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期一定的基础温度和合适强度的冷空气过境是形成本地冬季强降温的必要条件。遵循这一天气学原理对1988年起的日本数值预报传真广播FSFE·2图和FXFE782图及单站气温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从预告场的地面气压分布和850hPa等温线锋区特征及本站基温条件入手建立了一个冬季强降温MOS预报方法,预报效果令人满意。一、所用资料和样本预报工具的拟合样本为1988年11、12月,89年1、2、11、12月,90年1、2、11、12月共301个,而单站资料的拟合样本上朔到81年。试报样本是1991年1、2月共59个。所用资料是FXFE782、FSFE02传真图和单站资料。  相似文献   

2.
使用2000—2004年1-12月850 hPa天气图、日本FXFE782、FXFE783预报图、预报区域5个测站逐时自记及自动站观测资料,应用温度方程理论,从380个样本中筛选出平流项和非平流项因子17个,利用多元回归统计模型,以及850 hPa分型的△T值为逐步订正值,建立了四季分县温度预报方程,在2005年11月—2006年2月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预报误差小于±3.0℃平均误差0.7℃。  相似文献   

3.
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记录准确性的影响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揭阳市气象台观测场现已处于闹市中心 ,周围的楼房已越建越接近围栏 ,并越建越高。已对观测场形成包围态势 ,严重破坏了观测环境 ,对气象观测记录的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了解环境变坏对记录的影响情况 ,特对揭阳市气象台 46年的部分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作一次粗浅的分析。1 观测场外周围环境介绍  现在站在观测场向四周眺望 ,已见不到绿野。周围障碍物都是水泥楼房 ,障碍物最大仰角分别是 :方位 32 0~ 30°,仰角 36° ;30~ 1 5 0° ,仰角 2 9° ;1 5 0~ 2 2 5° ,仰角 32°;2 2 5~ 32 0°,仰角 5 1°。观测场外围…  相似文献   

4.
陈明林 《贵州气象》2001,25(2):38-39
系统采用Visual Basic 5.0和Micrsoft FORTRAN 5.0设计,实现了1995~1997年85~115°E,20~45°N 1×1格距T106历史资料MICAPS系统第3类数据格式(填图)和第4类格式(图形分析)的回显.系统安装简单、界面直观、操作简便,为预报员分析历史天气个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5.
南美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5年6月—2003年2月LIS/OTD卫星闪电资料和NOAAExtendedReconstructedSST海温资料,采用EOF和SVD分析技术,对南美闪电活动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及其与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EOF分析结果表明,其前两个载荷向量可以较好地反映南美闪电整体异常结构,即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相型。在ElNino期间,南美闪电并未出现全区一致性的显著异常。南北反相型的空间异常结构则与Nino3区的海温变化有密切联系。SVD分析发现,20°~30°S,110°~130°W和10°~5°N,160°W~180°区域的海温异常和南美秘鲁及巴西东部的闪电活动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活动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36  
文中根据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变化。 5~ 9月由于亚洲夏季风的建立及活动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系统在 6 0~ 1 2 0°E出现断裂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点平均伸展到 1 2 0°E,其年际变化反映了亚洲夏季风的强弱。强夏季风年 5 0 0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 3 0°N以北 ,并分裂成两个中心 ,印度低压强 ;弱夏季风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 3 0°N以南 ,表现为北太平洋高压中心向西伸展的高压脊 ,印度低压弱。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内活动有两种模态 :第 1种表现为副热带高压系统以 2 0~ 3 0 d的周期从北太平洋中部的副热带高压中心一次次地向西扩张到 1 2 0°E以西 ,这类过程大多出现在亚洲夏季风强度偏弱年 ;第 2种模态表现为副热带高压系统以 2 0~ 3 0 d的周期一次次地由东向西扩充时 ,在 1 2 5~ 1 5 5°E停滞 ,这类过程大多出现在亚洲夏季风强度偏强年。江淮流域梅雨的中断和结束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 2 0~ 3 0 d季内振荡有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5~ 1 0 d的短期活动受 3 5~ 45°N西风带活动的影响 ,当西风槽在中国沿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向南伸展到 3 0°N以南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加强活动  相似文献   

