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琴 《地球》2011,(5):17-19
怒江建坝之争再起波澜。 “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不仅可以保证水坝建设的安全性,而且还会有助于降低西南地震高发区地质灾害的威胁。”针对当前“怒江是否适合进行大规模水电开发”的争论,4月15日下午,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2.
对青藏高原过班公—怒江构造带的三条大地电磁剖面进行探测,获得班公—怒江构造带及其邻区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了班公—怒江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带及其两侧上地壳内广泛分布不连续高阻体,反映了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构造带南北两侧岩浆的活动规律可能存在较大差别.研究区内的冈底斯及羌塘地体的中、下地壳普遍发育高导层,反映了印度大陆碰撞、俯冲过程的效应与痕迹,而高导层之下的高阻块体则可能是向北俯冲、冷的、刚性的印度大陆地壳.羌塘地体的电性结构模型可以分为南北两个区段,南羌塘块体的壳内高导层与班公—怒江构造带对印度板块俯冲的阻挡作用有关;而北羌塘块体壳内高导层与亚洲大陆对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阻挡”与向南“对冲”有关.印度板块向北的俯冲与挤入,受到班公—怒江构造带及亚洲板块的阻挡,可能没有越过班公—怒江构造带,并在班公—怒江构造带附近向下插入软流圈,导致幔源物质上涌,形成壳、幔热交换与物质交换的通道和规模巨大、延伸至上地幔的高导体.班公—怒江构造带的电性结构证明了该构造带是一组产状陡立、巨型的超壳深断裂带.  相似文献   

3.
怒江     
詹瑜 《地球》2011,(5):28-29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  相似文献   

4.
一发生地震,莱助教的电话就会响个不停,“请问,这里发生地震的背景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引发的这次地震?”“这次地震的特点是什么?”她在一一回答着这些问题. 1 震源机制图 莱助教 说到震源机制就是逆断层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九八二年六月十六日甘孜地震的有关情况,并叙述了这次地震的中期、短临前兆异常特点,就这次地震的预报成功,对“综合预报”“异常背景”、“敏感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怒江断裂现今错动速率与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怒江水电开发问题的争论之一:怒江断裂带的现今活动性及其地震危险性。通过分析怒江地区最新GPS观测数据,采用剖面投影方法估算得到怒江断裂亚碧罗—六库段、六库—赛格段和赛格以南段的右旋走滑速率分别为(4.7±0.8)mm/a、(6.4±1.1)mm/a和(4.3±0.3)mm/a,拉张速率分别为(3.9±0.6)mm/a、(5.6±1.1)mm/a和(4.5±0.3)mm/a。结合怒江地区的地震资料,分别通过弹性能累积量和同震位错量与震级间的统计关系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认为上述断裂段分别具有发生6.4级、6.5级和6.4级地震的危险性,且不排除发生更大震级地震的可能。由于怒江断裂大体沿怒江展布,为保证水坝安全,其选址和抗震设防强度要求应当考虑以上断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1,(5):20-21
孙文鹏和徐道一两位专家通过媒体提出5大质疑之后,著名“挺坝派”人士、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学会网站上发表《伪科学与伪环保结盟反怒江,造谣记者与地震大仙演双簧》的文章,首次对徐道一、孙文鹏等人的质疑提出了强烈回应。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1,(5):30-31
枯朽的木头搭成的桥板“嘎嘎”地响起来,从桥板巨大的缝隙中往下看,怒江翻滚着混浊的浪花从我脚下狂吼奔腾而去,一阵眩晕,我闭上眼睛,死死地拽住了福贡县委宣传部部长丰泉生的手。  相似文献   

9.
云南“三江”流域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区域台网1966年至2006年的地震目录,系统研究了云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内的地震活动性,给出了该区域、以及以各河流形成的3个次区域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点和b值结果,并进行了讨论,根据研究结果,认为拟建、在建的水电工程可能造成水库诱发地震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公元849年振武、天德地震史料进行了考证,认为:①地名“河西”是指唐代河西县,在今陕西合阳县黄河沿岸地区。②“云迦”是指唐代“云迦关”,可能在今包头西北石门附近。③这次地震“压死者数千人”。利用考证后的史料,对这次地震基本参数进行了再校订,确定这次地震为公元849年10月24日包头东河(40.6°N,110.1°E)7?级地震。   相似文献   

