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环境外交和谈判的热点问题,也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卫星可以对地球系统进行连续观测,并以观测资料提取有关大气、海洋和陆地等气候参数,为气候及其变化预测提供基本观测依据。从卫星数据提取出气候数据集已成为气候学研究的主要数据源。本刊特此围绕"全球卫星气候数据集"主题征稿,内容包括:?全球气候数据集生成算法;?气候数据集验证;  相似文献   

2.
泥炭作为一种环境信息载体,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的哈尼泥炭地位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研究意义更加显著。运用碱提取溶液吸光度法对东北哈尼泥炭腐殖化度进行了测定,结合14C测年数据,与泥炭纤维素δ18O时间序列相比较,较好地恢复了全新世哈尼地区的古气候状况,指出了哈尼地区的全新世气候演变的5个阶段:①11.5~9.8 kaBP气候温暖阶段;②9.8~9.0 kaBP气候急剧降温寒冷阶段;③9.0~4.8 kaBP气候温暖阶段;④4.8~1.8 kaBP气候冷暖交替波动阶段;⑤1.8~0 kaBP气候寒冷阶段。   相似文献   

3.
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引用地史及水文气象资料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指出全球气候一直在变化;气候变化的动力主要在天在地而不在人;当今的气候变化可能只是气候变化总过程中的一个波动阶段而非永远的趋势;且其变幅并未超出历史上气候变化的范畴。因此,不能断言全球气候是因人为排放二氧化碳而日趋变暖:基于上述认识,认为对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气候变化应当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解决,进而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为何最早的类人猿化石形成于4500万年前的亚洲,但人类却起源于非洲,而不是亚洲?3400万年前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导致亚洲的类人猿走向灭绝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家的相关科研成果,为这一科学疑问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答案,即3400万年前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导致亚洲的类人猿走向灭绝。距今3400万年前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负责这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  相似文献   

5.
<正>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环境外交和谈判的热点问题,也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卫星可以对地球系统进行连续观测,并以观测资料提取有关大气、海洋和陆地等气候参数,为气候及其变化预测提供基本观测依据。从卫星数据提取出气候数据集已成为气候学研究的主要数据源。本刊特此围绕"全球卫星气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与其全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具有全球观测能力的遥感技术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对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 ,对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 ,并对一些新一代的传感器作了简要介绍 ,同时对我国遥感工作者在全球变化方面的一些工作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竺可桢)。植物的开花、落叶等物候现象的长期记录,既描绘了气候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也刻画了气候的变迁。物候学对全球变化、农林业等领域的意义重大,例如气候变化与植被适应性、城市热岛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波动对生态系统、农作物的播种和管理、植被碳固定的估算、全球物质与能量循环、全球碳循环等的影响。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热点话题,物候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8.
2004年,美国电影《后天》让全世界的观众体会到,面对气候危机人类是如何渺小.影片中逼真的特技效果使人心悸,气候难民的狼狈神态给每个观看影片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不对目前的全球变暖采取行动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影片中的气候难民.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2007,(7):1-1
今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相继在法国巴黎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全球气候变暖评估会议,尽管各国代表在许多问题上争议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进程影响非常快速。目前的全球变暖进程已逆转了地球自5000年前开始的自然变冷历程,地球气候系统的负载可能已超出极限,不久全球气候就可能转变到与5200年前类似。  相似文献   

11.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 然而迄今为止, 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U1516站位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框架以及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 确定了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 进而重建了构造时间尺度上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晚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南大洋周边大陆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古地理改变的响应。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34.1, 33.6) Ma和[31.3, 29.8) Ma期间, 物源区的古气候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古地理格局重大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气候条件趋于干冷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降低的特征。在[33.6, 31.3) Ma和[29.8, 25.2] Ma期间, 物源区的古气候则主要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 在前一阶段由干冷向湿热转变, 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相应增高;在后一阶段,气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干冷状态,陆表化学风化强度也较弱。   相似文献   

12.
燃烧形成的黑碳粒子进入大气中可影响辐射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沉降在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等环境中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了黑碳的定义及排放、沉降、降解过程,并总结了其在现在及过去环境和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与研究意义。黑碳是全球惰性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慢速碳循环中发挥潜在作用。因其具有很强的吸光特性,它在区域气候变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沉降在不同地质载体中的黑碳难以降解,可以保存几百万年,为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海洋沉积物过去数百万年的黑碳记录指示了天然火的演化信息,晚第四纪黄土剖面黑碳也指示了天然火的变化信息,最近千年的湖泊和冰芯黑碳记录既反映了天然火的信息,也指示人类活动的信号。未来黑碳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标准测量方法,以真正理解黑碳在全球气候与环境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太平洋东部的水域上,科学家们聚集在一条长157米的研究船上,向海底深处钻井3公里,取出几百万年前的岩石和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对今后十几年甚至下个世纪的全球气候模型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古近纪气候演化是由“温室气候”向“冰室气候”转变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升温期,始
新世中期-始新世末期的稳定降温期及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冰室气候期。在此期间发生了3次显著的气候事件,分别为
PETM 极热事件、Oi-1骤冷事件和Mi-1降温事件。这3次大的气候事件引起了生物圈的巨大波动:PETM 期间发生了全球底栖
大有孔虫灭绝事件及浮游有孔虫的辐射演化,并且是哺乳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Oi-1期间全球植物群落由热带型密集雨林向寒冷
干燥的森林草原过渡,在欧亚大陆出现了哺乳动物种群大规模改变的GrandeCoupure和MongolianRemodelling事件,也发生热
水型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的灭绝事件;Mi-1前后,浮游有孔虫部分属种绝灭,钙质超微化石也出现暖水种数量的急剧减少,现代植物
群落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古近纪气候的大幅波动和转折由诸多因素控制,主流观点认为PETM 事件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大量释
放有关,但其喷发机制尚不明确;降温事件则与区域性构造隆升、洋流格局变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美国政府最近宣布,由于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等灾难日益严重,决定将气候研究放在一切研究之首。政府已要求将下一年度的气候研究经费提高43%,达1.91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正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资源退化、森林锐减、水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探查全球环境恶化原因,服务于国家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外交决策,国土资源部科技外事司在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基金项目"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卫星遥感一张图"工程中设置了"全球生态地质环境卫星遥感一张图"项目。湖南省遥感中心承担了这一项目。项目于2010年启动,2013年结题,负责人余德清、夏乐,主要工作人员包括了李应真、刘立等人。2014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广西农业地质背景的初步调查资料,评述了国内外农业地质学研究现状:论述了广西大农业中主要的珍稀动植物、药用动植物、粮食、水果、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等30余种名优特产的分布地区及其与地层、岩浆岩背景关系:划分了六个大衣业地质背景区,分别论述其地质、气候、农业特征。认为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了适应各自生存繁衍栖息的需求,除气候、地貌因素外,与地质背景关系较密切,同时,对地质背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专属性。  相似文献   

18.
《国土资源》2004,(12):50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冻土近年呈逐渐退化趋势。在退化过程中,冻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或丧失,从而引发和加剧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并有可能造成青藏高原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9.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行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植被退化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退化区降水减少,大气变得干燥,气温升高;而植被增加使得降水增加,大气湿度增大,气温降低。地表植被的变化可通过地气问相互作用激发出大气偏差风环流,从而影响大范围气候,乃至全球气候。  相似文献   

20.
植被变化引起我国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行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植被退化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退化区降水减少,大气变得干燥,气温升高;而植被增加使得降水增加,大气湿度增大,气温降低。地表植被的变化可通过地气问相互作用激发出大气偏差风环流,从而影响大范围气候,乃至全球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