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邓庆 《中国地名》2009,(8):50-51
沈河区作为沈阳中心城区.与古城同龄,已有2300年的历史。因此,她甚至被称为“沈阳的胚胎”。其诞生地就是今天的以沈阳故宫为中心的周边区域所在,也就是最初的沈阳古城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2.
据史料记载,早存战同至两汉时期,沈阳地区就设置了候城,辽金时期设置沈州城,元代设置沈阳路城,明设沈阳中卫,清设盛京城。沈阳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单一的军事城催到综合性都城的转变。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除明清城址尚有局部留存外,沈阳其他历代城址早已消失殆尽。本文结合文献和考占资料,对沈阳历代城址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1,(12):14-15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因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水北为阳”)得名。春秋战国时期,沈阳成为燕国的属地,为肃慎氏所有。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在此屯兵戍边,设立候城,为沈阳建城之始。秦代,沈阳属辽东郡境。西汉时,沈阳为中部都尉治所,已初具县邑规模。  相似文献   

4.
浑河,古称辽水,又称小辽河,是辽河的支流,辽宁省东部河流。浑河源于清原县滚马岭,流经抚顺、沈阳等市、县,在海城古城子附近纳太子河,向南流至营口市入辽东湾,全长415公里。浑河一名的来历与铁背山有关。铁背山北为英额河,山南为苏子  相似文献   

5.
邓庆 《中国地名》2010,(3):63-64
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逐溥仪出紫禁城;北京、沈阳两座皇宫已不再是清朝的皇室产业。而归属了民国政府。翌年,沈阳故宫脱离了皇产事宜处的管理,被奉天省政府接收。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统治下的奉天省政府,也非常注重对东北人民的“文治”。聚集在其旗下的一些有识之士,诸如莫德惠、冯广民、仇玉埏等,借鉴北京故宫成立博物院的做法,同时又受到张学良被聘为该院临时董事之影响,提出将沈阳故宫辟为博物馆的建议。民国十五年(1926年)十一月,东三省博物馆筹备处成立,东北第一座公立博物馆正式诞生。此前,奉天省政府对这个“前清皇宫”的使用并无长远规划。而主要被军队和一些社团组织所占用。这是清末民国时期在沈阳故宫发生的一段重要史事。本文根据奉天省长公署档案及相关文献的记载,对沈阳故宫宫殿被占用情况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徐健 《中国地名》2009,(12):44-45
地名是信息的载体,具有承载、积淀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 沈阳市大东区是沈阳中心城区之一,位于沈阳市区的东部。东、南、北与东陵区为邻,西和西南与沈河区相连,西北与于洪区接壤。总面积为591平方千米,全区辖万泉、长安、东塔等13个街道办事处、90个社区。  相似文献   

7.
猪野泽及其历史变迁考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李并成 《地理学报》1993,48(1):55-60
运用卫星图象解译、水量均衡匡算、沉积物分析和历史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古猪野泽的范围及其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8.
有年无量历史洪水在设计洪水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陆干旱区水文站网稀少,尤其是中小河流,连序、完整的洪水资料比较短缺,设计洪水计算的基本条件难以满足。为提高洪水系列代表性,基本途径是增加洪水系列的信息量。在已往的设计洪水计算中均采用已有连序系列加有年有量历史调查洪水值。但是,在历史洪水调查与考证中,既能查明洪水量级,也能考证出发生年份的历史洪水的资料极少,而只能调查出考证期而查不出洪水值的‘有年无量历史洪水’资料的较多,所以对这部分资料的合理、充分应用,是设计洪水计算中新的问题。本文针对有年无量历史洪水在设计洪水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其结果认为:采用,能增大对有年无量历史洪水资料的历史洪水信息量,提高洪水系列代表性,合理确定统计参数,提高设计洪水成果精度,对工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库布齐沙漠历史地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北辰 《中国沙漠》1991,11(4):33-41
本文运用考古和文献资料, 并通过实地调查, 对汉唐时期曾在库布齐沙漠设置州县问题进行了考证, 复原了周朔方城、汉朔方郡和隋唐丰州的历史原貌, 并探讨了该时期库布齐沙漠的流沙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0.
王文 《地理研究》1995,14(1):105-105
本文对历史时期海面变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对海塘兴工资料,潮定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方志史料、考古资料的考证,结合对沉积地层的测试分析,探明了2000年来海面的多次波动。  相似文献   

