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层含铵云母粘土岩夹矸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含铵云母粘土岩夹矸被广泛分布于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区太原组及山西组煤层中,其可划分为6种类型。文章详细描述了岩石的特片和铵云母在粘土岩夹矸中的赋存特点,测试结果表明铵云母均为1M型铵云母,它们是由成煤植物和有机质降解形成的NH^+4离子,促使煤层粘土岩夹矸中的高岭石,伊利石在约120℃的酸性条件下转化成的。这种铵云母可以作为煤成气生成和储集的指示矿物。  相似文献   

2.
滇东北发现具工业价值的火山凝灰角砾岩层控型铜矿床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滇东北鲁甸宣威一带,广泛发育二叠系峨眉山玄武滗岩组(P2β),厚度在1 000m以上,分4个喷发旋回.在不同喷发旋回之间有厚度不等的炭泥质沉积层出现,最上部玄武岩的古火山口出现大量气孔状熔岩、火山凝灰质沉积岩和角砾岩.玄武岩组下伏栖霞、茅口组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宣威组砂岩、硅质页岩(夹煤层)和砾岩.它们在区域上往往形成向斜褶皱(如鲁甸的小寨向斜、迤车汛向斜等),向斜构造轴向北东,相互之间平行排列构成北西向的复向斜带.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东缘中北部太原组火山灰层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东缘中北部太原组煤系中的火山灰层多赋存于煤层中,呈夹矸或顶底板出现,厚度一般不大,5~20 cm;也有赋存于灰岩、砂岩或泥岩中的,形成凝灰质沉积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雪山矿段宣威组沉积特征和成煤环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宣威组岩性主要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煤层、灰岩等;成煤环境和聚煤模式以潮坪-潟湖相和充水沼泽相及短暂的泥炭沼泽相为主;主要可采煤层C_2、C_8形成于以潮坪-潟湖相为基础的半咸水沼泽及泥炭沼泽,成煤环境较好,煤层厚度大且较稳定,但硫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广泛分布于滇东-黔西晚二叠世含煤沉积中粘土岩夹矸的岩石学、矿物学、化学组成和微量元素进行了研究。发现粘土岩夹矸的变种伊利石粘土岩夹矸(Illite-tonstein)在沉积盆地空间上成片分布,且与晚期成岩作用有明显的成因联系。粘土岩夹矸中粘土矿物构成与煤阶大体对应的关系,揭示了同沉积火山凝灰蚀变产物的后期变化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黔西北地区晚二叠世稀土矿产于峨眉山玄武岩与上伏宣威组假整合面附近,在威宁地区稀土矿分为上、下两层,下含矿层为浅灰白色高岭石粘土岩,上含矿层为浅灰色高岭石粘土岩与铝质高岭石粘土岩,含矿岩系厚度在区域上变化较大,在威宁鱼坝剖面含矿岩系完整且厚度较大。在含矿岩系底部凝灰质粘土岩中取样测得锆石U-Pb平均年龄为254. 11 Ma±0. 98 Ma,含矿岩系顶部熔结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为252. 0 Ma±0. 82 Ma(谐和年龄)和251. 9 Ma±1. 86 Ma(平均年龄)。证实黔西北晚二叠世稀土含矿岩系下矿层产于峨眉山玄武岩第三段上部、上矿层产于宣威组下段,整个稀土含矿岩系形成时间约为2 Ma。  相似文献   

7.
自1961年首次在云南东部宜威组煤层中发现高岭石粘土岩夹矸(tonsteins)以来(戴恒贵),近20年间,对粘土岩夹矸相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1981年,自滇东粘土岩夹矸中成功地分离、鉴定了组合比较单一的若干高温矿物(主要有β石英、锆英石、独居石、磷灰石等),并用SEM研究了这些矿物的形态学特征。通过与国外同类岩石比较,确认其为中、酸性火山灰同期沉积蚀变的产物。粘土岩夹矸独特的成因及其在大范围内的稳定性、可比性,引起了国内有关方面的关注,促进了其他地区对tonsteins的发现和应用.本文拟就近5年来所获得的新资料作一初步概括和介绍。一、区域地质概况及采样点分布本区包括四川少东南部、云南省东部及贵州省大部地区,总面积10万平方千米以上。区  相似文献   

