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In several LUCC studies,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being used to analyze land use data. A problem using conven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in land use analysis is that these methods assume the data to be statistically independent. But in fact, they have the tendency to be dependent, a phenomenon known as multicollinearity, especially in the cases of few observations. In this paper, a Partial Least-Squares (PLS) regression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study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Suzhou-Wuxi-Changzhou region in China. Multicollinearity exists in the dataset and the number of variables is high compared to the number of observations. Four PLS factors are selected through a preliminary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analyses between land us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demonstrate the land use character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Suzhou-Wuxi-Changzhou region, meanwhile illustrate that the first PLS factor has enough ability to best describe land use patterns quantitatively, and most of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 derived from it accord with the fact. By the decreasing capacity of the PLS factors, the reliability of model outcome decreases correspondingly.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安康市2005~ 2010年土地利用详查和变更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康市11个县市区进行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与影响.结果表明:它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总体上呈现耕地、未利用地、牧草地面积减小和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其中,经济增长、城市化发展与人口增长三个因素是安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及其生态环境响应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涂小松  濮励杰 《地理研究》2008,27(3):583-594
以苏州、无锡和常州所辖市(区)为分析单元,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结合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重点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的生态环境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是城乡建设用地大量扩张和耕地资源急剧减少,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趋于多样化;土地利用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土地利用有序性和综合变化速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利用系统趋向于复杂无序和加速演化;区域多数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不断变差,且对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生态环境状况对土地利用有序性和综合变化速度的响应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而且这种响应和差异性程度都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4.
国际土地争夺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00-2011年全球土地交易数据分析了全球土地争夺发展现状,并结合土地交易面积等统计指标和相关文献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国际土地争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国际土地投资者主要来自人口压力较大的亚洲,国际土地被投资者主要集中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2)2000-2011年国际土地交易面积虽有起伏,但整体增幅较大;(3)国际交易土地的用途复杂多样,以农业为主,兼有林业和开采业;(4)土地争夺影响因素众多,较为突出的是粮食安全因素,除此之外,自然保护区发展、人口迁移等亦是土地争夺的潜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迅速发展,村镇土地利用快速非农化,其中以东莞、中山、佛山3市最为典型。论文以3市为案例,探讨2010年来珠三角村镇建成区空间型态。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广东省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2009—2015年间3市的土地利用数据。首先,通过斑块密度、空间离散度、空间均匀度、平均斑块面积、分形维数、景观破碎度、缓冲区分析、Moran's I指数这8个指标,分析建设用地的空间形态特征。其次,分析工业用地与非工业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与交通道路的空间分布关系,比较并总结3市的村镇建成区空间类型。最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影响空间类型的产业发展因素。研究发现,东莞村镇建设用地呈现高度破碎均匀分布型,佛山呈现团状离散型,中山介于二者之间,为中度碎化分散型;3市的产业发展能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形成不同的建成区空间型态。未来,基于产业经济作为村镇建成区空间特征变化的主因,珠三角可以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以及交通和土地利用,优化村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误差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朱会义 《地理学报》2004,59(4):615-620
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主要由不同时点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统计、对比、空间叠置分析等途径派生而来;而不同时点的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源于遥感数据、土地调查数据、历史图件数据以及统计数据。由于这些数据来源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程度的误差,由此派生的变化数据也就具有不同的精度。现有的文献中通常会给出时点数据的误差,但很少关注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误差。本文首先建立变化数据的误差分析方法,然后举例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时点数据误差及其不同组合对变化数据误差的影响。最后得出如下结论:时点数据的高精度并不能完全保证变化数据的高精度,还要看误差的方向是否一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越小,时点数据的误差对变化数据的精度影响越大,精度水平越难保证。这些结论提醒我们,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要对数据误差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应从数据源质量、数据获取方式、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提高数据的精度水平。  相似文献   

7.
