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爱菊  王勋文 《地下水》1997,19(2):56-58,62
本文从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入手,讨论了位于三门峡库区朝邑滩地下水水化学分带性规律;进而通过该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水灾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阐明该区地下水水化学分带性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揭示了第三系沉积体系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正向、斜向上的水化学分带性,从古代和现代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论证了现代水化学场是遵循浓缩盐化、正向变质和稀释淡化、反向变质两种格局形成演化的,指出第三系地下水现代化学业已演化成熟,并概括了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格尔木冲洪积扇地下水含有丰富的锶,地下水的水化学分带异于一般的冲洪积扇地下水水化学分带性规律。通过室内水-岩模拟试验以及野外监测,证明地下水及山区沉积物的物质不是基岩地地风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董斌 《湖南地质》1990,9(2):62-67
石门县上五通石膏矿床是我省发现的大型优质石膏矿床之一。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石膏矿体具有良好的隔水顶、底板,保存完整。但由于构造活动及地表风化作用的影响,矿层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其保存情况及矿石类型形成了明显的分带性。笔者以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将石膏矿的溶蚀带划分为淋滤带、溶滤水化带和水化带;并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成矿作用和地下水对早期形成的硬石膏矿床的改造和破坏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寻找隐伏石膏矿的水化学标志。这对研究石膏矿床的成因、指导找矿,以及加强矿山建设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格尔木冲洪积扇地下水含有丰富的锶,地下水的水化学分带异于一般的冲洪积扇地下水水化学分带性规律。通过室内水-岩模拟试验以及野外监测,证明地下水及山区沉积物的物质不是基岩就地风化的产物。通过对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及物质搬运的动力来源分析,指出风力作用是形成本区地下水水化学异常的控制因素,化学组分源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含盐地层及盐湖盐类晶粒。  相似文献   

6.
<正>地下水水化学成分与区域内地质环境有关,是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形成,并与构造活动和水岩反应等因素密不可分。辽宁中南部地区构造复杂,区域内发育有郯庐断裂、海城断裂、鸭绿江等断裂,受地下应力作用、温度、湿度和构造活动导致的空间变化等控制,地下水来源会发生改变。此外,混合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会导致区域内水化学分带现象的发生。这导致在同一地区,不同含水层或是相同含水层的不同部位的地下水化学类型差异很大,水化学组成特征也会随着时间变化发生一定改变。2013年8月、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0,(4)
英买力油田英买2奥陶系油藏开发调整地面工程位于渭干河冲洪积扇下游与塔里木河泛滥平原交接处。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南部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分布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微承压水,而东北部渭干河冲积平原分布的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承压水多层结构;塔里木河流域潜水地下水类型属渗入-蒸发型,下部微承压水以侧向径流排泄为主,其次属径流型;渭干河流域潜水属渗入-蒸发型,下部承压水以侧向径流排泄为主,但近些年开荒施工机井也是承压水的一个重要排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疆渭干河流域地下水三维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任意多边形网格有限差分法求解模型,根据地下水水头长观资料识别模型的水文地质参数,建立了含混合井孔的6层模拟系统的地下水三维不稳定流模型来刻画渭干河流域地下水流动的基本规律.运用识别后的模型进行了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了未来10 a不同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探讨了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模式,提出在以蒸发排泄为主的条件下,应在保证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夺取无效蒸发.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地区水质和化学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描述了在碳酸盐岩分布的水文地质系统内,怎样利用水质相对,绝对含量,运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水动力学的理论及方法,进行半定量或定量的确定研究区某些水文地质信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文章就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类型分带模型和成因;系绕水化学分带溶蚀特征的定量评价;以及定量评价水文地质条件的化学动力学法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理论和计算在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区某些水文地层系统中运用时,获得与实际水文地质特点相吻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疆沙雅县渭干河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丽芹  余宏生  魏守忠 《地下水》2010,32(3):48-48,110
对沙雅县渭干河灌区水文地质进行了论述分析,区内浅层水排泄量较为可观,是造成灌区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因素,灌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应主要夺取潜水无效蒸发量和降低明渠排水量为主,兴利弊害开采地下水对干旱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1.
The hydrodynamic processes and impacts exerted by river–groundwater transformation need to be studied at regional and catchment scale,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diverse geology and lithology. This work adopted an integrated method to study four typical modes (characterized primarily by lithology, flow subsystems, and gaining/losing river status) and the associated hydrodynamic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impact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Junggar Basin, China. River–groundwater transformation occurs one to four times along the basin route. For mode classification, such transformation occurs: once or twice, controlled by lithological factors (mode 1); twice, impacted by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lithological structures (mode 2); and three or four times, controlled by both geological and lithological structures (modes 3 and 4). Results also suggest: (1) there exist local and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subsystems at ~400 m depth, which form a multistage nested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The groundwater flow velocities are 0.1–1.0 and?<0.1 m/day for each of two subsystems; (2) the primary groundwater hydro-chemical type takes on apparen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zo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DS of the groundwater evidently increases along the direction of groundwater flow, driven by hydrodynamic processes; (3) the streams, wetland and terminal lakes are the end-points of the local and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systems. This work indicates that not only are groundwater and river water derived from the same source, but also hydrodynamic and hydro-chemical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effects, as a whole in arid areas, are controlled by stream–groundwater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12.