8.
渭北煤田面积约10万km2。分布于太原组顶部5#煤层中的粘土岩夹矸,上部层位分为两上分层,上分层夹矸厚度薄,下分层夹矸厚约02m,俗称“200矸”;下部层位夹矸厚度变化较大。该文详细论述了粘土岩夹矸的岩矿特征。根据“200矸”中含有副象β-石英、高透长石、锆石、磁铁矿等高温矿物组合,特有的粒序层理和岩性在全煤田十分稳定等特点,表明其原始物质来源于降落火山灰。根据TiO2/Al2O3比值的明显变化,探讨了陆源组分的加入对火山灰蚀变粘土岩夹矸化学成分的影响。以“200矸”为等时标志层,解决了5#煤层在区域上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煤层中夹石层(夹矸)形状比较复杂,就岩性来说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是粘土岩、炭质泥岩或粉砂岩,有时为石灰岩、硅质岩、油页岩、细砂岩甚至砾岩。一般认为,煤层夹矸是沉积过程中的夹层。是植物遗体堆积速度和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之间出现“不足补偿”造成的,即“当沼泽水面上升速度大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时”,“沼泽水不断加深,沼泽环境发生变化,泥炭作用也就停止,代之以泥沙沉积物,形成煤层顶板或煤层夹矸”[1]。   相似文献   

10.
梁绍暹  任大伟 《地质科学》1997,32(4):478-486
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系太原组和山西组不同煤层粘土岩夹矸中,广泛含有一水软铝石、一水硬铝石和三水铝石。大多数一水铝石矿物呈薄纹层状、似层状及层状聚集于富岩质及富有有机质粘土岩夹矸条带中,有的呈细脉状沿炭质条带及粘土岩夹矸层理的节理裂隙分布,并与玉髓、方解石、高岭石或迪开石和铵云母细脉共生。铝的氢氧化物矿物可以作为成岩古温度和成岩阶段划分的标志矿物。最后还讨论了该矿物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以井田大量钻孔地质资料为基础,从岩性特征,层理特征、古生物、含煤性、煤质等方面对官寨井田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进行分析,得出本区沉积环境为过渡相,地势北东低南西高,海水由北东向南西推进,根据海水进退规律可分为三个成煤期:早期为泻湖—潮坪环境,总体处在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因海水进退频繁,不利于成煤,形成的煤层多为薄层,煤层局部可采;中期为潮控三角洲环境,是海平面下降期,属进积型,此时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形成了井田中主要可采煤层4号、9号煤,属中厚层,连续性好;晚期为泻湖—潮坪环境,该期总体为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海水进退较频繁,在垂向上旋回多而小,完整性差,形成了不可采的1、3号煤层及全区大部分可采的2号煤。在横向上区内北东部较南西部聚煤条件好,从西—东,二叠系沉积厚度增大,煤层含煤系数增大,可采系数变大。  相似文献   

