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机分布的小尺度涡旋场对台风路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中用正压原始方程模式和理想初始场研究了随机分布的小尺度涡度场对台风路径的作用.在模式初始场上,有一个理想的副热带高压脊、一个台风和一个随机生成的小尺度涡度场.设计实施两组试验,记为试验A和试验B,积分时间为56 h.每个试验的初始场上各有100个随机分布的小尺度涡.除了小尺度涡的空间位置不同以外,两组试验其余的试验条件全部相同.模式积分的结果指出:小尺度涡不同的空间分布可以引起台风外围水平风速的差异,进而改变台风环境引导流的强度.在24、36和48小时,试验A沿东西方向环境引导流分别为7.8、8.2和8.7 m/s,24-48小时平均值为8.2 m/s,沿南北方向环境引导流分别为0.9、1.8和2.5 m/s,24-48小时平均值为2.1 m/s;试验B沿东西方向分别为8.3、9.5和9.7 m/s,24-48小时平均值为9.5 m/s,沿南北方向分别为2.3、2.3和5.9 m/s,24-48小时平均值为3.4 m/s.环境引导气流强度的小同导致未来台风中心位置的不同.两组不同的初始随机涡度场可以引起48 h以后台风中心相距约120 km.副热带高压与台风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表明:当初始台风位于副热带高压脊与赤道之间时,局域的绝对涡度梯度与台风传播的关系足南若干个不规则的散布点表征的.引进随机涡度场以后,副热带高压脊、台风和小尺度涡旋三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绝对涡度梯度与台风传播之间的关系复杂化,除了会出现不规则散布点的特征外,还可显示出两者之间的高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六层斜压干模式模拟了高层冷涡对台风运动的影响,并用涡度方程各动力项的诊断分析,证实了高层冷涡对台风运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台风中心周围的环流结构而达到的。分析还指出了总涡度倾向和台风运动的直接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持续稳定性。同时也发现总涡度倾向主要来自于涡度水平平流和散度场的贡献。说明台风运动主要由正压性动力因子控制。  相似文献   

3.
南北半球台风形成的物理场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南半球7619热带风暴和北半球8111号台风为例,对台风生成区附近的低空大尺度纬向流场的变化及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对台风生成区大气层结构的温湿场分布、大气低层涡度的逐日变化和对流层上下层的风垂直切变场逐日变化进行计算。同时进行南北半球台风对比分析。找出了南北半球台风生消时段大尺度环流和台风生成区大气物理场的共同特征和和相同的天气变化机制,分析表明台风生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低层大尺度流场对台风生成区辐合的加强,致使水平切变急剧增大的结果。由此提出一个生消诊断公式,讨论了用天气学方法定量预报台风生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992年8月31日到9月2日9216号台风(Polly)登陆后的结构和暴雨。分析发现,9216号台风具有显著的不对称结构。首先,地面台风环流的涡度和散度场不对称。地面正涡度中心位于台风的东侧和北侧。强辐合区从台风中心向北延伸近千公里。其次,850hPa台风流场和热力场不对称。台风东侧的环流强,西侧的环流弱。台风东侧暖,西侧冷。流场和热力场的不对称导致台风外围东北侧存在很强的暖平流。由于92  相似文献   

5.
游性恬  丑纪范  郭秉荣   《气象》1985,11(8):2-5
本文根据涡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 提出了利用四层标准等压面资料倒算逐日整层垂直平均大气加热场的方法。并对冬,春两次强天气过程进行了实例计算,讨论了逐日大气加热场的大小。着重分析了加热场分布与中期环流形势演变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周春珍  聂鑫  付晋 《山东气象》2006,26(1):53-5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台风“麦莎”的移动路径以及影响山东的降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约台风移动的大尺度环流系统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台风造成的暴雨区域主要在台风中心北部和东北部,水汽通量辐合区、涡度场、散度场以及θse场都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2001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的环流动力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5,他引:14  
王可丽  江灏  吴虹 《高原气象》2002,21(3):303-308
通过对2001年春季中国北方5次沙尘暴的高度场,涡度场,散度场和风场的分析,研究了沙尘暴强盛期的环流动力结构。结果表明,在5次沙尘暴强盛期有相似的环流动力结构特征。在沙尘暴强盛期的高度场上,蒙古国有深厚的低值系统,乌拉尔高压发展,其间的强气压梯度是沙尘暴的动力源;低值系统有正涡度中心支持,外围是负涡度区,其间有强涡度梯度带;低值中心伴随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易于发生近地面大风和上升气流,有利于地面起沙上扬,形成沙尘暴,大风区与强涡度梯度带一致,强风带切变形成的涡度输送有利于加强低值系统,进而增强风场。  相似文献   

8.
