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四川盆地资源、农业问题特殊性与可持续农业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阐述了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及四川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农业是资源、环境、经济粮食协调发展的农业体系 ;是一种开放的动态平衡的大农业 ;其前提是“发展” ,核心是“协调” ;由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转型应有一个过渡时期。四川盆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通用途径是突破紫色母质资源的培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两个薄弱环节 ,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 ;建立复合型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的综合水平 ;建立永续利用的资源支持系统和以后续技术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 ,保证可持续农业的健康发展。最后针对盆地的干旱、水土流失、冬水田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宋志军  李小建  郑星 《地理学报》2021,76(12):2909-2928
城市空间具有市场、规划双向驱动的特点,但中国学界对两者空间影响尺度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以1980—2010年浙江10个城市的城乡过渡带为案例,以其兼有市场、规划驱动的院落组级、街坊级、小区级、居住区级约60 m至约800 m的空间尺度为研究对象,利用5年期数据对这一微中观空间进行了广义空间多重分形分析。整体分析显示,规律化、趋势化和无序化土地斑块演变组分的耦合,在城乡过渡带形成了3个基本尺度区间:市场驱动为主的院落组级空间,规划驱动为主的居住区级空间,两者过渡的街坊级、小区级空间。空间拓展的主导性分析表明,因市场、规划在各尺度上引领作用的不同,院落组级、小区级、居住区级空间演变的趋势化与规律化相复合的特征明显,街坊级则偏于趋势化与无序化复合下的空间演变。主体性分析进一步显示,各尺度区间在相应驱动力的作用下,院落组级空间以趋势化的集聚、小区级、居住区级空间以趋势化的扩散为主;街坊级则突出表现为无序化的空间拓展。本文的贡献在于通过f(a)-a(q)曲线上规律化、趋势化、无序化区间的组合及时序变化,量化地认识了城乡过渡带常为趋势化与规律化相复合的空间拓展所主导、但却以趋势化的空间拓展为主体的客观现象,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市场、规划的空间影响尺度划分、“多层级特征的系统辨识”提供具体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50年四川盆地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利用四川盆地1961-2006年145个台站汛期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以及盆地东西部之间的反位相变化是川渝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最主要的两个空间异常模态: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8个区;分别是四川盆地中部区、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川西高原西部区、中部区、川西南山地区和重庆东部区;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除在四川盆地西部区和重庆东部区分别呈较弱的减少和增长趋势以外,在其余各区的线性趋势都较为明显,其中四川盆地东部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高原西部和中部区表现为增长,四川盆地中部和南部区表现为减少;从气候因子分析看,汛期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南北变化、东亚以及南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分别对四川盆地东部区、中部区以及西部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贵州230 处遗址的时空变化分析发现, 贵州旧石器时代遗址集中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黔西南等喀斯特发育的高海拔区域。至新石器时代, 遗址仍集中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黔西南地区, 但南部、东部等沿河地带和中西部的山间坝子开始有遗址分布。到商周时期, 遗址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里。其中, 东部和南部海拔低于1000 m的地区遗址多分布在沿河地带, 而西部和北部海拔高于1000 m的地区遗址则分布在山间坝子。贵州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环境的冷暖干湿波动对从事渔猎、采集及原始农业生产的古人类影响不大, 人类居住空间变化更多的与贵州特殊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 特别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及适宜农业生产地方的空间差异, 对贵州旧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分布影响显著。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临近水源的天然溶洞是人类居住的首选。随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便于农耕的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成为人类的生活居住地。故新石器时代, 贵州先民居住呈现洞穴和河流阶地或山间坝子并存;至商周时期, 农业成为人类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 人类主要居住在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里。  相似文献   

5.
