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玉燕  颜启  林怀存 《地震研究》2003,26(4):328-331
选取1990~2001年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中部地区的23次ML2.3~4.0级地震为基础资料,对沂沭断裂带中段及附近地区地震波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Vp=5.83km/s,-↑Vs=3.54km/s。同时,根据反射波走时方程,得出该地区反射波速度Vp11=6.21km/s,Vs11=3.65km/s和平均地壳厚度为37km。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内外轨道高低不平顺功率谱密度拟合函数,通过编程数值计算分别对比研究了普通线路谱和高速线路谱对行车平稳舒适性、安全性、轮轨动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科院干线谱和原长沙铁道学院谱激励下列车的平稳舒适性略优于美国六级谱,而前者的轮轨动力效应介于美国六级谱和美国五级谱之间,后者则与美国六级谱相当;时速120 km等级普通线路谱和时速160 km等级提速线路谱引起的列车行驶平稳性介于美国五级谱和六级谱之间,轮轨动力效应与美国六级谱较一致;铁科院郑武线高速谱和时速200 km等级提速线路谱引起的列车平稳舒适性介于德国高干扰谱和低干扰谱之间,而前者引起的轮轨力大于德国轨道谱,后者则与德国低干扰谱相当.同时采用三角级法给出各轨道谱的时域样本,作为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分析模型的轮轨激励输入,仿真计算了青藏客车YZ25T在普通轨道谱激扰下以时速90 km/h行驶和高速轨道谱激励下以时速200 km/h行驶时的轮轨竖向作用力,较好地验证了基于轨道谱密度函数的轮轨力效应分析结果.研究成果可为列车行驶振动反应分析中轮-轨不平顺激励谱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热带气旋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6-2010年的CloudSat热带气旋过境数据集资料,定量分析了大西洋地区飓风的云、降水和热力结构在不同演变阶段内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的发生概率以5 km高度为"拐点"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且成熟阶段的回波强度明显大于发展和消亡阶段.各径向环内深对流云发生概率始终最大,积云和雨层云始终最小.冰水含量的最大值位于内核区且沿径向不断减小,有效粒子半径和分布宽度参数随高度减小而粒子数浓度却增大.温度距平在距离中心200 km以内随飓风演变不断增大,而200 km以外始终较小.各阶段8 km以下存在湿心区,而其上方正好对应暖心区.内核区发展阶段存在近饱和区而成熟和消亡阶段存在向外倾斜的未饱和区.各阶段不同径向环内4 km以上主要为稳定层结而4 km以下的层结特性各异,且假相当位温沿径向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
印尼苏门答腊两次巨大地震序列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NEIC全球地震目录对比研究了印尼苏门答腊两次巨大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和余震活动的时空特征, 主要结果如下: ①两次巨大地震发生在巽他海沟东侧长约1 000 km的8级地震空段上;② 9.0级地震为单侧破裂, 余震区规模巨大, 长约1 300 km, 宽260 km;8.7级地震为双侧破裂, 余震区规模较小, 长约700 km, 宽150 km;③ 9.0级地震后数小时余震区迅速形成, 其后不再扩展;而8.7级地震后4天形成400 km 长的余震区, 之后向南扩展, 余震区内存在约150 km长的空段;④ 9.0级地震后近2个月, 在余震区以南约400 km处发生5.8级显著地震, 它位于8.7级地震的余震区内;⑤ 9.0和8.7级地震序列的b值分别为1.21和0.91, P值为0.72和0.86, h值为0.6和0.9.  相似文献   

5.
1992年8月19日北京时间10h 04min,在φ_N42°04′,λ_E73°38′处发生里氏震级为7.3~7.5级大地震,震源深度25km。这次大地震是1946年奇姆肯特7.6级地震以来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发生的最强烈地震,造成54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共损失140亿卢布(约折合7千万美元)。 该震宏观震中位于苏莎维尔,较仪器测定位置偏西5km,为一近东西向河谷地带。极震区烈度为9度,呈北东东向延伸的椭园形分布,长轴为35km、短轴为12km。极震区内产生大量  相似文献   

6.
印度尼西亚东部苏拉威西岛2005年2月19日8时4分发生里氏6.9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下属全国地震信息中心测定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里氏6.5级。地震的震中位于东南苏拉威西省巴务巴务市以西约65km的弗洛勒斯海沿岸,震源位于海平面以下37km处。南苏拉威西省省会望加锡以及布通岛震感明显。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在地震发生后上涨了3~4,许多当地居民在地震发生时因害怕发生海啸而逃离住所,  相似文献   

