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区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区土壤硒含量调查,研究了土壤总硒含量的分布特征、成因来源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总硒含量为(0.06~0.90)×10-6,平均值为0.44×10-6,深层土壤总硒含量为(0.07~0.92)×10-6,平均值为0.44×10-6,研究区表层和深层土壤分别有62.2%和64.5%属于富硒土壤。表层土壤总硒对深层土壤总硒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土壤总硒主要受控于成土母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总硒含量与C、Org C、Al2O3、TFe2O3等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土壤中有机碳、铁锰氧化物对硒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具有开发富硒农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对兰州市1663km2范围内的表层土壤和大气干湿沉降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表层土壤中Hg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Hg的平均含量为0.14×10^-6,最高值为6.38×10^-6。对土壤中Hg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研究,认为燃煤是其主要来源。大气总汞浓度年平均值为28.62×10^-9,其中采暖期为48.48×10^-9,非采暖期为9.42×10^-9。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兰州市№环境质量达到Ⅰ级标准的土壤面积为1376.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2.75%;Ⅱ级土壤面积246.8km2,占14.84%;Ⅲ级土壤面积31.7km2,占1.91%;Ⅳ级土壤面积8.4km2,占0.51%。Ⅲ、Ⅳ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兰州市西固区石化厂及其附近、七里河区西关十子一城关区二热电厂。  相似文献   

3.
安徽石台大山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安徽石台大山地区硒的分布、迁移、富集特征和地质背景进行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表明,岩石中硒质量分数平均2.72×10-6,深层土壤硒质量分数平均1.47×10-6,表层土壤硒质量分数平均1.24×10-6,并且不同母质类型的土壤硒含量不同;硒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总体趋势是硒在表土层聚集;土壤中硒表现为离子交换态硒、强有机态硒和腐殖酸结合态硒等易溶态硒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可达2%~10%,而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残渣态等难溶态分别为90%~92%,所占比例较高。硒有效量一般在0.096×10-9,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处于氧化环境;各类岩石中以含煤岩系中的石煤层含硒量最高,最高达到37.4×10-6,确定硒来源于寒武纪荷塘组含煤岩系。土壤中硒含量受土壤成土母质的控制,同时,表生地球化学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也深刻影响到它们在土壤中的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湖北省红安县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选定金沙湖和觅儿寺工业园两个重点调查区,系统采集表层及垂向剖面土壤样品,测定Cu、Pb、Zn、Cr、Ni、Cd、As和Hg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研究表明:调查区上述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1.48×10-6、21.75×10-6、63.60×10-6、53.24×10-6、20.25×10-6、0.13×10-6、5.44×10-6和0.04×10-6,其中Cu、Cr、Ni和Cd污染积累相对富集,以轻微污染为主;重金属元素分布规律特征明显,轻微污染集中于高桥—永佳河基性—超基性混杂岩带和觅儿寺工业园周边,重度污染仅存在于八里湾东北侧零散锰钴矿化点,Pb和Hg含量在表层土壤富集,深层减少,Cr和Ni则在深层土壤富集,而表层减少,其他4种元素规律不明显;Cd和Hg单元素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基于这两种元素的综合生...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威海市区域地质背景下土壤Cd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获取威海市区域地质背景下土壤重金属元素Cd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区域表层和深层土壤Cd为研究对象进行讨论。统计分析得出Cd区域土壤背景值为0.090×10-6,基准值为0.056×10-6。区域Cd的土壤环境质量较好,全区仅3.42%的表层土壤、1.17%的深层土壤超出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限值,其中仅1.67%的表层土壤出现污染,超出国家土壤二级标准。研究区土壤Cd的物源主要表现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大类。自然源主导区占54.68%,自然属性特征明显,表层和深层土壤Cd的相关性较好,且Cd与其他重金属元素间具有较好的地球化学组合特征;表层土壤Cd的分布主要受母质影响,在丘陵区土壤Cd含量受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分布影响较大,而平原区受第四系沉积物影响较大,其中陆源为主的平原区土壤Cd相对含量较高,与海水有关的平原区Cd含量普遍偏低。人为源主导区占45.32%,自然属性较差,受人为源影响较大,与工矿点等人为活动密集区分布较吻合。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黄石市城市边缘区农用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在高密度表、深层土壤采样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对其进行了生态环境风险评价,并对重金属元素成因进行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As、Pb、Hg、Cd、Zn、Ni、Cu和Cr含量范围分别为(5.2~155.9)×10~(-6)、(19.2~426.1)×10~(-6)、(0.012~1.823)×10~(-6)、(0.03~4.59)×10~(-6)、(34.8~529.6)×10~(-6)、(8.5~86.2)×10~(-6)、(16.52~104.39)×10~(-6)和(51.2~145.5)×10~(-6),平均含量均超过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且Cd超过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重金属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表层40 cm以上土壤中,土地类型中以水田和旱地污染为主,污染物中以Cd、As和Pb为主要特征。水田中As、Pb、Cu和Zn为轻度污染,Cd和Hg为中度污染,而Cr和Ni无污染;旱地和林地中As、Pb和Hg为轻度污染,Cd为中度污染,而Cr、Cu、Ni和Zn无污染。多元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r和Ni为自然源成因,与成土母质相关;Cd和Pb、As和Hg主要为人为源污染,与黄石市高强度工矿业生产和硫化物矿物酸化释放有关;而Cu和Zn为混合源成因,部分来源于土壤环境背景,部分来源于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排放。  相似文献   

7.
