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洋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更是亚洲季风两个子系统(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主要策源地,在全球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洋沉积物中的火山灰作为一种地层研究工具,不仅记录了源区、搬运介质和搬运机制的相关信息,还能有效"等时"定年,其含量和成分对研究沉积作用和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印度洋沉积物中的火山灰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1)火山灰定义及其在印度洋沉积物中"等时面"的应用;2)火山灰(火山玻璃)的测试分析方法及其在追踪物质来源、火山构造与岩浆作用、印度季风演化等方面的运用。今后我国在印度洋开展火山灰研究主要应该聚焦在两方面:1)表层沉积物中的火山灰及其应用;2)火山灰与高分辨率古环境记录。可以利用火山灰定年的"等时"性探讨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空间异常分布以及时间演变特征,探讨了冷空气低频振荡和东亚季风涌与多雨年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可分为四个地区,其空间分布及时间序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2)持续性降水都对应着冷空气低频振荡和东亚季风涌的正值。  相似文献   

3.
对取自安达曼海东南部海域的9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区内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指示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REE总量变化范围为31~228μg/g,平均值为117μg/g。沉积物REE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而重稀土元素平坦,无明显Ce异常,呈现中等程度的Eu负异常等特征,表现出明显的陆源属性。REE的富集和分布受物质来源、沉积物类型、生物碳酸盐以及重矿物含量共同制约。根据沉积物REE特征参数将研究区分为4个物源区,各区沉积物稀土元素UCC标准化模式明显不同。物源判别分析显示,研究区西北部(Ⅰ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伊洛瓦底江陆源物质的输入;马来半岛西部浅海内陆架区(Ⅱ区)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马来半岛沿岸水系输入的陆源物质以及现代近岸侵蚀;研究区北部(Ⅲ区)为残留沉积区,主要为全新世海侵形成的残留砂质沉积;研究区中部和南部大部分海域(Ⅳ区)为多源混合沉积区,主要为受印度季风驱动的西南季风流所搬运的伊洛瓦底江和马来半岛河流输入的陆源物质,该区沉积物受马来半岛入海物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正>基于青藏高原793-cpp2建议书的阿拉伯海季风勘探(图1),目的是了解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隆升与印度夏季风的发展和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航次在阿拉伯海东部布设4个站位,将针对印度海底扇沉积,更好地了解高原隆起的协同演化,风化与侵蚀,以及穿越多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航次的科学目标是:(1)检验23Ma季风加强后喜马拉雅是否有大的剥蚀现象;(2)确定在8Ma季风加强还是减弱;(3)通过测定海底扇沉积的起始约束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4)破译拉克西米盆  相似文献   

5.
东亚季风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映 《海洋学研究》2012,30(2):21-26
利用全球降水气候学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1ogyt rlBpercdi tion.NCEP-2).结合东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Tedic1on, 水-和年后亦亚季风指数、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分析(MV-EOF)等方法探讨了东亚季F风的李卫父化个手你记化。结果表明:东亚季风存在明显年周期变化,夏季风盛行于5-9月,在8月达到最大值,冬季风则在1月最强;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夏季降雨有着密切关系。最后运用基于MV-EOF分析方法的Markov统计预报模型预报了1998年夏季降水异常,其结果与观测值较符,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泰国湾1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使用Gao-Collins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泰国湾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研究区内的沉积物主要为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分选差,分选系数变化范围为1.3~2.9,平均值为1.8,偏度变化范围为-1.8~2.5,平均值为1.2。