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远忠  王炜  沈建文 《地震学报》1983,5(2):129-144
本文在《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一文(以下简称上篇)的基础上,分析了1970——1980年间我国大陆上所有资料较完整的6.0级以上的地震,以及60年代的两次7级以上地震的震例.结果表明,上篇所得的关于背景空区、孕震空区及逼近地震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本文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充实了上篇论文的内容,并重新计算了上篇所得的经验公式.本篇指出,判别孕震空区有三个标志:(1)随着孕震空区的形成,空区及邻近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应出现加速;(2)孕震空区内外地震频度比(N外+1)/(N内+1)在孕震空区的形成过程中应出现峰值;(3)在背景空区形成前,未来主震震源区内常常发生一些中等强度的早期前震.此外,本文发现在孕震空区形成的过程中,孕震空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地震所释放能量的1/3次方的和 sum;E1/3与孕震空区长轴的对数线性相关,所得经验公式可作为发生逼近地震的时间判据.最后本文讨论了孕震空区尺度的物理解释和逼近地震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4级地震前地震时空分布、应变能释放的异常变化,发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异常变化清楚地反映出南黄海6.4级地震的震源过程一“三级跳跃”模式。即早期地震活动增强,形成大的孕震空区;中期在上述背景上地震活动再次向外围扩散并收缩,地震活动逐渐减弱,晚期在孕震空区内形成临震空区和临震小震条带。孕震空区缩小;晚期地震活动出现短期平静(4个月无≥2.0级地震),显示临震“平静”异常,由R(t)图可以对64级地震的发震时间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位滑动变差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位滑动变差方法是突出地下水位前兆场时空演化特征的良好方法。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像正负区和异常特征区的时空演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阶段性。负值区的演化具有“收缩—扩展—急速扩展—发震”的特征;异常特征区的演化显示“迁移—扩展—稳定—发震—消失”的特征;滑动变差显示”增大—减小—发震—急速减小”的变化过程。据此给出了地震中短期预报新标志。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震活动图像等传统测震学方法,对玛多MS7.4地震前的MS3、MS4地震空区嵌套异常演化过程作进一步梳理分析,并进行了回顾总结,得出如下认识和结论:(1)该地震空区具有孕育强震的能力且出现视应力高值现象,预示着区内有发震危险性;(2)未来主震震中出现在空区嵌套的交界区附近,这一特征对于认识空区嵌套异常、缩小预测发震区域极其重要;(3)回顾玛多地震前空区演化过程,有2次显著地震事件,使跟踪从中长期转为中短期再转为短期,这可为空区跟踪过程中发震紧迫性的判定不断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邢佑宏 《内陆地震》1999,13(3):253-257
简述了用单个地震空区分析预报1995年5月2日乌苏南5.8级地震的过程,并用地震动态空区法对该地震的孕育过程及时,空,强三要素进行了回顾性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地震三要素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特别是对发震地点能作为较好预测,但只适于作中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6.
1980年内蒙博克图5.6级地震前3.5年左右在主震震中附近形成小震密集区,在密集区外围形成环带空区,在主震发生前两年,环带空区消失,同时在震中附近形成孕震空区。随时间进程,孕震空区、密集区和环带空区间的内外频次比有下降—回升—峰值发震的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空区图象震例。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两个部分研究了我国西部滇、川、甘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和小地震的活动特征。 首先研究了强震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围空区的一般形态、围空区形成时间与强震震级的关系、形成地震围空区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地震围空区特征与地质背景条件的关系。 其次还研究了近年来川、滇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3级以上小地震的活动特征。并从强震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小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小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有无直接前震等方面探讨了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强震的不同特点。发现发生在“块间”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很低,形成“空区”,多无直接前震。而发生在“块内”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高,形成“条带”状分布,震前从几秒到几个月内有3.0—5.5级的直接前震活动。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的强震前小震活动具有的这种不同的特征可能与发震地区的构造、结构条件、应力状态以及边界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空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空区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部分Ms≥5地震在孕育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空区,从孕震空区形成到发震,最短时间1个月,最长时间2a,优势发震时段为4~15个月。孕震空区可作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s≥5地震1年尺度的中期预报指标;逼近地震的出现可作为孕震空区形成之后半年内发震的短期指标。  相似文献   

9.