The Guanzhong Basin in central China features a booming economy and has suffered severe drought, resulting in serious groundwater depletion in the last 30 years. As a major water resource, groundwate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water supply. The combined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has caused a substantial decline in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groundwater levels, as well as degradation of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associated changes in the ecosystems.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an integrated approach was us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groundwater system and the base flow of the river basin. Methods included: river runoff records and 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ata including historical groundwater levels and climate; hydro-chemical investigation and trend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hydro-chemical data; wavelet analysis of climate data; and the base flow index. The analyses indicate a clear warming trend and a decreasing trend in rainfall since the 1960s, in addition to increased human activities since the 1970s. The reduction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past 30 years has led to a continuous deple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s, complex changes of the hydro-chemical environment, localized salinization, and a strong decline of the base flow to the river.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results will contribute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lan for groundwater and the related eco-environment in the face of growing pressures from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superimposed on climate change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3.
河水入渗补给是傍河水源地的主要补给来源,确定河水补给强度对于促进水源地长期安全的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沈阳黄家水源地为研究区,通过对比研究区河水、地下水的水化学及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了水源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强度。结果表明:傍河水源地地下水主要接受河水的入渗补给和区域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受河床沉积物和含水介质的岩性及结构在空间上的差异影响,河水入渗补给后在向地下水位漏斗中心流动的过程中具有浅层和深层两条地下水流路径,深层地下水与河水的水力联系更为紧密;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点,表现为雨季河水入渗强度明显大于旱季,并且随着与辽河距离的增加,水源地地下水获得的河水补给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化学特征合理的分类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本文通过采用spss聚类分析软件对观音峡背斜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分类研究。当并类距离取2时,将研究区所取水样分为5类,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岩溶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183;SO4- Ca或SO4&#183;HCO3-Ca型水,碎屑岩裂隙水化学类型则主要为HCO3&#183;SO4-Ca&#183;Mg型水。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0~2005年地下水观测资料,对黑河流域中游张临高盆地与下游额济纳绿洲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及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黑河流域中下游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2000年黑河实施调水之前,中游盆地地下水资源主要受地表径流和阶段性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出山径流与地下水资源的关系相对稳定,下游盆地地下水资源受中游用水的影响十分明显;从2000年实施调水后,中游盆地地下水资源与出山径流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中游盆地地下水平均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资源量呈减少趋势,而下游额济纳旗盆地由于流入地表水数量增加,相应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也增大,地下水水位则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为此,建议在水资源的利用中,应当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多次转化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豫北山前冲洪积平原深层地下水硫酸盐(SO42?)呈现持续增高趋势,但其机制仍不清楚.为探讨深层地下水SO42?来源与污染机制,选择山前冲洪积平原不同赋存条件深层地下水作对比分析,借助水体水化学、氢氧同位素(δDH2O和δ18OH2O)、硫酸盐硫和氧同位素(δ34SSO4和δ18OSO4),示踪人类活动影响下深层地下水S...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对长江流域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的认知程度,突破以往单独从地表水或地下水角度进行评价的局限性,长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将水文地质单元和地表水流域有机结合,划分长江流域地下水评价单元,建立典型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开展了新一轮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水循环要素时空分布不均,降水以中游最多,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夏季,且长江北岸比南岸集中程度更高;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东部高于西部的特征,最大值集中在长江中游一带;长江流域地下水位总体保持稳定,丰枯季水位变化总体不大,一般小于2 m;长三角超采区的地下水漏斗面积已明显减小,相关环境地质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2)2020年长江流域的地下水资源总量2421.70亿m~3/a,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2092.79亿m~3/a,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331.35亿m~3/a;地下水储存量较2019年整体略有增加趋势,其中四川盆地最为明显,共增加23.72亿m~3。(3)长江流域的水质上游优于下游,优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和大别山南麓一带,部分地区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原生劣质水的广泛分布。长江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整体很低,局部地区由于过往不合理的开发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已得到缓解,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问题得到了较好控制。建议适当开发利用赣南地区和大别山南麓一带优质的基岩裂隙水。  相似文献   

20.
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反演黑河流域地下水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干旱区地表水资源有限, 地下水资源被超采利用, 黑河流域是西北干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 有同样的地下水资源利用问题. 然而由于监测地下水变化的测井数目有限且分布不均, 难以从流域尺度上把握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变化. 利用GRACE重力测量卫星数据反演黑河流域2003-2008年间的地下水时空变化, 为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为掌握无资料区域地下水水资源及其变化趋势提供了计算方法. 为验证GRACE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首先将计算出的黑河中上游地下水的变化, 与该区域实测地下水变化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二者之间相关性较好,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GRACE数据具备反演整个黑河流域水储量变化及其各个组分的能力. 此后, 利用GRACE数据反演了全黑河流域的地下水变化, 对其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2003-2004年间地下水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少, 2005年夏季期间地下水资源量增加量最多, 自此地下水增加幅度逐渐减少, 至2008年趋于平衡. 空间上流域局部变化波动较大, 2003-2004年间黑河上游地下水资源量处于减少状态, 2005年相对于6 a地下水平均含量有轻微增加趋势, 2006年处于6 a平均值状态, 2007-2008年有稍微上升趋势; 中游在2005年有略微的上升, 之后3 a下降; 下游地下水含量在6 a中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