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入GIS空间分析和数字地形模型(DEM)技术,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地形数据,定量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土地利用转移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3方面总结地形因子对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中,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在不同地形级别上土地利用分布、土地利用转移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等均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宋戈  王盼盼 《地理科学》2017,37(8):1218-1225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明确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及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地形因子的作用下存在明显的梯度特征,旱地、水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及其他用地主要分布在较低地形级别区,林地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形级别区。除林地以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优势地形位均位于较低地形级别区,林地分布的优势地形位位于较高地形级别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优势区域不尽相同。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及均衡度变化趋势相同,优势度的变化趋势与信息熵、均衡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形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关伟  王雪 《地理研究》2009,28(4):990-1000
采用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多种数据源,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进行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将影响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归纳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因子、区域产业结构影响因子、农业产业结构影响因子、投资因子和人口因子等5个因子;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可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表达为影响因子的函数关系,从函数关系可知各影响因子对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因子的影响作用最大,人口、农业产业结构影响因子的作用其次,投资因子的影响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玉瑶  张虹鸥  许学强  周春山 《地理研究》2011,30(12):2259-2271
本研究采用珠江三角洲1988年、1998年、2006年的建设用地遥感解译数据,结合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辨析,定量分析了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之间的耦合与互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建设用地扩展所表现出的阶段特征以及“空间指向性”、“小城镇倾向”、“分散化与低效性”等空间特征都与其粗放型、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胶东地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而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因子关系是揭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关键。胶东地区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选取该地区作为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因子关系研究区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把胶东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相叠加,提取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区域,统计出各变化类型的面积及其占总变化面积的比例,并构建出土地利用变化样本数据矩阵。把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与胶东地区的城镇位置、道路、DEM、人口密度、GDP和海岸线位置等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影响因子,构建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子矩阵。在此基础上,应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胶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城镇化、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大量减少是该时期胶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点。人口密度、到城镇距离、高程和到主要公路距离是决定胶东地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GDP和到海岸线距离。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转化为城镇用地多分布在人口密度大、GDP高、到城镇距离近和到主要公路距离近的区域;耕地转化为农村居民点多分布在海拔低、到城镇距离较近和到主要公路距离较近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Finding accurate methods for estimating and mapping land prices at the macro-scale based on publicly accessible and low-cost spatial data is an essential step in producing a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regional planners.This asset would assist them in making economically justified decisions in favor of key investors for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post-disaster recovery efforts.Since 2005,the Ministry of Land,Infrastructure,and Transport of Japan has made land price data open to the public in the form of observations at dispersed locations.Although this data is useful,it does not provide complete information at every site for all market participants.Therefore,estimating and mapping land prices based on sound statistical theories is required.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patial prediction of land prices in 2015 in Fukushima prefecture based on geostatistical methods and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Land use,elevation,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including population density and distance to railway stations,were used for modeling.Results show the superiority of the random forest algorithm.Overall,land prices are distributed unevenly across the prefecture with the most expensive land locat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characterized by flat topography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well-connected and highly dense economic hotspots.  相似文献   

13.
在玛纳斯县、奇台县和石河子市等地的农用土地评价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一种在农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中确定参评因子权重的方法——调试法。该方法是用控制样本对参试权重进行多次的检验、调整和比较,逐步选取出能够较好表达各参评因子区分土地适宜性差异能力的权重(组),并将其作为最终的确权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深远影响。以巴彦淖尔市阴山北麓的乌拉特后旗和乌拉特中旗、阴山南麓河套绿洲的五原县和杭锦后旗为研究区,以区域内统计资料(1985—2018年)为主要数据源,结合1987全国土壤调查和2015年卫星遥感数据解译获得的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特征以及年降水量、人口数量、家畜数量和主要土地覆盖类型之间拟合关系。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和人工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而草地面积出现减小。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和家畜数量显著正相关,而与年降水量关系不显著,最优拟合方程分别为y=1.2407x-235428和y=2613.3e1E-05x。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方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建立具有空间属性的历史时期土地覆被数据集有助于更好地模拟土地覆被变化的气候 与生态效应。根据我国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的特点, 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历史时期土地开 发利用的主导因子, 量化了海拔高度、坡度、人口分布等自然及人文要素与耕地分布的关系, 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一套将我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的方法与算法模型, 计算各网 格(分辨率为60 km×60 km) 耕地面积占整个农区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以及各网格的耕地面 积与垦殖率; 同时利用基于《嘉庆重修一统志》重建的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资料, 采用上 述方法与算法建立了研究区内1820 年(清嘉庆二十五年) 60 km×60 km 空间尺度的耕地数据 集, 并绘制了分布图。重建结果与册载府级田亩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 该方法与算法可以有 效地将以行政区域为统计单元的中国历史耕地数据量化为具有统一且更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 化数据集。  相似文献   

16.
