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庆市浅埋地下洞室安全顶板厚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参考已有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了重庆市浅埋地下洞室安全顶板厚度的影响因素。采用有限单元数值模拟法研究了地基与洞室相互作用下的破坏机制, 以及各影响因素对浅埋地下洞室安全顶板厚度的影响及相关变化规律, 并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出了一个能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安全顶板厚度的预测模型。本文最后还分析了顶拱裂隙对安全顶板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浅埋地下洞室安全顶板厚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参考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浅埋地下洞室安全顶板厚度的影响因素。采用有限单元数值模拟法研究了地基与洞室相互作用下的破坏机制,以及各影响因素对浅埋地下洞室安全顶板厚度的影响及相关变化规律,并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出了一个能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安全顶板厚度的预测模型。本文最后还分析了顶拱裂隙对安全顶板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SVM的溶洞顶板安全厚度智能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乔春生  孙彩红  刘开云 《岩土力学》2006,27(6):1000-1004
以某岩溶隧道为背景,采用二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隧道开挖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隧道底部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影响因素,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得出了能综合体现各影响因素的溶洞顶板安全厚度预测模型,并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预测模型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较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不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而且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
马城铁矿上覆厚大第四系强含水体,属大水矿床,采场顶板稳定将是矿床开采的关键.本文采用FLAC3D对马城铁矿上向分层充填法方案的不同间距的点柱和不同厚度的顶板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Ⅲ号薄矿体顶板比Ⅱ号厚大矿体顶板稳定好,Ⅲ号薄矿体预留厚度宜采用15m,Ⅱ号厚大矿体顶板预留厚度以30m为宜.  相似文献   

5.
运用灰色理论,以焦家金矿床矿体品位、厚度代表矿化的白化值,经过数据生成处理,建立了矿体品位、厚度灰色GM(1,1)模型.通过残差、后验差、关联度检验,研究了模型的可靠性,对影响预测模型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模型精度的方法;通过GM(1,1)模型预测,焦家金矿床Ⅰ,Ⅲ矿体金矿化强度自浅部向深部逐渐增强,Ⅱ号矿体品位自浅部向深部逐渐增高,但厚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总体矿化强度不及Ⅰ,Ⅲ矿体.  相似文献   

6.
王晓军  郭鹏  黄惟盛  陈智宏  陈青林  赵奎 《岩土力学》2022,43(12):3453-3462
下向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中,进路充填顶板的稳定对回采过程安全性至关重要,而分层充填体叠加载荷计算一直是顶板稳定性分析的难点。在充分考虑采动岩体荷载、矿体倾角、相邻分层间回采进路的交错布置、充填体与围岩的接触等工程实际后,推导了进路顶板平衡微分方程,求解得到进路顶板静荷载的理论值。结合回采工艺建立了“多跨梁”力学模型,并得到了回采进路顶板拉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分析得到影响进路顶板稳定性的4个重要理论因素:顶板上部载荷σ v、回采进路跨度l、1:4充填体的厚度h、充填体自身抗拉强度[σt]。为充分考虑进路顶板静载荷和回采爆破动载荷影响,利用FLAC3D对多因素影响下的顶板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正交计算。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各因素对顶板拉应力的影响规律,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多因素组合影响下顶板稳定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应用到某铜矿试验采场的实际生产,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湖南邵东两市镇缓倾斜石膏矿床采空区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源 《矿产与地质》1998,12(4):263-268
两市镇缓倾斜石膏矿床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矿体顶板硬壳——青膏层的厚度薄,易吸水软化,抗压抗剪强度低;区内局部节理发育、层理密集;地下水活动以及开采不规范等。针对采空区的顶板厚度、稳固性、矿柱强度等稳定性参数,预测了采空区危险地段,建议对采空区采取监测、封闭、排水、充填、联合支护等既安全又经济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考虑岩溶区基桩嵌岩段侧阻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组确定岩溶区桩端顶板安全厚度的计算方法。考虑顶板的整体承载效应,结合弹性力学及第一强度理论,得到了顶板抗弯安全厚度计算式;考虑嵌岩段桩侧摩阻力对桩顶荷载的分担作用,结合格里菲斯判据及摩尔判据,获得了顶板抗冲切和剪切的安全厚度计算公式,进而运用ABAQUS建立了岩溶顶板与基桩整体分析计算模型,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吻合良好。结合工程实例重点分析了顶板厚跨比对抗弯安全厚度的影响,顶板岩层厚度对抗冲切、剪切安全厚度的影响以及嵌岩段侧摩阻力系数?对顶板安全厚度计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武汉地区岩溶对桩基承载力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汉地区覆盖型岩溶发育较为广泛,给桩基础的应用带来不利影响。文章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正交数值模拟试验。通过逐一改变溶洞高度、顶板厚度、顶板跨度和岩体强度四个影响因素,研究各因素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桩基承载力对下伏溶洞的洞高不敏感;极限承载力对顶板厚度较敏感,其他因素不变时,极限承载力随顶板厚度增加而增加;极限承载力对洞跨较为敏感,其他因素不变时,极限承载力随洞跨增加而减小;极限承载力对顶板岩体的力学参数较为敏感,其他因素不变时,极限承载力随弹性模量提高而增大。实际工程中,对于坚硬完整的或较完整的岩体,顶板厚度至少为二倍桩径,桩端宜进入中风化岩体。  相似文献   

