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申 《山东国土资源》2005,21(11):30-34
本文简要论述了日照市奎山地区生态地质环境主要因子的特征。对海水入侵、水质污染、海岸带开发、采石对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产生和危害进行了阐述。选取土壤、工程地质、地下水、地下水水力坡度、第四系厚度和植被6种因子进行了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将研究区分为良好区、较好区和较差区。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7个适宜性小区,并分别提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了矿山环境问题发育特征、危害程度基础上,采用采用敏感因子指数模型,以上述主要矿山环境问题为主要敏感因子,将长治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分为不良、一般、较好3个区6个亚区,并进行了分区矿山地质环境评述。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地质环境评价部是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主要技术支撑部门,是集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生产部门,主要职责为: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设计与监理、地质灾害防治与规划、旅游地质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等。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山东段河道带稳定性受控于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地震烈度、河流动力地质作用、河道带地貌结构、土体性质及人为地质工程体性质等因素。该段河道带可分为四个地质环境质量区,据其对河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确定了地壳稳定性、堤基堤身稳定性、地面稳定性为评价主因子,同时确定了分级评价因子及分值,并采用“因素叠置法”分区进行计算与评价。河道带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游荡型河道地质环境质量区和尾闾型河道地质环境质量区较不稳定,过渡型河道地质环境质量区较稳定,弯曲型河道地质环境质量区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光雾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环境敏感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光雾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将敏感度概念引入地质遗迹的评价中.在分析该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总结了主要影响因素;选取气候、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土地背景质量、地质环境破坏速率等7个评价要素和相应的20个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采用权重加权平均法,对区内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评价,为研究区地质环境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结合泰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地质环境特征与地下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的相互影响机制。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和不良地质作用等方面建立了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模型;通过综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GIS软件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自动划分评价单元,对泰安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分区评价。同时,通过对各分区地质条件的说明对适宜性分区结果进行了分析和验证,以期为泰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前期资料收集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威海市当地地质特征,选择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问题和人类工程活动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地形地貌、地下水资源、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人口密度、农业活动、矿业活动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威海市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优等区、良好区和中等区3个级别。总体来说,研究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好,优等区面积3278.97km~2,在研究区广泛分布,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6.66%;良好区面积2493.09km~2,分布在环翠区北部、文登区西部、乳山市北部及荣成市东部地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01%,中等区仅小范围分布威海市市中心一带,面积24.94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43%。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面,临着大气污染、地基下沉、严重缺水、地震与洪涝灾害等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原有城市的随机扩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要向生态城市转换。生态城市应具有功能分区和卫星城镇系统,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城镇的建设首先要对城市的功能进行定位,在深入研究地质环境的基础上作出规划,要做好城市地下水的开发与保护工作,改善城市能源结构,推广使用轻质环保建筑材料,实施绿色洁净资源开发政策,通过立法保护城市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9.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枢纽,目前湿地环境地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湿地面积变化大、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开采过度、湖区淤积严重、湖泊沼泽化、采空塌陷等,危胁着调水工程的顺利实施。针对湿地特征及问题成因,进行单元格剖分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第一层将其分解为水环境、土壤环境、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南四湖湿地地质环境问题4个要素层;第二层再把湿地环境地质问题要素分解成若干个次要素,逐层评价后采用综合指数法求出指数值,将湿地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良好区、较好区、较差区。提出了划分渔业生产保护区、调整水生植物布局、定期泥沙清淤及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和人工湿地河道走廊工程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及相关地质工作资料,查明了大坪坡—沙螺寮村海岸带的地质环境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和地质环境问题,同时选择了岸带封闭程度、海岸带滩涂类型、海岸侵蚀、海岸淤积、沿岸地下水咸化区等对地质环境影响较为明显的5个因子作为评判因子,分析总结研究区海岸带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并将该区域划分为地质环境质量好、较好、较差、差4个不同等级,其成果可为该海岸带土地规划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等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山东省东平湖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东平湖地区存在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并对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进行了分区评价,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为东平湖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性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2.
桂林是广西石灰岩矿的主要产地之一,开采石灰岩的矿山达250个。桂林地区石灰岩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基本类似,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岩溶地面塌陷。该文以广西永福某石灰岩矿山为例,在收集矿山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采场的高陡岩质边坡,基岩裸露,破坏和影响了地貌景观,容易引发岩质崩塌灾害;矿山功能区和废渣、表土的堆放占用和破坏了土地资源,可能引发小型的滑坡;灰岩石料加工等人类工程活动致使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较为严重,对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影响。针对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划分了恢复治理分区,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从根本上改变矿山采场的地貌景观,恢复破坏和压占的土地资源,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创造绿色矿山,为桂林地区石灰岩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江苏城市地质环境出现的主要问题(1)地面沉降;(2)土体滑塌;(3)地面塌陷。就环境地质工作中的若干问题,提出积极开展城市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工作;建议在城市规划的有关法规中明确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冯家山灌区是陕西省渭北黄土台塬大型灌区之一 ,在灌溉过程中 ,由于片面提高地表水利用率而忽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开发加之灌溉技术落后等原因 ,在灌区诱发了一些生态环境负效应。在分析灌区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 ,将GIS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集成 ,对灌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并针对不同地质环境质量分区探讨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内涵 1.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是由地质作用引发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现象和过程。地质作用指的是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及二者耦合的地质作用,既涉及内动力地质作用,也涉及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两者综合的作用。地质现象及其持续的时间过程都是由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是指那些对人不利的具有地质学性质的事物,受害对象可以指全球的人类、局域的人群或者个体的人。地质环境问题包含地质灾害和非地质灾害即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地质环境系统以渐进方式失稳而伴生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其后果往往是累进性的,较轻微的财产或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地质环境评价可查明地质环境状态,有利于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减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依据焦家金成矿带的地质环境特点及现状,选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类型、区域地壳稳定性、地下水环境质量、海水入侵、采坑及尾矿库、地面塌陷及伴生地裂缝、崩塌等12个评价指标,借助Map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及信息处理能力,绘制相应的专题图,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将焦家金成矿带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环境差区、环境较差区、环境一般区、环境良好区4个等级并进行分析说明。研究结果可为矿山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对策和建议,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基础地质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滕县煤矿区经过几十年的煤炭开发活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指导该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该次调查通过资料收集、地面调查、采样测试等手段,基本查明了区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采用叠加法对区内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及治理分区,分为重点区、次重点区和一般重点区,提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减少矸石对方,发展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工作,基本查明了平阴县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并运用模糊数学理论方法进行了综合分区评价和预测,提出了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综合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充分分析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山东省地质环境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省各地市目前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总体评价。研究中选取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和资源4个指标,各指标下又划分了若干子指标,构成了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山东省各地市的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最后根据各地市的综合指数得分将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3类:即地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鲁西鲁北地区、地质环境质量居中的胶东半岛地区和地质环境质量较差的鲁中山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地学角度出发,以实例论述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城市地质环境在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2、地质环境的要素;3、城市建设规划如何合理利用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