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京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形特征及复杂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多种发展功能相融合的背景下,以形状属性的空间演变为基础分析了北京城郊区域总体、平原区、近郊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特征。波谱分析显示,在近中郊、远郊、山区3个基本圈层的基础上,以前门为中心3种区域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空间周期交错分布。分形和Hurst指数的分析进一步显示,虽然城郊区域总体农村居民点斑块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空间结构复杂但却不具有分形特征;而地形单一、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原区(7-76km)、乃至深受城镇化、产业化、农区非农化影响的近郊平原区(7-49 km)的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空间结构虽然简单但却具备分形特征。后2种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空间演变与其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进程存在着差异。总体上,北京农村居民点处于承接大都市空间扩展与农业、农村、农民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的策略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耕地功能空间差异及其演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雪  谈明洪 《地理研究》2014,33(6):1106-1118
城市化对耕地及其功能具有深刻影响,这在大都市郊区尤为明显。立足北京市,构建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标准化法处理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加权求和法得出功能值。研究表明:① 在北京各区县,2004-2011 年间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表现为生产和社会功能远郊平原区高于远郊山区和近郊区,生态功能远郊平原区高于远郊山区,文化功能近郊区高于远郊区。② 北京远郊平原区的粮食、蔬菜和瓜类生产功能均较强,但农业污染较严重。受距市中心距离影响,近郊区耕地文化功能需求量较大,远郊区供给量较大。③ 2004-2011 年间绝大部分区县单位面积耕地的总功能增强,受地形和市中心经济辐射影响,远郊平原区高于远郊山区和近郊区。④ 根据耕地总功能组成比重,把北京市耕地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型(远郊平原区)、生态型(近郊区)、文化型(丰台区和门头沟区)与社会型(远郊山区).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中南部农田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瑞洺  许清海  丁伟  张生瑞 《地理学报》2010,65(11):1345-1354
河北省中南部82 个农田表土花粉组合研究表明:农田花粉组合不仅有农作物花粉类型,也有临近山区的植物成分。山区农田乔木花粉含量与浓度高于平原,对平原的影响随距离增加而降低,距太行山0~50 km 松属花粉含量为20%~30%,50~100 km 为10%~20%,100~150 km 增至20%~30%,海滨区降至16%以下,平原中部含量增加可能与焚风效应有关;山区至平原乔木花粉含量空间上的变化,可能类似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介入森林区后时间上的变化。山区和平原灌木花粉含量较低,但主要成分不同,山区以胡颓子科、榛属、虎榛子较常见,平原区蔷薇科、葡萄科花粉相对较多。平原区草本花粉含量高出山区,其中藜科花粉由山区向平原逐渐增高,可能反映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特征。山区中华卷柏含量高于平原,但平原区高达7%。中华卷柏不易被风搬运,推测平原区农田的中华卷柏可能是平原沉积时由河流从山区搬运而来。相同类型农业单元乔木、灌木花粉和蕨类百分比山区一般高于平原,草本低于平原;不同类型农业单元乔木、草本百分比平原区相近,山区差异较大。山区乔木花粉含量差异主要受草本类型影响,平原区草本花粉组合差异主要是农作物花粉(人工禾本科、十字花科) 含量的差异;不同农业单元孢粉浓度差异主要为草本花粉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城郊农业区多功能演变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宋志军  刘黎明 《地理科学》2011,31(4):427-433
北京市城郊农业区各圈层因自然条件、城市化、产业化的不同而承担着不同的生产/非生产性功能。应用农业多功能化推移图谱和产业经济理论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北京市农业由近郊平原区到远郊山区的可分成两种演化模式:一是由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传统农业推移的模式;一是呈扇形推移的农业演化模式。在距中心城市30~40 km范围内,有一个非农产业主导的城乡功能推移的分界区。该区以外,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其非生产性功能逐渐增强,生态功能更成为中远圈层多种功能的主导。  相似文献   

5.