7.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年际变化的均方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1951~1997年热带(20°N~20°S,50°E~80°W)海温(SST)资料求出其各月的均方差,结果表明:太平洋海温变化相对印度洋海温变化要明显,特别是赤道中东太平洋附近 (165~90°W,6°N~6°S)的海温变化比较显著,其海温的变化范围在2~4°C左右,3~4月份海温年际变化小,11~12月海温年际变化大;“暖池”附近洋面海温年际变化也小。而印度洋海域的海温变化范围在1~2°C左右,在印度洋南半球洋面海温变化比北半球洋面海温变化相对较大。同时,根据上述海温变化特征确定了几个海温年际变化最大的关键区。  相似文献   

8.
2002年8月湖南致洪强降水过程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2年8月的常规观测资料,1°×1°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1°×1°的云顶黑体亮度温度(TBB)逐时资料,水利部发布的2002年5~8月水情资料,以及1960~1997年中国315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2002年8月中下旬湖南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发生原因以及致洪强降水进行分析.发现:(1)2002年8月受12、14号台风影响的湖南南部大暴雨和8月中旬持续高空槽前的大面积强降水,是引起8月中下旬湖南严重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之一;(2)2002年4~5月以及梅雨期湘南地区的强降水使得土壤水份饱和,江河湖库维持较高的水位,导致8月上中旬先后3次强降水过程产生的雨水只能作为径流流入洞庭湖水系,使洞庭湖水系的来水与长江上游的洪峰来水遭遇,造成8月中下旬洞庭湖水系的严重洪涝灾害;(3)8月上中旬的强降水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十分活跃,而MCS的发生、发展又与有利于出现对流活动的大尺度环境场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东京FUFE_(502)、FXFE_(782)FSFE_(02)图试做莒县MOS晴雨预报。 一、资料及概况 应用1982—1983年6月1—30日东京FUFE_(502)、FXFE(782)、FSFE_(02)传真图资料。本站20时至20时≥0.1mm的有效降水过程共17次,无雨过程43次,60个样本,阵雨机率为17/60=0.28,接近三十年降雨的气候概  相似文献   

10.
香港地区空气污染的典型天气背景形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香港地区2000~2005年共6年每小时一次的空气污染指数(API)资料和NCEP/NCAR 2.5 °×2.5 °风场、气压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香港地区空气污染指数特征以及典型天气形势对香港地区空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几年,香港地区空气污染日逐年增加,空气污染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部分监测站空气污染日出现次数最多的是1~3月,其次是7~9月,出现次数最少是在4~6月;造成香港地区空气污染典型的天气形势有热带气旋型、大陆冷高压型、入海变性高压型和低压槽型四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抚州地区1980年~1994年12月~3月出现的寒潮作样本,用日本数值预报图FXFE782和地面。高空实况作出区域寒潮预报和寒潮分片预报。在区域寒潮预报基础上,用14点地面单站要素作出分县寒潮预报。1预报思路经多年的预报实践发现,日本数值预报图FXFE782对850hPa温度场的预报效果较好。图1FXFE782图上选点图1中的C、D、B、E四点包围的区域为冷空气影响我区所必经过的区域,A点代表我区。B、C、D、E的温度越低,表明冷空气越强,它们与A点的温差越大,说明高空锋区越强。在寒潮影响我区前24-48小时,温度场的特征很明显,我们…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区15个地面观测站1960—1999年逐月降水资料和全球SSTA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降水与澳大利亚东侧海温存在显著而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海温影响(165°~175°E,31°~21°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降水与前一年1~3月关键海区SSTA及其分布型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关键海区SSTA是影响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海面温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因此,应用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太平洋海温格点资料,通过因子筛选建立了广西单站及区域气候要素的预报方程。1 初选预报因子  采用5~360°E、10~85°N区域,10°×5°经纬度,共576个格点的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资料。资料年代为1951~1996年,其数值为实际值减去500位势什米。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为10°。~50°N,5°×5°经纬度,共286个格点,资料年代1951~1996年。初选预报因子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行网格点普查…  相似文献   

14.
东亚冬季环流季节内振荡与2008年初南方大雪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8年1月10~16日、18~22日、24~29日和1月31日~2月2日,中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4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根据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LANCZOS滤波器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雨雪冰冻前期2007年12月2日~2008年1月1日、同期2008年1月2~21日及后期2008年1月22日~2月14日850 hPa风场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2007年12月~2008年2月850 hPa风场低频振荡分析显示,中国南方地区风场表现显著的20~50 d低频振荡,季节内低频振荡的位相变化,较好地揭示了2008年1月10日~2月2日南方地区降雪过程的3种环流特征:1)沿高原东侧100°E附近南下的冷空气到达我国30~20°N地区,与东亚沿海低纬的偏南风距平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南方降雪(水)过程中,偏南风距平气流比偏北风距平气流强;2)沿高原东侧100°E附近南下的强偏北风距平气流与东亚沿海低纬的偏南风距平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南方降雪(水)过程中,偏北风距平气流比偏南风距平气流强,造成南方雨雪伴随低温冰冻天气;3)南方雨雪由偏北风距平气流与偏南风距平气流在东亚东部25°N形成的辐合带引起。  相似文献   

