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立新  黄鸣 《东北测绘》1998,21(3):16-18
缓冲区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之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缓冲区生成分点、线、面三种,其中线状目标缓部眍生成是关键和基础。本文将线状目标缓冲区的生成分为每个线状目标缓冲欧 独立生成过程和所有线状目标缓冲工多边形重桑合并过程两个阶段,并分别给同了相应的矢量算法 。  相似文献   

2.
双向缓冲区算法及其在海图线状要素综合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海图线状要素自动制图综合的现状以及现有常用的几种自动制图综合的算法,介绍了双向缓冲区算法的概念并给出了双向缓冲区算法的定义,研究并证明了双向缓冲区算法的特性。分析了利用双向缓冲区算法综合海图线状要素的原理,并比较了双向缓冲区算法与现有算法在综合海图线状要素上的优越性。给出了几种确定缓冲区半径的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由这几种方法确定缓冲区半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球椭球体的缓冲区构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彭认灿  王家耀 《测绘学报》2002,31(3):270-273
从分析基于平面的缓冲区存在的不足入手,提出建立基于地球椭球体的点、线、面和复合要素缓冲区的设想,并详细论述了基于地球椭球体的点和线要素缓冲区构建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构建面和复合要素的缓冲区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董娟  徐泮林 《北京测绘》2017,(4):112-116
缓冲区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中使用非常频繁的一种空间分析,基于地下管线系统缓冲区分析,可以通过计算绘制原始多边形外一定缓冲距离的缓冲区多边形,由缓冲区多边形查询受影响管线段信息。本文通过计算缓冲区多边形边界点坐标的方法,构造缓冲区多边形,利用缓冲区多边形与图上管线段的空间过滤关系,编程实现地下管线缓冲区管线段信息的获取。通过对作者开发的管线管理系统缓冲区分析模块进行测试,最终得到准确的管线段信息。  相似文献   

5.
缓冲曲线和边约束三角网辅助的缓冲区生成算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本文在分析了已有的缓冲区生成算法后,提出缓冲曲线和边约束三角网辅助的矢理缓冲区生成算法。算法分两步,第一步生成作者提出的缓冲曲线,第二步将缓冲曲线切割组合的缓冲区。算法通过缓冲曲线切割在理论减少了参与切割的线段数目,将不可能成为缓冲区边界的线段在一开始就剔除;在第二步中,算法通过边约束三角网和环绕系数的传递将线段切割重组的过程优化,不相交的线段之间免去比较判断,从而为生成缓冲区一个快速完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刘贤赵  王巍  王学山  杨文 《测绘科学》2008,33(1):163-166
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为土地定义为建设用地,利用2004年TM影像得到烟台沿海区县建设用地数据。用缓冲区分析提取乡镇水平上建设用地比率和人口密度数据,缓冲半径从100m到2000m,利用ArcView空间分析功能对建设用地比率、人口密度、河网等级和水质进行叠置分析,并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揭示烟台沿海区县28个水质监测站各水质参量的空间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通过建设用地比率和人口密度共同作用可以解释85%以上的水质参量模型,反映城市化的建设用地比率比人口密度能更好地解释水质参量的空间变化,大多数水质参量的最佳模型出现在2000m的缓冲半径上,表明建设用地比率和人口密度是影响研究区域水质的首要因素。同时,运用缓冲区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区域城市化进程与水环境质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形图变化检测一直是地理信息更新保持地形图现势性的难点之一。针对地形图面状要素的变化检测问题,在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面状要素变化检测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目标快照差和缓冲区分析的地形图面状要素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对配准后的地形图面状要素建立缓冲区;然后对于部分落在缓冲区、完全不在缓冲区的影像面状要素,计算其目标快照差;最后依据目标快照差的三元组值判定地物变化类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能够有效地检测变化地物,而且能够明确给出地物的变化类型,降低了虚检率,检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摘 要:本文在介绍一种基于几何部件缓冲区域合并的矢量数据缓冲区生成算法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并行思想和MPI编程模型对缓冲区算法的并行化实现和优化方法开展研究。实验结果显示,与ArcGIS Buffer工具相比,(1)当缓冲区结果多边形不合并时,虽然串行缓冲区算法的时间开销较高,但可轻易通过并行方式实现加速。(2)当缓冲区结果合并时,本文算法要明显优于ArcGIS Buffer工具,并且经过优化的并行缓冲区算法表现出了更高的计算效率和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因此,基于几何部件缓冲区域合并的Buffer算法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提出的按结点数量的任务分解方法和进程间结果“树状”归并策略是对缓冲区算法进行并行优化的有效途径,对GIS中其他矢量分析算法的并行化及相关优化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基于游程编码技术和栅格叠置思想的缓冲区生成算法,其基本思路为:用一个宽度等于缓冲距离的"刷子"沿缓冲目标进行跟踪标描,标记穿越栅格并进行动态叠置,得到栅格形式的缓冲区,然后进行结果矢量化。以线状目标集为例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计算精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一个较为实用的缓冲区生成算法。  相似文献   

10.
小波分析在GIS线状数据图形简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吴纪桃  王桥 《测绘学报》2000,29(1):71-75
本文应用小波理论建立了多分辨率分析与GIS图形数据多比例尺表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自动制图综合模型,并以线状要素自动综合为例,说明了新模型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