未震空区与卸载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清理结果表明,利用地震空区预报未来强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虚报率较高。作者研究发现,在一些没有发生地震的孕震空区周围,发生了某种“卸载地震”,以至终止了空区的孕震过程。文中总结了某些卸载地震的特点和利用对卸载地震的识别从而减少虚报的效果。卸载地震的作用有可能对其它无震前兆异常提供解释。  相似文献   

10.
松潘大震震源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调制小震法对松潘地震前的震源过程进行了剖析,初步得到震前六年半(直至发震)这一时段内震源区和源外调整单元地震活动的时空图像,其特点如下: 1.第一阶段(1970—1973.5.7)在此阶段其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主要是形成调制小震带的围空区和空段区,但在震源区仍有非调制小震活动表明,该时段震源区和外围区具有不同的介质强度,背景震源区初步形成。2.第二阶段(1973.5.8—1974.12)在此阶段,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主要表现为震源区内非调制小震的消失,震源区北端中强震活跃。这说明震源区形成,应力正在加速积累。3.第三阶段(1975.1—1976.8.15)在此阶段未来震源区两端出现调制小震带的交汇区。震源区内非调制小震恢复活动。说明震源区两端的应力调整单元已基本形成,震源区应力水平相当高,震源已具备发震条件。4.在第四阶段的最后半年震中区以及外围(约300×200平方公里)小震调制比出现异常。说明震源区及其邻区应力水平已相当高,这是松潘大震来临的中期指标。5.临震前二个月内震源外围出现与外因时间同步的小震频度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27日、7月13日和8月15日。根据它们的同步性以及异常时间的倍九特征可进行松潘大震的短临预报。根据松潘震源过程的研究,利用小震在不同阶段的震源过程时空特征,有可能对一次大震作出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  相似文献   

11.
孟连地震是云南耿马—澜沧地区近30多年来所发生的最大地震事件。本文讨论了这次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区、条带分布和频度变化,这对监视该区今后的地震活动是为助益的;结合宏观考查和“卫片”判读,初步确定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2.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S6.8地震发生在2022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内,且震前作了较好的短期预测。本文回顾了中期(年度)和短期阶段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①2022年度危险区确定的核心依据有川滇藏交界4级地震空区、危险区附近ML≥3.5地震空区、跨断层形变趋势异常和重力场异常等,其中,川滇藏交界4级地震空区被2022年1月2日云南宁蒗MS5.5地震打破具有中短期预测意义。②短期阶段,川滇藏交界4级地震空区经历了“打破—增强—平静”的演化过程,与1973年四川炉霍MS7.6地震前高度相似,这可能与其发震构造相同、震源机制解一致和深部孕震环境相似有关。此外,还存在川滇地区震群和多个余震区准同步活动、巴塘显著震群等异常。地球物理观测方面,在2022年6月1日芦山MS6.1和6月10日马尔康MS6.0地震后,四川前兆异常无明显减少,而在7—8月显著增多,这可以作为强震后短期仍有可能再次发生强震的判定依据。新增异常主要分布在以三岔口(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交汇区,呈“Y”字形分布)为中心的300km范围内,这是震前短期地点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③6.8级地震前形变中短期大幅度异常突出,且异常点均位于远场(距离6.8级地震震中130~300km范围内)。除礼州测距外,其余异常点均位于ML3.5地震空区外围。形变异常出现的时间与ML3.5地震空区打破后空区内部及边缘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大体一致。④泸定6.8级地震发生在三岔口地区,该区及附近2015—2021年连续多年被确定为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但均未发生预测地震,由此表明当前有效的强震年度(中期)时间预测依据少。  相似文献   

13.
