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道 《内陆地震》1990,4(1):33-43
根据地球内部热状况及震源热力学理论,分析了全球地热带与地震活动带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我国1966年—1988年强震(Ms≥7.0)多发生在地热异常区的边缘(两端和两侧)及两个相近热区之间的地热梯度带。认为区域热流动态的分布特征是地震危险区的重要判别指标之一,与构造活动断裂有关的深井,温泉的温度变化可能是地热异常显示的灵敏“窗口”。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云南滇西地区的历史和现代破坏性地震的烈度分布资料,估算了短周期波的区域性衰减率γ和地区Q_I值,把研究区分为五个小区进行讨论,采用联合测定法给出了滇西五个小区域内的平均Q_I分布。结果表明,滇西地区的平均Q_I值在40—180之间,其中尤以盐源—宁蒗地震区和剑川—大理地震带的平均Q_I值最低。分别为40和60左右。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低Q_I地区对应破坏性地震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区,由地震活动重复周期及Q_Z值分布的结果分析,上述两个地震带区将是发生M_S=6.0—7.0左右的潜在震源危险区。其次,由Ⅴ度和Ⅵ度的烈度衰减半径R_i与震级M_S的关系,统计结果给出M_S=1.34logR_Ⅴ(km)+3.83;或M_S=1.28logR_Ⅵ(km)+4.42。  相似文献   

3.
董治平  雷芳等 《内陆地震》1999,13(4):325-331
运用热流、地温梯度及温泉等资料,划分了黄河上游地区的地热异常区,讨论了地热与构造及地震的关系。认为断裂构造及深部热源是地热异常的主要成因;在空间上,强震分布与热异常区的分布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华南沿海温泉分布与地震活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周蒂 《华南地震》1990,10(4):22-29
华南沿海温泉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温泉和地震是活动断裂体系中既相辅相成又互为消长的两个侧面。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中高温温泉密集区(带)地震(包括强震)活跃,温泉稀少区(带)地震微弱;另一方面,温泉的过度集中反而降低了该地段的强震发生可能性。笼统认为强震发生于非地热异常场的说法不确切,易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羊八井地区存在着温度高达93℃以上,热流值高达364mW/m2的地热奇观.本文利用国际以及中国地震台网资料,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地震活动性和岩石圈脆性破裂深度范围,进而讨论了高地热异常区的岩石圈应力场背景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热异常区有高于高原内部平均活动水平的震级为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活动,其震中分布呈现出与地热活动相似的、沿近南北向断陷带的带状特征;并且在高热流区域内有高原内部罕见的中深地震活动,地震震源从100km左右深处到地表呈现柱状地震群活动的空间分布等特征.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高原中南部应力场主压、主张应力方向与青藏高原的整体特征相符,但是地震发生类型与青藏高原周缘的挤压逆断层型地震完全不同,均属于东西向扩张力作用下的正断层型地震活动,特别是在羊八井高热流区域附近,东西向扩张应力场在岩石圈应力场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推测其控制深度可达岩石圈底部100多公里处.青藏高原地热异常区在强烈的近东西向扩张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东西向扩张并发生一系列的大规模正断层活动,致使深部软流圈高温热流可以沿着活动正断层及其形成的深裂隙上涌,穿过岩石圈到达地表面,形成了高地热异常区.  相似文献   

6.
山西断陷带地热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断陷带是我国著名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其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震源浅,破坏性严重。山西断陷带地热场特征:各断陷盆地内部大地热流值或地温梯度值都比较高,吕梁山隆起区和太岳山丘陵区则比较低。提出清徐、临汾、蒲县、柳林四个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热结构,分别计算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采用逐步逼近法计算浮山—临汾—蒲县剖面二维岩石圈地温结构。并用断陷盆地内的临汾、吕梁山隆起区的柳林、太岳山隆起区的沁源地区的大地热流值推导其岩石圈厚度和底部温度。地热异常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重点探讨了地球内热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李建华 《地震地质》2005,27(3):374-381
利用多时相、多波段卫星图像,研究1979年五原6.0级地震、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和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震区的构造活动信息,结合前人的烈度调查资料,探讨这些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环境。研究表明:1979年五原6.0级地震发生在NE向海子堰断裂与NW向五原西断裂交会的部位。五原6.0级地震高烈度区等震线长轴呈NE向,与海子堰断裂一致,是五原地震的发震构造。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发生在由陡崖和沟槽地貌显示的NEE向乌拉山北缘断裂与NW向新生砂石厂断裂交会的部位。包头西6.4级地震高烈度区等震线长轴呈NE向,与乌拉山北缘断裂接近,该断裂是包头西6.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2次地震高烈度区长轴与低烈度区长轴走向相差近90°,这是因为除发震构造外,烈度区还受一组与之交会的共轭断裂活动的影响。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发生在从六棱山腹地向大同-阳高盆地延伸的NNE向大王村-西要泉断裂上,该断裂是大同-阳高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8.