本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辖射洪、蓬溪两县和遂宁市中区。总面积5320平方公里,人口325.6万,人均占有土地0.17公顷,其中耕地0.06公顷,林地0.03公顷,水域0.01公顷。 遂宁市为川中古城之一,素有“川中重镇”、“东川巨邑”和“小成都”之称。本市由于农业发达,工业兴旺,商业繁荣,成为四川盆地中部政治、经济、文化和物资集散的中心。虽然市内在国土资源方面拥有不少优势,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待解决,需采取正确合理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指的川东,包括涪陵、万县两地区。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60万。探讨本区的生态系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对四川盆地平行岭谷和盆周地区,乃至我国亚热带山地丘陵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自然条件与生态学问题 从地貌上看,本区西部属四川盆地平行岭谷区,东部属盆周山地。区内山地占总面积51.5%,深丘占30.9%,浅丘和平原占17.6%。交通上,东部有长江三峡的夔门作入川的门户,南北有高山耸立作为四川的屏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农业现代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是中国“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地理学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分析及类型研究,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稳步推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 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以“胡焕庸线”为界,划分为“东西两侧”,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同时其在“东西两侧”整体上也表现出距“胡焕庸线”距离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在空间上呈现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的分异形态;② 从局部层面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东部、西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③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4 个分维度指标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因此,如何打破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与路径依赖,将是各级政府与地理学者应关注的现实难题与科学问题;④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可划分为5 大类型区,不同类型区应明确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加快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中国3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度分析了2008和2013年各行政单元“五化”协调水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五化”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②“五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呈“集群化”、“等级化”及“梯度化”特征,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③“五化”协调发展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且区域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较高且区域差异较小;“五化”协调发展效率呈“等级化”及“阶梯化”特征,效率值的高低与城市行政级别等级格局基本一致,且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依次降低。④“五化”协调规模效率较低是导致综合效率低的关键原因;“五化”协调度空间格局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4 153个传统村落为案例,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我国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总体呈凝聚型,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但两者成因差异显著。(2)伴随历史时期更替,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形态由“单主核,多次核”转为“多主核,单次核”;东部农业文化区传统村落数量明显高于西部游牧文化区,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传统村寨分布重心位于西南地区中部,汉族传统村落则以长江中游地区南部为分布重心。(3)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地貌、气候降水、河流水域是决定传统村落形成和延续的基础因素,农业生产方式和历史人口迁移则是影响传统村落集聚发展的重要推手,现存传统村落总量规模和当地政府政策保护力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0—2010年中国气象局576个气象站的能见度和日平均风速资料,分别分析了中国区域低能见度下风速的空间分布、能见度与风速之间的相关关系、风速变化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讨论了城市化效应和近海地理位置对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低能见度(小于10 km)状况下,从内蒙古到新疆东部的沙漠及干旱地区对应的是高风速,在广大东部、南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地区对应的是低风速(2 m·s-1以下);类似地理学的胡焕庸线,中国大陆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界线,以此界线划分,能见度与风速关系呈现“东正西负”型分布。