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川北若尔盖高原表土孢粉的特征及其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若尔盖高原不同植被带34个表土样的孢粉分析,研究了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表土孢粉组合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相同,但不完全等于植被组成,影响其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孢粉保存、孢粉产量、外来孢粉和孢粉鉴定。表土花粉的代表性因种属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乔木花粉中,松属具有超代表性,云杉属代表性较好,而桦木属不具有超代表性;草本花粉中,菊科具较好的代表性,蒿属和藜科等具代表性,而禾本科和莎草科具低代表性;蕨类孢子具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川北若尔盖高原表土孢粉的特征及其 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遥  王燕  蒋复初 《地质通报》2010,29(5):707-712
通过对若尔盖高原不同植被带34个表土样的孢粉分析,研究了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表土孢粉组合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相同,但不完全等于植被组成,影响其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孢粉保存、孢粉产量、外来孢粉和孢粉鉴定。表土花粉的代表性因种属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乔木花粉中,松属具有超代表性,云杉属代表性较好,而桦木属不具有超代表性;草本花粉中,菊科具较好的代表性,蒿属和藜科等具代表性,而禾本科和莎草科具低代表性;蕨类孢子具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现代孢粉沿海拔梯度分布、传播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提高基于孢粉重建古植被和古气候的可靠性。喜马拉雅山是全球中纬地区落差最大的山脉之一,其中段南坡植被垂直带谱完整,目前尚缺乏该垂直带谱孢粉现代过程研究。本研究通过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不同海拔26个表土样品(海拔梯度为3551~4444 m)的孢粉分析并整合前人表土孢粉数据(n=138,海拔梯度涵盖132~5000 m),系统分析了孢粉(包括组成、百分比含量、浓度及多样性)的垂直分异规律及其与气候、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孢粉组合垂直分布特征能很好地代表植被垂直分布特征,年降水和暖季气温是影响孢粉分布的重要气候要素。孢粉丰富度沿海拔梯度无明显分异特征;而孢粉均匀度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特别是海拔3500 m以上区域),能够代表植被群落随海拔的变化特征。常见乔木植物花粉(松属、云杉属、桦木属和栎属等)存在明显的向高海拔传播现象,且不同类型间传播能力差异较大;而柏科花粉传播能力差,能很好地指示局地植被。表土样品孢粉浓度随海拔升高呈现降低趋势,且高海拔地区较低的孢粉浓度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由低海拔传播而来的乔木植物花粉对孢粉组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现代表土中冷杉和云杉花粉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纬25°~45°,东经75°~106°范围内海拔1000~5700m的地区所采集的598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研究了现代表土中冷杉和云杉花粉的分布与植被、气候和海拔之间的关系。表土样品中冷杉和云杉花粉高含量范围对应着青藏高原南部和东部山地暗针叶林分布区,花粉等值线图较准确地反映了冷杉和云杉的丰富程度及其与植被、环境的关系;冷杉和云杉花粉百分含量随海拔和气候梯度变化表现出单峰分布模式,冷杉和云杉花粉百分含量大于20%的最适宜海拔高度是2500~4000m,最高含量中心限制在海拔3200m左右、年均温2~3℃范围内;较高的花粉百分含量带出现在年均温0~8℃、年均降水量400~850mm的区域。结果显示了青藏高原现代冷杉和云杉花粉的空间分布与植被、气候、海拔的空间变化之间很好的相关性,为利用花粉资料进行青藏高原地区的古气候重建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石羊河流域表土孢粉与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不同植被带76个表土样的孢粉分析, 研究了该流域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及主要植物花粉与其植物比例的关系. 结果显示: 石羊河流域各科属孢粉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复杂, 同一科属孢粉在不同植被带中的代表性也各有差异, 所以某科属孢粉的代表性问题需要在不同植被带中分别讨论. 森林带的云杉属花粉和流域自身的大气环流状况是影响流域表土孢粉组合及各科属花孢粉与植物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重庆中梁山岩溶槽谷区的表土和苔藓样品做孢粉分析,探讨其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并初步推断中梁山岩溶洼地的花粉来源,为其洼地剖面花粉来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类型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耕地、撂荒地、灌木丛、马尾松林以及竹林能够较好地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组成;混交林与母体植被群落对应关系较差。由于洼地对区域花粉的汇聚作用,其表土花粉谱更能反映整个区域的植被状况。