2000-2014年黄河源区ET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具有独特的自然生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MODIS ET产品作为研究黄河源区地表蒸散发(ET)的数据源,结合黄河源区内部及周边18个气象站数据、全国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黄河源区DEM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相对年际变化和相关分析法,研究2000-2014年黄河源区ET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ET的变化规律,重点探讨了ET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黄河源区多年ET区域分异规律明显,北部ET显著弱于中部和东南部,最强ET位于黄河源区的东南部,多年平均ET值为538.61 mm/a,距平相对变化显著,ET年际变化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平均趋势变化率为0.44 mm/a;② 年内ET呈周期性单峰变化趋势,7月达到峰值;2000-2014年黄河源区多年四季ET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ET最强达到188.14 mm/a,春秋季次之,冬季ET最弱仅97.15 mm/a;③ 研究时段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ET大小表现为沼泽地>林地>草地>其他>裸地,整体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ET呈逐渐增加趋势;④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ET与同期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降水对ET的影响强于气温;驱动分区结果显示黄河源区ET受气候因子驱动的地区主要表现为降水驱动。  相似文献   

17.
1 Introduction1.1 Introduction to Liaocheng PrefectureLiaocheng Prefecture lies in nor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slightly north to the center of the Huang-Huai-Hai Plain with latitudes between 35(47'N and 37(02'N and longitudes between 115(16'E and 116(32'E. Administratively, it consists of two cities (Liaocheng and Linqing) and six counties (Yanggu, Shenxian, Chiping, Dong'e, Guanxian and Gaotang). It covers a total area of 8590 km2 with a maximum distance of 114 km from eas…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技术和GIS的小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根据贵州省平坝县克酬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89、1995、2000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信息获取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方向,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该流域土地利用以农田和灌草用地为主,1973~2000年林地和灌草地减少,农田、水域、村镇、交通用地增加,林地转化为灌草、灌草转化为农田及农田转化为村镇居民点和公路用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有密切关系。1973~2000年农田、林地和灌草分布的海拔高程和坡度均呈增加趋势,这和上述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Rapid channel erosion in the Rio Puerco watershed of northwest New Mexico has been attributed to land use, climate changes, and internal channel adjustment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ssess (1) the impacts of land uses on sediment load, (2)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and sediment load, and (3)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erosion control methods. The impacts of land uses on sediment load were assessed via hypotheses that, holding other erosion-related variables constant, sediment load correlates positively with grazing intensity and with density of unpaved roads, and correlates negatively with the number of erosion control treatments. We calculated the average annual sediment load for 17 subbasins of 0.67–17.97 km2 by comparing sediment accumulation at two points in time (mid-1960s and 1999) behind intact sediment retention structures. We assessed land use via grazing records and measurements of unpaved roads generated from aerial photographs. Soil characteristics, vegetation, and physical factors were quantified for each subbasin. Using 18 variables for each subbasin, we employed Mallow's Cp as a selection criterion. We used six statistical models, includ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o determine inherent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sediment loa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diment load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grazing intensity except in small, relatively low-relief basins with fewer bedrock exposures. However, this interpretation may be compromised by the low quality of data available to quantify grazing. Sediment load 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presence of unpaved roads, which serve as high gradient, channelized conduits of water and sediment during storms. Sediment load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erosion control except in the subset of small, relatively low-relief subbasins that also proved sensitive to grazing intensity. Overall,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impact of land uses on sediment load can be assessed using the data available although physical factors appear more significant than land use in producing high sediment loads in the Rio Puerco subbasins. Historical erosion control techniques, as implemented in the Rio Puerco watershed, prove largely ineffective against accelerated sediment loads because they have not been appropriately implemented or maintained.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86,自引:5,他引:81  
研究了我国土地利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规模相关性,采用数理统计与GIS手段从多个规模尺度上探讨了我国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其结果对全国以及各级政府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相应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