界线以西地区包括中国沙漠及相邻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一年四季中能见度和风速均呈负相关关系,尤其春季最为明显,这表明这些地区能见度的恶化主要取决于大风驱动的沙尘气溶胶排放及传输。在界线以东地区,能见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并且其正相关以秋冬季最强;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使能见度与风速关系的“东正西负”分界线北移且其正负相关均为最弱,说明夏季影响能见度的因素相对其他季节更为复杂;东部地区能见度的变化对风速变化响应较小;在四川盆地、贵州至广西和巴丹吉林沙漠地区能见度对风速响应更为敏感,在这些地区风速在对能见度影响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城市的能见度对风速响应的敏感程度略微高于中小城市及乡村,说明城市化影响存在但效果有限;近海岸地区因受海陆风影响,响应的敏感度较内陆小且季节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刘卫平  魏朝富 《地理研究》2023,42(1):228-244
系统探究不同地域乡村聚落的演化机制是构建乡村聚落转型实践逻辑和理论体系的基础。居住形态是涵盖居住空间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综合概念,立足居住形态视角有望揭示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机制及其地域差异的深层逻辑。本文遵循“现象描述—机制分析—典型区对比”的思路,以乡村聚落地域分异为切入点,从“人-地”和“人-人”关系视角探究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的一般规律,据此构建居住形态的形成及其对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的作用机制,并以散居和聚居形态主导的样区为对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居住形态是衍生于宏观乡村聚落格局演化过程的多尺度、多维性因子,二者均可从“人-地”关系和“人-人”关系双重视角进行阐释;居住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为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提供了路径遵循和内生机制,乡村聚落格局可视为居住文化形态在乡村地域空间解译和扩散的结果;生产力进步与偶发性事件可导致居住形态发生变革,从而诱发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机制的改变。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重视居住形态的研究视角,系统探讨不同地域传统乡村聚落的运行机制、城镇化阶段的演化机制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治理策略的本质差异,为制定差异化的村落振兴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普遍出露白垩纪(K)和侏罗纪(J)的紫红色岩层,岩性以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为主,有“红色盆地”之称。盆地内地貌以丘陵为主,广泛分布着由紫红色岩层风化形成的紫色土。紫色土土壤矿物质肥力较高,盆地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非地带性紫色土的组合,使四川盆地成为我国最佳的农业组合区之一;因此,该区人口密集,农耕活跃,是全国六大商品粮基地之一。由于红色岩层岩性松软,抗风化能力弱,土壤抗蚀性差,加之人为活动强烈,以及不合理的荒地开垦,导致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异常严重。  相似文献   

13.
浙江“块状经济”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雅婧 《福建地理》2006,21(2):42-45
“块状经济”是一种集群经济,目前这种经济模式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普遍。本文主要以浙江省的“块状经济”为例,试图从社会文化及经济的角度探讨“块状经济”的成因、特征及发展中的难题,希图为有意发展“块状经济”的区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兰州市职住空间组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兰州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兰州市内1 500份家庭调查问卷数据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兰州市居民的职住空间组织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兰州市居民的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34 km,有一半居民的通勤距离在1 km内,和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大城市相比,兰州市的通勤距离比较短,还没有出现类似东部大城市的职住分离比较突出的现象。兰州市作为多中心、带状组团城市,各组团内部就业与居住基本平衡,居民通勤多以本组团内部的通勤行为为主,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跨区通勤,各组团居民的通勤行为具有“近多远少”特点。各组团职住空间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城关区和安宁区的平均通勤距离较短,七里河和西固区的平均通勤距离较长。职住空间组织特征与城市中居住功能和就业功能的空间差异有关。城关区属于单向外来通勤流为主的区域、七里河区属于双向通勤流比较平衡的区域、安宁区和西固区属于单向外出通勤流为主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居住与就业空间集聚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湛东升  孟斌 《地理学报》2013,68(12):1607-1618