根据沉积物粒度趋势特征,研究区分为1区、2区和3区3个区域,其中1区的平均分选系数和偏度分别为1.73、0.91;2区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偏度分别为1.81和1.33;3区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偏度分别为1.91和1.24。1区和2区河口附近广泛分布粉砂和泥等细粒级沉积物(平均粒径为6.5Ф);而1区与2区交界处和3区的近岸区域沉积物主要为粉砂质砂(平均粒径为5.5Ф)。研究区北部、中部和西南部近岸沉积物相比研究区其他地区,分选更差一些。泰国湾沉积物运移受河流、洋流和季风的共同影响,其中1区受控因素为泰国湾湾口的河流,运移方向为从河口向外;洋流是2区南部沉积物的主要运移动力,运移方向为从外围向湾中心;沿岸流是3区沉积物的主要运移动力,使3区沉积物的运移方向为离岸方向。在河流和洋流共同作用下,泰国湾沉积物有向苏梅岛附近运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贵州白骨洞石笋记录的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与突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贵州白骨洞BG1石笋13个230Th年龄的测试和390个氧同位素数据的分析,建立了12.8~3.3kaBP数十年尺度的亚洲季风降水序列,其长期演化趋势与北纬33°夏季日辐射能量曲线基本一致。石笋δ18O记录指示10.5~5.8 kaBP为本区气候湿润期,此后进入季风降水衰退期。在12.8~10.1 kaBP时段,平均分辨率为37 a的石笋降水记录与格陵兰冰心气温记录具有良好对应关系:(1)两者在新仙女木事件(YD)的变化细节及突变特征上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2)由YD事件向全新世转换的过程中两者都表现为3个阶梯式上升阶段,这种一致性有可能说明热带海气耦合驱动了北半球气候突变事件。在7.0~3.3 kaBP时段,平均分辨率为15 a的石笋δ18O序列记录了5次较为显著的降水减少期,可分别对应于冰心记录中的5个冷事件,高低纬气候的相似性可部分归因于太阳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7—2009年执行"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过程中,对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进行了系统的底质调查,取得表层沉积物样品2949个、柱状沉积物样品148个。基于上述样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以6.5Φ粒径为界线详细划分出泥质区的分布范围,主要位于26°~29°N之间,水深90m以浅的区域。(2)粒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泥质区现代沉积物总体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运移,但研究区的两侧又稍有不同,均表现出明显的向外偏转趋势;南部闽江河口外沉积物运移模式大致表现为由河口向周围呈散射状的输运趋势,最北影响可到27°N附近。(3)泥质区黏土矿物可明显划分为2个组合区,Ⅰ区覆盖了从长江口到南部闽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富集伊利石(平均含量为64%),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长江;Ⅱ区主要集中在闽江口附近的小区域,富集高岭石和绿泥石(两者平均含量之和为50%),推断其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于闽江。(4)常量元素的R型因子分析表明闽浙沿岸泥质区沉积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伴有少量生物沉积。(5)利用210Pb法测试了研究区百年来沉积速率,结果表明闽浙沿岸泥质区近百年来沉积速率介于0.79~3.34cm/a之间,平均值为1.97cm/a,属于东海次高沉积强度区,明显低于长江口泥质区沉积速率。(6)对闽浙沿岸泥质区南部的MZ01孔进行了综合分析,恢复了中全新世以来泥质区的古环境演变过程,识别出10次极值事件,可能主要由东亚冬季风的增强所引起,推测中全新世以来泥质区东亚冬季风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8400~6300aBP为季风较强且波动期、6300~3800aBP为季风较弱且稳定期、3800~1400aBP为季风高波动期、1400aBP以来为季风稳定增强期。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长江中游网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计年,建立了长江中游原通江湖泊网湖近代沉积物年代序列。运用沉积物粒度指标分析了近100年来网湖沉积记录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近100多年来网湖沉积速率较大,平均约为0.56cm/a;沉积物粒度指标变化与流域降雨量、人类活动以及长江洪水密切相关,降水大的年份和大洪水时期沉积物粒径增大,分选性变差,峰态变宽。