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火山地质与矿产》2014,(3):F0003-F0003
《资源调查与环境》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期刊,是在原《火山地质与矿产》内容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全面报道地质调查、地质科研及其相关领域中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地质研究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等,关注地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全文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好的影响。《资源调查与环境》主要刊登基础地质(矿物、岩石、地层、构造、古生物等)、矿床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生态地质)、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遥感地质、经济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实验、地质信息以及国外地学研究动态等研究成果。主要开设基础地质、矿床地质、环境地质、技术方法、旅游地质等栏目。  相似文献   

2.
《火山地质与矿产》2014,(1):F0003-F0003
《资源调查与环境》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期刊,是在原《火山地质与矿产》内容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全面报道地质调查、地质科研及其相关领域中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地质研究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等,关注地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全文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第四篇文章报道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4月在南京召开的地震地质现状和发展方向学术讨论会概况,文章介绍了会议的简况,回顾了国内外特别是中国地震地质的发展历史,分析了目前地震地质工作状况,并对学科发展和今后工作的方向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8)
正2016年7月14日,中国地质博物馆迎来了一百岁寿诞。20世纪初,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们,亲手筹划和创办了地质研究所学生成绩展览会——地质标本陈列室,这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也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馆。10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加速,地质事业大发展。地学类博物馆,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初创期、"大跃进"时期的  相似文献   

5.
刘树臣  周艳 《地球》2023,(2):72-75
<正>地质是干什么的?我们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或者离不开地质呢?我们日常的吃穿住行与地质有什么关系?中国地质博物馆科普研究团队进行了研究,试图带领大家去认识我们身边的地质,了解地质学和地质工作的一些趣事。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专栏文章,和读者一起探索地质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周玉凤 《地球》2011,(11):81-84
回顾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要提到中央地质调查所(简称地质调查所)。它不仅为中国现代地质事业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是中国科学界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机构,首开了中国近代科学研究机构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0年以来,中国地质矿产部(以下简称地矿部)在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开展了一系列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牵头组织许多单位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填图,并解决某些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工作。1980-1983年,中、法合作开展了“喜马拉雅地质构造和地壳上地幔演化研究”,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和法国科研中心共同组织的。  相似文献   

8.
金星宇 《地球》2015,(2):10-13
<正>专家简介:李廷栋,河北栾城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历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岩石圈计划喜马拉雅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司长,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曾任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主要著作:1.大兴安岭东北部区域地质的初步研究2.大兴安岭北部地质3.中国地质概述4.亚  相似文献   

9.
作者简介图版Ⅰ李建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1966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毕业.一直从事遥感地质、地震地质工作.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会员.黎凯武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研究员.1967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天文大地测量系毕...  相似文献   

10.
张晓  张洋 《地球》2012,(7):94-95
中国是世界上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多发的国家之一。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指出了问题发生的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类,并系统分析了常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各类型的特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阐述了对问题的防治和保障矿业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中地震地质数据建模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中,基于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研究的数据模型研究是相关应用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依据"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规程应用统一建模语言讨论和建立了地震地质数据模型,着重论述了地震地质数据模型与活动断层探测相关数据的组织方法,给出了地震地质基于ArcGIS的UML模型的空间和属性类结构图、类关系图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地质UML模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段雯娟 《地球》2012,(12):36-39
2012年11月3日,以"携手应对,共促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隆重开幕。11月4日下午,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中国地质勘查院主办的地质找矿与科技创新的专题论坛召开,场内座无虚席。当前我国的地质科技正处在全面发展的机遇期,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力实施。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同步快速的推进,矿产资源需求直线上升。实现找矿突破,加强国际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0,(4):58-59
来到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博物苑”是不可不去的。那大门口的丹霞地貌石堡,仿杉木的甬道,七星坛和象征地球探索者的巨大脚印,地质名人大道上,以中国地质大师李四光先生为首的26位中外地质学专家影雕……都给人留下非同一般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4.
在确定潜在震源区中地震和地质资料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裕明 《地震地质》1992,14(3):275-278
在确定潜在震源区中如何应用地震和地质资料是编制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来勾划地震带和潜在震源区的范围和方向,以及确定本底地震和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  相似文献   

15.
王建燕 《地球》2011,(11):71-72
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他是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他是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他是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他是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他是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他是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他是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6,(6)
5月16日,天朗气清,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馆庆献礼活动之一,为弘扬地学文化,传承科学精神,这一天,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原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地科联)主席张宏仁先生向中国地质博物馆捐赠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荣誉奖章和奖牌。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有一批特殊的收藏,这些藏品有些或许"貌不惊人",但它们却代表了我国历代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地质事业的重视,双筒猎枪、柴达木之宝、地质笔记……这一系列珍贵藏品背后的故事,都饱含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及当代领导人对中国地质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关怀和鼓舞。  相似文献   

18.
王国起 《地球》2012,(12):40-43
2012年11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各分论坛火爆异常。其中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这里举办中国地质找矿进展专题论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矿业代表团、领导专家及有关人士前来。在中国地质找矿进展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邀请到了我国地质矿产领域的几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他们分别从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20,(5)
正地球最大的特点是圈层结构。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产生外力地质作用。内部圈层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产生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由自然资源部负责防治和灾害评估;内力地质作用造成地震地质灾害,由中国地震局负责安全性评价。中国的地理特征是三大台阶。北京地处第二大台阶与第三大台阶的过渡地带,地貌单元分为西山、北山、盆地和平原,地质环境复杂。北京市总面积  相似文献   

20.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1-1
正张培震,男,1955年生于河南省,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2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新构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工作至今,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培震院士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