川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首先基于本世纪第五强震活跃幕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图象的结构性转移;二是该区“第一类地震空区”或“空段”的存在及强地震复发周期接近;三是大地形变复测证实监测区内“闭锁段”和“隆起区”的存在;四是在其空段和闭锁段或隆起区近年曾发生注目的中等地震活动;五是测震和其它微观前兆趋势性异常出现,说明所圈定监视区的中期强震危险性存在。本文通过构造活动速率、历史地震计算的复发概率值和测震学及微观前兆异常信度的分析和综合信度运算,探讨了并给出了川西地震重点监视区及附近地区的近期分段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新疆120年的地震资料,分析了北天山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本区地震活动有A、B两大活动期和b、c、d、e四个活动段,每个活动段间隔约16~20年。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两带一区”,它们各有自己的地震活动特点,较大地震有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地震活动相对减弱→震前平静→发震→震后平静的发展过程;还发现震前数年有孕震空区(或空段)出现,震前数月地震活动有异常条带分布的趋向。增强的地震活动往往呈丛集分布。该区有两个地震活动的“敏感”区域。 认识这些地震活动特性,对我们分析新疆地区的地震活动,研究大震的预报问题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7.2级强震前的时空分维、地震活动图象、b 值、频度及应变能变化特征,表明:①时间分维 D_t 在强震前两年下降.空间分维 D_s 在强震前一年下降②4级以上地震从1966年至1977在澜沧—耿马地区形成了长轴为340千米的背景空区,自1978年始,其西南部分地震密集发生,东北部分仍保持围空;3级以上地震自1987年迅速形成了长轴为216千米的孕震空区和密集区;强震则发生在空区和密集区的交接地带;3级孕震空区内的2.5~2.9级地震从1988年4月开始平静。③b 值在孕震空区变化幅度比较大,而频度和应变能在孕震密集区变化幅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和序列特征,讨论了震前区域地震频度、能量、空间分布、空区等,指出短期内等间距定向迁移的地震活动条带—“地震链”对主震的诱发是最具特色的活动图象,对短临预报有重要意义。此外,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与滇西南地震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震矩加速释放模型,对2000年9月12日青海兴海的6.6级地震进行“回溯性”预测研究.采用不同的空间半径进行了“时—空”扫描计算,结果表明该地震前具有显著的地震加速释放现象,随着扫描半径的不同,异常表现为“异常出现—消失—出现—发震”的特点.分析认为地震矩加速释放模型在实际地震预测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断裂磨西段西侧附近.本文基于震中350 km范围内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网络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118个GNSS连续站数据,观测获得了精细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同震形变跨发震断层呈空间对称分布,表明本次地震具有显著的左旋走滑特征;记录到的最大同震形变发生在震中距40 km的SYD5(石棉安顺场)站,东西向和南北向形变量分别达到-22.0±1.2 mm和11.6±0.9 mm,震中距100 km以外测站的水平同震形变均小于5 mm;垂向同震形变不显著.结合走向163°和倾角77°的发震断层模型,本文对发震断层面的同震破裂滑动分布进行了反演,结果显示: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在主震东南侧余震空区0~15 km深度范围内,且破裂达到了地表,同震释放的地震矩与矩震级为MW6.57地震相当.结合理论同震形变场、主应变场和邻近区域主要活动断裂库仑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次可能导致处于强闭锁和地震空区的安宁河断裂石棉—冕宁段未来发震风险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陈大庆  柴荣建 《地震》2015,35(4):119-126
新丰江水库地区是近年来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 相继在2012年2月16日、 2013年2月22日发生了ML5.2、 ML5.1地震。 本文利用新丰江水库地区地震序列的分区丛集性, 通过研究各分区1972年以来的11次ML4.5以上显著地震前小震序列, 发现11次地震中有8次震前90天内小震经历了“平静—活跃—平静—发震”的演化过程。 为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的震情预测工作中, 文中借鉴气象暴雨预警中的蓝—黄—橙—红四色分级预警模式, 提出了适合于小震丛集地区日常震情预测的分级危险度模式, 并利用新丰江锡场和大坝区2011年来的小震目录给出了应用实例。 实践证明此种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给出预测区地震危险性相对的变化, 从而可以对区域的震情演化有一个较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广东化州交界发生MS 5.2地震,选取广西北流—广东化州区域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ML≥2.0地震目录,对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时空扫描,并进行地震空区分析,发现部分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且震前存在孕震空区。分析结果如下:震前b值时间扫描曲线长期位于均值线之上,持续时间一年以上;bCD值空间扫描均存在异常,其中震前b值异常范围为1.0—2.0,C值异常范围为0.04—0.32,D值异常范围为0.01—0.09;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震中附近出现孕震空区,后在空区边缘发生此次MS 5.2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