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边界积分方程 ,提出了依据二极采样数据、但利用电位差的某种线性组合的“准三极”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 .研究表明 ,该方法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对高阻异常体的成像问题 ,而且使低阻异常体的成像质量获得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因此增强了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的实用性 .  相似文献   

2.
吴传勇  谭明  沈军  刘景元 《地震地质》2009,31(1):155-161
利用电阻率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对碗窑沟断层进行了试验探测,获得了该断层典型的电阻率成像异常特征:地层电性结构存在强间断面,呈现明显的"二分"现象,高、低阻间的梯度界线倾向低阻区。在对乌鲁木齐地区其它具有类似构造特征的断层进行探测时,电阻率成像剖面呈现出相似的异常特征,说明这一异常特征可以作为乌鲁木齐地区判定断层的重要标志和依据。乌鲁木齐地区多为高角度的逆冲断层,此类构造电阻率成像剖面中高、低阻之间的界线与断层并不重合,断层处于高阻区域,倾向与视电阻率衰减梯度线倾向相反,断层的真实位置与图像最上部高、低电阻转折的拐点部位最接近  相似文献   

3.
探测孤石高阻体的跨孔电阻率CT水槽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的WDJD-3型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在电法实验室水槽内布设了探测孤石高阻体的跨孔电阻率CT法观测系统,进行了物理模型实验。物理模拟实验采用多种观测装置(二极、三极和四极装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反演成像,得到如下结论:①二极装置电阻率CT反演成像结果不能反映出高阻体的位置与大小;②三极装置CT反演成像结果能较好反映孤石高阻体的位置与大小;③四极装置电阻率CT反演成像也能反映出孤石高阻体的位置与规模,效果与三极装置基本相同。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三极或四极装置的跨孔电阻率CT法可用于探测高阻体,它具有采集方式灵活、数据稳定可靠、成像结果直观清晰的优点。基于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采用电阻率CT法对地铁盾构隧道洞身范围内的孤石高阻体探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孤石体的三维电阻率CT法物理模拟实验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阻率层析成像二维测量的方法,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沿河开发的建筑场地进行了勘探,获取了地下隐伏沙洞的准确位置、埋藏深度、含水情况、尺寸大小等。说明电阻率层析成像二维测量的方法在地下隐伏沙洞的探测中是行之有效的;地下隐伏沙洞在没有水体存在时,电阻率层析成像二维测量成果图中反映的一般都是高阻异常封闭圈。如果有水体存在,其异常则表现为低阻异常封闭圈。  相似文献   

5.
全通道电阻率层析成像是采用除去2个供电电极其余接地电极全部采集数据并参与反演计算的一种电阻率成像方法.相比较传统的对称四极测深、斯伦贝谢、偶极-偶极、单极-偶极、单极-单极等勘探方式来说,全通道采集得到的数据可以更好地覆盖目标地质体因此可以更准确地确定介质的电阻率.本文基于有限差分方法求解二维静电场方程和基于伴随方法计算非线性灵敏度矩阵,并利用牛顿共轭梯度反演方法实现全通道电阻率层析成像.理论模型的正演和反演表明了算法的可靠性.与常规四极电阻率法采集方式相比,全通道电阻率法具有更好的分辨率及更灵活的布极方式.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各种观测装置的有效勘探范围和成像分辨率.本文的研究可以有效指导电阻率法勘探观测装置形式的设计与选取,更好的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建深基坑围护和水利防渗的地下连续墙病害隐患探测难题及特点,考虑到地连墙渗漏会造成墙体内外电阻率显著的变化,可引入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中的直流电法技术,但传统地面电法的隐患探测效果不理想.考虑到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在墙体中设置测斜管,因此可开展地连墙内部缺陷的跨孔电阻率层析成像.而鉴于非线性反演具有对初始模型依赖性不强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贝叶斯反演理论的电阻率层析成像.在MATLAB开发环境下,编程完成的多组不同地电异常体的数值模拟反演计算表明,反演结果的信息丰富,对异常体的成像准确高效,且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直流电阻率法下矿井顶、底板异常体的响应特征,基于有限单元理论,文章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软件给出了三极装置AMN或MNB的APDL,并建立了5个相关地电模型进行正演计算,分析得到:底板异常体始终显现为开口向下且未封闭的低阻体,顶板异常体响应则由未封闭形态逐渐过渡到含一个封闭异常中心的低阻体;顶板异常体的纵向深度不能从视电阻率断面图中直接估算;顶、底板异常体关于巷道呈镜像对称时,不能将顶、底板异常体区分开来.这些异常特征,有利于实测资料的精确解释.  相似文献   

