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通化市地貌过程、地表形态和地面组成物质的研究,划分出十种不同的环境地貌类型,阐述不同环境地貌条件对城市的布局、道路建设、给排水系统等的影响,探讨城市发展的方向与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地貌环境与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市地貌环境兼有山地和平原城市的特点。地貌类型及其物质结构复杂多样,地震、山洪泥石流、滑坡、道路冻胀、采空塌陷是威胁城市建设的主要灾害地貌过程。根据新构造、形态成因、区域性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等原则,将乌鲁木齐市地貌区划为2个大区和13个小区、各区之间地貌结构、区域稳定性均有差异。城市建设应针对各区的地貌环境特征采取相应的规划布局方案和扩建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3.
刁承泰 《地理研究》1991,10(1):95-102
本文分析了城市地貌环境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认为地貌过程不仅影响了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管理,而且是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和发展的重要控制因素。以四川省几个城市为例,分析了山地城市、丘陵城市和平原城市道路系统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刁承泰 《地理研究》1989,8(1):110-110
城市地貌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合作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地貌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城市与地貌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探索不同地貌环境中城市化的最佳途径,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5.
上海城市地貌环境的致灾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上海城市地貌环境呈现出明显的致灾性。通过从地貌物质、地貌过程和地貌形态三方面进行了剖析,认为地貌物质中含水沙层广泛发育和层数多是地貌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其横向上的不连续性、成因和形成时间的差异性更为地貌灾害的发生埋下阴影;地势低平及中心城区碟形洼地的存在使得洪水构成对上海城市安全的最大威胁;高强度人类活动不仅改变城市自然地貌面(下垫面)的性质、特征和规模,而且直接导致它的沉降变形,从而使城市地貌环境更为脆弱和致灾机制的复杂化。特别是地貌形变过程的不可逆性,已引起城市自然地理其它要素(如水文、气候等)的一系列变化和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城市规划建设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上海只有重视城市地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地貌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黄巧华 《福建地理》2000,15(3):35-38
本文介绍了国外城市地貌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及城市地貌研究的主要内容。地貌对城市的地域结构、形态、景观和功能等多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二战”之后,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区域的水陆生态系统受到强烈扰动,地貌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城市地貌研究的开展。研究内容涉及城市化区域本身及其影响范围内水陆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城市化对城市气候、风化作用、水文和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论述山间盆地地貌特征对城市建设形象和用地的质量等影响,以及不同成因类型的山间盆地中城市建设的地貌条件评价,建立山间盆地中各地貌区段的适宜利用模式,提出在山间盆地中进行城市建设布局时,应尽量利用山前台地这一地貌区。  相似文献   

8.
论山间盆地城市地貌适宜利用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山间盆地地貌特征对城市建设形象和用地的质量等影响,以及不同成因类型的山间盆地中城市建设的地貌条件评价,建立山间盆地中各地貌区段的适宜利用模式,提出在山间盆地中进行城市建设布局时,应尽量利用山前台地这一地貌区。  相似文献   

9.
陶陶  刁承泰 《热带地理》2003,23(2):110-114
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分析人类造貌营力,即人类建筑活动对城市地貌环境的影响;引入基本建设投资强度对其导致的城市地貌环境脆弱性进行量化;选取了地形、气候、城市化水平、文盲率和基本建设投资强度对南岸区的城市地貌环境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 得到南岸区6镇的脆弱性指数,并对其分类.  相似文献   

10.
从咸阳市区(包括秦都区、渭城区的辖区范围)的地质构造基础、地貌类型格局及新构造运动表现诸方面分析咸阳城市的地貌环境、地震安全性,阐明地貌环境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局限因素。咸阳市区地质构造隶属于渭河断陷盆地,其外围被纵横切割的断裂带环绕,历史上无破坏性强震记载,却屡受邻区强震波及致灾,对此应慎重防范。  相似文献   

11.
重庆城市地貌图的设计和编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刁承泰 《地理学报》1993,48(6):544-551
本文从设计意图、设计内容和编制方法等方面,总结了重庆城市地貌制图中取得的一些主要经验,探讨了城市地貌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A thorough geomorphological survey of a small (2km2) drainage area has been conducted using digital magnification of aerial photographs in conjunction with field visits. The result presented is a geomorphological map where individual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down to metre size can be identified. The study was done in connection with a project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nd lacustrine sedimentation. Good knowledge of the geomorphological setting and the related process activity in the catchment is important in studies using lacustrine sediments as environmental archives.
The survey reveals a small–scale geomorphology dominated by a number of different periglacial upfreezing forms together with bedrock–controlled slope processes. Three different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geomorphological assemblages were recognised with few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pathways connecting them. Composition of substrat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vegetation cover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slope angles are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相似文献   