深层土壤与表层土壤中元素质量分数的差异被一些学者归因于表层土壤受人为污染所致。文中通过解析山西太原盆地深、表层潮土中Hg、Cd、Pb、As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并通过对比研究区与基本保持清洁状态的源区土壤中相应元素质量分数变化特征,论述了成壤过程中元素的自然分异作用是造成深、表层潮土中Hg、Cd、Pb、As质量分数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以及人为污染仅在局部地区造成Hg、Cd、Pb、As在表层潮土中富集的观点。通过求解太原盆地表层潮土中Hg、Cd、Pb、As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实例,详细介绍了以深层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为参照系,运用相关分析和累积频率分析求解表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袁宏伟 《地质与勘探》2022,58(5):1027-1041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和新华镇一带发现大面积硒高含量区。为研究该地区富硒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土壤硒含量的控制因素,采集6250件表层土壤样品,并设计5条土壤垂直剖面进行化学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硒含量介于(0.06~0.77)×10^(-6)之间,平均含量为0.32×10^(-6),硒的背景值为0.32×10^(-6),是巴彦淖尔市表层土壤背景值(0.20×10^(-6))和中国土壤背景值(0.20×10^(-6))的1.6倍,且研究区耕地土壤中达到富Se水平(0.4×10^(-6)以上)的样品数为1072个,占全部采样点位的17.2%,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中硒含量相对较高。研究区土壤中硒和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硒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分布总体上表现出表聚性特征,随剖面深度增加,硒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中硒含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土壤垂直方向上硒含量主要受有机质与粘土矿物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延庆区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开展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研究对保障土地安全利用、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采集延庆区2 354件表层土样及44件深层土样,测试分析了重金属元素As、Cd、Cr、Hg、Ni、Pb、V、Zn及Sc等含量。采用空间分布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与受体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解析了土壤重金属潜在来源,并计算了不同来源对土壤重金属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V、Cr、Ni、As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Cd、Zn、Pb含量高值区集中分布于人口密集区域,人为活动对该3种元素影响较大,而Hg主要受大气干湿沉降的影响。深层土壤中Hg元素在居民区含量较高,而其余元素均未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天津市核桃主产区土壤和核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Cd、Hg、Pb、As、Cr、Zn和Cu的含量特征,选用内梅罗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等3种方法评价了土壤环境质量,并分析了核桃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样品中Cd、Hg、Pb、As、Cr、Zn和C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9×10-6、0.06×10-6、24.1×10-6、11.9×10-6、75.5×10-6、78.9×10-6和30.6×10-6,Cd、Hg和As平均值均超过了天津市背景值,而且Cd和Cu分别有11.7%和1.7%的样品点位超过风险筛选值。根据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可以得出,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由地累积指数与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发现,研究区存在人为原因引起的土壤重金属积累情况,且污染点位均匀分布于研究区。核桃样品中Cd、Hg、Pb、As和Cr平均含量分别为0.003×10-6、0.004×10-6、0.044×10-6、0.043×10-6和0.760×10-6,均满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1.
宋炜 《城市地质》2023,(4):24-31
采集研究区表层土壤、深层土壤样品共232个,分析样品中As、Cd、Cu、Pb、Hg、Ni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I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和RI)对土壤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土壤样品中6种重金属的平均值均低于国家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表层土壤中Cd、Cu、Pb、Hg及深层土壤中Cu、Hg的平均值均高于河北平原区土壤背景值。富集程度分析显示,土壤中Cd和Hg的k表深比>2.0,以富集为主,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土壤除了Hg元素外,其他元素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表层—深层土壤中除Cd外,其他元素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表层土壤存在复合污染。地累积指数Igeo显示,研究区整体处于无污染和轻度污染。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显示,Hg在表层和深层土壤中的Eri平均值分别为118.13 (强生态风险)和61.08 (中等生态风险);重金属RI平均值在表层和深层土壤中分别为190.57 (中等生态风险)和113.70 (轻微生态风险)。研究区土壤Hg的污染和风险水平较高,今后...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污灌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石家庄市污灌区上、中、下游3条剖面中的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Pb、Hg、cr、Cd、As、Cu、Zn的含量、污染状况、形态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除As外)在污灌区上、中、下游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Hg、Cd含量较高,下游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上、中游.运用Muller的地积累指数法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以河北省土壤背景值计算,As未对研究区表层土壤造成污染,研究区上、中、下游表层土壤受到了Hg、Cd的污染,主要为轻度一中等的污染程度.研究区表层土壤中Pb、Hg、Cr、As、Cu、Zn的形态主要为残渣态,Cd的形态主要为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态,Cd具有一定的生物有效性和潜在生态危害性.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省揭阳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表层土壤(0~20 cm)样1 330个和深层土壤(>150 cm)样331个,测定了土壤Pb含量。