7.
印度尼西亚东部苏拉威西岛2005年2月19日8时4分发生里氏6.9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下属全国地震信息中心测定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里氏6.5级。地震的震中位于东南苏拉威西省巴务巴务市以西约65km的弗洛勒斯海沿岸,震源位于海平面以下37km处。南苏拉威西省省会望加锡以及布通岛震感明显。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在地震发生后上涨了3~4,许多当地居民在地震发生时因害怕发生海啸而逃离住所,  相似文献   

8.
新疆形变固体潮观测与中强地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新疆几个形变台潮汐因子的时间分布及震兆异常特征,认为震兆异常的统计关系为:异常范围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5级地震前可能在100km范围出现异常,5.5级左右的地震可能达250km.而8级地震的异常范围则达到1000km以上;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关系,5级地震异常持续1~5个月,6级地震3~7个月;异常幅度与观测仪器的精度及环境干扰关系密切;部分台的γm2值受格值影响较大,在异常判定前必须做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Ms8.9级大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形势的影响,介绍了1935~1957年的苏门答腊—蒙古地震大迁移事件,此迁移事件持续22a,长度4600km,迁移速度205km/a。迁移由1935年12月28日苏门答腊Ms7.7地震为起点,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南部边界俯冲事件开始,向北经安达曼海沟到达缅甸弧和喜马拉雅弧东端后,进入中国大陆,沿着中蒙大陆中轴地震带直抵蒙古。  相似文献   

10.
分析大姚6.2,6.1级间歇性双震地震序列的地震波、地震活动变化,以类比方法分析了同震型的1976年盐源-宁蒗6.7,6.4级地震序列,1971年普洱6.7,6.2级地震序列,寻求第二主震的前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大姚6.2级与盐源-宁蒗6.7级序列中均出现一组P,S波振幅比为直线的前震;双震序列在第一主震后20~60d内,出现3,4级地震频度增高与b值、h值偏离余震衰减准同步异常的现象,第二主震临震前数天出现3,4级地震平静,与第二主震时间间隔仅2~9h,相距震中8km内发生3级显著地震。为预测预报间歇性双震序列的第二主震提供了一定判据。  相似文献   

11.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定位结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玉松  康英  黄文辉  刘军 《中国地震》2011,27(2):155-164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的自动实时处理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之内自动确定出地震的3要素.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的自动定位结果后发现,282个4级以上地震的自动定位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的人机交互速报结果(CC)匹配;70%的地震震级误差≤0.3;69%的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20km,73%的国外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50km;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平均速报时间为3.5min,国外地震平均为11.1min,该系统速报速度明显高于人机交互速报速度.全球6级以上地震中有284个的定位结果与欧洲-地中海地震学中心(EMSC)的实时定位结果匹配,其中49%的地震震级误差≤0.3;73%的地震水平误差不超过50km,68%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50km,对于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深源地震,90%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不超过50km.另对未匹配及误差较大的地震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级地震,极震区地震烈度Ⅸ度.布设在西克尔水库、伽师、巴楚强震固定地震台获取了该震的加速度记录。各地震台震中距分别为25km,47km、113km,记录到最大水平加速度峰值分别为85.39cm/8/8、50.71cm/s/s、76.03cm/s/s,反应谱的卓越周期为0.45—0.51s.对一次余震也作了介绍,同时提出几个问题供地震学者、地质学家及地震工程人员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相对定位法对1999年11月29日辽宁省岫岩地区5.4级地震序列的前震、主震和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是该序列的主震震源位置为40.538°N,123.026°E,深度为6.958km;重新定位的前震震中分布长短轴差别不大,分布在长轴约1.38km,短轴约1.23km,深度为6~11km的震源范围内,其中4级以上前震明显沿NW向分布,主震位于前震震中NW向分布的东南端;重新定位的余震明显沿NW走向分布,长轴约3.26km,短轴约0.79km,深度为5~12km,余震分布范围比前震分布范围大,主要是后期余震活动向SE向发展的结果。分析表明,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主要沿NW向分布,这个方向与1975年海城地震序列的NW向分布一致,与海城7.3级主震和岫岩5.4级主震震源机制解NW走向节面一致,也与海城 岫岩震区活动构造方向和岫岩主震的等震线长轴方向一致。并认为岫岩5.4级主震可能被前震触发,这为主破裂成核过程提供了一次实例。  相似文献   