洼地表层样品中松属花粉来源是中梁山地区与西南风区域的花粉;落叶栎属、桤木属、枫杨属、葎草属等的主要来源是周围山地;禾本科花粉来源相对复杂。本研究可为在这一地区利用孢粉学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天山南坡小尤尔都斯盆地表土孢粉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天山中部小尤尔都斯盆地南北方向采集的27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 探讨了孢粉和植被带的关系及盆地中美天鹅湖的孢粉来源问题. 结果表明: 孢粉组合主要成分是云杉属、 菊科、 禾本科、 蒿属、 藜科、 唐松草属、 莎草科、 水龙骨和其他蕨类孢子, 表土孢粉组合与各植被带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 研究区植被分布主要受温度因素控制. 上升气流和水流是影响针叶林带云杉属花粉传播的主要因素, 由山谷风从巩乃斯云杉林带来的云杉花粉受到美天鹅湖北侧小山阻挡, 沉降在湖泊以南的山坡上, 之后随降雨和雪山融水进入美天鹅湖. 大部分表土孢粉属种的空间分布与相应的植物分布一致, 而蒿属和藜科花粉百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花粉雨的信号, 利用A/C比值重建古环境时须要谨慎.蒿、 藜花粉计数较少时, A/C比值波动较大, 计数值大于约280粒时, A/C比值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四川若尔盖高原玛曲—红原一带20个表土孢粉样的分析,研究了该区域表土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玛曲—红原一带表土的孢粉组合基本反映了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与现代植被在植被类型、植被带的空间排列、主要建群种属和优势种属等方面基本一致。依据孢粉的百分含量,可以划分为亚高山灌丛植被区,亚高山灌丛、亚高山草甸植被区和高寒草甸、草原植被区3个植被带。表土花粉的代表性因种属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松属和菊科花粉具超代表性,云杉属花粉的代表性较好,禾本科和莎草科具低代表性,而桦木属则不具有超代表性,可能与桦木属花粉不易搬运有关。3个植被区中的表土孢粉的种类、比例与现代植被均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可能与植被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青海共和盆地内的达连海湖泊流域54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花粉分析,研究了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表土花粉组合可反映出该区植被的总体特征;达连海湖泊流域花粉沉积来源于整个流域植被,花粉与主要植被类型之间相关性良好,但不能完全反映出群落的建群种、优势种和盖度等. 蒿属和藜科花粉具有超代表性,禾本科表现为低代表性,蒿/藜比具有区域植被生态特点与气候指示意义,在不同的植被区域A/C变化明显;影响达连海湖泊流域表土花粉组合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风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现代表土花粉谱与植被及气候的关系对正确解译地层花粉所指示的植被演化历史以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选取新疆东部托勒库勒湖盆地开展现代表土花粉与植被关系的分析.结果发现各个植被带的花粉组合与其主要植物成分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湖泊表层样品的花粉组合是区域植被组成的综合反映;莎草科花粉主要出现在草甸中;禾本科是湖边草原中重要的花粉类型,该科花粉呈现出明显的低代表性;藜科和蒿属是荒漠草原植被中两种最主要的花粉类型;白刺属主要出现在低洼平坦的湖边,该属植物的分布与水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采自砾漠的样品中,菊科、麻黄属成为两种最主要的花粉类型,这对解释地质时期该湖地层中两种花粉组合所指示的植被演化和生态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森林植被主要表土花粉类型对植被的指示性   总被引:33,自引:1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北方森林植被68个表土花粉样品中,主要花粉类型联合指数(A)、超代表性指数(O)、低代表性指数(U)、R值、植被不存在时花粉百分比最大值(Xa)和平均值(Ma)、植被存在时花粉百分比最大值(Xp)和平均值(Mp)的计算表明:胡桃、青檀、禾本科、菊科、莎草科、皂荚等A值较高,O值及U值均较低,对植被指示明显,为适中代表性类型;云杉、冷杉、栎、鼠李、沙枣、落叶松、榆、杨、黄栌、花椒、木犀科、绣线菊、毛茛科、榛等,尽管A值和O值大于0.5,但Xa远低于Mp,R值小于1,对植被指示意义较明显,属低代表性类型;桦、松、蒿、藜科等,A值适中,O值和R值较高,U值较低,但Xa,Xp和Ma值较高,属超代表性类型,对植被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其他花粉类型对植被指示性不明显或需进一步研究。花粉百分比与植物盖度关系研究表明,多数在森林中建群或为优势成分的乔木花粉与母体植物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森林植被中的伴生乔木、灌木和多数草本花粉与植物盖度无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松花粉30%以上,可能有松林存在;云、冷杉林中云杉、冷杉花粉高于20%,无云杉植物存在时云、冷杉花粉低于5%;落叶松林中落叶松花粉低于20%,落叶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毗邻地区近20个剖面(点)的黄土沉积进行了孢粉分析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黄土剖面中古土壤层的孢粉种类、数量以及木本植物花粉成分均比黄土中多得多,反映了该时期研究区的气候条件比现今要温和湿润,植被较繁茂,以后逐渐旱化,但并不连续。此阶段研究区主要植物群的演替规律是:针叶林→森林草原→草原。  相似文献   

13.
