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轮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最为富集的复式含油气区,从奥陶系到白垩系均发现工业油气流,均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海相烃源岩。中生界砂岩是海相油气成藏系统的"末端",目前发现的油气均来自奥陶系油气藏的调整。其中,轮南地区三叠系油气藏油气性质复杂、相态多样,不同地区的油气调整期次和成藏过程均不一致。激光诱导三维荧光定量分析技术也可以分析古油水界面变化,在确定古油柱高度,反映油气水变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划分出垂向调整、侧向运移和油气混合三种调整类型:轮南断垒带三叠系仅发生一期油气充注,奥陶系油气发生垂向调整聚集成藏;中部平台区喜马拉雅山期三叠系地层发生翘倾,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发生侧向运移调整;晚期的构造运动不仅是油气调整的动力机制,而且构造高部位是早期油气调整和后期油气汇聚的有利区域。根据三种油气调整成藏模式的油气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垂向调整油气藏分布范围受断层断开层位和组合形式限制;侧向运移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和层状砂体调整距离较远,分布范围较广,在局部岩性或构造圈闭聚集成藏,但油气丰度较低;油气混合型调整油气藏形成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区,现今构造高部位有利于多期油气汇聚,形成油气性质复杂、相态多样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冻土区含天然气水合物层段的油气显示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孔DK-2孔为例,对含油气显示岩心样品进行了储集岩热解分析,结合野外观察到的含油气显示现象,讨论了油气显示性质及其对水合物的可能指示意义。野外观察到的油迹、油斑、油浸、油染等不同级别油气显示现象大多产出在细砂岩、中砂岩中,部分产出在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碳酸盐岩接触面及裂隙中,它们均得到室内储集岩热解分析结果的证实。油气显示所指示原油性质以中质油、重质油为主,少部分为超重油,甚至为沥青。钻孔中油气显示现象与水合物密切伴生,特别是水合物产出深度段或下部常见具中质油特征的油气显示,或可作为水合物一种指示。  相似文献   

3.
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表油气化探和井中化探勘探工作,结果显示油气化探对盆地内现有油气田具有良好的地质指示效果,并建立了以环状或半环状晕为主的油气藏综合化探异常模式。油气化探技术在盆地勘探新区的油气远景预测评价、钻井预测等方面效果良好,在现场随钻预测和发现井中油气产层、显示层方面亦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油气化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盖层与源岩的时空配置关系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付广  薛永超 《矿物岩石》2001,21(2):56-61
盖层与源岩是油气成藏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它们在时空上的配置关系对油气运聚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盖层的空间分布面积只有大于源岩的空间分布面积时,盖层才能封闭住源岩排出的大量油气,尤其覆盖整个盆地或凹陷时效果更好;否则造成油气大量散失,不利于油气的大量聚集与保存,盖层封闭能力形成期只有早于或与其相当时,才能封闭住源岩排出的大量油气,有利于油气的大规模聚集成藏,反之,盖层所能封闭住油气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者之间时间差的相对大小,两者时间差越大,盖层所能封闭住油气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者之间时间差的相对大小,两者时间差越大,盖层所能封闭住源岩排出的油气量相对越小,不利于油气的大相对大小,两者时间差越大,盖层所能封闭住源岩排出的油气量相对越小,不利于油气的大规模聚集成藏;反之,盖层所能封闭住源岩排出的不同气量相对越大,越有利于油气的大规模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化探在找油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侧重以实例阐述化探在我国找油气中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预测盆地的含油气远景、指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评价圈闭或区块的含油气性,圈定油气田有效范围和随钻油气层预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许多砂岩型铀矿产于含油气盆地,油气参与砂岩型铀成矿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沉积盆地控制着油气田和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布,多数盆地总体形成内部油气-边部铀矿、下部油气-上部铀矿的分布规律。文章认为油气藏与砂岩铀矿床相互联系的储集层系统及盆地有机/无机成因流体是两者同盆共存的物质基础,吸附作用和还原作用是油气参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两种主要作用方式,重力流驱动的含铀流体与油气成藏过程中油气扩散形成的烃类流体相互混合是铀成矿作用的主要动力学机制,构造则是两种流体联系的纽带;油气与铀矿相互共生、相互作用,为"以铀找油"和"以油找铀"提供了基础。根据油气与铀的成因联系,结合石油勘探开发资料,提出利用油气田资料"二次开发"寻找砂岩型铀矿的思路和方法。利用油气田资料来寻找砂岩型铀矿,可节约大量勘探资金,提高油气田经济效益,经济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付广  韩旭  梁木桂 《地质论评》2021,67(2):411-418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成藏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运聚机制及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发育部位和储集油气砂体分布区,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侧向封油气部位和储集砂体分布区,确定油源断裂遮挡油气有利部位,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板桥断裂在始新统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板桥断裂在沙一下亚段内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东北中部,少量分布在西南东部,有利于下伏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源岩生成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运聚成藏,与目前板桥断裂附近沙一下亚段内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其东北中部,少量分布在西南东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油源断裂输导和遮挡配置油气成藏有利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付广  沙子萱  赵凯 《地质论评》2022,68(1):253-261