11.
国家地震局于1985年4月18—22日在广东省海口市召开了“1605年琼山地震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学者和专家共5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丁国瑜主持。海南行政区政府负责人雷宇和陈英豪分别与会议代表会晤和参加了会议。在这次讨论会上,先后有20位专家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会同志深入地讨论了琼山大地震的有关问题,并进行了野外考察。这次会议认真地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地交换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通过讨论,对有关这次地震的几个基本问题取  相似文献   

12.
1992年7月28日,加州南部的居民们被该州40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惊醒。虽然这次地震异乎寻常地大,但却不是发生在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上,而是发生在该断层以北不远处的沿一系列分支构造的兰德斯镇附近。这使人立即想起许多问题。这次地震是不是“那个”大震?这次地震是否释放了圣安德烈斯断层系  相似文献   

13.
张亚钧  杨良锋 《地球》2011,(9):75-79
金秋时节,我们参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的第20届国际矿物学大会。会议主题是“纽带和桥梁:矿物科学及其应用”。这次会议规模宏大,共有来自74个国家的1700多名人员参加,设置了14个专题、78个科学问题,收到1663篇学术论文。中国地质博物馆派人参加大会并应邀做了学术报告。会议结束后,组织了在匈牙利和捷克两国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和参观访问博物馆活动。  相似文献   

14.
国家地震局于1985年4月18—22日在海口市主持召开了“1605年琼山地震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54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气氛热烈,代表们通过学术报告、野外实地考察和史料分析,深入地讨论了三百余年前这次大地震的有关问题,对琼山地震取得了如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9年8月21日报道,8月20日下午,在东京大学召开的地震预报联络会第74次定期会上,报告了认为东海地震震源区的骏河湾附近有“反转”现象这一异常地壳变化的大地测量结果。一般的说,在地壳变化中,若持续很久的稳定趋势一旦发生急剧变化,就有“发生地震的危险”。为此,在这次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由于这次“反转”现象在误差之内,尚有继续调查的余地。虽说“不是与地震直接相关的变化”,但仍要“注意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16.
1979年6月1日至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附近召开了一次“震源物理与地震预报问题”科学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欧洲地震委员会的震源物理分会及理论解释分会共同组织召开的。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回顾近些年来震源物理及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并讨论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应着重研究的课题。欧洲一些著名的地震学者,如波兰的泰赛尔教授、西德的贝克黑默教授、苏联的科斯特罗夫博士、法国的马达里亚加教授和西班牙的乌迪亚斯教授等均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课题是当前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通过这次会议可以看出当前欧洲地震预报研究的动向。关于这次讨论会上提出的论文,现尚未正式发表,这里仅根据波兰德莫斯卡博士所赠的抽印本,将会上宣读的部分论文摘要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少泉  吕庆书 《地震》1993,(5):47-61
首都减灾圈,系首都减轻自然灾害预测防治圈。1991年12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了《首都圈自然灾害及其减灾对策研讨会》。本文根据这次会议所提供的材料,在从整体上实现减灾的思想指导下,就首都减灾圈的“成灾背景”、“首都减灾圈的组成”、“首都减灾圈的灾害预测与防治状况”、“首都减灾圈的灾害关联性分析”、“首都减灾圈的减灾实效预估”和“首都减灾圈的减灾对策与实施”等六个带有共同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供制定首都圈减灾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应邀赴苏联于1987年9月1—8日在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参加了“大陆内部山区地貌、地质与地球物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基于国际岩石圈计划、由苏联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地壳研究所主持召开的,重点讨论亚洲地区的岩石圈问题。  相似文献   

19.
袁立明 《地球》2012,(1):132-135
水电开发与地质灾害之间关系的讨论早已是甚嚣尘上,支持水电开发与反对水电开发的两方争论已久,都不能说服对方。2011年《地球》杂志第5期(总第181期)刊登的“再争怒江建坝”系列文章,讨论的焦点就是关于水电开发与地质灾害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水电开发是否能够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还是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隐患?结果仍然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20.
滇西怒江断裂带新构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京昌 《地震地质》1998,20(4):25-320
怒江断裂带从走向上可以分为南北走向段和北东走向段,其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变形以右行剪切为主导。右行剪切的变形历史可以分为早期压剪变形和晚期张剪变形两个大的阶段。这两期变形各自在南北走向段和北东走向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之,怒江断裂带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形具有时空不均一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