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铸金 《地球》2012,(10):24-29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的重要成果,它记录了某一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水文、旷产、物化遥资料,地震地质、海洋地质等诸多方面,是我们认识自然的成果,也可以说是珍贵的家底簿。保存好地质资料,并加以妥善利用,对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国防建设、基础建设、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自1952年至今60年间我国地质资料的各方面工作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  相似文献   

2.
蓝颖春 《地球》2012,(10):34-39
全国地质资料馆自1952年设立以来,走过了60年风风雨雨。60年一个甲子,在这一个甲子,全国地质资料馆与时俱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完善。作为国家地质行业中馆藏最多、最全的专业技术档案馆,收藏着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及周边国家的地质资料,其中包括外国学者在我国从事地质调查形成的各种外文资料4450余种,最早的馆藏资料可以追溯到1907年。这些珍贵的地质资料,在全国地质资料馆的库房里小心翼翼的存放,  相似文献   

3.
岳尚华 《地球》2012,(10):68-69
为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的资源建设,国土资源部于2010年3月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32号),提出了"将地质资料管理职能向市(地)、县(市)延伸"的理念和目标。这一理念顺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探索与思考,论证了这一理念的必要性,并根据现存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岳尚华 《地球》2012,(10):18-23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重整我国地质资料的工作也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5.
马云川 《地球》2012,(10):48-50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体现,具有重要开发利用价值。60年来,我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社会服务和制度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形势下,要继续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持续拓宽服务领域,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地震地质》1982,4(2):1
1982年1月27日,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向战斗在地质战线的广大会员和全体地质工作者,致以热烈地祝贺。 中国地质学会,是我国广大地学工作者的学术性组织,是我国自然科学界成立的最早学会之一。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地质科学的交流任务。六十年来不断地发展壮大,它的会员由26名发展到四万余名。许多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为了我国地质事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安危,历尽艰辛,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7.
魏成林 《地球》2012,(5):79-79
随着城市地质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确立,城市发展对地质勘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质勘查管理将向发挥地质信息和技术优势、拓展服务领域、加强部门合作、实现地质资料共享机制等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7,(7)
实物地质资料作为国家重要的资料,对其进行妥善高效保管,可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每个区域分别对自己区域内的资料进行管理,管理的效率较低,没有真正体现出资料的最大作用。而物联网作为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能够自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并快速、有效地对数据进行传输,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对物联网技术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认识,探讨目前这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认为有必要加强地质资料社会服务工作的宣传与管理,并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质》2000,22(12):62-6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年代学实验室成立于1984年。多年来,为我国地震地质、灾害地质、地貌和构造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地震局和地质所历届领导的大力支持及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努力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14C、U系、K—Ar、TL、ESR、FT等测年实验室及孢粉分析室,  相似文献   

11.
马云川 《地球》2012,(12):84-85
2007年9月25日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成立揭牌。它的建立是对我国50多年来地勘管理体制和地勘投资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单一包揽地质勘查经费的模式,形成了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它在运行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地勘基金的作用尚需统一据报道,目前个别省区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2.
贾飞龙 《地球》2012,(10):40-47
在全国地质资料馆的一号库房,于瑞洋副处长小心翼翼地把一本边沿略有破损的黄色小册子展现到《地球》记者面前。这本编号为328的小册子,封面上用毛笔提写着"沙河煤田东北部报告"几个简单清晰的小楷,而它的作者正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于瑞洋告诉记者,这正是全国地质资料馆收藏的李四光先生珍贵的地质资料手稿。全国地质资料馆不仅收藏着1921~1949年间,我国地质工作草创或初创时期,老一辈地质学家诸如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王烈、叶良辅、谢家荣、李四光、冯景兰、  相似文献   

13.
刘焕启 《地球》2013,(5):72-75
正地质信息技术是找矿、建设开发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地质工作勘探、研究、控制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矿产资源的生产发展,地质信息技术工作贯穿于矿产开发、利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我国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石油、天然气、煤、铀等能源矿产有较大找矿潜力,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有所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地质找矿新机制探索初见成效,以社会  相似文献   

14.
马云川 《地球》2012,(10):56-57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它是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且具有可以被重复开发利用,能够长期提供服务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工作的发展历史 1966年3月邢台相继发生6.8和7.2级强震后,在已故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我国地震预报工作很快建立和发展起来,地震地下水(当时只有水位和水氡)也做为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之一投入现场观测,先后有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及贵阳地球化学所等单位,分别在邢台震区内的宁晋、隆尧、四芝兰和京、津地区建立了水化和水位观测站或观测点。自1968年有正式观测资料以来至今已有18年的观测历史,18年来该项工作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初期建立与快速发展阶段;经历强震检验与经验积累阶段;完善观测系统和调整巩固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马瑾院士1934年出生于上海市。中学时代受"大陆漂移学说"和"沧海变桑田"等地质知识的影响,1952年高考时她选择地质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并如愿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构造地质学家张文佑的指导下从事构造地质研究。1958年,前往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构造物理学家格佐夫斯基,1962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并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62—1966年,她先后筹建相似材料和光弹实验室,把构造物理研究引入到传统构造地质学中。  相似文献   

17.
解读全站仪     
周彤 《地球》2012,(1):84-8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地质工作已走过了60年的历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过,地质工作既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又贯穿于长期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  相似文献   

18.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是地质工作准确定位,统一部署,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从国家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定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大区中心的定位与职责问题和统筹规划地质工作三方面探讨了制约地质找矿实现突破的主要问题。从找矿思路、找矿方向、找矿工作的部署及资金的投入,地质工作的部署和组织实施以及矿业权的设置和配置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并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做好统一部署整合勘查工作和矿业权配置政策研究方面,提出了初步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刘焕启 《地球》2012,(11):36-39
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查工作的简称。广义地说,一般可理解为地质工作的同义词,是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狭义地说,在我国实际地质工作中,主要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发勘探等几个方面,它对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岳尚华 《地球》2012,(10):52-55
实物地质资料包括岩心、标本、副样、光薄片等,是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地质工作取得的最客观的成果,可以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进行多次利用,取得新认识,具有重要的保管意义和利用价值。保存实物地质资料的目的,不仅是做好实物地质资料的收集工作,给实物资料一个良好的保存条件,更重要的是对既有的实物资料做好研究,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为此,《地球》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主任张新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