高层冷涡的不同结构对台风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不同水平和垂直结构的高层冷涡在台风移动中的作用的对比试验,发现高层冷涡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变化会影响台风的运动。对总涡度倾向分布和强度的比较分析,发现正压过程主导台风运动的方向,而斜压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对台风移速有很大影响。通过各动力项对总涡度倾向贡献的讨论,发现涡度平流对总涡度倾向正中心的贡献主要来自引导气流对非对称涡度场的平流。散度场贡献主要来自行星涡度和非对称散度相关场。最后还得到预报性的结论:台风朝对流层上层的辐合中心或对流层中下层辐散中心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9.
环境温度场对台风等扰动发展和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辉  董克勤 《气象学报》1987,45(2):188-194
本文应用一个CISK机制的扰动模式,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温度梯度场对台风等对流性扰动发展和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温度梯度对台风等扰动的发展可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该影响与环境温度梯度的方向及该梯度场和台风间的相对位置有很大关系,另外,环境温度梯度可使扰动出现一相当强的趋暖运动。本文的结果可为冷空气对台风发展和移动的影响提供一些动力方面的解释,对于实际的台风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了解斜压环境中的对流系统的发展机制和参数化,本文的结果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经过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测站观测资料订正过的欧洲中心FGGE-Ⅲb资料,对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涡度方程诊断分析,研究了它们的月际变化、逐日变化和日变化,与高原上积云对流活动的强弱变化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夏季高原稳定的环流场维持的物理机制;同时还对同时期热带赤道地区强对流活动区域进行了涡度方程诊断分析,将其涡旋环流场的维持机制与夏季高原地区进行了比较. 通过分析,发现夏季青藏高原月平均涡度方程平衡关系主要是次网格尺度项和散度项的平衡,水平平流项的耗散作用在高空较强,但不如次网格尺度项强,涡度方程其余各项均很小.从月际变化、逐日变化和日变化的比较,发现当积云对流活动发生强弱变化时,ω、D和涡度方程中的散度项、次网格尺度项均伴随很强的相应变化,对应关系很好,说明涡度方程中的次网格尺度项R(余差项)的主要部分来源于积云对流系统的活动,反映了夏季高原上存在的强盛频繁的积云对流活动对高原平均环流场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使夏季青藏高原高低层环流场加强的物理机制足高低层气流强大的辐散辐合,耗散机制是积云对流系统对高低层涡度的上下搅拌垂直输送作用和网格尺度水平平流项的非线性耗散作用,其中前者起主要的作用. 从涡旋能量维持的角度看,夏季青藏高原高低层环流场的维持大致是高原尺度环流系统的涡旋能量通过非线性过程,分别向高原区域以外更大尺度的系统和次网格尺度的对流系统输送,输送的损失由强大的高低层辐散辐合气流产生的涡旋能量补充,从而维持了高原地区环流场的稳定.赤道附近热带强对流活动区域环流场的维持机制与夏季高原地区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其高层和低层的区域尺度环流场通过非线性作用都从更大尺度环流场得到涡旋能量,并把涡旋能量转送给次网格尺度积云对流系统,使自身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选取登陆北上山东地点相近但暴雨落区分别位于台风中心西北侧和东北侧的两个台风,分析暴雨落区相对台风中心非对称分布的成因。结果表明:台风进入中纬度以后,0421号台风“海马”位于高空深槽前,与西风槽相互作用,西风槽携带的冷空气从西北侧侵入台风环流,产生湿斜压锋区强迫抬升、冷暖空气交绥、水汽辐合等因素造成暴雨,暴雨趋于出现在台风中心的西北侧,为高比湿舌前方、较强水汽辐合区与相当位温密集区叠加的区域;而0509号台风“麦莎”与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引起涡度及涡度平流的非对称改变,暴雨区与500 hPa正涡度区或正涡度平流相对应,暴雨趋于出现在台风中心的东北侧,为强正涡度平流区与水汽辐合叠加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不同定义的湿位涡做了理论分析,并利用1522号台风“彩虹”的数值模拟结果对各种湿位涡进行了诊断。主要结论有:经典湿位涡、广义湿位涡和改进湿位涡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定义的位温造成的,相当位温、广义位温和修改位温的构成均是在位温基础上添加一显含水汽的附加量;经典湿位涡、广义湿位涡和改进湿位涡的构成均能分为干、湿分量两部分,其干分量表达式相同,都与Ertel干位涡的定义一样,水物质相变潜热的影响隐含在位温中;不同定义湿位涡的本质差异表现在不同的湿分量上,湿分量的表达式中显含了水物质的作用。对台风的诊断分析发现,改进湿位涡分布与Ertel干位涡非常相似,呈现中空分布的位涡塔结构,大值区对应眼墙内侧,改进湿位涡湿分量与经典湿位涡的湿分量分布相似,只是湿分量的绝对值更小,这反映了改进湿位涡既能保持干位涡的分布特征,其分布和演变可反映台风的结构和演变,又能合理地体现水汽分布的影响,所以在台风诊断中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经典湿位涡在低层表现为负值,这与水汽梯度的分布关系很大,但与垂直速度、潜热加热大值区等都没有很好的匹配关系,用其分析台风结构和演变具有一定局限性;广义湿位涡其形式较复杂,仅在近饱和区域才能发挥其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13.
