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DPSIRM因果关系模型拟定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比较法赋权并量化计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大连社区人居环境状况和全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社区人居环境安全单元分为五个类别,即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很差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较差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过渡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较好单元、社区人居环境安全评价优良单元;大连市人居环境安全的空间分布中各分区所占的比例为:人居环境安全区30.598%,人居环境较安全区30.232%,人居环境安全过渡区9.678%,人居环境较不安全区12.299%,人居环境不安全区17.193%;南部滨海区人居环境安全好,北部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安全差,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中部是国家森林公园等植被覆盖好的区域,人居环境安全好。研究表明本文所建评价模型具有普遍性,可用于不同社区人居环境因子的评价与比较。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会地理学认为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体现在社区体系与(商娱)场所体系的空间结构方面.商娱场所的空间结构能够揭示城市(除居住以外)生活方式动态一时尚的空间质量.国外学术界已对商娱场所的认知功能与空间结构进行了社会学与地理学的探讨,但缺失对商娱场所形成的各类"存在主义"、"引力区"认知结构研究.从人文主义的城市生活空间观角度,以城市生活质量的社区和场所体系为基础,运用认知"地点理论"方法探讨了城市商娱场所空间引力结构单元一"引力区"的空间认知模式及构成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赣州18个县(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组成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南方丘陵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运用Arc GIS9.3对2013年赣州市乡村人居环境空间分异进行可视化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在5项一级指标中,社会文化环境所占权重最大,经济指标权重最小,说明在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文化是一项重要指标,经济是基础指标;(2)赣州乡村人居环境呈现"单核突出,整体跟进,局部沦陷"的空间格局;(3)表征人居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在空间上显示出集中程度不同的空间分异特点。通过对案例区人居环境空间特征形成机制的分析,以期为赣州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并尝试为南方丘陵区同类型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促进该区域乡村人居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治理理论基础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辽宁省老工业城市之间高质量发展引力关系和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的开通对高质量发展的虹吸作用极为显著,研究区内哈大高铁已形成较为明显的增长极。(2)盘锦市与营口市之间的高质量发展引力关系始终处于突出地位。(3)辽宁省高质量发展已逐步形成稳定的空间关联网络,但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关联性不强;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级分级明显,沈阳市处于该网络核心主导地位,起到中介和控制作用,其次是大连市和盘锦市;鞍山市、辽阳市、盘锦市和营口市是辽宁省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中坚力量型城市。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构建旅游城镇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引力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实证分析2005—2019年中国西部旅游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旅游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均值呈上升态势,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速快于人居环境,但人居环境指数整体高于旅游城镇化。(2)旅游城镇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的中级协调区域居多,2017年以后演变为高级协调,耦合协调类型逐渐由旅游产业滞后型向同步发展型转变。(3)旅游城镇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趋势极不均衡,空间联系强度呈现出以宁夏–陕西–重庆–贵州为主轴的链状式空间关联格局。(4)耦合协调度差异是不同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旅游收入是主导性驱动,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根本性驱动,A级景区数量是原生性驱动,其中国际旅游收入与A级景区的交互影响作用解释力最强。  相似文献   

6.