制度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社会空间发生了新的变化,居民居住和就业空间组织也变得更为复杂,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2010 年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缓冲区、最近邻层次聚类和Ripley K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市不同社会属性居民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 总体上,北京城市居民居住和就业空间圈层分异明显。在各圈层内部,不同人群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比例亦存在相对差异;职住空间错位程度表明距市中心15 km左右是城市就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主导地位转化的分界线;职住平衡度整体上呈现出由内圈层到外圈层递减的趋势,但高收入阶层和年轻白领的职住平衡度相对较低。② 不同人群居住与就业空间集聚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平民居住和就业均呈散点状集聚;年轻打工族居住和就业集聚区域紧邻,主要集聚在四环以内的城市东部区域;高收入阶层居住呈现“小集中、大分散”集聚特征,就业集聚区多集中在四环以内的城市东部和西北部区域;年轻白领居住集聚区呈现城市西部条带状和东部散点状相结合特征,就业集聚区主要在中关村和CBD为中心的两条轴状区域。③ 不同人群居住和就业空间集聚的尺度特征较为相似,呈现随距离增加“先增后减”变化趋势,但距离阈值存在差异。表现为高收入群体居住空间可选范围较小,一般平民就业空间可选范围较小,而年轻白领居住和就业空间可选范围均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以洱源县郑家庄为例,运用“3S+PRA”与“耦合魔方”隐喻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多民族共生村落农户居住空间多层次时空耦合特征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①空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近程耦合逐渐趋向远程耦合,扩张调整适应“人-地”关系的改变,由分散、无序逐步形成集中、有序两横两纵的“井”字型分布格局;②时间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以原驻民族远期耦合转变为原驻与外迁民族相互嵌套的远、近期耦合共存模式,依靠交通道路向四周延伸,各民族交叉式混居现象明显,扩张速度不断加快;③组织维度上,郑家庄以汉、白两族组内耦合向多民族组间耦合特征转变,居住空间在血缘组织关系“小聚居”的基础上形成以地缘和业缘组织关系为主的多民族“互嵌-共生”的分布格局;④表象维度上,农户居住空间演变以显性耦合逐渐趋向显、隐性耦合相互协调模式,要素间和子系统间直接或间接流动的“互嵌-共生”分布格局明显。可知,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呈现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一致性,是在时间、空间、组织和表象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耦合过程,当环境改变时,农户居住空间也会做出一致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秦萧  李民健  甄峰 《地理科学》2023,(9):1548-1558
从行为偏好视角来看,为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居民选择住房时通常优先考虑环境品质高或靠近高流动性城市公共中心的小区居住。这导致不同居住用地之上的居住活力产生差异,具有不同流动性强度的公共中心吸引居住活动集聚的能力也产生差异,进而影响城市居住用地利用效果。研究跳出传统根据人口静态分布配置居住用地的思路,从活力和流动性两个维度解读居民实际居住需求,并利用多源大数据和聚类分析、耦合模型、引力模型探讨居住用地优化路径。研究发现:(1)从活力维度分析,认为居住活力与用地承载力耦合关系能够反映居民实际用地利用情况,活力偏高小区集中在老城及河西片区,外围片区活力整体偏低但也存在局部耦合现象;(2)从流动性维度分析,认为公共中心流动性对居民就近居住有较大影响,商业中心吸引效果趋同、能够提炼一般配比规模,而交通和文体中心吸引规律不明显。研究得到“以耦合度引导片区优化方向”和“以配比均值推算新增用地规模”两种居住用地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盐亭站)是院内生态网络所属的野外试验站之一。它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盐亭县的林山(105°28′E,31°16′N),西南距成都市214公里,在盐亭县城东北13公里(两者皆为公路里程),面积0.35平方公里,海拔470米。 盐亭站始建于1980年。此后它针对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农业生态优化结构的研究,取得了《聚土免耕耕作法》、《川中丘陵区农业生态系  相似文献   

19.
前言在行政划分上,西部地区指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内蒙、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在地质上,广义的西部地区指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在内的以西领域。为了与“西部大开发”所指的地区和领域相匹配,本文在研究天然气资源分布状况的西部地区指广义上的西部地区,包括天然气地质研究中的中部区和西部区。近年来,在西部地区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气田,特别是以克拉2号为代表的世界级大型气田的发现促使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该项工程的实施意义重大,不但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洁净能源、改善能源消耗结构、保护环境,而且对开发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手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开发区居住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开发区居住人口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外来人口已成为开发区后期居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开发区的住房类型构成呈现多样化特点,政策和住房户型原因是影响住宅分化的重要因素;开发区在收入和社会阶层方面存在居住分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收入和低社会阶层两级分化的空间隔离;作为新兴的郊区社区,开发区居民维权意识强烈,但社区联系较弱;上班通勤距离仍是影响居民居住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是极重要的因素。最后,从居民、开发商、地方政府、企业、母城及周边区域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角度探讨了开发区居住空间的形成机制。当前,国内开发区大多面临从“产业功能地域”向综合型的“城市化功能地域”转型,但开发区既是“产业集聚区”又被作为“卧城”的复杂状况,也带来其居住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的复杂性。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城市居住空间理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