第四纪孢粉分析的时间序列与空间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卓 《地球科学进展》1998,13(3):300-305
论述了第四纪孢粉时间序列和孢粉空间模型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代表性,同时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定量恢复古气候已成为目前第四纪孢粉时间序列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各种尺度的第四纪孢粉空间模型图可以反映植被对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响应。根据孢粉数据与气候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还可换算成古气候图。此外,在全球气候模拟和植被模拟中,孢粉数据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4.
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泊流域表土花粉-气候响应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粉分析是研究过去全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而研究花粉与现代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古气候定量重建研究中的前沿课题。要预测未来气候的中长期变化,必须从花粉记录中定量提取古气候信息,建立的多种孢粉-气候数学模型必须经过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古气候数据检验校正才能应用到实际当中。花粉-气候响应面方法是考虑了花粉与气候间的非线形关系上,提出的将现代花粉丰度在地理空间的分布转换为气候空间的分布,并以提供定量的古气候数据,已被广泛应用于COHMAP等各种重要古气候研究项目。本文就是利用该方法,以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达连海湖泊流域54个表土样品中的花粉丰度及采样点的气候参数为基础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选择了特征值高且指示意义明显的4种花粉类型,对其丰度与7月平均温度及年平均降水量两个气候参数进行多项式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模型对数据拟合较好,为定量重建该区古气候变化提出了较为准确的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玉龙雪山表土花粉垂直散布与植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云南省玉龙雪山地区8个垂直植被带下采集的49个表土样品进行表土孢粉的垂直散布研究,同时选择43个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样品和20个主要木本花粉类型进行了降维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玉龙雪山地区不同垂直植被带的孢粉组合具有不同的代表性成分与变化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相应的植被带类型。在植物稀疏、花粉产量低的高山杜鹃灌丛植被带中,孢粉组合以外来的松属、冷杉属、落叶松属、云杉属和铁杉属等为主;   冷杉林、落叶松林、云杉林和铁杉林等植被带孢粉组合的指示性成分分别是冷杉属、落叶松属、云杉属和铁杉属花粉,它们对应的峰值分别为13.6%,4.7%,39.4%和11.5%;   针阔混交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孢粉组合分别以高含量的常绿栎类、栲/石栎属为特征,并都含有多种落叶阔叶乔木和灌木的花粉,但后者比前者所包含的阔叶乔木与灌木成分更多,且蕨类孢子的峰值也出现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   云南松林的孢粉组合中除松属外很少有木本花粉出现。DCA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现代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温度是决定不同植被带样点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这与垂直植被带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降低而发生更替的规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南部上新世花粉植物群及其古气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在青藏高原南部,上新世沉积物主要是山间湖盆沉积物,而山间湖盆沉积物的花粉源,主要来自邻近山地不同植被带的植物和邻近开阔地的植物,因此,其花粉谱往往是不同植被类型植物所产花粉的综合物。花粉谱中存在的这种叠加,造成了古植被和古环境重建的复杂性,也使研究者难于对花粉谱作直接的生态解释。而主成分分析可使分解此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平次生林地、杂草丛、坡耕地不同植被类型表土调查和采样,利用LuoPacias孢粉鉴定系统对所采的表土样品进行分析鉴定,以研究该区表土的孢粉组合特征。结果显示:(1)样品植物孢粉共由123种植物组成,其中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占据优势,其孢粉含量为46.40%~76.47%,平均为65.55%,其次是乔木(主要为马尾松),花粉含量为17.73%~46.84%,平均为26.40%,灌木植物花粉含量最小,为5.79%~12.50%,平均为8.26%,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2)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组合差别明显, 次生马尾松林和次生樟树林的孢粉组合特征依次为马尾松—火棘—大楼梯草—里白和樟树—火棘—构棘—泽芹;杂草丛为裂叶荨麻—圆叶藜—车前子—里白;坡耕地为异叶花椒—裂叶荨麻—剑叶凤尾蕨—玉米,与其相应的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较好地反映出了石漠化地区现代植被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8.