大连城市社区宜居性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人居环境宜居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层次,城市社区的宜居性研究较少,研究社区的宜居,是对城市 宜居性评价的深入,可为城市社区规划提供建议和指导。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连市的社区进行调查,充分考 虑评价因子的代表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选取6 项二级指标和24 项单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 法获得社区宜居度偏好图,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Surfer 8.0 相结合的方法, 对大连市社区的宜居度 进行初步评价,借用比奇的分异度指数的概念,参考其对社会阶层的分异研究,最后得到社区宜居性分异度指数为 27.6。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社区的宜居度整体评价较好, 市内四区存在较大差异;宜居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风景 优美的地区,以及商业活动的中心和行政中心所在地等地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自然与人文多重栅格数据,构建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分析2015年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对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质量的协同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人居自然环境呈现出自东向西,由山地、高原向平原、谷地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地形影响最为明显,地形起伏度与人居自然环境呈负相关关系。(2)人居人文环境表现出平原低、山区高,城镇高于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城市行政层级影响显著。(3)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质量指数介于0.216~0.716之间,呈现出以关中平原、汾河谷地向外梯级递减的带状空间分布格局。(4)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显著一致,总体呈现出平原高于山地,城市高于乡村的空间分布规律,人居环境质量越高,人口密度越大,土地利用也越充分。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基于老年宜居社区内涵,探索性地构建了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源数据,选择辽宁省149个城市社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从整体上看,参评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较差,绝大多数的社区尚未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② 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整体呈现“中部?南部凸起,西北?北部凹陷”的分布格局,大连市和沈阳市形成“双核”引领辽宁省老年宜居环境质量的发展。③ 分系统研究表明,设施系统的质量最差。各城市在分系统上的优劣势有所差异。④ 从公共指标与专项指标的对比来看,公共指标评价值明显高于专项指标,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存在代际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城市人居环境已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以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环境4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4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质量特征和时空差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在逐步提高,城市之间人居环境质量得分差值缩小,各城市排名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级别差异明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差异显著,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递减的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南高北低的分布状况,且各地区城市级别分布不均衡;人居环境质量水平较高的城市呈"团"状分布,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吻合;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规模无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雪铭  李明 《地理科学》2008,28(6):742-747
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大多基于"生存、生活需要"层次,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角度研究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未见报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息时代下城市人居环境的人文因素内涵,构建一套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在国内首次将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城市人居环境聚类分析中,根据聚类结果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分成四种类型,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归纳不同类别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玉娟  杨山  吴连霞 《地理科学》2018,38(7):1156-1164
以大样本问卷调查为基础,利用多种统计分析工具对不同属性设定下居住主体人居环境需求的因子结构、因子载荷、需求指向以及空间分布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结果表明:地缘、收入、年龄、学历以及职业等属性对主体人居环境需求影响较为显著,据此可将主体划分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群体,不同类群主体的人居环境需求结构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和指向性;各类群主体的人居环境需求维度均打破了需求层次结构,更多地体现在居住、交通、公共设施等功能结构上;不同类群主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集聚性和差异性,经济情况较好群体的聚居地的人居环境质量较高,经济水平偏低群体的聚居地的宜居性较差,区域人居环境的优劣差距使得主体人居环境需求异质性特征更加突出。据此认为进行基于资源供需平衡的区域建设分类指导很重要,并根据不同性质群体的人居环境需求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存在着城市化程度由低到高的农村社区、城乡过渡型社区以及居住小区等城市型社区,社区人居环境多样化、多变化。在城市化影响下,这些社区人居环境呈现一定的特征。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通过选取典型社区,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构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不同类型社区的人居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农村到城乡过渡型社区,建筑面积比例显著增加,道路面积比例变化不大,而林地和草地面积比例逐渐减少,景观格局逐渐变为景观类型较单一、以现代建筑为优势景观的状态,景观趋于破碎化,形状略趋复杂,城市居住小区各类景观面积比例则相对合理,但景观高度破碎化、形状较规则。②城市化过程中各类型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均逐渐变好,城乡过渡型社区和农村尤为明显,城市居住小区质量明显高于过渡型社区与农村,且除城中村之外,从农村到城市居住小区社区城市化程度与人居环境质量呈正相关关系。③城市化总体上促进了社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但对社区人居环境各方面的作用具有不同的规律,对于环境质量、人文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大连作为该城市群的龙头城市,肩负着带动沿海城市乃至整个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基于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对大连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的内在功能联系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大连市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居辽宁沿海经济带首位,其他城市普遍较弱;大连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弱,距离因素作用明显;大连市自身综合实力较强,但其核心城市带动作用不突出。最后,针对研究现状,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欣 《地理研究》2021,40(1):230-246
多中心化是分散城市人口,疏解交通拥堵,调节职住失衡,应对“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针对轨迹大数据,先利用词向量描述其空间特征和行为规律,再结合数据场理论表达城市区域对轨迹的吸引强度,并完成多中心识别,最后借鉴复杂网络理论对多中心空间交互规律进行探索和挖掘。结果表明:① 郑州市轨迹吸引强度呈核心强、外围弱、沿线蔓延的圈层空间分布形态,识别出的21个多中心轨迹引力差异较大,区域吸引能力不均衡;② 外围次级中心的区域引力强度和交互频次低,交互方向主要指向一级中心,呈现出外溢型多中心结构,为了实现其应有的分散疏解作用,还需加强统筹规划,带动其科学发展。提出基于词向量数据场轨迹引力的多中心识别分析方法,对于轨迹隐含的出行规律描述更加完整,对轨迹引力的表达更准确,从流动角度呈现了多中心的演化机理,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Increasing Chines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s prompted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fields of geography,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We used bibliometric methods and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review 180 articles on human settlement in 16 Chinese geographical journals. We found that Chinese geographical human settlement resear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1) Most research focuses on human settlement extension, valuation indicators, models for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the planning practices of single-factor, human settlement and complex, geographical livability in macro-scale, urban settlement differentiation and ideal patterns in medium scal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planning of community units in micro-scale, community settlements; socio-cultural investigation and warnings about advancing human settlement.