北京城市居住环境类型区的识别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北京数字城市要素平台的空间集成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将居住环境的客观指标和居民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北京为典型案例,首先运用因子生态分析等方法识别出居住环境类型区,然后采用以居民个体感受作为依据的价值化评价方法,明确不同居住环境类型区的问题,最后总结北京城市居住环境类型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北京城区可分为内城异质性居住区、内城同质性居住区、近郊职住混合区、近郊高密度居住区、远郊职住混合区和远郊低可达性居住区等六类居住环境类型区,其空间结构同时体现了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等特征。居民对不同居住环境类型区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从内城到郊区满意度逐级降低。最后提出改善北京居住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榆阳区1984~2003年各乡镇耕地NPP单位面积量及总量进行分区动态测算。研究表明:①1984~2003年,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在波动中上升;②1984~2001年,榆阳区北部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远高于南部,且呈较快上升趋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呈较平缓的波动变化,且略有下降;③1984~2001年,榆阳区城区、近郊、远郊的差异性在单位耕地面积净第一性生产力上体现为城区>近郊>远郊;在耕地NPP总量方面,城区、近郊和远郊都表现为在波动中上升,三区变化以远郊波动幅度最大;④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的大幅增长有农业投入增加的原因,但主要得益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塔里木河干流1990年、2000和2007年土地利用数据为例,应用分形理论来分析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复杂性、稳定性以及动态变化性,通过建立距离河道不同的缓冲区范围来变化空间尺度,研究分形的空间尺度变化效应。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都具有空间分形特征,1990年土地利用分形维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其它用地>牧草地>耕地>林地>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未利用地,2000年和2007年土地利用分形维值大小顺序为其它用地>牧草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居民及独立工矿用地;通过空间结构稳定性指数分析得到天然植被(林地、牧草地等)的空间结构稳定性比较小。随着空间尺度的逐级扩大,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特征依然存在,但分形维数减少,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总体趋于简单状态下稳定。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顺义区农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0,1995,2006年顺义区农田景观规模和空间格局演变的分析,总结出其作为典型的大城市近郊区域农田景观变化的显著特征:第一,农田景观规模呈加速缩减趋势,农村居民点等低密度建设用地是侵占农田的主体;第二,农田景观斑块的空间重心由原来较为居中的位置,持续向远离城市组团中心的东北方向移动;第三,从全境镶嵌体和农田单一景观水平上分析,其景观格局演变均呈破碎化、离散性和均一化趋势.顺义区农田景观因社会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方向的调整而发生巨大改变,被道路和大量小规模的无序建筑侵占和切割,正在逐步丧失农田景现美感,应通过探索不同模式的农田景观治理和建设途径,对城市远郊农田景观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刘涛  曹广忠 《地理研究》2010,29(4):716-726
基于第一、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企业数据,以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以制造业密度突变和总量增减为标准,将北京市划分为三个圈层:制造业衰退的中心城区已蔓延至四环;投资和外迁企业的集中区也已不限于城八区,而是迅速扩展至平原地区大部;远郊区县和山区的制造业发展缓慢。各产业类型、所有制类型和规模等级的制造业圈层结构及其演变均有较大差异。因素分解表明,北京市制造业圈层结构演变的主要推动力是电气电子和金属与矿物类产业、私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小型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认为应充分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调整的结合,遏止和扭转各圈层内产业结构均衡化和圈层间产业结构同质化的趋势。近郊平原制造业的核心地位仍将长期保持,用地集约化至关重要;中心城区可以适度发展都市型制造业,促进就业多样化;远郊化的谨慎推进则应以生态保育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深圳居民夜间消费活动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柴彦威  尚嫣然 《地理研究》2005,24(5):803-810
本文以深圳居民日常行为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资料为基础,聚焦于国内地理学研究尚处空白的居民夜间消费活动,分析了城市居民夜间消费的总体特征与时空特征。深圳居民的夜间消费活动普遍比较活跃,并以购物、餐饮及娱乐休闲为主;但平均消费时间并不长,消费频率也较低;西方国家城市中出现的夜间消费深夜化现象并不明显。夜间消费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随距离衰减现象,并且形成居民夜间消费活动的圈层结构,即1km圈层的基本空间、5km圈层的主要空间和10km圈层的日常空间。另外,不同夜间消费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异也比较显著,形成夜间购物(平均距离为2km)、夜间餐饮娱乐(平均距离3km)、夜间体育健身与商务应酬(平均距离3~5km)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根据l994年和1999年的两期Landsat TM数据,在FCD Mapping model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得到北京北部山区昌平、怀柔、密云和平谷的植被覆盖牢固,并利用FRAGSTATS软件对所得的植被覆盖等级图从斑块大小、斑块数、斑块密度、斑块平均面积、分形维数和聚集度等角度进行了空间格局变化的剖析。结果表明:1)各研究区均显示无植被覆盖类型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1994一1999年期间,研究区总的植被覆盖率除平谷降低外,其它三个区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昌平增长最显著。说明平谷的植被覆盖状况逐渐变差,而昌平、怀柔和密云的植被覆盖状况逐渐转为良好。然而各研究区的植被仍需进一步进行保护。2)1994一1999年期间,景观整体的斑块密度都在减少,其中平谷减少的最多,说明景观整体的破碎化程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呈现降低趋势,其中密云减少最为显著,表明景观越来越由少数植被覆盖等级类型所控制。3)各研究区中景观整体的分维数相差不大,各景现组分的分维数标准差均较低,说明山区的斑块形状主要取决于自然地貌及自然环境条件。4)1994—1999年期间,蔓延度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聚集度指数的变化不显著,但都接近于1,说明景现整体的聚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玉  田丰昊  董玉芝 《地理科学》2016,36(12):1870-1876
