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海沟”号无人潜水器成功潜入海洋最深处据《中国海洋报》4月7日报道:日本“海沟”号无人潜水器3月24日在西太平洋关岛附近海域进行深潜试验时,成功地潜入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查林杰海渊”10911.4m深的海底。这一记录比美国的“的里雅斯特”号...  相似文献   

2.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的无人潜水探测器“海沟”号于1994年3月1日潜航世界最深海渊——马里亚纳海沟1.1万米进行海洋板块俯冲情况调查,意欲刷新1960年美国有人潜水探测器“特里埃斯泰”号潜航水深10912米的记录。 “海沟”号由长约5米的发射机和潜水机组成。在进入水深1.1万米海底后,由发射台推  相似文献   

3.
1995年3月4日,日本海洋科技中心“横须贺”号工作母船成功地将无人潜水探测机“海沟”号沉放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并查明世界最深海沟的深度为10 911.4米。“海沟”号今后将着重调查马里亚纳海沟下的板块变形状况,为研究发生地震的原因提供第一手资料。还将调查马里亚纳海沟和伊豆小  相似文献   

4.
1980年9月6日,中国科学院组织十多个部门、几十个单位在津渤地区进行第二阶段环境污染航空遥感联合试验第二航次试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加了在渤海湾海河、蓟运河口的海上试验。这次试验,空中由双水獺512飞机装载RMK相机进行彩色红外摄影,航高3800米。航速240公里/小时,摄影比例尺1:25000,相幅面积230毫米×230亳米,飞行航线示于图1。海上由“津塘护1号”、“交津研1号”、“海调105号”、“金星”轮等4条船只进行同步观测、取样。  相似文献   

5.
设在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主要从事深海探测、研究海洋变化和进行沿岸开发等工作。其中,深海探测技术在世界上得到很高的评价,深海探测器等机械设备与美国、法国等国的设备并称世界第一。该中心的“海沟”号无人潜水探测器(最大潜水深度为1.1万米),1997年3月24日在太平洋关岛附近海区,从4439吨级的“横须”号母船上放入水中,成功地潜到1.0911万米深的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这  相似文献   

6.
7月14日下午,“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7000米级海试团队顺利抵达青岛锚地。6月3日至7月1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队奔赴马里亚纳海沟,圆满完成7000米级海试任务。海试队边试验、边改进、边应用的技术模式和持续支持、注重技术经验积累的组织模式为我国深海技术的发展探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简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4月27日—5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海洋考察船进行了贯穿南黄海、东海至琉球海沟的连续海底地形调查。调查所设的两条测线历时近四天四夜,总长约1600海里,是目前从南黄海通过东海,经久米岛以西直至琉球海沟最长的测线。测线所取得的资料完善地反映出南黄海、苏北浅滩、长江水下三角洲、东海大陆架、冲绳海槽、琉球岛架和琉球海沟的各类地形特点。  相似文献   

8.
7月1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上试验队乘坐“向阳红09”船从江苏省江阴市苏南国际码头出征,  相似文献   

9.
“海洋六号”综合调查船先后于2011、2012年,利用EM122多波束测深系统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海域“挑战者深渊”进行了全覆盖水深测量,获得了区域内详细的海底地形资料,揭示了马里亚纳海沟在区内呈近东西向延伸以及海沟两侧斜坡地形迥异、不对称的特点,南北两侧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反映了马里亚纳海沟形成过程中两侧不同的次生构造活动影响.“挑战者深渊”区内有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洼地,其中,西部洼地较深,其中心位置(142°12.14′E,11°19.92′N)水深10 917 m,是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深渊生物资源研究的需求,自主研发了用于全海深深度的深渊沉积物、水体和宏生物的保压取样装置,深渊沉积物保压转移装置,深渊微生物原位过滤及保存装置和高压培养高压酶学测定装置。在深海模拟环境验证了取样装置在万米深度下的工作性能。相关装置在“探索一号”科考船的TS15、TS21-1和TS21-2大洋科考航次中,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器、“2号”深渊着陆器、“原位实验”号着陆器于西菲律宾盆区和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海上试验,成功获取了万米深度沉积物、水体和宏生物保压样品以及微生物原位过滤滤膜;成功进行了沉积物保压样品的保压转移试验。初步形成了深渊海域生物资源取样的装备技术体系,为深渊海底生物和基因资源开发,深渊生命过程等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世界海洋最深处在西北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南部 ,关岛以南 190海里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在关岛以南呈西南 -东北走向 ,至关岛东南方折向正北 ,长约 1380海里 ,最宽达 4 0海里。海沟最早被发现是在 1899年 ,那时美国尼罗号探险船曾在关岛东南方用钢索测得水深 96 36m ,称为“尼罗”深度 ,为当时世界上最深的海域。 195 1年 ,美国挑战者号调查船用回声测深仪测到 10 90 0m ,称为“挑战者”深度 ,附近海域叫做“挑战者”深渊。此后 ,很多海洋学家、海洋测量者对这里发生了更大的兴趣 ,决心测出更深更准确的深度。 195 9年 8月 ,苏联勇士号测…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12,(6):F0002-F0002,1,2
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再传捷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第四次下潜任务时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20米,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海试完成后第一时间,国家海洋局在京举行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视频慰问活动。  相似文献   