新疆博斯腾湖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的表层沉积物孢粉的分析, 探讨了干旱区大型湖泊中表层沉积物孢粉与周围植被的关系以及孢粉在湖泊中的分布和传播规律. 研究发现, 博斯腾湖表层沉积物中孢粉主要是来源于周围荒漠植被中的藜科、蒿属、麻黄等植物以及湖泊四周浅水地带生长的香蒲等水生植物. 藜科、蒿属、麻黄等花粉的传播过程主要受大风作用的影响, 而且百分比含量在整个湖盆中的分布比较稳定, A/C值能够反映区域目前的干旱状况; 香蒲等水生植物花粉的百分比含量主要受其母体植物分布的影响. 云杉花粉在河口区域的相对高百分比含量表明其河流传播特征; 云杉花粉在湖泊中的低百分比含量与整个流域的植被及其分布状况以及区域的气候条件有关; 云杉花粉具有超代表性. 近河口湖泊表层样品孢粉组合受河流和近岸植被的影响较大, 但距离超过2 km以后湖泊沉积花粉百分比含量较为稳定. 孢粉的质量浓度分布显示, 孢粉在湖盆中的分布有比较强的趋中性. 博斯腾湖中部沉积物孢粉序列能够很好记录区域的植被变化历史和环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气候和环境曾发生过大的变迁,新石器时代文化伴随着全新世气候最暖期的到来,以及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并由此向前推衍,奠定了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通过研究本区与农作物相关的现代植物花粉形态和代表性表土花粉,揭示出部分用于指示人类活动的综合指标、不同植被带表土花粉的组合特征和用于半定量界定不同植被类型的比值区间。研究区自然区域全新世孢粉反映当时植被3个主要发展阶段,即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1000~9500cal.aB.P.)、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9500~3900cal.aB.P.)和次生性质的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3900cal.aB.P.以来),其中8000~3900cal.aB.P.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3900cal.aB.P.以来人类活动明显增强。人类活动区绰墩遗址孢粉植物群,反映新石器各主要文化期都以亚热带含针叶植物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地带性植被,遗址周围一般都有较大面积的水域分布;  人类对植被的干预只是在后期才开始明显增强。区内人类文化几经兴衰,主要受制于环境的变迁,包括气候和地理状况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海平面升降和植被变化等。与此同时,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加重,成为一种新的环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明钾1井孢粉分析资料建立了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的孢粉组合序列,共划分出6个孢粉带、14个孢粉亚带、6个孢粉植物群-气候时期和5次孢粉植物群气候事件。孢粉证据揭示,在始新世晚期存在着一次剧烈的环境变革,植被经历了由阔叶针叶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转化,气候由中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的转化。孢粉植物群气候事件由前三次快速而强烈的干湿、暖热颤动事件,转化为后两次气候转型事件,气候由暖湿、热干转为热湿、暖干。在盐岩-钙芒硝泥岩-紫色泥岩-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的岩石序列中孢粉组合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出气候干湿变化对植被和沉积环境的制约作用。盐类堆积时期,当地地形起伏大,植被稀疏;湖滨周围耐旱麻黄灌丛发育,气候干旱、偏热;山区有针叶、阔叶疏林分布,气候偏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