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12铀矿床层间氧化带水岩体系Eh和pH值的研究结果表明,层间氧化带内相同亚带的水岩体系Eh和pH平均值极为接近,而不同亚带的水岩体系Eh值具有明显差异,即从氧化带到还原带,水岩体系Eh值明显下降;层间氧化带内不同亚带的水岩体系pH值也有所不同,氧化带和还原带处于弱碱性介质环境,而氧化带还原过滤带则处于中性介质环境;水岩体系Eh和pH值可以作为划分层间氧化带和圈定铀矿体位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布尔津盆地西部凹陷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贤春  成海 《铀矿地质》2002,18(3):168-173
根据水成铀矿床理论,本在论述布尔津盆地水动力及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综合整理,着重分析西部凹陷第三系层间水的铀水迁移分带规律,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水地球化学条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层间水含量对蛭石有机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溴代十六烷基吡啶、磷酸三丁酯对膨胀蛭石和未膨胀蛭石进行了改性处理,并用IR、XRD方法研究了蛭石在不同层间水含量情况下,这两种有机分子分别进入蛭石层间的难易情况,结果表明:(1)层间水含量能够对有机分子进入蛭石层间产生影响,但对具有较强离子交换能力的有机分子进入层间的影响不大;(2)磷酸三丁酯分子易于与含层间水少的膨胀蛭石结合,说明层间水对磷酸三丁酯分子的作用遵循异极性排斥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林双幸 《铀矿地质》1995,11(4):201-206,231
本文通过对中国新疆伊和犁盆地南缘侏罗系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双重铀源,岩相古地理相变带,水动力机制及地球化学分带控制了层间氧化带及铀化形成的观点,对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形成机制进行推论,并据此作了远景评价。  相似文献   

5.
对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层间氧化带及其铀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侏罗系和第三系为主要的找矿目的层,认为本区区域层间氧化带的尖灭与油气聚集带的背斜带及同生断裂紧密伴生。通过对矿化类型的分析,认为渗入型含氧水和渗出型油田水交界处的铀矿化是主要的铀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6.
冯世荣 《铀矿地质》1997,13(6):351-355
本文根据地下水水动力参数之一──水力坡度所反映出的地下水动力特征和地下水径流强度以及对层间氧化带发育的影响,试图找出适合于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水力坡度范围,从而达到利用这一地下水水动力参数指导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区域预测工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发育与地下水的形成演化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应用古水文地质的分析方法,对吐哈盆地株罗系地下水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对侏罗系含水岩组划分出三个水文地质时期,定量地确定了地静压力系统和水静压力系统对沉积水的改造作用,计算了压挤水和渗入水的交替强度,指出了盆好南部渗入水压系统区是株罗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
在水体系中,蒙脱石矿物表面结合水膜厚度大小,取决于矿物层间阳离子及矿物的晶体化学特征.当层间阳离子种类相同时,首先取决于水与矿物结构参数的不适应程度.结合水膜厚度,影响蒙脱石层间阳离子在土—水体系中的电导率.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蒙脱石—水体系电导率测定,讨论水与蒙脱石晶胞参数不适应度对体系电导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
范雷  余美万  邬爱清  向前 《岩土力学》2023,(7):1959-1970
层间错动带具有延伸规模大、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等特点。水库蓄水后,水位抬升使层间错动带受到较大的水压力。在高水压力作用下,层间错动带的抗剪强度及其演化规律,尚待开展试验研究。采用新研发的HMSS-300型现场结构面水力耦合直剪试验系统,针对溪洛渡水电站的层间错动带进行了不同水压力-应力耦合作用下的直剪试验,探讨了层间错动带水力耦合作用下的抗剪强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力耦合作用下,层间错动带抗剪断过程的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具有明显的峰值,法向位移随剪切位移的增加大多表现出先剪胀后剪缩的特征。层间错动带的有效内摩擦角随水压力的升高而降低,二者呈负指数关系;有效黏聚力也随水压力的升高而降低,二者同样呈负指数关系。在0~2.0MPa水压力条件下,层间错动带有效内摩擦角劣化程度为7%~22%,有效黏聚力的劣化程度为32%~93%,表明水压力的增加对层间错动带的有效黏聚力影响更加明显。在不同法向荷载-水压力耦合作用下层间错动带呈现出剪切滑移破坏模式与中、细角砾岩颗粒的剪断-滑移混合破坏模式。在水力耦合条件下,黏土矿物的软化、膨胀与水侵入层间错动的颗粒之间以及黏土矿物的结构单位层之间形成水...  相似文献   