15.
邓兆林 《气象》1979,5(8):34-35
从1978年6月起,我们用我国自己生产的接收样机和原118传真机开展了试收日本同步卫星云图(低分辨率)的新业务,现将试收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日本地球同步气象卫星为葵花1号(GMS—1)。卫星相对地球静止在140°E赤道上空,离星下点约35800km,每隔3小时播发一幅云图以配合每日8次绘图、辅助绘图天气分析。云图覆盖地球约四分之一面积,即60°S—60°N,70°E—150°W。一幅云图由7张边缘彼此交叠的区域图镶拼而成,各站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收几张。 卫星搜集到原始资料后,先发给日本地面资料处理系统,经补偿图象畸变,校准象素亮度,进行资料  相似文献   

16.
陈明林 《贵州气象》2001,25(1):33-35
1 引言1 995~ 1 997年T10 6 历史资料有 34个要素 ,5 2张光盘。资料以每日为单位建立文件 ,加上时效和层次 ,每日文件就包含 1 6 1 2个要素场 ,为 70~ 1 46°E ,1 5~ 6 5°N 1× 1格点资料。文件采用arj软件压缩 ,解压后有96兆左右字节。如此庞大的资料在实际开发应用中使用相当困难 ,为此本文按年月分单个要素场从历史资料中提取我省所需的范围资料 ,每月重新建立 1 6 1 2个要素场文件 ,就可以直接从光盘读取要素场资料。2 资料整理思路及步骤资料区域范围缩小为 85~ 1 1 5°E ,2 0~45°N ,按年月分单个要素场从 1 995~ 1 …  相似文献   

17.
赵红岩 《气象》2000,26(2):33-36
选用 1 95 1~ 1 996年中国 1 6 0站逐月降水资料 ,太平洋逐月平均网格点海温资料( 1 0°S~ 5 0°N,1 2 0~ 80°E) ,逐月大尺度环流指数资料 ,分析并探讨造成 1 996年南方洪涝的环流特征、气候背景及海温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大气环流指数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有明显的遥相关关系。冬、春季海温的冷暖变化程度 ,可预示后期 7月各环流系统的趋势变化 ,环流系统指数自身演变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规律 ,1 996年南方洪涝就是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形成的。海温冷暖变化影响大气环流系统的这种演变关系 ,对南方洪涝的短期气候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7、8月兴国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偏南风,多数年份高温暑热、少雨,出现伏旱.此时,受静止锋南压或台风北上影响,一次大雨过程可以缓解旱情和暑热.但少数年由此带来的大暴雨,日雨量≥100毫米时,也容易造成山洪爆发,冲毁公路、桥梁、房屋、晚稻等,危害极大.本文利用1972—1990年7、8月地面、高空的天气形势关键区,结合单站时间剖面图的气温特征线或降水特征日作预报讯号,并以要素变量作起报条件,建立短期预报方程.1 天气形势头键区的因子作预报讯号X_1:08~h地面图,在25~30°N、105~120°E范围内,有静止锋南压,或在20~25°N、115~125°E范围内有台风登陆  相似文献   

19.
一、信息因子根据形势和诊断的原则,我们选取9个因子进行逐日编码: X_1(10101)图,地面95-110°E,25-35°N有冷锋且30-40°N,95-110°E有高压时编1,无时编0. X_2(10302)图,700hpa上90-110°E,30-40°N有高压编1,无时编0. X_3(10302)图,700hpa25-33°N,95-15°E有低涡时编1,无时编0.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1月31日~2月1日成都地区连续性大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及相关物理诊断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是在500h Pa西北气流和地面均压场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属于平流-辐射雾。前期降水、偏南水汽和西风扰动水汽为本次大雾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低层暖平流输入、水汽辐合以及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反之,则大雾消散。逆温层高度及强度、双逆温结构、冷平流入侵厚度和湿层厚度与雾的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