8.
电阻率层析成像非线性反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概率成像法、α中心法、遗传算法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2-D电阻率层析成像非线性反演.首先,根据概率成像结果指示出的2-D地质异常体的相对电性和大致分布范围,合理地确定出α中心的位置与强度系数的变化范围.其次,以α中心法作为2-D地电结构的正演手段,采用遗传算法反演出各α中心的强度系数.在此基础上, 应用α中心法重新构建出地下介质电阻率的分布.通过对均匀半空间中赋存2-D地质异常体模型的反演试验, 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矿井电阻率成像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矿井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在矿井生产中应用的相关资料,综合论述了矿井电阻率成像技术发展现状,介绍了矿井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的特殊问题、井下勘探主要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并提出了作者对矿井电阻率成像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井地电位成像是通过套管向井中供电或将电源放在井中,在地表观测电位异常的一项技术,其供电源有线源和点源两种类型。为了研究这两种电源对地下异常体产生的电位异常特征,本文针对不同激励源,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线性方程组求解电位时引入不完全Cholesky共轭梯度(ICCG)迭代方法,分别实现了点源和线源井地电位成像技术的三维正演。最后,基于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了井地电位成像技术的电阻率三维反演。设计不同地电模型分别进行正演和反演试算,正演结果表明,供电电源的类型不同,异常体在地表的电位异常特征也不同;反演结果表明,低阻体的反演结果要好于高阻体,点源置于异常体下方时反演的电阻率对异常体边界的识别比线源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1.
利用邢台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研究了邢台地区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及其空间分布的立体图像,研究结果表明:(1)1966年3月邢台地区发生的几个6级以上强震前小震均有“密集—平静”现象,但明显程度随时间减小,部分4.5级地震前小震也有‘密集—平静“现象,但因出现在6级以上地震的余震活动背景上,情况比较复杂,相对平静期的长度,密集期中最大地震的震级均与相应主震震级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主震震级越大,平静期越长,密集期中最大地震震级也越大。(2)3月22日7.2级主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有清晰的物理图像。3月8日6.8级地震发生后,3月20日在其余震区的两个端部中介质强度较弱的南西端首先达到破裂强度,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对应于主震前的密集期。3月21日~22日主震前小震明显减少,是主震前的相对平静期,而且小震有由南西端向北东方向迁移的趋势。显示震区应力场在迅速地改变,应力由南西端向北东端进一步集中,并促使22日在北东端尖端部位失稳而发生6.7级及7.2级主震。3月26日6.2级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也有类似清晰的物理图像。此外,本文对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作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井水位的“记忆”滞后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昭栋  张华 《地震》1998,18(1):21-27
观测资料表明,井水位对信息响应存在的“记忆”滞后现象,它与一般的位相滞后不同,在鲁29井现场试验也证明了井水位对井吕空气压力变化的响应存在的“记忆”滞后现象。利用水平层状承压含水层模式,从理论上解释了井水位对井口空气压力变化响应“记忆”滞后现象,认为这种现象与水井含水层的导水系数有关,含水层导不系数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用一般多元回归方法无法较好地扣除井水位中“记忆”滞后影响,作给出了一种可以扣  相似文献   

