡库尾变动回水区,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规律将发生变化。因此,主要根据2008年度及蓄水前的河道观测资料,对重庆主城区河段的泥沙冲淤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后,水流和输沙的改变会引起长江中下游河床的变化。本文采用了长江安徽段5个测次的1∶10000长程水道地形图和大通水文站历年的流量、泥沙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三峡建成后,上游来沙减少,清水下泄导致了长江中下游安徽段河道发生了异常的冲刷和淤积,引起局部河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基于成因,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安徽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对策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针对等雨量线的绘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基于具有强大地图分析功能的ActiveX控件产品—MapX,利用不规则三角形网绘制等值线的方法在MapX图层上生成雨量等值线。此算法应用于长江三峡区间降雨径流预报分析系统的开发中,成图准确美观,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达上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长江河道演变及航道航运工程,如何有效利用GPS高程信息使其成为工程项目需要的正常高,是长江河道勘测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此阐述了GPS水准的原理、方法及数学模型,并给出了GPS水准拟合精度的评定方法和指标;并结合长江三峡坝下游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工程实例,用不同的GPS水准拟合方案,通过对拟合结果分析表明:在平原地区,GPS水准联测点点间距约为10公里左右均匀分布在整条测线上,采用二次多项式曲面函数进行拟合所得到的结果可以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非线性灰色模型在滑坡观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提出用非线性灰色模型来模拟滑坡蠕变特性的方法,并用长江三峡新滩滑坡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滑坡蠕变预测模型。此外,对该模型用于滑坡预报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日前指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国务院总理曾培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里:我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据调查统计,我国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与沉降、地裂缝地质灾害易发区达600多万平方公里。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西气  相似文献   

12.
GPS定位与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近几年来,对GPS的开发应用表明,GPS系统具有极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精密定位等。在我国已运用它开展了大地测量网的联测和地形变观测。以确定三维坐标和地壳变形量。最近为了解决长江三峡新滩链子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地形图使用问题及其纠正原坐标系统长期紊乱的状态,单纯采用地面观测技术、常规测量方法,在该峡谷地区难以建立国家大地测量三角点的情况下,我们成功地运用GPS联测了两个新建的三角点。本文就其观测方法和精度进行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去中国西部旅游,不看看西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世界屋脊上最壮丽的山河;不看看云南的怒江大峡谷,就难以想象高黎贡山上二战时期世界上海拔最高处战役的惨烈残酷;不看看重庆的长江三峡,就难以理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雄奇险恶。在四川,不看看大渡河大峡谷,将会错过全国最大型、河流上  相似文献   

14.
《地图》2002,(1)
这是端木杰及其同事8年心血之作的《世界名胜地图册》。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书中介绍了世界遗产690多处,全国名胜2000多处,收集的资料和创作手稿有2米高,两年内再版3次。但是有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册》,从地图的编制到版面设计与之完全雷同,各国城市中文化遗产分布图、名胜游览图、著名景点手绘图几乎完全一样,例如长江三峡纵观图、英国温莎宫、法国卢浮宫的手绘图,略有增减的只是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  相似文献   

15.
7月13日凌晨,湖北省秭归县千将坪发生的特大山体滑坡,正处于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用于水文测验设在青干河2号和3号固定断面之间的位置,巨大的滑体截断了100多米宽的青干河,将该局原测量的岸上地形破坏的面目全非,滑体形成的堆石坝上下游落差达5.5米,由此青干河的水文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突发性地质灾害来临之时,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局反应迅速,立即派出工作组赶赴滑坡现场,冒着随时会发生的险情,对滑坡区的水文、地质、地形等情况进行了仔细察勘,及时向上级报告现场数据,为做好灾害治理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湖北秭归千将…  相似文献   

16.
一、项目简介 1) 项目背景 长江是我国内陆最长的河流,可通航段超过2 600km,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航道的利用与开发已进入高科技时代.长江航道局南京航道分局南京航道处经过多年来对所属航道的探测实践和总结,决定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航道进行测绘和适时监控,率先与江苏省测绘研究所合作,在航道数字地图开发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王军  陈昕 《地图》1999,(4):5-8
一、项目简介 1) 项目背景 长江是我国内陆最长的河流,可通航段超过2 600km,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航道的利用与开发已进入高科技时代.长江航道局南京航道分局南京航道处经过多年来对所属航道的探测实践和总结,决定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航道进行测绘和适时监控,率先与江苏省测绘研究所合作,在航道数字地图开发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众志绘宏图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从开始提出三峡工程设想,到三峡水电站第一批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已历经漫长的85年。这既是一段风风雨雨、艰难周折的历史,也是一段轰轰烈烈、发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历史。我作为三峡工程的参与者之一,有责任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以及有关三峡的人和事写出来,奉献给所有关心三峡工程和为三峡工程建设出过  相似文献   

19.
选择长江三峡秭归段千将坪滑坡及其周边区域为研究区,利用机载LiDAR数据,开展滑坡识别参数提取方法研究。首先提取滑坡识别参数,再利用相关滑坡识别参数和智能分类算法开展滑坡像元和非滑坡像元分类。试验表明,基于LiDAR技术提取的滑坡识别参数能有效区分滑坡像元和非滑坡像元,确定的特征参数子集对于提高分类精度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监测三峡库水位变化过程中的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行和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直接计算、实际测量和综合解算3个方面研究了三峡库水位变化过程中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提取的水体数据,结合水位数据,直接计算了三峡水库蓄放水从145~175m每隔5m的影响,地壳垂直形变最大可达30mm,对重力影响超过20μGal(1Gal=10~(-2) m/s~2)的范围距离长江中心线约2km内。库区较近的巴东CORS站(ES13)能够实际测量到库水位变化过程中的地壳垂直形变。由于目前三峡库区的CORS站和重力台站数量较少,分布不均,还不能满足紧密跟踪三峡库水位变化过程中的监测需求。利用三峡地区26座CORS站和部分重力台站数据,基于负荷形变理论和球谐分析方法,综合解算了库水位变化过程中的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与实际CORS监测结果一致。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基于CORS站网的综合解算,能够有效提升对库水位变化过程中的地壳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