四川石棉—西昌地区地震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荣昌  张耀国 《地震研究》1993,16(3):306-315
本文基于对石棉—西昌地区全新世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强度上不均匀性的认识,结合四川省近廿年来对该区地震趋势估计,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编制了此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和地表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烈度和加速度的最高值均位于冕宁以南—西昌一带,这与该段全新世地表破裂最强烈、断错地貌和古地震遗迹相对集中、强震活动频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区划图等烈度线和等加速度线的总体分布形态近呈南北,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的新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地震预测研究的需要,基于区域地震构造的新认识与新资料,在川滇地区重新划分出19个地震区(带).这些地震区(带)的实际意义是可作为地震活动性的地理统计单元.每一地震区(带)的划分除了与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活动构造单元相联系外,还考虑了历史及现今强地震的空间分布、现今弱震分布等因素.文中描述了各个地震区(带)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强震活动背景,以及主要断裂的活动习性.基于这种新的地震区(带)划分方案,对其中两个区(带)在2001年青海昆仑山和1970年云南通海两次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这种与相对独立活动构造单元紧密关联的地震区(带)的划分方案可获得良好的地震活动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具有时空丛集分布特点。在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结束云南地区20世纪第Ⅳ强震活跃期后,21世纪强震活跃期首发大震研究成为地震形势跟踪的重点。2011年3月24日,滇、缅交界缅甸境内发生孟帕亚7.2级地震,震中距中缅边界仅80km。该地震的动力及地震带、区归属对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活动统计特征及其大震形势研判有重要影响。根据地表破裂及余震的空间展布等证据判断,发震断裂为穿越中缅两国的NE向孟帕亚-勐腊断裂(国外称之为Nam Ma断裂)。事实上,北起云南腾冲、龙陵一带,南至泰、缅、老交界地区,近等间距平行展布一系列包括孟帕亚-勐腊断裂在内的NE向断裂,其中绝大多数在历史上都发生过7级地震,而这些7级地震在空间上又构成了一条非常清晰的NNW向地震密集条带,它同样穿越了滇、缅、泰、老多地。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现今地壳运动状态及地震活动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孟帕亚7.2级地震与传统划定的云南地区西南部的地震活动动力同源,构造相连,应归属滇西南地震带上的地震;进而应纳入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的统计研究中。由此认为,缅甸孟帕亚7.2级地震拉开了云南地区21世纪首轮强震活跃期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天山地区的高压自流水、高压油气藏及地热异常区的出露与天山地震带分布的一致性表明,孔隙水压异常高的动力条件可能成为触发浅源地震的重要机制。本文以丰富的震例为依据,认为天山地震带中强地震前地下流体出现两类异常:一类是应力应变能积累阶段的趋势性异常;一类是应力应变能预释放阶段的临震突发性异常。两类异常在形态上和时空分布上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它们显示出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2011—2015年在大庆地区开展了活断层探测,查明区内北北东向断裂若干条,皆为大安-德都断裂的分支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Q_(1-2)。根据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庆地区存在断裂褶皱变形带(以下简称断褶带)现象。断褶带与长垣隆起关系密切,分析大安-德都断裂活动是造成长垣隆起的内在动力成因。故由对大安-德都断裂各分支断裂的评价,进而引申到对断褶带地震危险性的评价是科学合理的。本文以断褶带为潜在震源区重新分析东北潜在震源区的地震空间分布概率,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利用G-R关系预测断褶带未来100年内6.0级地震发震概率是0.039,重现周期为2500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收集整理了1966年以来震级大于等于6.5的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资料,通过分析历史震例数据将6.5—7.9级地震的Ⅷ度及以上烈度区和8级及以上地震的Ⅸ度及以上烈度区定义为高烈度区。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高烈度区的分布特点,并给出了不同类型地震震级与高烈度区长短轴之间的拟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走滑型地震高烈度区分布基本为比较对称的椭圆,这可能与走滑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而无上下垂直移动有关;(2)倾滑型地震高烈度区分布不一定对称,具体分布受断层两侧以及断层本身介质的物理性质影响;(3)褶皱类型地震的高烈度区分布特点要根据地震的断层位错和地震时褶皱隆起两方面的信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太阳活动引起的电磁场变化会降低岩石强度,加强地震活动(叶民权,1987)。研究发现,地震发生频率与太阳活动有一定关系。太阳活动通常用太阳黑子相对数(简称太阳黑子数)来描述。云南地区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发育,区内有小江断裂、红河断裂、曲江断裂、楚雄—建水断裂、普渡河断裂等活动断裂分布,地震活动频发,具有地震频次高、强度大的特点。以云南地区(97.30°—106.1°E,21.1°—29.2°N)范围内195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发生的震源深度小于300 km的M≥5.0地震为例,统计并分析研究区中强地震与太阳活动即太阳黑子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98年四川泸定3.4级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珠  龙思胜  汪碧澜 《地震学报》2000,22(6):661-665
