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对JYD1962-1986年的地极坐标值X、Y用6年滑动平均法求得其平极的长期分量X0、Y0。并以BIH的地极从价值系统为基准,对JYD系统的长期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JYD系统在1976年以后线性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用1984-1999年期间的地极坐标序列和两个大气角动量序列。分析了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Chandler摆动周期激发的功率谱密度,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和相干相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观测激发的功率谱密度,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分析Chandler摆动的观测激发与地球物理激发的关系时,不能仅以观测激发与某个地球物理激发序列(如大气激发)的更好逼近来选择Chandler摆动的最佳周期,因为Chandler摆动是多种地球物理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确定JYD和BIH地极坐标间系统差的长期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将JYD地极坐标系统的长期分量x0、y0与BIH、CSR系统的x0、y0作了比较,关对前的相对长期稳定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JYD、BIH两种地极从系统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用 198 4~ 1999年期间的地极坐标序列和两个大气角动量序列 ,分析了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Chandler摆动观测激发的功率谱密度 ,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和相干相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观测激发的功率谱密度 ,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有很大影响。因此 ,在分析Chandler摆动的观测激发与地球物理激发的关系时 ,不能仅以观测激发与某个地球物理激发序列 (如大气激发 )的更好逼近来选择Chandler摆动的最佳周期 ,因为Chandler摆动是多种地球物理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比较了1962.0-1979.0期间ILS和BIH的地极座标,求出了ILS的极点及其纬度观测站对于BIH系统在此期间的长期漂移,结果表明ILS 极原点对于BIH系统存在约0″.0013/年向西经约83.°4的长期漂移,但ILS极原点的长期漂移主要是极性的。  相似文献   

6.
1984年开始,天计算中采用FK5基本星表和新天常数,这些变动直接影响了经典光学仪器观测确定的地极坐标。本论述基本星表和天常数变动后,对1953-1961年期间中国地极坐标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星表系统差对地极坐标最大影响约0.″02,章动系列变动的最大影响约为0.″02,光行差常数变动的最大影响为0.″1。  相似文献   

7.
NAO与地极运动的十年尺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本世纪以来地极运动和北大西洋涛动相关性的分析研究,揭示和发现十年时间尺度上北大西洋涛动可能是地极运动的一种新的激发源;并首次用气象资料证实了十年时间尺度上的地极运动在本世纪20年代也发生过180°的位相跳变.  相似文献   

8.
关于1949—1976年的地极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内外四十一个台站的纬度观测资料,分别就地极的长期和周期分量进行研究。建立了以1968.0年平北极为原点的地极坐标系统,用极原点三字的汉语拼音缩写JYD(1968.0)表示。并给出了1949.0—1976.9年的地极坐标。  相似文献   

9.
有些文献中关于UT0和UT1的关系的概念不够明确,甚至有明显的错误。本文论述了UT0和UT1关系的准确概念,指出:1、UT1是地球自转参数之一,它正比于地球绕暧时历书轴的自转角。UT1的数值与地球坐标系的参考的选取无关,也就是与地极坐标的原点的选取无关。因此,各服务机构得到的UT1序列之间除观测误差外不存在其他系统误差,它们是直接可比的。2、UT0不是地球自转参数,它仅是用单台站观测资料归算UT1过程中人为赋予的暂定值,因此没有独立的天文意义。一个具体UT0序列只对一特定台站有意义,它不具有全球意义。UT0的数值与地球坐标系的参考极的选取有关,即与极坐标原点的选取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AR谱分析、调和分析和周期修正的方法,对ILS系统的赵铭郑大伟地板坐标序列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扣除中短周期项之后,地极明显存在28.7年的长周期摆动,其椭率为0.9962,半主轴方向是99.°1E。此外,还对水泽和尤凯亚站的纬度序列作了分析,分别存在27.2年和32.9年的长周期摆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地极周年运动多年变化与大气环流多年振动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周年极运动多年变化与大气环流多年振动有关,(2)在太阳活动11年的偶周期内,周年极运动振幅和位相基本呈现单周期变化;而在奇周期内,似乎出现双周期变化现象;(3)太阳活动可能是引起周年极运动多年变化的扰动因子.  相似文献   

