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AR序列改进世界时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世界时系统中有关台站仪器系统差(人仪差)的谱分析,提出用AR序列拟合和预测系统差,这比我国目前综合时号改正数系统以及BIH(国际时间局)处理台站系统差的方法更为合理。用1977年和1978年我国测时资料进行试算,求得的综合时号改正数的內外精度都有所提高。我们还采用了季节性差分模型的AR序列预测手段,加快了世界时服务的速度和改善了控制发播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BIH和ILS两系统1962年至1973年十二年间的极坐标值,发现地球自转可能存在1.35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3.
世界时,即格林尼治平太阳时,是表示地球自转速率的一种形式。由于地球自转速率曾被认为是均匀的,因此在1960年以前世界时也曾被认为是一种均匀时。纽康所提出的世界时定义就是以此为基础的。现已证实,地球自转实际上是不均匀的,所以世界时是一种非均匀时,它与原子时或力学时都没有任何理论上的关系,只有通过观测才能对它们进行比较。这样,世界时的定义主要应该表示它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关系。 1984年1月1日将对天文参考系进行修改。近几年环绕如何修订世界时的定义在国际上展开了讨论。本文拟就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同时提出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液核地球动力学原理,重新推导了在日月子引潮力作用下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理论公式,由此明确地引入了液核影响因子,它与地球和液核的极转动惯量的变化有关。不同于Yoder.C.F(1981)的理论,本文给出了基于引潮力位Doodson展开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日长变化和世界时变化的理论公式,指出尺度因子的转动惯量应取为地幔的有效极转动惯量,Love数应取地幔的有效Love数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根据液核地球动力学原理,重新推导了在日月子引潮力作用下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理论公式,由此明确地引入了液核影响因子,它与地球和液核的极转动惯量的变化有关。不同于Yoder.C.F(1981)的理论,本文给出了基于引潮力位Doodson展开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日长变化和世界时变化的理论公式,指出尺度因子的转动惯量应取为地幔的有效极转动惯量,Love数应取地幔的有效Love数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用不同方法所计算的地球自转参数的比较得出: 1.用少量精度高、分布较均匀的仪器,可以建立与目前BIEH系统相当的参考系. 2.中国的时纬观测仪器对建立和维持全球参考系将起重要作用. 3.经典时纬观测和新技术观测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周年和半年形式的系统差,而系统差BIH(1979)—BIH(1968)可能是BIH建立1968系统时残留的台站误差。 4.在一个大的地区内可能会存在某些未知的共同误差源,因此为建立好的参考系,观测仪器的地理分布以尽可能均匀为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1966-1975年的我国世界时工作,包括天文测时,综合系统,快速服务和UT_1时号发播控制情况.比较了我国综合系统和BIH,系统,并估计每个系统的长期稳定度.  相似文献   