13.
A thorough geomorphological survey of a small (2km2) drainage area has been conducted using digital magnification of aerial photographs in conjunction with field visits. The result presented is a geomorphological map where individual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down to metre size can be identified. The study was done in connection with a project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 and lacustrine sedimentation. Good knowledge of the geomorphological setting and the related process activity in the catchment is important in studies using lacustrine sediments as environmental archives.
The survey reveals a small–scale geomorphology dominated by a number of different periglacial upfreezing forms together with bedrock–controlled slope processes. Three different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geomorphological assemblages were recognised with few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pathways connecting them. Composition of substrat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vegetation cover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slope angles are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长,人类与环境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剧,地球表层的地貌系统在自然地域分异的基础上,出现的新的内容和特征。地貌演化不再是纯自然的过程,而且,人工地貌、人工—自然混合地貌占的比重增加了。因此,有必要对人、环境与地貌的作用机制,地貌的环境意义等问题进行研究,于是,环境地貌学应运而生。与传统地貌学不同的是,环境地貌学从人类活动与环境地貌相互作用的角度,运用系统论、综合分析方法,厚今薄古,研究现存地貌特征及后效,做出环境地貌的经济评价,探讨环境地貌的社会文化效应。本文拟对环境地貌学的产生、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促进环境地貌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乌鲁木齐作为中国西部发展较快的特大城市,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明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有利于充分认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生态学实质,在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根据综合整体、地域分异、景观异质、功能结构、城市发展、环境容载等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原则,划分了乌鲁木齐城市区域景观生态功能区,包括城市建设及中心区,城市生态平衡与开发区和城市生态保护及后备区,据此,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态调控提出了初步建议,包括环境控制工程,生物控制工程、景观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调控。  相似文献   

16.
崔秀萍  吕君  王珊 《干旱区地理》2015,38(1):148-154
采用主分量分析评估模型法,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的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市在2003-2011年时间序列内的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其中生态质量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逐步改善的趋势;环境质量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整体下降趋势;环境治理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总体处于稳步上升、中间略有波动的趋势;综合来看,鄂尔多斯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总发展水平处于整体上升、中间略有波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The geomorphological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 mission of geomorpholog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most basic environment and features of our Earth’s surface mor-phology.The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resource evalu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ducing and preventing geological disasters.Thus,it can serve to help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henzhen east coastal zone as a cas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urban expansion.We use modern geomorph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s,along with GIS and RS techniques,to reveal ke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morph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andform classification.Furthermore,coastal ecosystem evaluation and regional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relative to the corresponding geo-morphological environment.Based on this study,we conclude that modern geomorph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s,supported by "3S" techniques including GIS,RS and GPS,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olving the environment,resources and population problems as well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facing humankind at present.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艳灵  刘春腊  周长青  陈明星 《地理研究》2015,34(12):2222-2237
回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缘起,利用历史分析、文献检索等方法,分析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主要领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探讨城市生态理论研究、城市化率、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等对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影响效果,在系统梳理1989年以来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①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份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力量分布的核心地区,研究者以高级职称者居多;② 从论文成果看,中国生态城市研究获得资助的类型以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为主,研究成果以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指导(社科)为主;实践中,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其他项目也对生态城市给予了很大关注;③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生态环境等是研究热点领域中的重点;④ 对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具有极大引导与促进作用的主要有城市化率、生态城市发展、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宏观管理政策导向等因素;⑤ 认识水平的深化、注重环境要素建设、住居与生产功能的综合、城市与区域协调、从定性到定量评估等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五大基本特征;⑥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发展定位、区域环境影响、主体功能区划、规划与管理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结构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城市关注的焦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管理水平.结合城市环境保护局的工作内容及实质,提出了基于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发布系统、GIS可视化信息系统的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并对系统框架的构成、信息流程、服务和应用模式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基于WEB GIS的信息系统应用的系统数据体系以及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图文一体化、空间分析、决策支持等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