10.
以溪洛渡水利枢纽为例,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坝区控水的层间和层内错动面的透水性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赤峰地区玄武岩地下水赋存类型及其地电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赤峰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大致可划分为玄武岩高台地和高平原、丘陵、掩埋阶地3种地貌形态,该地区的地下水可划分为玄武岩裂隙水,层间裂隙孔隙水和层底砂砾石孔隙水3种类型,并通过实例讨论了各种类型地下水的地电特征,总结出了该地区的电阻率法找水规律。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侏罗系地下水形成演化与层间氧化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发育与地下水的形成演化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应用古水文地质的分析方法,对吐哈盆地侏罗系地下水的演化史进行了研究,并对侏罗系合水岩组划分出三个水文地质时期。定量地确定了地静压力系统和水位压力系统对沉积水的改造作用,计算了压挤水和渗入水的交替强度。指出了盆地南部移入水压系统区是侏罗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铜陵地区地下水深循环特点,对冬瓜山竖井突水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竖井处于深延构造裂隙带与层间裂隙带复合部位是造成突水的主要原因。进而对深埋工程水预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条件及找矿判据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36  
黄世杰 《铀矿地质》1994,10(1):6-13
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结构构造,岩相古地理,地貌与气候,水动力与水学,层间氧化带发育等必备的有利条件,并进而提出了铀源丰富,气候干旱;稳定大盆,产状平缓,深积大扇,相变不大;砂泥互层,埋深不大;含水性好,透水性强;层间氧化带发育,富含还原剂等找矿判据,以及“六位一体”的水成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了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地质构造、含矿地层和水动力环境对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控制作用的基础上,认为艾丁湖构造斜坡带、断块构造及次级断裂、褶皱是铀矿化定位的标志,辫状河相砂体为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层间承压水和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异部位是成矿物质沉淀的重要场所,并对有利的成矿区段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对甘肃北山地区婆泉盆地水地质、水地球化学及相关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之后,从基础地质条件、水地质条件、水地球化学条件等方面,论述了盆地的铀成矿前景,同时通过对比研究,选出了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形成的有利区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层间氧化带及其铀成矿条件的分析,认为本地区区域层间氧化带的尖灭与油气聚集带的背斜带及同生断裂紧密伴生,渗入型含氧水和渗出型油田水交界处的铀矿化是主要的铀矿化类型,侏罗系和第三系为主要的找矿目的层。  相似文献   

18.
对细颗粒层间滞水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降水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设计施工研究,提出采用管井和自渗砂井联合降水的设计施工方法,并在北京市望京地区进行了工程实践,解决了深基坑层间滞水的降水难题.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谷氨酸插层镁铝水滑石(LDHs-Glu),并使用XRD表征技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其微观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LDHs-Glu中水分子数量增加,层间距d003逐渐增大。XRD表征得到其层间距为1.328 nm,与理论模拟得到的当水分子数Nw=7时的水滑石层间距d003=1.323 nm相近。随着层间水分子数量增加,水合能逐渐增大,最终趋于流体水的特征值(-41.8 kJ/mol)。水合过程中,水滑石层板与阴离子间的氢键逐渐减少,而层板与水分子间的氢键逐渐增多,说明水分子与层板间的亲和力更强。实验表征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望成为插层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赣北保峰源铀矿床水文地质特征及充水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峰源铀矿床是我国典型的碳硅泥岩型铀矿,矿床水文地质特征表明:地下水呈似层状分布,含水层主要为层间构造裂隙承压含水层、层间构造溶洞裂隙承压含水层,处于寒武系下统王音铺组第3层、第4层;震旦系灯影组第3层、第2层及陡山沱组地层中,含矿层与含水层基本一致。矿区地质构造较复杂,上下含水层之间可通过越流或导水构造加以贯通,F8构造以西,矿床充水水源主要为层间构造溶洞裂隙承压水,富水性强,F8构造以东,矿床充水水源主要是层间构造裂隙承压水,其次是构造脉状水,富水性较弱。矿床继续开采前须补充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准确查明导水构造带位置,研究矿层因断层错动与强含水层可能对接的部位,分析矿层顶底板隔水层的薄弱地段,为防水安全带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