用FSU区域模式讨论台风涡旋结构及其与运动的关系,台风涡旋的运动在无基本环流和β平面条件下取决于轴不对称环流。而不对称环流的发展源自于从对称环流动能的转换。其率取决对称环流,不对称环流和地球涡度经向梯度三者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对称环流动能产生率随高度不变,故台风作为一个统一体以相同的移速移动。不对称环流的径向结构取决于对称环流的径向结构。  相似文献   

14.
台风“彩虹”(1522)近海急剧加强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采用多种大气和海洋资料对1522号台风"彩虹"近海急剧加强的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海洋环境的维持和台风内部结构的变化都有利于台风的近海加强。具体表现为:高层南亚高压西部型转东部型和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引起的环流形势的变化,使得台风区域高层辐散增强,中低层气旋性环流增强,低层台风东侧的水汽通量增强;低层北方弱冷空气侵入台风外围区域促进辐合抬升,环境风切变的减弱及弱切变的维持有利于台风加强,这些都是有利于台风增强的环流和动力条件。台风路径海域高海表温度和海洋暖涡的存在对台风急剧增强起了重要作用。此外,由于环流变化引起的潜热加热增大,导致了双中心位涡柱的形成和高层暖心的增加,台风内部结构的变化也有利于台风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esigns three quasi-geostrophic barotropic models with a radial/horizontal grid length being 2 kin,one in the polar coordinates,one on a stationary typhoon circulation condition and another on a non-stationary typhoon circulation condition in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s,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zimuthal and radial linear advections,and nonlinear advection on the inward propagation of mesoscale vorticity and the changes of typhoon intensity.Results show that the azimuthal linear advection may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spiral vorticity bands;the radial linear advection in a certain parameter set is able to transfer vorticity inwards,leading to a slight enhancement of typhoon;the nonlinear advection of perturbation vorticity on a stationary typhoon circulation condition may transfer more vorticities inwards,thus resulting in a distinct enhancement of typhoon;and the nonlinear advection on a non-stationary typhoon circulation condition possesses duality,i.e.on the one hand,the advection increases the vorticity of inward propagation,thus favorable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yphoon,and on the other hand,in the inward propagation process of vorticity the originally concentric and axisymmetric structure of typhoon basic flow is damaged,and a complex flow pattern forms,which in turn tends to weaken the circulation of typhoon.At las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s of those results in typhoon intensity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16.