13.
李科 《海洋世界》2012,(7):46-49
2012年6月24日,神九飞船在太空成功对接天宫一号,与此同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也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传来捷报,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深潜突破7000米,最深达到7020米海底。宇航员和潜航员海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69年,俄罗斯第一艘航母入列黑海舰队31年来,俄罗斯现在还是一艘航母。2000年5月10日,作为俄强大海军象征的“明斯克”号航母被作为废钢铁辗转卖到了中国。随着这艘“海上巨无霸”的到来,俄罗斯航空母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热门话题。“明斯克”号的坎坷发展历程自从1910年美国飞行员从巡洋舰上进行  相似文献   

15.
1941年4月,希特勒军队侵占了巴尔干,控制了北非,开始加紧东侵苏联的准备。希特勒把侵苏的“巴巴罗沙计划”的执行日期定为6月22日。为了策应这一行动,将盟军注意力集中于大西洋,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决定派遣海军上将吕特晏斯率领超级战列舰“俾斯麦”号、重型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和“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组成舰队,分兵两路出击北大西洋,夹攻盟军海上运输线。“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在北路;“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为南路。然而,机警的英军发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停泊在布勒斯特港,便不断派出飞机进行空袭,重创了这两艘袭击舰。南路舰队两舰不战  相似文献   

16.
8月19日,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奋斗七号轮顺利完成中海油田的”海陆联合探测技术海上联合试验项目渤海长测线采集海上大容量震源船服务”项目。8月10日台风”梅花”刚过,奋斗七号轮即北上赴工区,通过前期的精心准备,设备仪器调试到位,抵达工区后先以9000立方英寸枪震容量从测线东北端点,由北往南作业,再以6000立方英寸从西南端点往东北端点作业。  相似文献   

17.
1978年12月-1979年7月,国家海洋局调查船“实践”号和“向阳红09”号首次在中太平洋西部海区进行底栖生物定量采集。调查海区分为两个:Ⅰ区范围为南纬2°-10°,东经170°-173°20'。该区位于美拉尼西亚海区的西侧,北临吉尔伯特群岛、瑙鲁岛和大洋岛,东临埃利斯群岛,西南为维提亚兹海沟。  相似文献   

18.
地质矿产部《海洋四号》调查船于1990年10月25日远航南极南大洋,参加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于5月3日回到广州,它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海洋四号》调查船,在南极南大洋海区取得了地球物理剖面1.7万测线公里,做了地质站位43个,分别是原设计的166%和215%。在南极南设德兰群岛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完成了339个地质点。返回途中还在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域进行了海洋地球物理综合考察,特别是在号称世界第二海沟的汤加海沟进行的地质和地形调查,是迄今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自1954年7月日本将海上警备队改为海上自卫队以来,迄今已历40年。在大力增加经费,加速发展海上力量的思想指导下,日海上自卫队先后完成了和正进行四次“长期防卫发展计划”和两次“中期防卫发展计划”,其海军实力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尤其从1991年度至1995年度的  相似文献   

20.
一、海洋预报与石油勘探 随着海洋开发日益兴起,海洋预报工作也日趋重要。尤其是海洋水文气象预报,直接影响海上作业的安全,不可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据统计,历史上海洋石油钻井装置发生事故,有约一半是由于没有预测到恶劣海况而造成的。1955~1982年的27年里,48次重大事故中有25次与预报失误有关。 近几年来,海上事故接连不断,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次,而且多因海洋预报不准所致。1980年3月,“亚历山大·基兰德号”半潜式浮动钻井船,在挪威近海的恶劣海况中发生事故,123人遇难。1982年2月15日,加拿大的一艘半潜式钻井装置“海洋徘徊者号”在芬兰近海被掀起50英尺高的巨浪打翻,84人丧生。1983年10月26日,美国钻井浮船“格洛玛·爪哇海号”在8316号台风中沉没,70余人葬身海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