为了研究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油气分布规律,在深层油气“中转站”(所谓油气中转站是源岩内和外已聚集的油气分布区,可为浅层油气成藏提供油气来源)中转油气机理及有利部位研究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白垩统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分布区和南屯组顶部泥岩盖层不封闭区,确定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分布区,结合输导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深层油气中转站向浅层中转油气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对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中部地区,少量分布在其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控制着苏德尔特地区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与分布,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处或附近尚未钻探部位应是该区大磨拐河组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
北美页岩油气研究进展及对中国陆相页岩油气勘探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美在海相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中已获得巨大成功,研究表明,页岩油和页岩气形成条件和赋存状态虽然具有较多的共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共性为二者均呈"连续型"分布于沉积盆地的斜坡和中心带,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页岩油气均产自有机质丰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存在异常高压的页岩地层。两者的差异性表现在页岩气的产生具有多源性和多阶性,即页岩气既可来自Ⅰ-Ⅱ型有机质,也可来自Ⅲ型有机质,但页岩油主要来自Ⅰ-Ⅱ型有机质;页岩气可形成于有机质成熟作用的任何阶段,但页岩油是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的产物。由于页岩油和页岩气分子直径和结构的差异导致两者在页岩中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机制存在一定差别。勘探实践表明,中国陆相盆地存在着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有针对性地研究其勘探开发技术,是我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疆某三叠系低阻油气层特征及储层参数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新疆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不时出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合理准确地评价这类油气层,开展了低阻油气层的测井资料解释和研究工作。什对新疆某油气田三叠系出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进行了油气层特征及测井曲线特征的描述,分析了低电阻车油气层的形成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流体识别,储层参数的确定及可靠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原油二次裂解气——天然气重要的生成途径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赵孟军  卢双舫 《地质论评》2000,46(6):645-650
本文通过模拟实验,结合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地区包括有机质成油、有机质成气及原油二次裂解成气在内的生烃剖面,说明原油二次裂解成气的门限深于干酪根初次裂解成气门限。原油二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与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在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以原油二次裂解气为主要气源所形成气藏的实例,表明原油二次裂解气可以作为特殊的重要的天然气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非常规油气正实现整体战略发展,源岩层系油气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增储上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中国源岩层系油气地质条件和工业实践历程,本文主要取得4项研究认识:① 源岩层系油气包括源岩油气和致密油气两种类型,纵向分布新生界、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上古生界、下古生界等5个油气聚集域;② 源岩层系油气地质是研究陆上源岩层系油...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相层系经过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油气地质条件除受"先天条件"的影响外,"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加突出,表现在现今油气成藏虽仍以海相烃源为主,但油气成藏与油气主要生烃高峰多已不匹配; 油气相态多已发生变化,如四川盆地从含油盆地转为含气盆地; 油气富集过程受构造影响而发生了改变,油气藏规模因此发生了变化,表现出油气藏的破坏规模缩小,或随断层的切割,油气发生泄露,向上运聚到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导致油气贫化。