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土力学》2004,25(11):1794-1794
为配合2005年8月26~28日在北京由中国力学学会举办的“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CCTAM2005)”,按照本次力学学术大会筹办方案,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决定同步召开第七届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后的首次学术会议,围绕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战略,同时体现中国力学学会  相似文献   

2.
黄理兴 《岩土力学》2004,25(11):1721-1721
上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西安工业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于2004年9月26  相似文献   

3.
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综述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袁建新 《岩土力学》1996,17(2):88-93
对环境岩土工程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的回顾,并对各类废料的力学和化学性质进行论述。作为环境岩土工程的重要理论之一的溶质传输问题,文内给予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还详细阐述了环境立法对推动环境岩土工程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对21世纪环境岩土工程的发展进行了粗略的展望并提出一些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4.
《岩土力学》2014,(Z2):703
<正>《岩土力学》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也是国际三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文摘收录期刊(光盘版)。1.办刊宗旨及内容(1)本刊旨在开展学术与经验交流,促进岩土力学学科的发展,繁荣我国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事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2)本刊主要报道岩土力学与工程科研和工程实践的最新成果,主要内容有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典型工程实录、测试技术与测试方法、综述、讨论、信息、学术与工程动态、学术讲座等。(3)本刊读者对象是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  相似文献   

5.
《岩土力学》2006,27(3):486-486
2006年1月11日,《岩土力学》2006年度第一次编委会扩大会议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朱耀仲所长、汪大国书记、孔令伟所长以及在汉编委。本次会议由主编白世伟教授主持,《岩土力学》编辑部负责人方昭茹汇报了《岩土力学》两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和2006年工作计划,会议还选举了《岩土力学》副主编,在场编委就副主编人选进行了投票,结合所外编委的投票结果,孔令伟教授当选为《岩土力学》副主编。  相似文献   

6.
《岩土力学》2007,28(6):1128-1128
根据科技部国科基函[2007]8号文,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申报建设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准立项。  相似文献   

7.
《岩土力学》2012,(6):1828
(2013年10月25~27日,南京)会议主题:(1)岩土本构模型与参数研究;(2)岩土工程重大工程实例;(3)岩土试验与测试技术;(4)环境岩土工程;(5)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会议专题: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新方法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  相似文献   

8.
环境岩土工程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岩土工程分支的环境岩土工程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学科体系还不奶完善,探讨了对它的一些相关问题,包括环境岩土工程内涵,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用岩土工程解决环境问题,环境和岩土工程的协调统一,环境岩土工程对岩土工程的推动伤脑筋主当前国内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方向等。  相似文献   

9.
郑颖人 《岩土力学》1995,16(1):84-90
本文论述了当前岩土计算力学的一些发展动向,介绍了第八届岩土力学计算机方法与进展国际会议及国内一些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岩土力学》2012,(1):300
《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以下简称《学报》)是我国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第一家英文版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刊。该刊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武汉大学联合主办,于2009年10月创刊。《学报》刊号ISSN 1674–7755,CN 42–1801/O3,邮发代号38–299;目前为季刊,每期96页,每季度  相似文献   

11.
张霆 《岩土力学》2004,25(4):543-543
2004年月18日,中荷环境岩土工程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第二届河海环境岩土工程学术论坛在河海大学举行。出席仪式的有荷兰代尔夫特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J.Wentink先生率领的荷方代表团和河海大学校领导、学者及有关院校的代表。河海大学校长张长宽教授和J.Wentink先生先后致辞并共同为合作研究中心揭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刘汉龙教授主持仪式并与J.Wentink先生分别出任合作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和荷方主任。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提出了许多涉及岩土力学…  相似文献   

12.
《岩土力学》2012,(8):2252
会议主题:(1)岩土本构模型与参数研究;(2)岩土工程重大工程实例;(3)岩土试验与测试技术;(4)环境岩土工程;(5)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欢迎全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撰稿、参加会议。时间:2013年10月25日-27日地点:江苏南京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协办单位:《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岩土力学》编辑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体中结构面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土体中也存在结构面,并且结构面的存在与很多的岩土问题有关。为使土体中的结构面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就其中的几个主要岩土工程问题进行了探讨,它们是:结构面对土体力学性质的影响、土体结构面对土体破坏的控制作用、有时可尝试用离散元等模型分析土体变形、土体中结构面上水的渗流和污染物的运移、结构面上土体力学参数问题、土坡稳定性问题、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问题、土体中结构面与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当前岩土计算力学的一些发展动向,介绍了第八届岩土力学计算机方法与进展国际会议及国内一些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岩土力学》2011,(6):1730
2011年4月15~18日,第七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在北京西郊宾馆隆重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清华大学等单位承办。本次会议得到了广大青年学者的热烈响应和  相似文献   

16.
陈铁林  沈珠江 《岩土力学》2004,25(Z2):21-26
天然岩土材料与其它材料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的结构性,而形成结构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胶结的不均匀性.胶结强的部位形成结构体,胶结弱的部位形成结构面.岩土材料是由结构体和破损带组成的二元介质.本文分析了岩土材料的系统特性,对岩土破损力学进行了介绍,从非线性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岩土破损力学的系统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岩土力学》2008,29(2):F0003-F0003
尊敬的各位作者:您们好! 元月上旬有作者向《岩土力学》编辑部反映,有人冒充《岩土力学》编辑部,即以《岩土力学》(或编辑)名义发短信向该作者收取论文版面费,要作者向某某帐号汇款,并告知邮寄发票的的单位和地址。  相似文献   

18.
《工程地质学报》2006,14(6):781-781
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大会于2006年10月28日~11月1日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讨岩土工程理论、实践探索、工程  相似文献   

19.
对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龚晓南 《岩土力学》2011,32(2):321-325
首先,介绍了笔者对我国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然后,分析了采用连续介质力学分析岩土工程问题的关键,并讨论分析了岩土本构理论发展现状,提出对岩土本构理论发展方向的思考,最后对数值分析在岩土工程分析中的地位作了分析。分析表明,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结果是岩土工程师在岩土工程分析过程中进行综合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采用连续介质力学模型求解岩土工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岩土的工程实用本构方程;建立多个工程实用本构方程结合积累大量工程经验才能促使数值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由用于定性分析转变到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岩土力学》2005,26(10):1656-1656
由河海大学主办,同济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协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岩土工程学术论坛(The 2^nd World Forum of Chinese Scholar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于2005年8月19-21日在南京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英国、日本和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专家、学者代表180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