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从生态服务功能、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以及生态敏感性3方面建立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分级赋值标准和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延龙图”(延吉-龙井-图们)地区生态用地的生态重要性进行空间识别,将其划分为3个级别:极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以反映不同生态用地保护级别和建设管制要求。结果表明,延龙图地区极重要生态用地占生态用地面积的25.720%,主要为耕地、林地和水域;重要生态用地占生态用地面积的39.500%,主要为林地和耕地;一般重要生态用地占生态用地面积的34.780%,以林地为主。  相似文献   

13.
土地等资源的确权流转开启了资本在乡村地域的循环,资本类型与农地用途之间按市场原则重新匹配。本文建构了资本循环作用于农地流转的理论框架,并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结合村级多源数据,实证了中国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微观空间格局及机理。在理论层面,研究揭示出不同类型资本流向不同农地用途,形成不同的资本循环模式,并通过“资金实力”或“经济附加值”影响农地流转率;在实证层面,研究发现村级农地流转率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控制自然条件、区位、社会经济等因素后,资本循环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显著且存在空间差异。就资本类型而言,“城市工商资本”与“城乡混合资本”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前者对“城边村”的影响大于“远郊村”,后者反之,“乡村内生资本”的影响不显著。就农地用途而言,现代农业对农地流转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平原地区的影响程度大于山地和丘陵地区,传统农业、休闲农业影响不显著。从资本循环模式来看,城市工商资本-现代农业、乡村内生资本-传统农业、城乡混合资本-传统农业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前者在现代农业原有基础好的地区影响程度更高,而后两者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异较小。助力农地流转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应因地、因资本循环制宜。  相似文献   

14.
In the past 40 years,cultivated land has faced the continued anthropogenic inter-ference,which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issue for cultivated land preservation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ural population variation and farmland change in China.Fifty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wherei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for every 5 years from 2000 to 2015 was conducted.This study used the pool method to estimate the impacts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variation,average slope,average elevation,rural residential disposable income,primary industry proportion,and road density on farm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which is represented by landscape metrics including the mean patch size,edge density,area weighted mean shape index,and area weighted mean patch fractal dimension.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landscape index continued to rise after 2000 and then started decreasing after 2010,indicating a reduction in human interference after 2010.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of all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decreased from 2000 to 2010,and 62%of them began to increase after 2010.Th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ultivated land landscape while the rural residential disposable income,average slope and primary industry proportion were all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ed land landscape index.Th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loss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nd the difficulty of sloping farmlands adapting to mechanized farming were unconducive to farm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and the increase in non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 rural areas would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culti-vated land preservation.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fragmented land o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control of housing and facilities in rural areas according to their region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5.