14.
以狮泉河地震台PET型重力仪2018~2020年的观测数据为依据,通过剔除观测环境干扰、观测系统干扰,对观测质量检验、自由空气和布格重力、M2波潮汐因子、R值检验进行了分析,得出M2波潮汐因子异常对周边300 km内M≥5级,300~350 km范围内M≥5.5级地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5年8月29日破晓时分,“卡特里娜“飓风以233km/h的速度,在墨西哥湾新奥尔良海岸登陆。消息传来,美国全国震惊。在随后的救灾过程中,直接暴露出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在对严重事件的准备工作和对这些事件的响应能力方面存在着显著缺陷。当新奥尔良的部分地区仍处于洪水之中时,美国总统布什从新奥尔良具有历史意义的杰克逊广场向全国发表讲话。他明确宣布,联邦政府要对“卡特里娜“飓风响应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以便能“更好地准备以应对可能任何来自大自然的挑战或邪恶敌人的危险攻击对国民造成危险“时做出必要的调整。总统的指示直接导致这一调查报告的出台。调查报告对飓风本身和由其产生的洪水灾害特点作了详尽描述。因为只有了解了事件本身的特点,才能在讨论应急响应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程度时,对应急工作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估。同时,调查报告介绍了现行联邦政府框架上的全国应急准备的基本情况,指出了这些环节在应对较大范围严重事件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报告在详细讨论了“卡特里娜“飓风的经验和教训后,在最后一章得出了“改革全国应急准备工作“的结论。提出了解决“卡特里娜“飓风所暴露出的问题和措施。建议改革两项急迫的优先任务:一是必须建立一个制度化的综...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是汶川8级地震9年后发生的又一次大震,分析和梳理此次地震前明确提出有异常的测项,来总结归纳异常变化特征。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400 km的范围内,有形变、地电等前兆测项出现了1—2年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其中在2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4项;200—4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1项、定点2项、地电阻率3项;这些异常出现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及有关省局组织专家进行了异常核实和跟踪并做了预  相似文献   

17.
<正>1西安基准地震台对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应急响应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 km。地震发生后5~8 min之内西安基准地震台把地震三要素数据报到陕西省地震局台网中心和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与此同时陕西省地震局立即启动地震应急Ⅱ级响应,全面开展地震应急响应工作。作为陕西唯一的一个基准地震台,西安基准地震台也迅速启动应急工作,与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陕西省地震局台网中心和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地区M 6.6地震及主震后48小时内388次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50个精定位地震数据。结果表明,余震优势展布以北东向较大倾角的铲状结构为特征,长约12 km,以主震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0 km范围内,但余震震级由10 km左右深度的3—4级向3 km深度之上近地表的2—3级迁移变化;余震分布清晰呈现双层结构,较深层分布在4—10 km深度,而较浅层分布3 km深度之上,2层之间地震分布较少。分析认为,浅层地震可能为本次地震地表破坏较强原因之一。震源深度剖面显示,破裂面向NE倾斜,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临潭—宕昌断裂。  相似文献   

19.
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及其2,216次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061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估算误差大致为1~2km和2~3km。8.0级主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为北纬31.00°,东经103.38°,震源深度13km左右,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余震震中沿走向分布的总长度为330km左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3~20km,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南段以龙门山中央断裂活动为主,后山断裂和前山断裂也有地震发生,这3条断裂自西向东倾角似乎逐渐变缓,形成叠瓦状的破裂分布。北段龙门山中央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多条断裂参与了发震过程,地震破裂既有逆冲推覆,也有右旋走滑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深源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中国6.0级以上中深源地震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各主要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的关系.深震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以42°N,130°E为中心的2°×2°范围内,震源深度平均约560km.中源地震集中分布在东海经台湾到东沙群岛一线,形成NE~SW走向的条带,震源深度多在250km以内,平均约150km.中深源地震活动具有约63年的周期.中源地震活跃期紧接在深源地震活跃期之后.中深源地震发生以后台湾地区出现7.0级以上,青藏块体北部和东部出现6.0级以上的浅源地震活动.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总体上表现出自块体北部开始,然后沿块体东部逐步向南迁移的特征.中深源地震及受东部应力场控制的浅源地震活动平静了近20年,1999年珲春7.0级深震和台湾7.6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是太平洋板块推挤运动加剧及相关地震开始活跃的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