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凡祥 《地球》2010,(1):1-1
气候变化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人类的格外关注。 那么,气候的种种变化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当以史为鉴,用《地球》这个载体,拿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气候变化对人类起源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比如,正是气候变化让森林变成草原,迫使古猿跳下树直立行走,迈向了通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常丽君 《地球》2009,(2):48-49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让我们认识和思考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地震预报这么难?对于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我们究竟了解多少?现有的知识和科技手段,能在哪些方面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3.
周玉凤 《地球》2011,(12):93-95
博物馆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引用了荷兰社会学家努言的一句名言来解答:“博物馆是一个以特殊方式邀请人们对人类为追求真、善、美所做的努力进行反省和思索的场所。”  相似文献   

4.
李明明 《地球》2011,(10):93-94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人类早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各国也在呼吁减少碳排放,但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碳减排”似乎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有一种观点直接指出,如果靠牺牲经济发展来达到减少碳排放,那是根本行不通的。为了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除了减少碳排放,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呢?  相似文献   

5.
蓝颖春 《地球》2014,(8):10-12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球环境,环境不但是生命起源的温床,还是人类产生和进化的必要条件。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出现是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结果。可以说地球环境创造了人类,但人类的某些活动又在破坏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近年来,中国多次爆发大面积的雾霾事件,雾霾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社会关注。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防治?带着这些问题,《地球》记者采访了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  相似文献   

6.
段雯娟 《地球》2013,(11):36-38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这个“最大的材料库”,就像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类不仅无法进行任何生产活动,也无法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桂鞠  孟翔翯 《地球》2023,(3):68-72
<正>从古至今,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审美活动的发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追求美这种驱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审美活动是伴随人类对岩石、矿物乃至整个地球的认识发展起来的。早期的饰品取自自然人类何时开始佩戴饰品?考古发掘表明,至少在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生活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8.
尹超 《地球》2014,(7):104-105
当几千年前的古人凝视着繁星点点的苍穹,倾听着大江东去的波涛声时,他们已经在思考一个至今仍然未被完全破解的谜题:“我们人类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 在中国,创造人类的神灵被赋予了一个女性的形象,她能够用七彩神石缝补破损的天空,还用泥土创造了千千万万个小人,这就是女娲。当然中国的道教也宣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西方,有亚当夏娃的故事,有美丽的伊甸园,很多人至今仍然相信是上帝把人类带到这个星球上的。  相似文献   

9.
蓝颖春 《地球》2014,(5):12-13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造成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灾害日益频发,气候风险日益加剧,给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地球为何变暖速度加快?气候变化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为此《地球》记者采访了原国家气象局局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  相似文献   

10.
白鸟 《地球》2010,(1):54-55
谁是那个最著名的全球通缉犯?谁现在是人人喊打必欲除之而后快的?谁让人类恨得牙根痒痒想要将它掐死在襁褓之中?现如今让全世界超越了种族与地域的界限而同仇敌忾的是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1.
正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所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然而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不但给地球,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果地球的生态系统发生崩溃,届时人类自身的生存将何以为继?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日是人类对地球的忏悔日,但更是拯救日。只有人人厉行节约、减少污染、绿色消费、保护自然,才能救地球于危难,保人  相似文献   

12.
段雯娟 《地球》2014,(5):58-61
近年来,扬中的生态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赢得了省内外广大观者的青睐和赞许。这个小小岛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何以又好又快一举推开,促进岛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成绩名列全国、全省市(县)之榜首的呢?  相似文献   

13.
包锐 《地球》2009,(1):56-57
每个人可能在小时候都折过纸船,并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小河里,幻想着它能乘着微风飘荡到远方的大海,还天真地许下心愿。小小的纸船载着童真的问题:海底是否有大怪兽?海洋会不会消失?海底是否埋有宝藏?会不会遭遇台风?会不会漂到荒岛或极地去?其实,这艘载着人类最初疑问的小纸船同样载着科学最原始的冲动。  相似文献   

14.
张泓 《地球》2009,(4):110-112
2009年初秋的北京,翻开了中外艺术雕刻展历史新的一页.中国美术史将载入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国最高的地学殿堂——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天辟地为一位退休老人,举办了个人作品展。他的艺术成就何在?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追求?那些令人赏心悦目和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的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刘汉斌 《地球》2023,(4):70-72
<正>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是个终极问题。今天吃了没?今天吃什么?却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一点,古人和今天的我们别无二致。大约1万年前,随着新仙女木气候事件的结束,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从采集狩猎的时代开始进入种植农业时代,人类社会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正如现代我国南北食谱的差异一样,1万年前我国南北方食谱的差异化已经逐步形成。在中国北方,先民主要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为主,而在南方则是典型的稻作农业。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6,(8)
正在人类文明史之前,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这个世界与当今的生物界既有区别,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想了解这个史前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这个世界留下的特殊文字——化石。位于中国地质博物馆三层的史前生物展厅,选取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重大事件为线索,介绍生物的发展历程,认识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向人们诉说地球46亿年来生物发生、进化和灭亡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郭爱民 《地球》2011,(4):90-93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还不可能阻止地震的发生,只能通过震前预防、震时自救和震后救援等努力,尽可能地减轻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那么,震前我们该如何预防?地震来临时,我们又该如何自救?《地球》独家专访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杜品仁。  相似文献   

18.
朱西岭  周琦 《地球》2009,(1):31-31
地球上的自然生存环境有时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人类对地球的不合理使用与过度开发,使这个危险因素进一步加大。利用地质手段预测、预防、评估自然灾害是人类减轻自然灾害所必须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19.
姚鹏飞 《地球》2014,(4):1-1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万物的母亲,人类的家园。她无私地哺育着我们,向人类慷慨地提供丰富的资源,让我们在这个得天独厚的星球上生活。  相似文献   

20.
段雯娟 《地球》2014,(7):72-75
作为长江中的一个岛市,扬中地域狭小,自然资源紧缺,随着一批批项目的相继落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发展难以为继。对于这个区域范围小、建设用地少的县域而言,未来如何发展? “扬中要走‘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高端集聚,资源要集约利用’的‘三集’发展道路。”扬中市市长潘早云介绍,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是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