徐建华  岳文泽  谈文琦 《地理学报》2004,59(6):1058-1067
以上海市外环以内的中心城区为区域背景,基于SPOT全色波段遥感影像数据和GIS技术,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景观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显著的尺度依赖性。Moran指数I与Geary系数c对粒度变化的敏感点相同,均为50m。(2)城市景观形态具有分形特征,各类景观斑块的分维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不同,它们随着粒度的变化呈非线性变化趋势;在粒度较小时,各类景观斑块之间的分维数差异较大,而随着粒度的增大,其分维数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3)城市景观多样性格局,与空间区位及人类活动的空间格局息息相关。在城市中心,主导型景观是经济效益较高的商业文化景观,并且景观斑块聚集度、破碎度大;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业景观分布在城市边缘区,而且景观类型单一,斑块面积较大,破碎度较小;在由城市中心向边缘过渡的中间地带,景观类型多样,空间格局复杂。(4)景观多样性具有尺度依赖性。随着幅度的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多样性的空间格局也显著变化。在0.5km幅度下,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市中心,从市中心向外呈现高低起伏的环状模式扩展,随着幅度增加,多样性指数的高值区向景观类型变化最剧烈的城乡过渡地带转移。(5)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变异也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在较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保护有效方案与政策一直是国内外政府决策者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武汉市农民和市民实地调查数据,基于选择模型法构建假设的政策与交易市场,模拟在此假设市场下主要相关利益群体耕地资源保护偏好意愿。依据选择实验法的基本原理选取耕地面积、耕地质量、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支付耕地保护费用作为环境商品的属性。首先考查了主要相关利益群体的偏好,并获得了对于保护属性主要相关利益群体农民和市民不同偏好的实验证据;然后分析不同环境商品属性组合方案所可能引起的福利变化水平。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中国的农地保护制度和目前实施的耕地保护基金、农业补贴制度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形美学以一种新观念和方法研究城市美学,通过建立简单分形模型探讨和度量城市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使山地城市美学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模糊走向科学。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比较,在地形地貌、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分形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Land use changes in mountainous regions were greatly enhanced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due to the expanded popul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cting geographically as the basic unit of mountainous regions, valleys are the primary site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herefor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policy in valleys is of critical importan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regions. On the basis of land use data in 1995 and 2012,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of varied topographic factors (i.e., altitude and slope) in typical valleys of the Beijing mountainous regions, China.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lley is an efficiently geographical unit to evaluate land use changes in mountainous regions. We also found that major land use changes i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Beijing from 1995 to 2012 were the dramatic losses of grassland to the cultivated and construction lands, while most of these changes took place at the altitude of 0-400m and the slope of 6-15°. Considering the ever increas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eijing mountainous regions, the increas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ed lands are inevitable, however, the great changes at a steeper slope imply the need to tailor land use structure coming into line with topographic factors, and suggesting ecological barriers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ust be exercised in the developments of these areas.  相似文献   

19.
基于RS和GIS的艾比湖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态环境脆弱的艾比湖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01年和2007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资料,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进行景观分类与制图,利用ArcGIS制作了艾比湖区域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及转移过程空间格局图,定量研究了艾比湖区域1990—2007年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景观类型转入/转出贡献率。结果表明:①在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的面积在不断增加,其中2001—2007年间耕地的年平均变化率为6.79%。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②在转入和转出过程中,耕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比较明显;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由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的;生命支持能力脆弱的未利用地与草地之间的转换较为密切。③绿洲景观有整体向东迁移的趋势;林地在2001—2007年间迁移的距离最远,为6.1450 km。④景观类型转入贡献率占优势的为耕地,转出贡献率占优势的为未利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