8.
高懿  萧耐园 《天文学报》2007,48(4):456-462
根据角动量守恒原理,计算了地月系经潮汐演化到达平衡状态时的旋转周期和地月距离.并根据当前与平衡状态时地月系的总能量差,计算了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进而估计了地月距离变化和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9.
地球自转的不均匀,反映为世界时(UT)的不均匀,只要参照一个比世界时更为均匀的时间系统,例如原子时(AT),就能够加以确定.1958年以来,已经有多个原子时间(频率)标准平行工作,因而能够对所构成的 AT 系统的误差加以估计;与这同时,在 UT 的测定上,新型仪器的应用渐多,精确度有所增进,所以从1958年以来的 UT 与 AT 的比较来探讨地球自转速率不均匀的情况是比较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
远在两世纪以前,地球自转的均匀性,已经开始被怀疑了。问题的答案,在最近十余年间纔逐渐得到明确。如所周知,时间的单位——平太阳秒—即以地球自转周期作为基础来确定的。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也就影响到各门与时间有关的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和物理学。一.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十八世纪中叶,由于天文观测精确度的提高,月球运动的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发现了不符合的现象。即观测所得的月黄经常较根据天体力学计算所得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国外有关行星自转动力学的研究概况,对1968至1981年期间发表的结果做了评述。 主要内容有:水星的3:2轨旋共振的理论解释;水星自转运动中的液核效应;金星缓慢逆向自转的机制问题;火星自转速率的季节性变化以及火星自转轴的运动(发差和章动);类木行星和冥王星的自转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王婕  王建  王琳琳  孙威  肖振宇  张昊  梁中 《天文学报》2022,63(3):34-105
研究发现,太阳自转速率的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着矛盾:有的认为两者为正相关,而有的却认为是负相关.究竟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利用EEMD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等方法对太阳自转速率和太阳黑子数据序列进行相关关系以及相位关系的计算和分析,以探讨太阳自转速率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的长期趋势项分量呈显著负相关;在11 yr左右周期分量上,观测到的太阳自转速率滞后太阳黑子的变化约2 yr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超前3 yr时呈现次显著的正相关;对太阳活动第12–23周各周内部太阳黑子与太阳自转速率的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关系比较复杂,但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这为进一步理解太阳活动变化与太阳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简要说明了天文地球动力学范畴内所研究的潮汐现象,包括由日月引潮力引起的固体潮、海洋潮、大气潮和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极移引起的极潮,以及这些潮汐对地球自转和地球自转的测量产生的效应。重点阐述中国天文学界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潮汐影响地球自转的机制,也就是各种潮汐效应与极移、自转速率变化和章动的关系,包括构建这类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潮汐对它们的影响,利用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计算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计算弹性或滞弹地球的洛夫数,依据某一地球模型计算潮汐效应或章动序列等等。研究也涉及在测量地球自转参数的不同技术中各种潮汐效应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及其改正,并涉及与潮汐有关的观测方法的优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改进。最后介绍了中国学者所发现的脉冲星的周期和周期变率测量中的潮汐效应,尽管它们的量级甚微,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AR谱分析方法分析了1976—1980年地球自转速率的资料和大气环流的资料,以及用调和分析计算了各周期项的振幅及相位,并计算了大气环流的激发函数。其结果说明:两者存在相应的周期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对自转速率周年项的激励约为60%,对半年项及其他短周期项的贡献约为15%以上。本文对自转速率的不规则变化和太阳耀斑大爆发的关系作了定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由PREM模型参数计算地球自转的周期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萧耐园  成灼 《天文学报》1997,38(4):370-378
弹性地球在日月引潮力势作用下的形变引起其转动惯量的改变,从而导致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本文利用PREM地球模型所给的物质密度和弹性等参数分布.计算日月引潮力势产生的地球形变附加势,进而计算转动惯量的变化.最后得到一系列包含周期同引潮势带谐项、振幅大于1微秒的自转速率周期变化系数.  相似文献   

16.
国际时间局(BIH)是1922年建立的全球性的世界时服务组织,1962年为提供地球的极点坐标又建立了国际极移服务组织(IPMS),自1988年1月1日开始,新建立的国际地球自转参数服务组织(IERS)将取代上述两个组织的职责。 经典技术如摄影天顶筒,等高仪,光电中星仪等测定世界时和极点坐标的精度分别为1.4毫秒和13毫角秒。1970年以来发展的新技术如激光测卫,激光测月和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的测定精度,相应提高至0.1毫秒和2毫角秒。 通过1983年10月至1985年12月的国际地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论上估计了金星由于受太阳东西向潮汐力矩作用,而引起金星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并根据金星探测器对金星大气的探测结果,表明它具有稳定的向西环流,从而可得其对金星自转的影响。本文的讨论,证明了金星形成初期是一快速顺向自转的天体,仅太阳的潮汐力矩不可能解释它的自转演化。如果取金星形成之后初始自转周期T_0=15小时,则大气逆向环流与太阳潮的合力矩作用引起金星自转速率变化为: ω(T)=[1647″+δ_i×19705′.′5sin(4.°58(T_0/T))]/世纪~2{δ_i=+1,金星顺转 δ_i=-1,金星逆转}可以估计经t_1=3.22×10~9年,其自转与目前的轨道周期同步。又经t_2=1.19×10~7年,达今天的逆转243天周期。  相似文献   

18.
确定JYD和BIH地极坐标间系统差的长期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将JYD地极坐标系统的长期分量x0、y0与BIH、CSR系统的x0、y0作了比较,关对前的相对长期稳定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JYD、BIH两种地极从系统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两种方法:Hermite多项式、Legendre多项式和Fourier级数表示的地和无限圆法推导了FK4相对于FK5的系统差,并指出由两种方法推算的这种系统差的差值在30年内明显地随时间而变化。最后,讨论了这种星表系统差对我国综合时间系统内世界时和极点坐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可由无量纲参数k/cm)(k和cm分别为壳幔的有效Love数和有效极转动惯量)来表征。对于一个具有弹性地幔、平衡海潮和核幔不耦合的地球k/cm=0.944,且与潮波频率无关。海潮的非平衡扰动使k/cm为复数,且与频率有关。大气对自转速率有效勒夫数的贡献约为Δkat=0.0075。同时地幔滞弹性对勒夫数也产生扰动。利用本文得到的理论公式和最新的潮汐数据计算了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及其有关地球物理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