2016年9月14~15日超强台风“莫兰蒂”(1614)登陆厦门后在福建省中北部引发了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特大暴雨由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一个缓慢移动的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活动造成。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9)对台风登陆引发福建省中北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区域无嵌套数值模拟,较准确地模拟了台风引发特大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并成功地再现了台风登陆后北侧至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发现,台风大风区外围几个零散的中尺度辐合区在移入台湾地形下游的弱风切变区、正涡度带、湿静力能(假相当位温、比湿)锋区后,组织发展成一个带状的中尺度辐合带而形成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地维持和发展,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台湾地形在有利于强对流螺旋雨带长时间组织发展和维持的中尺度环境场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地形效应在其下游形成的正涡度带(正位涡带)、雨带(位于高湿静力能区)南侧低湿静力能带(即湿静力能锋区),对强对流螺旋雨带的长时间发展维持非常重要。地形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台湾地形在台风登陆后东北侧长生命史中尺度强对流螺旋雨带形成及维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小时台风业务资料,对比分析了2020年第7号台风“海高斯”和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的环流形势和强度结构特征,发现二者的尺度都比较小;生成的时间和移动路径比较相似;并且都出现了近海快速加强的过程。从对比分析来看,造成两个台风近海快速加强的共同原因主要有海温异常偏高、环境风的垂直切变较小以及有利的高低层环流配置等,而造成两个台风近海快速加强的不同原因也较为显著,分别从位涡垂直分布、涡度收支和涡度拟能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一些有利于台风强度快速增长的不同因素。  相似文献   

18.
罗哲贤 《气象学报》2003,61(3):302-311
用一个高分辨率的 f平面正压涡度方程模式 ,实施了时间积分为 36h的 2 1组试验 ,研究相邻中尺度涡旋与台风涡旋的相互作用。结果指出 :这种相互作用能否导致台风加强 ,取决于两类因子 :一是台风涡旋最大风速的取值以及圆形基流切变的强弱 ;二是切变基流中的中尺度涡旋的自身条件 ,包括中尺度涡旋的分布、尺度、强度和结构。台风强度与初始中尺度涡旋的尺度、强度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96·8”华北暴雨数值模拟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边清河  丁治英  董金虎 《气象》2006,32(8):17-22
分析1996年8月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台风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发现:副热带高压与台风低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很大,宽广的偏南急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水汽和能量,而太行山一带正处于汇合区,构成十分有利的暴雨天气形势。应用MM5数值预报方法对1996年8月4—5日的降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依据天气学原理和位涡理论对此过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认为:(1)MM5数值预报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台风暴雨的物理过程。(2)此次降雨的不稳定层结有南高北低现象,同时有对称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存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可使环流加速,对降水有一定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A community mesoscale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and understand processes that led to the form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near-equatorial typhoon Vamei that form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December, 2001. The simulated typhoon resembles the observed in that it had a short lifetime and a small size, formed near the equator (south of 2° N), and reached category-one intensity. The formation involv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cales of the background cyclonic circulation (the Borneo Vortex of order ∼100 km) and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ices (MCVs, in the order ∼10 km). Before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MCVs formed along a convergent, horizontal shear vorticity line on the eastern edge of an exceptionally strong monsoonal northerly wind surge. The typhoon genesis is marked by three rapid intensification periods,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potential vorticity (PV). A vorticity budget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increases in low-level vorticity during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periods are attributed to enhanced horizontal vorticity fluxes into the storm core. The increase of the horizontal vorticity flux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erging of areas of high PV associated with MCVs into the storm core as they are advected by background cyclonic flows. The increases in PV at upper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evaporation of upper level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and increases of vertical potential temperature gradient below the maximum stratiform cloud layer. It appears that two key sources of PV at upper and lower levels are crucial for the build up of high PV and a deepening of a cyclonic layer throughout the troposp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