根据沉积物粒度指标特征,近100年来网湖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泊沉积主要受降水和洪水等自然因素控制,沉积物粒度组合变化相对较小,在湖泊水动力条件变化时沉积物粒度指标出现明显的波动,反映了流域降水及长江洪水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2)20世纪50年代以后,湖泊沉积物平均粒径较大且分选性差,与流域强烈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大量陆源碎屑进入湖泊有关,湖泊沉积粒度指标主要反映了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孟加拉扇的勘探基于552-full3建议书,将在孟加拉扇中部系列站位钻探,获取新近纪和古近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气候记录的信息。勘探的目标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亚洲季风的发展、影响碳循环和全球气候的过程。一个深钻站位设计的目的是欲建立喜马拉雅山侵蚀的早期阶段、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该断面可以控制新近纪亚洲季风的发展,及其对泥沙供应和通量的影响,并可定量研究气候变化和泥沙淤积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沉积物中将获得的信息是:(1)通过侵蚀通量和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东亚季风过渡带地处东亚夏季风北边缘附近,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与气候敏感带。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化同时与东亚夏季风和中高纬西风带环流系统的变化密切关联,变异机理与典型季风区和干旱区降水有较大差别。目前专门针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异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少。 此文从东亚季风过渡带夏季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和物理机制出发,分别回顾热带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和中高纬环流系统等对东亚季风过渡带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与气候系统外强迫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年代际变化的贡献。最后, 在进展回顾的基础上,展望定量区分外强迫和内部变率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等未来需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南亚-东亚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我国东部地区不仅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还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这两支来自海洋上的季风气流,将海上异常潮湿的空气源源不断地向大陆输送。因此这两支季风活动与我国东部的降水关系甚为密切。近年来,人们对西南季风的研究较多,亦较深入,但对东南季风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探讨东南季风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首先普查十年历史天气图(1970年—1980年,缺1978年),初步弄清影响我国东部的东南季风始末以及各类东南季风的形势特点和天气,并对1977年7月25日—27日东南季风区物理量作诊断分析,来论证东南季风的结构和对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KNG5孔沉积物粒度、粘土矿物和14C年龄的综合分析, 探讨了南海北部陆坡的沉积物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物源分析表明, KNG5孔17.5-12.5ka BP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珠江, 12.5ka BP 时粘土矿物组合突然发生改变, 并且自12.5ka BP以后, 高岭石含量总体稳定, 说明12.5ka BP时海平面已上升到相当的高度, 并且可能当时南海的现代环流系统已开始形成, 西行的广东沿岸流导致向外扩散的珠江物质减少, 由于受北太平洋深层水(NPDW)和黑潮(KC)南海分支的作用, 台湾成为此时沉积物的主要贡献者。KNG5孔17.5-11ka BP时期的粘土矿物和粒度变化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和洋流系统的变化。全新世早期(11.0-8ka BP)平均粒径达到最细和1-2.2m 粒级含量达到最高值可能是强盛的夏季风作用的结果。全新世中晚期(8—0ka BP) 1-2.2?m组分含量的减少是8k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减弱的具体体现, 1-2.2m 粒级含量指示的东亚夏季风变化能和北半球其它季风指标能很好地对应起来, 说明这次季风减弱是北半球各个季风系统的共同现象。  相似文献   

14.