11.
崔涛 《中国地名》2012,(9):15-16
沈阳是一座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就孕育着沈阳城市文明的端倪,并在经历了北方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乃至成为雄踞全国的封建王朝——清朝诞生地,乃至成为新中国工业长子的伟大进程中,形成了大量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北方特色、独秀天下的沈阳地名文化,成为沈阳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名》2010,(3):31-34
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既有英雄壮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而有些故事,就像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为此废寝忘食地进行考证和研究。经过认真筛选,特列出七大谜一样的悬案。  相似文献   

13.
关于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运用历史地理学方法对史料进行考证,其结论是: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在北魏时期已存在,而且其范围与现代基本相同,因此否定了这些沙漠是以后农垦所造成的"人造沙漠"观点  相似文献   

14.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2010年的10月,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让我倍感亲切的延安。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但我的学习笔记却足足记了一大本,从杨家岭到枣园,从王家坪到南泥湾……这里的每一个小屋、每一张照片、每一棵树……都在震撼着我的心灵,涤荡着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中街,沈阳著名的商业街,是沈阳最早形成的商业中心。中街,为城市中央之街,其时,沈阳只有一座方城,中衔位于其中央,于是得名。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商业一条街。在沈阳古城的中心地带,有一个由东、西、南、北顺城街路围成的区域,被称之为“方城地区”。  相似文献   

16.
药志 《中国地名》2011,(2):29-29,31
明末清初,自后金政权定都沈阳以来,沈阳的城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四方皇城”的构架。“四方皇城”的形成与确立,为沈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现代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沈阳古城的一些古建筑相继倾毁,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  相似文献   

17.
沈阳经济区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的定位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适时做出了设立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安排,这一举措将使沈阳经济区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上升为现代产业基地的核心部分与区域引擎.为此,有必要绘就沈阳经济区的路线图解,阐明沈阳经济区所具备的综合优势,分析沈阳经济区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的现实价值,定位现代产业基地的功能,认清建设现代产业基地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创意出科学对策,以求为国家这一重大战略投放提供理论支撑和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以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聚集维数、关联维数及计盒维数的基本模型对该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测算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呈现围绕中心城市-沈阳的向心式聚集,城市之间交通网络通达性好,空间形态较辽宁省城市体系紧凑。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划分相对合理,但仍需优化。建议充分发挥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强辐射与带动作用,并通过打造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和沈阜5条城际连接带,推动城镇化、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通过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沈阳经济区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分析辽宁省沈阳大连的核心作用,将辽宁省城市分为核心城市组(沈阳、大连)和外围城市组(其他城市);再以人口、GDP和人均GDP为基本指标,利用Theil指数计算组内差异、组间差异和总体差异,利用KZ指数模型计算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分化。结果表明沈阳大连与其他城市的分化总体上加大;分化具有波动性特征,分化在地域空间上也体现为辽中南城市群被以沈阳为核心的辽中城市群和以大连为核心的辽南城市群取而代之,其他地区城市聚集不明显;沈阳大连与辽宁省其他城市的分化是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化机制主要有地理位置的先导机制、区域发展战略的催化机制和政府规划的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历史的考证与地名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名像一部史书,真实地记录了它产生时代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自然地理的特征。对古地名的研究,可以“还原”一定地域内的历史面目,为我们今天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河南省沁阳县境内共有村庄3810个,此庄命名的基本村名计1535个,仅占40.2%,以“庙”“寺”、“观”等宗教建筑物名称命名的村庄计103个,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