13.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deep subseafloor sediments at a depth of 230 cm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is studied by construction of 16S rDNA clone library and PCR-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se sediments is mainly composed of five groups: α-Proteobacteria, β-Proteobacteria, CFB group (Cytophaga / Flexi-bacteria / Bacteroides), Acidobacteria and gram positive bacteria, with a few genera detected in each group. The most abundant bacteria group is α-Proteobacteria, and the next is β-Proteobacteria.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α-and β-Proteobacteria are 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 and Pseudomonas alca-ligenes respectively. The CFB group is simply composed of members belonging to Flavobacterium. The gram positive bacteria are rich, and mainly consists of the genus Geobacillus. The analysis of bacterial community indicates that organic matter is still abundant in the subseafloor sediments at the depth of 230 cm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 These bacteria in this deep biosphere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itrogen cycle of deep sea sediments at "warm pool" .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甘肃省前兆台网部分仪器不能并入“十五”前兆数据库的问题,提出一种兼备灵活性和扩展性的软件解决策略.基于此策略实现的数据转换软件,采用了动态编译机制,理论上可以实现对任意格式前兆数据并入“十五”数据库前的处理工作,具备较高的推广价值.实施中该软件将非“十五”标准数据转换为“十五”标准格式,顺利完成了非“十五”标准仪器的自动并网工作.  相似文献   

15.
倾斜观测载荷干扰源最小"安静"距离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泽华 《地震》2004,24(4):80-86
作为一种高精度的形变观测,钻孔倾斜观测点必须尽可能避开干扰源。河流、湖泊、仓库(货场、列车编组站)和铁路,是几种主要的影响钻孔倾斜观测的地面载荷变化干扰源。中对这些地面载荷变化干扰影响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提出了针对一定的干扰限定指标,估计观测点到干扰源的最小“安静”距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电离层-空气层-地球介质(我们称为“地-电离层”模式)耦合下大功率可控源电磁波的研究在国内外较少.近年来,有学者做了相关的数值模拟,但没有考虑空气中位移电流的影响.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建立地质模型和相应的数学模型,采用R函数法进行“地-电离层”模式水平电缆接地偶极源的电磁波场强公式推导,同时考虑电离层和空气中位移电流的影响.在验证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进行了数值计算.探讨了“地-电离层”模式大功率可控源电磁波的响应特征.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由于电离层和空气层中位移电流的影响,“地-电离层”模式大功率可控源电磁波的特征与地球半空间可控源电磁波的特征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在前者除了有近场、远场外,还存在由于电离层影响下场强衰减变小的波导场.并随着收发距增大和频率的增高,出现了电场和磁场方向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composit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bserved and historical data, the geophysical field characters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Gagua "Wedge" Zone of the sea area east of Taiwan Island and the primary tectonic stress direction and its variabilities of backarc spreading in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are studied. It is concluded from the study results that the Gagua "Wedge" Zone is structu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Gagua ridge and two fault basins on both sides of the Gagua ridge, and adjusts the moving direction and distance of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plate to make the northwestward motion of the plate on its east side change to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plate on its west side so that the primary tectonic stress direct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changed from NW-SE to nearly N-S, which provided the stress source for the Okinawa Trough to enter the second spreading stage.  相似文献   

18.
上海金山深水槽两侧第四纪地层错断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浅层人工地震剖面记录的金山深水槽两侧第四纪上部地层的“错断”现象,仍是在深水槽发展、演化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冲刷面、冲刷陡坎被后期淤积而形成的在成分和结构上存在着物性差异的界面,也有一部分是深水槽演化过程中沿槽壁发生的水下滑坡。深水槽内部与两侧上部的反射界面不是同一时代地层的显示。因此,在金山深水槽两侧不存在第四纪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19.
综合分析大量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与其它逆冲型断层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得出逆冲型活断层“避让带”的有效宽度约为30 m,并给出活断层上盘的避让宽度约20~ 22.5 m,下盘的避让宽度约为7.5~10 m.研究结果可为建筑工程避让逆冲型断层和其他类型断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了在太阳平静和扰动时期“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对卫星舱内高能粒子的观测结果,发现在平静时期观测结果很好地反映了辐射带高能粒子在该高度上的分布情况.在扰动时期,粒子探测器观测到高能粒子分布出现重大变化,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影响高能粒子在近地空间分布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