12.
本给出用IRIS观测归算的1984年11月至1987年3月的世界时和地极坐标系列(PUSHAO)。归算中,改进了钟模型的选择方式、对流层中性大气延迟模型和射电源坐标,求得的系列内部精度平均值好于由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NGS)归算系列的同期结果。  相似文献   

13.
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提供的高精度日长序列△LOD(IERS(EOP99CO4),和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对过去的气象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和计算,提供的轴向大气角动量序列(AAM)来研究大气和带谐潮汐对地球自转变化(△LOD)中高频振荡激发的贡献。由Multitaper功率谱分析表明,△LOD序列在9.13d(天)、13.63d、13.66d、27.55d周期时呈现出比较强的谱峰,这些谱都在95%的显著性水平以上,有比较强的信噪比。从△LOD和AAM之差值序列谱分析结果及地球带谐响应系数k的估计,表明大气不是△LOD的高频变化的主要激发源。根据理论潮汐周期可知,有可能存在其它的激发源,如海洋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极移速度的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瞬时极的移动速度用自回归谱估计的Marple算法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瞬时极的移动速度可能存在着2386.天(6.5天)、1168.9天(3.2年)、321.3天、163.7天、130.1天及92.7天等6个周期,同时计算了极移的振幅和周期,发现极移的速度与极移的振幅正相关,与极移的周期负相关,并且发现厄尔尼诺现象都出现在地极移动周期较短的年份。  相似文献   

15.
以地球平极长期漂移的观测值为约束 ,基于地球上 8个冰盖的参数 ,调整并得到南极冰盖的地面质心位置可能不在南极点 ,而是位于余纬 16 8°~ 170°、东经 78°~ 82°附近。表明南极冰盖参数的改变对平极长期漂移方向的影响是灵敏的 ,对冰期后地壳反弹引起的地球自转主惯性张量有约 1.4 %的相对影响。采用全球冰盖参数和修正的南极冰盖参数估计得到平极长期漂移的方向为西经78° .3,比作者等人 2 0 0 1年得到的理论平极长期漂移方向为西经 74° .8的结果可能更接近于实测。估计表明 ,地球上其它 2 9个小冰盖的冰融事件引起的冰期后地壳反弹对地球平极的长期漂移和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综合影响在目前的天文观测精度下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方法特点是:即使同一圈卫星观测资料点数再多,只需计算一次观测站坐标。本文公式推导不需要球面三角学基础知识。为了提高卫星地面坐标计算精度,给出地球自转改正、地极移动、SLR系统时延、大气折射、卫星质心改正和跟踪望远镜各项动态系统差修正公式。实际需要计算的式子仍然简洁而且三角函数和四则运算次数比其它方法少。本方法首先用于检测上海天文台SLR跟踪望远镜动态系统差的试算。  相似文献   

17.
超导重力仪测定地极坐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超导重力仪测定地极坐标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利用重力变化资料计算地极坐标的方法,并根据目前全世界超导重力仪的分布情况,估计了测定地极坐标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利用武昌时辰站1975—1980年六年纬度观测资料,分析了Z项对地极坐标的影响,提出今后计算地极坐标时,应尽量采用靠近观测年份的Z项表达式。并对相应于t_(23)及t_(12)时间求得的地极坐标进行了比较,认为今后在处理长期资料时,采用中间内插(即t_(12))计算地极坐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本利用AR谱估计的Marple算法分析了ERP(SHA)序列中的谱结构,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和极移)的一些基本周期在谱结构中的存在表明,ERP(SHA)序列伯可靠性以及它在天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可应用性。本还给出了ERP(SHA)序列的高频变化结果。  相似文献   

20.
钟敏  高布锡 《天文学报》1996,37(4):361-367
本文利用小波变换这一新的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极移近120天准周期变化的时频特征,证实了在极移序列中存在显著的近120天准周期振荡,得到了极移准周期变化的周期与振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地球自转动力学为基础,在时域内分析了大气变化对自转极移季节内变化的激发.表明大气激发在本文所研究的频段内是极移短周期变化的主要激发源。并发现在极移近120天准周期振荡平静时期,发生ELNino事件,同时日长变化近120天准周期变化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