因此,具有多期成藏、多期改造、相态转化及晚期就位的特点。现今海相层系发现的油气藏实际上已经是经过"变位、变相"的残留及次生油气藏。针对这一特性,在海相层系油气勘探中更应注意后期油气藏演化所带来的特殊性,进一步深化整体保存环境对油气藏形成、保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建立油气化探数据库是油气化探信息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宏观决策的基础和依据,是油气化探数据处理及异常评价的基础。本系统采用动态自适应结构,收集、录入了几十年来我国油气化探数据,可以完成油气化探数据登录、管理、浏览、检索、报表、数据预处理。文章中论述了油气化探数据库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反映了油气化探数据库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为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即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前者从沉积特征出发,强调储层砂体沉积相、非均质性和成岩作用在低渗透性油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后者从石油运移与聚集过程出发,强调运移动力学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低渗透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单个地质因素的作用,其中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局限于沉积相划分和沉积模式建立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沉积相对成藏因素静态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属性;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却过分强调了油气流体运移过程的模式化和公式化,过分夸大和随意解释了油气运移成藏记录——油气包裹体的作用及其原始地质意义,轻视了深部地层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油气包裹体记录的多解性。因此,传统的单因素控制油气成藏理论和相应的勘探研究方法已经不能确切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效指导勘探工作。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趋势是要重视分析油气藏地质记录,动态研究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总结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反射地震资料的属性与油气勘探的最终目标——油、气有密切联系。利用地震波场的属性中隐藏着识别油气藏的密码进行油气检测,是一项新的油气检测技术。有油气存在时其地震属性会在局部产生非常规变异,寻找这种变异的差异,就可以进行油气检测,这也就为油气圈闭的地球物理评价提供了基础。通过在塔里木油田的试验表明,上述检测油气的属性差异分析方法技术是有效的。建议在油气钻探之前,首先进行油气检测和圈闭评价,以减少风险,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非常规油气藏的形成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岩  姜林  马行陟 《古地理学报》2013,15(5):605-614
非常规油气领域是目前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热点领域, 也是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向, 非常规油气的成藏研究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成藏的最本质区别在于非常规油气是非浮力驱动聚集, 这主要是由于致密储集层中微纳米级孔隙发育导致毛细管阻力较大, 同时缺乏提供强大浮力的有利条件。根据烃源岩演化与非常规油气成藏的关系, 将非常规油气资源分为油页岩、页岩油、致密油、页岩气、致密气和煤层气6种类型。油页岩、页岩油、煤层气和页岩气的源储组合特征都是“源储一体”, 而致密油气源储组合有2种类型:一种是源储叠置的临源型致密油气, 另一种是与常规油气藏类似的源储不相临、但距离不远的近源型致密油气。成藏动力学上的差异使非常规油气藏在地质上表现为大面积分布、局部富集、油气赋存具有明显的“滞留”或短距运移特征、没有明显的圈闭边界和无统一的油水界面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油气成藏与分布的递变序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分析成藏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的序列性。油气生成的多源性和不同聚集条件下成藏聚集的多变性构成了油气在平、剖面上发育和分布的序列性,它由生供烃序列、运移序列、封存序列以及成藏序列等构成,多因素变化导致不同盆地中的油气藏分布构成多种变化序列。若将不同盆地中的典型油气藏片段进行时空组接,则上述所有油气藏类型都将在理想的盆地中出现,构成理论上完整的油气成藏机理序列。对具体的盆地而言,由于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存在几率及发育的规模和程度各有差异,通常形成以几种机理类型为主的油气藏组合序列。单就一定条件下的天然气成藏分析而言,煤层气或页岩气、根缘气、致密砂岩气、水溶气、常规圈闭气以及甲烷水合物等可构成完整的油气成藏机理递变序列。  相似文献   

19.
油气田在区域构造上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已知油气田和区域构造的对比分析,认为我国多数油气田在区域构造上具有明显地分布规律,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油气的富集与分布直接受深坳陷的控制,油气藏的分布与二级构造带关系密切,凹陷的陡带油气富集程度往往较高;断裂是控制油气富集与分布的重要因素。这是作者多年来研究高精度航磁成果与油气关系的一点粗浅认识,现归纳整理出来,以供油气勘探工作者今后勘查油气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哈日凹陷发现了多种类型油气藏,证实其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该凹陷油气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特别是对多类型油气藏的共生特征及其成藏机理认识不足,限制了对油气分布规律的科学预测,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程.基于对各类型油气藏的剖析,探讨多类型油气藏共生特征及其成藏机理,预测油气分布,分析勘探方向,以期为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