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GPS在测量中应用的普及,对GPS应用的研究有了更广泛的扩展。而GPS接收机的不断更新与换代,更使得测量单位在产品的需求方面显得眼花缭乱,人们在普遍意义上单纯的认为,双频GPS接收机在解算精度上要优高于单频GPS接收机,其实不然。利用实际观测数据研究证明,对于GPS单、双频接收机,当测距大于10km时,夜间观测数据解算结果的精度要高于白天观测数据解算结果精度;当测距在几千米至十几千米时,GPS单频接收机解算结果的精度要高于GPS双频接收机的解算结果的精度,下面仅就单、双频接收机在不同作业环境下精度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itoring, RAIM)算法基于最小二乘残差法进行故障检测和识别,由于最小二乘残差法存在系数矩阵病态的问题,可能出现漏排、错排现象。据此,提出一种基于内符合精度改进的RAIM方法。该方法在原有故障检测基础上引入卫星定位内符合精度检验门限,并对传统的故障探测法进行改进,以降低故障漏检率,提高故障识别率。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可以在不影响系统完好性算法可用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漏检率,高效地识别出故障卫星。相较于两组实验数据中传统算法4.66%和1.95%的漏检率,改进算法可以将漏检率分别降低至2.21%和0.81%。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精度GNSS定向应用场景,通过实验对比对低成本单频u-blox接收机的数据质量和解算精度。结果表明,u-blox接收机GPS、BDS观测值的信噪比略低于测量型接收机;伪距精度分别为0.91 m、0.56 m,相位精度分别为1.35 cm、1.20 cm。在静态观测环境下,u-blox的定向精度可以达到航向0.2°/m和俯仰0.4°/m;动态环境下解算结果稍差,但也可以达到航向0.3°/m和俯仰0.6°/m,略低于高成本测量型接收机单频数据的实时动态定向精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少量控制点的Radarsat-2影像快速几何纠正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忠  张波  林丽  吴樊 《地理信息世界》2010,8(1):27-30,69
Radarsat-2卫星依据其搭载的GPS接收机可实现3倍中误差小于60m的精确实时定轨。由此本文提出依据其影像元数据信息实现快速几何纠正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少量的几个控制点来消除Radarsat-2影像与待纠正参考系间的系统误差,从而实现Radarsat-2影像的快速几何纠正。本文并依据SAR斜距成像原理的纠正公式和实地采集的GPS数据,验证了元数据中所提供RPF模型的内部精度和外部符合精度。通过实验验证了本快速纠正技术可以获得中误差小于2个像素的平面几何纠正精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CORS的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采集获取点云数据,经差分处理后对这些点云数据进行大比例尺数据采集,再通过提取采集数据的特征点进行分析和对比,分析数据的精度和误差,为大比例尺快速成图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北斗动态单历元的周跳探测及模糊度解算方法,并编制相关基线解算软件。在我国中纬度某城市采集实测数据,测试分析该算法解算短基线的内符合精度及外符合精度。结果表明,北斗短基线南北方向精度优于7 mm,东西方向精度优于5 mm,高程方向精度优于15 mm,外符合位置精度优于5 mm。  相似文献   