(2) No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ynthesizing and integrating method systems. PSR models and DPSIR models are used for targeting mechanisms, while the standard settlement evaluation system was composed of physical economic indicator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s. On the other hand, spatial clustering based on GIS has been a frequent focus in recent years. Pioneering 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 and theoretical systems with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will provide guidance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ese cities and regions.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require greater attention:(1) Natural suitability 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 and a survey of human settlement demands to reflect the range of different demands concerning ecologically suitable settlements in urban environments, the corresponding 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s, and evolu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residents' socio-economic attributes.(2) Spatial-temporal evalu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on urban and rural human settlement at various scales, focusing on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t various scales such as city clusters and comparisons between cities, within the cities and communities.(3)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for human settlement evolution research, including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data mining measures, and forecasting and emulation of regional and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volution processes, mechanisms and patterns.(4) Research on the control of human settlement that focuses on optimization, patterns, and polici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5) Estimating the human settlement system service value and establishing suitable human settlement systems, including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s.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初大连市水资源供需保障与解决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简要论述大连市资源基本特点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供水系统,城市供水系统和农村用水系统的供需平衡状况,研究表明前二者供不应求,后者供大于求,并提出了解决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包括:超前研究地表水源地,扩大海水利用范围,提高中水利用量等开源措施,结构调整,技术挖潜等节流措施以及差异提价和尝试工业用水配额交易等市场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交通模式的长春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公园绿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地图路径规划API及腾讯宜出行大数据,采用集成多种交通模式(步行、公交、驾车)的引力模型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综合测度长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及其供需匹配特征.研究发现:①长春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随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8.
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促进辽宁发展、东北振兴、东北亚区域合作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论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06—202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改进引力模型探讨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联系结构及引力格局,结合威尔逊模型对城市高质量辐射范围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同时呈现“以大连为高地,黄海翼、渤海翼两大低谷连绵区”的空间分布格局。(2)各维度指标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和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动能转换和共享发展呈大连一核引领的空间分异,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呈渤海翼领先发展的空间分异,开放发展和深化改革呈黄海翼领先发展空间分异特征。(3)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复杂,但仍需进一步创新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升城市空间联系等级。(4)辽宁沿海经济带呈现出对外辐射型、对外依赖型、辐射依赖相当型3类城市空间联系结构;并将经济带划分为“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的引力格局;大连是唯一的对外辐射型城市,空间辐射范围也呈对外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精准修复的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是当前聚落景观的研究热点之一。结合相关研究,论文定义了景观基因信息链,明确了其层次结构,提出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的类生命总体变异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陕西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特征,进一步构建其景观基因信息链,提出其景观基因总体变异机制及总体变异特征。最后,提出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精准修复的理论框架,并对陕西发生变异的典型聚落进行了精准修复实践,验证了景观基因信息链精准修复的必要性、可操作性。研究旨在为传统乡村聚落保护、活化提供新的、景观基因视角的独特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Xiang Y.  Cao M.  Qin J.  Wu C. 《地理科学进展》2021,(9):1544-1556
Landscape genes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s are a hotspot of settlements' landscape research.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this study defined the landscape genetic information chain and its hierarchy. The general life-like variation mechanism of landscape genes in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s was also proposed. On these bases, considering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s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landscape genetic information chains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province were constructed and the general varia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province were propose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accurate resto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s' landscape genetic information chain was further put forward. In addition, accurate restoration was applied to the typical settlement with vari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mpirical case. The results verified the necessity and operability of accurate restora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some thoughts and methods that are fresh and original for th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s from a landscape genetic perspective. © 2020, Editorial office of PROGRESS IN GEO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