12.
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是陕北侏罗纪煤田煤炭资源的主要形成环境之一,为获得不同环境煤层顶板岩石力学参数特征,进一步探究沉积环境与岩石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区域沉积环境分析入手,然后运用岩心精细描述、沉积构造分析、地球物理测井分析等技术,识别微相、划分顶板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组合特征;之后对不同沉积环境中不同位置、不同岩性的岩石进行系统地分层采样和测试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煤层顶板各沉积微相的岩石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煤层直接顶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形成于三角洲平原亚相中的沼泽、湖泊沉积微相,局部见粉砂岩、细粒砂岩形成于分流河道和天然堤微相;基本顶主要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形成于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沉积环境不仅控制煤层顶板岩性分布而且控制岩石力学参数及其含水层富水性的分布,其中,湖泊、沼泽相泥岩顶板区是顶板支护的重点部位,多期分流河道砂岩叠置顶板区是未来矿井防治水以及探放水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根据黔北煤田花秋勘探区9、16号煤煤岩煤质鉴定资料,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了9、16号煤煤相及其发育特征。研究表明:9号煤形成于芦木芦苇沼泽相和潮湿的芦木芦苇沼泽相,芦木芦苇沼泽相分布于勘查区北部和南部东翼,潮湿的芦木芦苇沼泽相分布于南端西翼;16号煤基本形成于芦木芦苇沼泽相,少量形成于覆水森林沼泽相,覆水森林沼泽相仅分布于中部的西翼,沼泽的其它部位均为芦木芦苇沼泽相。通过分析煤相与煤中全硫、有机硫的关系,认为沉积体系所处的大环境整体控制了硫含量的高低,成煤沼泽类型控制了硫分的变化。勘查区北部、北西部及中部以东可能是9号煤潜在的低硫区,由于16号煤处于区域性的高硫层位,北东部可能是黄铁矿硫相对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冀东晚古生代煤系中火山碎屑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冀东蓟玉、车轴山,开平三煤田地层剖面观测、岩矿鉴定、粒度分析、岩石化学、氧同位素组成及K-Ar绝对年龄测定,发现在晚古生代煤系中含3-7层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含角砾岩屑凝灰岩、晶屑岩屑凝灰岩、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凝灰质石灰岩;经纵横向对比,可划分为三期七次喷发,物质搬运方向自西北而东南。这一研究成果,对该区地层和煤层对比及地质灾变事件的研究拓开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煤层是成煤物质成分、特征和形成环境的统一体,煤岩组分、煤的化学组成等是煤层物质成分和形成环境的体现。通过对宜山煤田中部上二叠统合山组K7、K6、K3煤层煤质特征分析,得出本区煤层形成的沉积环境不论是成煤前期还是成煤期受海水的影响较大,海水的作用白下而上逐渐减弱。成煤期的潜水面比较低,K3煤层覆水深度比K6、K7浅,都处于动荡环境条件中,同时受到周期性干燥环境和潮湿环境相互交替作用影响。水介质条件以碱性为主,从弱还原环境或中性环境向还原环境过渡。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疆卡姆斯特煤田侏罗系中下统层序地层的分析,研究了聚煤期古地理及其与聚煤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层序Ⅰ-Ⅱ(八道湾组)受乌伦古深断裂及次一级断层等同沉积断裂的控制,自东向西,地层、煤层逐渐增厚,煤层主要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在卡姆斯特1-10区、普北矿区及卡姆斯特中区形成5~10m的富煤带;层序Ⅲ(三工河组)形成于乌伦古凹陷湖泊大规模扩张期,是从冲积-三角洲平原环境为主向湖泊环境为主的重要转折期形成的沉积层序,一般不含煤;层序Ⅳ-Ⅴ(西山窑组)受沉积环境与湖平面变化的控制,煤层形成于湖泊三角洲平原,受燕山构造运动强烈的改造,在中东部地区西山窑地层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7.
针对滇黔北威信凹陷晚二叠世含煤岩系的“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相变化地带,利用地层剖面上的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古生物特征等沉积相判别标志分析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及其空间演化,并总结煤质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识别层序与体系域关键界面,建立研究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充分讨论研究区厚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规律。研究区自西向东依次为河流冲积平原体系、三角洲-潮坪体系及碳酸盐岩台地体系,成煤环境主要为河流冲积平原中的泛滥盆地河漫沼泽和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中的上三角洲平原;厚煤层在层序地层中的位置与古地理背景有关,研究区C15,C19煤层形成于最大海泛面附近,C25煤层形成于初始海泛面附近;根据煤质变化规律和煤厚变化特征,在研究区西部的彝良-盐津一带有寻找优质煤炭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洛旺煤矿区是云南重要的煤产地,煤类以贫煤为主,局部为无烟煤。根据地质勘查成果及煤质测试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主采煤层C5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煤质变化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区内C5煤层硫分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灰分产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这一规律主要受自西向东陆相到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变化的控制。在平面上煤类表现为煤矿区中部为无烟煤三号,东西两端逐渐变为贫煤,分析认为深成变质作用是造成煤类变化的主要原因。矿区中部煤层埋深较东、西两端大,煤变质程度相对高,根据构造条件推测,后期的动力变质作用对矿区中部煤变质程度的加深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湘中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北型地区为一套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煤层等沉积组合,具有砂泥薄互层层理、透镜状层理、水平层理及大型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根据野外剖面及岩心沉积学分析,在龙潭组中识别出残积平原-潟湖、潮坪和滨外陆棚沉积体系,总体上反映为海平面持续抬升、水体逐渐变深的沉积过程。煤层的形成受古构造和古环境等因素控制,煤层发育于煤系沉积早期的渴湖环境(2煤)和中期的潮坪环境(1煤),从西向东2煤厚度减小,硫分及灰分产率增大;1煤仅在部分地区可见,其硫分、灰分产率均比2煤高,说明受海水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贵州地处扬子地台的西南缘,晚古生代受南北向挤压产生黔中隆起,同时在隆起南侧形成EW向纳雍—瓮安断裂,以此断裂为界,北部隆起,南部坳陷。在黔北台隆区内分布有毕节煤田、黔北煤田、黔东北煤田;黔南坳陷区分布有六盘水煤田、黔南煤田、黔东南煤田、织纳煤田、贵阳煤田。受构造控制,黔北台隆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厚度普遍小于黔南坳陷区,含煤性也较黔南坳陷差。根据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差异,自西向东分为宣威相区(陆相)、龙潭相区(过渡相)和吴家坪相区(湾相)。黔北、六盘水、织纳煤田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三角洲发育,特别是织纳煤田受一组共轭剪切断裂及黔中断裂影响,整体呈三角坳陷,有利于碎屑物堆积,在其广阔的三角洲间湾发育了较好的泥炭沼泽,聚煤条件好,形成50余层煤,平均总厚度38.76m。陆相区的毕节煤田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含煤10余层,煤层厚度变化大。黔东北、黔南、黔东南煤田以海相沉积为主,黔东北、黔东南煤田仅在底部含煤,层数少,仅一层可采。古构造、沉积环境是影响各煤田含煤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