7.
新型的劳兰A接收机设置了一系列的自动控制电路,不但使操作更简单,並且保证了测量的速度和精度,减少了测量精度对操作人员技巧的依赖。自动控制系统包括自动搜索,自动同步、自动跟踪以及自动增益控制等。本文分别介绍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国区域陆态网络跟踪站的GNSS数据,利用载波相位平滑后的组合伪距观测值提取电离层延迟,扣除由CODE产品确定的卫星硬件延迟,利用半变异函数确定VTEC的空间相关性以及由经验值确定的时间相关性,建立VTEC和接收机DCB的随机模型,实现区域电离层实时格网建模。结果表明,模型99.7%的残差分布在1 m以内,内符合精度约0.3 m。以IGS电离层GIM为参考,格网点VTEC周日变化特征与之符合较好。接收机硬件延迟比较稳定,日变化量在1.5 ns以内;利用IGS卫星硬件延迟和球谐系数,从原始观测信息中分离出区域测站接收机硬件延迟,以此为参考,周日均值较差在2 ns以内。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PoPS软件处理了北京南口形变监测网1989年10月用WM101单频GPS接收机观测的资料及1988、1989年地面精密激光测距平差后的资料,介绍了GPS数据的筛选方法,分析了该网GPS观测结果的精度。通过三期观测结果的对比,有力地说明在小网中单频GPS测量精度至少可达到与地面测量结果相当的精度,表明在短距离水平形变网的监测中采用单频GPS接收机进行观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影像解译过程中,样本准确率极大地影响解译精度,为解决样本采集效率低、精度差等问题,以移动GIS、WEB GIS、空间数据库等技术为基础,研究并建立了从外业采集到内业审核的一整套遥感样本采集系统,为遥感解译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VLBI观测资料解算地球自转参数的精度,根据VLBI观测原理及其误差方程,分别利用2020年VLBI观测数据及CONT17连续加密观测的XA、XB两种频率通道数据解算地球自转参数,并以EOP14 C04序列作为计算外符合精度的参考序列。结果表明,VLBI观测数据解算地球自转参数各分量的外符合精度均能满足高精度要求,比较解算结果与同时段GPS连续数据的解算结果发现,两者精度总体处于同一水平;CONT17观测的XA、XB两种频率通道数据解算极移时精度相当,但前者在稳定性及解算UT1-UTC序列精度上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2.
对HY-2B卫星星载GPS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分析伪随机脉冲先验值对简化动力学精密定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所有时间间隔中,先验标准差为1×10-8 m/s2时定轨精度最高,最优伪随机脉冲时间间隔为6 min。估计天线相位中心变化(PCV),分析不同分辨率(10°×10°、5°×5°)PCV模型对定轨结果的影响,并使用载波相位残差、重叠轨道比较和SLR检核对定轨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99%以上的历元能观测到4颗以上GPS卫星,数据完整率达到99.65%,L1、L2波段的多路径误差RMS均值分别为15.7 cm、9.5 cm,证明HY2国产接收机性能良好。轨道内符合精度均达到cm级;未加PCV模型时,SLR检核RMS值为27.8 mm,加入10°×10°、5°×5° PCV模型后,SLR检核RMS值分别提高0.9 mm和1.2 mm,说明轨道外符合精度也达到cm级。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集GNSS信噪比(SNR)数据,基于水面反射的GNSS多路径信号特性,分析信号频率、高度角范围及弧段长度等因素对大坝水位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坝水位变化反演结果与实测水位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在0.9以上,GPS反演精度为0.1~0.15 m,BDS反演精度为0.35~0.45 m,GPS和BDS联合反演精度为0.1~0.13 m,优于单系统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14.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推广高精度“北斗+”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首次研究千寻位置、六分科技及中国移动3家覆盖全国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定位服务性能,通过对2021-07-21~22采集的2次8~9 h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千寻位置和中国移动的官方推荐挂载点支持BDS-2三频信号和BDS-3双频信号(B1I、B3I),六分科技支持BDS-2和BDS-3双频信号(B1I、B3I); 2) 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都能提供100%的北斗数据完整率; 3) 静态基线结果表明,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虚拟基站组成的闭合环相对误差均小于2×10-6; 4) 单历元RTK解算结果表明,3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均能够提供水平向优于3 mm、垂直向优于9 mm的内符合精度,但不同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之间存在cm~dm级的定位结果偏差,因此不建议在RTK作业时使用不同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相似文献   

15.
空间分析中几种插值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常用的空间插值方法在精度分析方面比较的不足,从地质统计学、数学函数和几何方法方面分别选取普通克里金插值法、三次样条函数法和距离权重倒数法进行插值精度的比较与分析。文章分析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和局限性,选取疏密差异较大的均匀和不均匀离散点数据进行实验,利用三次趋势面模型和MATLAB,ArcGIS,GS+Version...  相似文献   

16.
GPS卫星定位系统是以一定的卫星数量为基础,比较均匀的覆盖全球的导航定位(地面上GPS接收机和空中卫星的有效结合)无线电系统。对GPS控制网的A、B、C级精度要求来看,要想提高控制网的精度,GPS接收机是否有利于正确:解算模糊值,是控制网坐标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利用范围约3 000 km2的华南某半山地半丘陵地区的269个重力点实测数据,选取不同的模型类型、建模算法和分辨率等方案分别建模,并比较其模型精度;最后利用3 km分辨率实测数据,采用直接建模的方法建立了该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模型,经过外符合精度检验,其精度为1.7 mGal。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提供的冻土极值深度基础数据,基于Arc Engine+.net二次开发平台,设计冻土极值深度查询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晋冀蒙形变监测网阳红线、砂石线等15条水准路线点之记数据,对查询结果进行精度验证,误差均值为+1.16 cm,方差为1.70 cm2,满足埋石工作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海岛(礁)、滩涂和水下地形DLG数据库是重要的测绘成果,为开展海洋综合调查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然而,现有的三库测绘成果是分阶段采集的,数据精度和数据模型不一致,且存在大量重复采集的情况,最终成果也是分库存储的,这使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和更新。为此,本文对多源海洋基础空间要素数据的融合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矢量数据匹配技术获取对应实体,然后通过本文提出的属性融合技术和基于中误差与对应点的几何信息融合技术对三库DLG数据进行融合,以实现三库数据的属性共享、几何精度的改进和数据冗余的减少。最后,我们还基于.NET和Arc GIS Engine组件开发了海洋基础空间要素数据融合系统,用于浙江省海岛(礁)、滩涂和水下地形基础空间要素数据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设计仅采用一台接收机同时接收GNSS导航信号和PPP-B2b增强信号,进行108个快速静态实验和1个低动态导轨实验。结果表明:1)对于快速静态PPP,97%的样本平均收敛时间为34.6 min,收敛后水平和高程方向精度分别为5.9 cm、9.7 cm;重启接收机10 min、20 min、30 min后,78%、83%、86%的水平方向精度优于10 cm,75%、84%、86%的高程方向精度优于15 cm;2)对于低动态导轨实验,30 min的收敛时间后E、N、U方向的RMS分别达24.3 cm、1.1 cm、12.2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