10.
多因素组合影响阶段矿柱上采顶板临界厚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军  冯萧  赵奎  邵海  叶自欢 《岩土力学》2013,34(12):3505-3512
采用散体充填法的矿山,由于充填体无法直接暴露,阶段矿柱回采临界厚度的保留成为残矿回收的突出难题。基于传统弹性梁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将阶段矿柱简化为均布载荷下两端固定的弹性梁力学模型,推导了其弹性应力解,揭示了 是阶段矿柱上采过程的第1破坏应力。理论分析表明:影响矿柱上采顶板临界厚度的主要因素为:散体载荷、回采跨度和岩体抗拉强度。利用FLAC3D完成了多因素组合影响阶段矿柱上采过程数值模拟正交试验,分析了单一影响因素与顶板临界厚度的关系,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的数学方法,建立了上采过程三因素组合影响下阶段矿柱临界厚度数学预测公式。最终,实现了散体介质下阶段矿柱上采临界厚度的预测。结合凤凰山铜矿-240 m阶段矿柱回采实际,表明了该预测公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高精度预测模型及其构建方法——以脉状金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场理论—场结构—场分析—场模拟”方法构建了具有时空结构框架,能反映局部异常精细结构特征,可对多元预测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和集约 化分析的高精度预测找矿模型。该模型是对致矿异 常结构、矿化结构和信息结构的耦合分析与关键预测信息提取及优化相匹配和深化后的最佳 表达方式。其技术关键是预测对象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场和成矿场的精细结构 分析以及矿体空间定位产状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深部煤层瓦斯含量的预测精度,提出了采用灰熵分析法对瓦斯含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潘三矿深部11-2煤层为例,根据灰熵关联度的大小选取不同的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GM(1,3)、GM(1,4)和GM(1,5)预测模型,依据精度检验结果选择精度更高的瓦斯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潘三矿深部11-2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主断层距离、煤层埋深、煤厚、顶板砂泥比、煤层倾角。由此建立的3个模型的预测精度都在合格以上,其中GM(1,4)模型预测精度达到了1级,平均相对误差为5.063 6%,可采用该模型对11-2煤层瓦斯含量进行预测,为深部煤与瓦斯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3组不同厚度条件下溶洞顶板破坏模式的大比例模型试验,得到了顶板和基桩的荷载-位移曲线、顶板底部的极限应变曲线和不同厚度条件下溶洞顶板的破坏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溶洞顶板厚度为1d,2d时,发生冲切破坏,冲切体为圆台;当溶洞顶板厚度为3d时,顶板则以弯拉破坏为主,无冲切体产生。在荷载-位移曲线中,线性阶段转变为非线性阶段的临界点约为极限承载力的一半。最后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获得溶洞顶板最小安全厚度计算公式,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能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本文试验成果是基于工程最不利情况得出的,可供岩溶区基桩初步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铜坑矿近几年来主要开采92#贫矿体的边部,矿体厚度急速变小,形态不规则,分支复合较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急需重新准确圈定和控制矿体边界。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贫矿和边部矿段开采过程中,通过矿体边界的二次圈定,能有效降低贫化损失,这是矿山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岩体完整性是进行巷道顶板稳定性分级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分级方法均是从一维角度对岩体结构进行描述,不能全面刻画出三维空间上顶板围岩的完整性。针对这一缺陷,引入裂隙岩体块体化程度理论,以块体化程度代替常规标准中表征岩体完整性的岩体质量RQD值和节理间距两项子指标,开展裂隙岩体巷道顶板稳定性分级研究,创新形成了一种适用于裂隙岩体顶板稳定性分级的BT分级方法。以块体百分比和块体体积曲线为基本依据,构建出裂隙岩体巷道顶板围岩块体化程度的解算流程;运用AHP法对稳定性影响因素权重进行了排序,制定出稳定性分级方法与标准。以铜坑矿92号矿体裂隙岩体试验区巷道顶板结构面调查数据和岩石力学参数为基础,运用传统分级方法RMR法和BT法分别对各试验区巷道顶板稳定性进行评价,对两种分级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RMR法相比,BT法在稳定性描述、分级准确性和安全管理指导作用等方面更为优越,更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裂隙岩体巷道顶板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复杂裂隙岩体条件下的巷道顶板安全分级与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A steeply dipping orebody, having decreasing width with depth has been modeled considering horizontal cut and fill method of stoping at four different depth levels. 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to identify and understand the behavior of crown and sill pillars in terms of varying stress and geo-mining conditions without reinforcement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alysis of stresses, displacements and extent of yield zones around the excavation is carried out by varying the rock mass conditions such as geological strength index,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UCS or σ ci), modulus of elasticity (E), and thickness of crown and sill pillars (T). These analyses have been conducted based on 135 non-linear numerical models considering Drucker–Prager material model in plane strain condition.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into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s of the pillars highlighting stress distributions, roof convergence, yield zones and support requirements. Finally, it suggests the optimum thickness of crown and sill pillar with varying thickness of orebo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