南海季风研究的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1年 4月在中国上海召开了南海季风试验国际学术会议 ,1 0多个合作国家、地区参加了会议 ,并出版了会议预印 (摘要 )文集。同年4月广州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气象局合作出版了亚洲季风图集 (共 3 1 8页 ) [1] 。有关南海季风试验 (见图 1、2 )期间的丰富、宝贵资料以及取得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四大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南海季风试验部分中已列出新的研究成果共 5点[2 ] 。本文主要依据这些文献材料 ,并结合有关季风的基础问题和热点问题 ,作简单概括综述。亚洲季风存在着 3个子系统 ,即南亚 (或印度 )季风、东亚 …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山西龙洞8个铀钍年代和100个氧同位素数据(δ~(18 )O)重建了深海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石笋L8沉积并不连续,主要生长在58.0~54.5,27.1~18.0和6.8~3.9kaBP 3个阶段。不同于季风边缘区其他洞穴记录,石笋δ~(18 )O值在24.5kaBP突然增加1‰,表明MIS2早期内陆地区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弱季风过程,可能响应于北大西洋Heinrich 2事件。石笋δ~(18 )O序列伴随着轨道尺度太阳辐射的变化,晚全新世δ~(18 )O值持续偏重意味着低纬热带辐合带逐步南移,导致北方地区夏季风降水持续减少。Dansgaard-Oeschger(D-O)15事件具有明显的双峰结构,与格陵兰冰心记录的亚千年尺度温度波动几乎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2年1月至2001年12月逐日的Re_NCEP南海海表面潜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西南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潜热通量在南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对比诊断分析了潜热通量对西南季风爆发及强度的影响,初步给出了其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季风爆发早、晚年的前一年冬季至初春(12~3月),南海南部(5°~13°N,100°~120°E)和北部(13°~22°N,105°~120°E)的潜热通量距平符号相反,呈现反位相,季风爆发早(晚)年,前一年冬季至次年初春,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为正(负)距平,南海南部则为负(正)距平;在季风爆发的早年和晚年,南海潜热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春、夏、秋季南海潜热通量正距平持续时间短(长),季风强度偏弱(强)。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和南海北部季风强度隔季正相关。当潜热通量为正(负)距平时,同期和滞后1~3个月的海温均为负(正)异常,加大(减小)了春季南海和周围陆地陆暖海冷的海陆温差,有利于西南季风在南海北部的早(晚)爆发,西南风异常偏强(弱)。  相似文献   

17.
四个耦合模式在模拟和预测东亚季风系统方面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维娟  杨波  魏皓 《海洋科学》2014,38(9):96-108
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的海气耦合模式实验,本文研究了温室气体辐射强迫达到4.5 W/m2(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4.5)未来情景下东亚地区季风气候变化,对4个海气耦合模式(FGOALS_s2.0(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_s2.0)、GFDL_CM3(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 Coupled Model v3)、MPI_ESM_LR(Max Planck Institute-Earth System Model-Low Resolution)和MIROC5(Mod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Climate v5))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各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态特征,例如冬、夏季盛行风向,降水、热通量的季节和海陆分布特点及降水北进南撤特征。然而,各模式的模拟结果之间也存在差异,例如与再分析资料相比,FGOALS_s2.0模拟的风速偏大,GFDL_CM3模拟的降水较低,综合比较得出,GFDL_CM3对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模拟效果最好。对未来气候的预测方面,4个模式给出较为一致的结论:未来100 a东亚季风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季风环流夏季风增强,冬季风减弱,夏季风速增加3.7%左右;降水增加,尤以陆地增加明显,东亚地区未来降水全年增加量约为4.62%;大部分地区热通量有增加的趋势,这是温室效应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云南属都湖流域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属都湖Esdr1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等指标研究,利用137Cs建立年代标尺,结合文献和降水数据讨论了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7~14 cm(1958—1970年)沉积物中粗颗粒的砂含量和磁化率值急剧增加,分析应是20世纪50年代末流域大面积砍伐森林,强烈的水土流失所致;14~8 cm(1970—1988年)沉积物粒径变细,磁化率值降低,指示流域植被逐渐恢复,流域侵蚀减弱;8~0 cm(1988年至今)沉积物黏土含量升高、砂含量降低,应是湖泊出口处修建的水坝改变了湖泊水动力条件所致。  相似文献   

19.
南海季风低压的结构演变和涡度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必骐  刘四臣 《海洋学报》1988,10(5):626-634
季风低压是夏季风系统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季风降水的主要系统,对于季风低压的研究,历来都是南亚季风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外对印度季风低压已进行了许多诊断分析和理论研究[1-2],对其活动特点、结尚和形成机制已有较多了解。  相似文献   

20.
南海沉积物物质来源研究的意义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是典型的边缘海,其沉积物记录了南海古海洋演化、东亚季风演化和区域构造演化等重要信息.南海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研究,不仅可以深化边缘海沉积作用过程的认识;同时,为重建南海古海洋演化、探索东亚季风演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南海北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北部大陆,主要输入河流包括珠江、红河以及台湾岛内河流;而长江物质以及东部吕宋岛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