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半变异函数拟合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Pb含量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揭阳市不存在明显的土壤Pb污染,表层土壤Pb含量平均值39.26 mg/kg,低于揭阳市土壤Pb背景值(43.71 mg/kg),略高于广东省土壤Pb背景值(36.00 mg/kg);富集因子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Pb富集程度主要为无富集和轻微富集,分别占52.11%和42.63%,Pb富集不明显;研究区表层土壤Pb空间分布呈中等自相关性;表层土壤Pb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按土地利用、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的分类统计表明,林地及未利用地表层土壤Pb含量最高;页岩风化形成的土壤Pb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成土母质区土壤;黄壤Pb含量相对较高;有机碳和pH值均与土壤P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密切关系。本文选择河北平原农田为研究区,采集了325个根系土样品,测定了Pb、Hg有效态含量,并探讨了影响其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Pb、Hg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酸化使Pb、Hg有效性增加,直接导致农作物中Pb、Hg含量增加,保持土壤p H值在弱酸性至弱碱性范围,防止土壤酸化,可以降低重金属危害。(2)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Pb、Hg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与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呈负相关。所以土壤中有机质的增加可以降低Pb、Hg元素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含量。(3)随着土壤黏粒的增加,Pb、Hg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含量降低,说明黏粒可以吸附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与重金属元素Pb、Hg地球化学行为存在一定关系。土壤p H值、有机质、黏粒是控制重金属元素Pb、Hg地球化学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临安东部地区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浙江临安东部地区表层土壤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大面积富硒土壤,并总结了表层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38×10-6;不同土壤类型硒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黄壤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58×10-6。概率累积曲线表明,土壤硒主要来源于自然背景,受外源输入组分影响较小。土壤硒含量与V、Mo、Ni、Cr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关系密切,与pH值相关性较好。荷塘组碳质页岩、硅质岩和宁国组碳质页岩是该区富硒土壤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南海湖沉积物中Hg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包头市南海湖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系统开展了沉积物中Hg的形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Hg含量的水平分布总体呈现湖心区低,西南和东北部湖区高的趋势。腐殖酸结合态为表层沉积物中Hg的主导形态,次为交换态和水溶态。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Hg的含量甚高,占总汞的76%~94%,对整个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危害性。沉积柱芯中总Hg表现为表层富集并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趋势。B、F站位柱状沉积物中腐殖酸结合态Hg随深度有规律的递减,H站位20 cm以上Hg的主导形态为腐殖酸结合态,残渣态次之;20~30 cm的主导形态则为残渣态及可交换态。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异常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合肥市及其周边地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异常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查明了生活和工业排污是形成Hg、Cd、Pb、Zn异常的主要原因;相对于深层土壤,表层土壤具有明显的富集特征,自地表向下重金属元素含量呈迅速下降趋势。探讨了土壤重金属元素全量与有效量、土壤pH值的关系,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效度大小排序为:Cd〉Pb〉Zn〉Hg,Cd、Pb有效量与全量相关性显著,且与pH值呈负相关,随着土壤cd、Pb元素全量的增加以及土壤不断酸化,其生态风险将显著增大。异常区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已造成部分蔬菜重金属超标,进而影响到蔬菜食用安全性,因此,加强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对保证合肥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富硒耕地范围内51个表层土壤样品进行硒形态研究,探讨硒含量特征、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总硒含量在(0.19~0.48)×10-6,平均值为0.33×10-6,属于适量—高硒土壤环境。7种硒形态中,残渣态、腐植酸结合态与强有机结合态为主要赋存形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碳酸盐结合态合计占比仅为13.67%。水溶态硒分级以中等—高硒为主,合计占比达到92.16%,不存在水溶态硒缺乏状态。土壤各形态硒含量与总硒含量相关性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Eh值和CEC等因素对硒形态分布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省揭阳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 330个表层土壤(0~20 cm)样品和331个深层土壤(150~200 cm)样品,通过 GIS 空间分析技术、半变异函数拟合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镉含量的富集特征、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镉含量的均值为0.09 mg/kg,高于该区土壤背景值,但低于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的标准值。通过富集因子法研究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镉主要为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从结构特征来看,研究区表层土壤镉含量呈中等空间相关性。揭阳市表层土壤镉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密集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是影响表层土壤镉含量的重要因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建筑用地土壤镉含量最高;不同成土母质中,第四纪沉积物土壤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母质;不同土壤类型中,水稻土的镉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重庆市长寿区渡舟镇—江南镇一带表层土壤中Se元素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以及Se元素与Pb,Zn,Hg等8个重金属元素、pH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区表层土壤中Se元素经迭代剔除后背景均值为0.14×10-6,处于低含量水平;Se含量在城镇区域明显高于农田区域,局部富Se水平;土壤中Se元素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及土壤对Se元素富集特性的控制,在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新田沟组中,Se元素含量随地层年代由老到新逐渐减少;在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蓬莱镇组中,随地层时代由老到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Se元素含量的升高,As,Cd,Cr,Cu,Pb,Zn元素含量逐渐升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Hg,Ni元素含量略具升高趋势,而pH值则无明显升降,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