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碰撞带的东部边缘 ,是我国地区结构东部和西部重要的分界处 .该区域地震活动频繁 .1 998年 1 2月 8日泸定 3.4级地震序列是近两年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一个记录完整的地震序列 .此序列虽然震级不大 ,但其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邻近它与鲜水河断裂和小江断裂的交汇处 ,这里的地表和地下结构及区域应力场都复杂多变 (赵珠 ,张润生 ,1 987;龙思胜 ,赵珠 ,2 0 0 0 ) .另外 ,该区是四川地震台网的重点监测区 ,台站分布密集 ,因而记录良好 ,为本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于小震震群中的典型事件也许与大震震前有相似的前兆…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度高、台站分布极不均匀的云南地区开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研究,试图为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台站科学布局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基于云南区域地震台网发展阶段,利用基于G-R关系的交互式分析方法,研究了MC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多参数方法研究了云南8个地震区(带)的MC时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区域台网不同发展时段MC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非均匀性,大理—丽江—盐源区、元谋区、小江带等区(带)监测能力较好,澜沧—耿马区、思普区等区(带)监测能力较低.但云南“十五”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运行以来,云南省MC可达ML1.5左右,其中大理—丽江—盐源区MC可控制在ML1.0~1.5,小江带MC约为ML1.5,腾冲—龙陵区MC可控制在ML1.0~2.0,澜沧—耿马区MC可控制在ML1.5 ~2.5,思普区MC约为ML1.0~2.0.云南地区8个地震区(带)Mc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台站数量,优化台网布局,是提升云南地区地震监测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西藏申扎地区地震形变带及活动构造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扎地区是西藏活动构造和历史地震发生最多的地区之一,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和强度大等特点,自有地震记录(1720)开始以来,最大震级为7级。初步考察结果表明申扎地区地震活动的控震构造为活动构造带,发震构造是活动构造带中的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9—2021年布设在则木河断裂带的20个宽频带流动测震台和周边6个固定台站的波形数据,对连续波形记录进行P和S震相识别、震相自动关联和初步定位,并应用传统的绝对定位技术得到了研究区绝对地震目录,再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检测出的1 075个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震活动分布不均匀,多数地震沿着深大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显示出断裂在地表的展布形态;(2)研究区地震的震源优势深度范围为5—15 km,说明本区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3)地震在各个剖面深度的分布特征显示出断裂在深部的构造特征。从重定位后的震中空间分布可见,则木河断裂带中段存在倾向为60°左右的NW向小震密集带,分析认为研究时期以来小震活动频繁,该地区的局部应力较高,构造活动较强。  相似文献   

19.
砌体结构房屋是存在于我国的一种量大面广的结构.针对一个地区砌体结构开展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有利于把握该地区砌体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对于该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收集整理了2001年到2010年10年间发生于云南地区地震的震后砌体结构震害资料,并对震后统计得到的震害矩阵进行分析,发现云南农村地区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相关性小,而城区砌体结构与所在地区抗震设防标准相关性较强;由于所收集的资料中缺乏Ⅸ、Ⅹ烈度区的震害资料,从而给出了云南农村和城区不完备的砌体结构经验震害矩阵;进一步采用贝塔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来拟合震害指数的分布,并根据标准震害矩阵和某一烈度下建筑物已知的震害分布得出其他烈度下的震害分布,最后给出了云南农村和城区砌体结构震害矩阵和易损性曲线.该研究可为云南地区的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灾害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孟连地震是云南耿马—澜沧地区近30多年来所发生的最大地震事件。本文讨论了这次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区、条带分布和频度变化,这对监视该区今后的地震活动是为助益的;结合宏观考查和“卫片”判读,初步确定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