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即使用非局域线性理论,在白天赤道电激流地区观测到的大尺度现象仍然得不到满意的解释。在这里,我们试图根据物理图象和简单性建立非局域梯度漂移不稳定非线性模型。考虑(m,n)和(0,2n)模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就能得到非线性饱和。正向串级和反向串级效应将在(m,n)和(2m,2n)模之间的相互作用项中得到体现。数  相似文献   

2.
行进电离层扰动(TID),是电离层的一种大尺度低频扰动。长期以来,人们对TID进行了大量实验观测和理论探讨。现在已经确信,TID是由大气声重波在电离层中传播所引起的。以前的理论工作分析了电离层对声重波的线性响应,将TID描述成一种余弦型扰动。 我们利用DOOPER台阵对声重波和TID现象进行了多年的观测。我们发现,TID具有波动形式,但其正负半周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严重偏离余弦波的结构。这种现象,不能由以前的线性TID理论来解释,揭示了线性理论的局限性。 本文中,我们讨论电离层对声重波扰动的非线性响应。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气粒子通过碰撞而引起的拖动速度,另一是带电粒子密度梯度和重力决定的扩散速度。本文只讨论电离层与声重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在带电粒子的连续性方程中,保留所有的非线性项。利用级数展开的方法,讨论带电粒子的性质。主要结论如下: 1、没有声重波扰动时,电离层的垂直漂移速度基本上由风速决定。对于中纬地区,电离层垂直漂移速度可达到水平风速的量级,这同赤道地区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在赤道上空,地磁场是水平的,电离层垂直漂移速度比水平风速低两个量级以上。 2、当声重波通过电离层传播时,带电粒子受到扰动。在一级近似下,理论分析导出电离层扰动的形式与  相似文献   

3.
利用星系团形成的数值模拟技术所得到的星系团以及大尺度结构,本研究了星系团的其周围环境物质的引力透镜效应对背景类星体计数的影响,以期解释最近观测到的类星体-星系团成协现象,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是:用星系团及所遵循的大尺度结构的引力透镜效应,不能解释所观测的类星体数密度,这与解析方法所得结论一致,分析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类星体与星第团成协,如果不是统计涨落,则无法用引力透镜效应来解释。  相似文献   

4.
利用星系团形成的数值模拟技术所得到的星系团以及大尺度结构,本文研究了星系团和其周围环境物质的引力透镜效应对背景类星体计数的影响,以期解释最近观测到的类星体星系团成协现象.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是:用星系团及所遵循的大尺度结构的引力透镜效应,不能解释所观测到的类星体数密度.这与解析方法所得结论一致.分析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类星体与星系团成协,如果不是统计涨落,则无法用引力透镜效应来解释。  相似文献   

5.
在中子星磁轴吸积柱的上部,少数高能电子通过磁镜点反射,可使部份电子的速度分布形成非热分布,由此激发激射(Maser)不稳定性。波被放大,发射出频率近似为电子迴旋频率及其倍频的相干辐射。用此模型计算了HerX-1的迴旋线发射。发现不稳定性增长率与吸积柱中电子数密度成正比,因而比非相干散射产生的连续辐射随电子数密度增长更快;而且发射线的强度和能量均与脉冲相位关联。这个理论可解释近期的HerX-1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文[1]里对磁弧剪切作了数值解,得到了剪切速度ω和磁场B_z的分析解,但对二维速度(u,v)的振幅占δ′/ζ仅有只依赖于时间的近似解。本文在密度为常数条件下得到了磁弧剪切在线性演化阶段的较精确的解析解,比较了密度为常数和密度重力分层两种情形下的数值解,证实当β(=气压/磁压)很小(量级为10~(-2))时两者差别不大,因此本文结果近似可用于密度不为常数的实际太阳大气中的磁弧剪切动力学过程。解析解的主要结果是导出振幅δ′/ζ的高度依赖关系:随着时间增加,振幅δ′/ζ随高度下降越来越慢。这导致磁弧顶越升越高而脚根基本上不朝外移动,这样闭合的磁弧将有可能逐渐变为开场。  相似文献   

7.
空间尘埃等离子体Maser效应以及所导致的Langmuir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弱湍动等离子体理论出发,由Vlasov方程导出Maser效应作用机制下共振波的演化规律,并且讨论了尘埃等离子体电子束入射情况下,共振Langmuir波的增长率,研究结果表明,Maser效应比其它不稳定性(如本中论及的束流不稳定性等)能更好的解释空间中反常Langmuir辐射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弱湍动等离子体理论出发,由Vlasov方程导出了Maser效应作用机制下共振波的演化规律;并且讨论了尘埃等离子体电子束入射情况下,共振Langmuir波的增长率.研究结果表明,Maser效应比其它不稳定性(如本文中论及的束流不稳定性等)能更好地解释空间中的反常Langmuir辐射现象.  相似文献   

9.
日珥的观测显示存在着强的磁场剪切分量,本文研究了剪切在日珥形成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计算一个二维偶极势场当脚根受对称剪切后产生怎样的物理现象。作了三种情形的数值模拟。计算表明产生蘑菇状流动是个普遍规律,在某些条件下将形成弧顶凹陷。为了说明蘑菇流的物理起因,我们探讨了演化初期的线性渐近解。保留一阶量下导出了剪切速度W_z和磁场剪切分量B_x的解析解,对二维流动V_x,V_y求出了近似解:流的振幅随时间指数增长。对于弧顶凹陷,给于了定性的说明:磁浮力-(1/c)J_xB_x和形变阻尼力(1/c)J_zB_x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弧预变平凹陷,并把剪切区磁力线打开成为开场。弧顶凹陷是形成日珥的重要条件。冕弧加热量的略微减小,产生初始的热不稳定性,在凹陷处物质凝聚温度降低,弧脚根处因色球受蒸发而流入的物质沿管上升进入弧顶陷阱,加剧了热不稳定性,物质进一步变密,温度再降,最终形成了日珥。  相似文献   

10.
为解释太阳运动Ⅳ型射电爆发的相干辐射机制提出一个理论模型.从耀斑中产生的高能电子,可以被扩展上升的太阳磁流管俘获.在磁流管顶部,这些高能电子的速度分布形成为类束流速度分布,激发柬流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并且主要直接放大O模电磁波.不稳定性增长率敏锐地依赖了日冕等离子体参数fpe/fce和射束温度Tb,这能定性解释在太阳运动Ⅳ型射电爆发中观测到的高亮温度和高偏振度,以及宽频谱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弱磁化相对论电子束注入等离子体时,由非共振波粒相互作用激发的束-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可以直接放大电磁波,计算结果表明:在偏离共振条件的区域,电磁波仍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被放大,并在每个共振峰下形成平台结构。随着谐波数的增高,增长率峰值逐渐变小,峰宽也变窄。本文还分析了电磁波的增长率随背景参数ω_(pe)/Ω_e及高能电子的入射方向和辐射方向的变化规律,在典型的日冕条件下,此类不稳定性所放大的电磁波的增长率大小、带宽、方向性、偏振及谐波等性质,可以用来解释太阳Ⅲ型射电爆发现象,本文的研究亦可用来解释其他天体等离子体辐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气体动力学模型模拟星系,引用文献中提出的积分变换方法,对棒旋星系作了初步分析,求得了问题的解析解,从而得到了星系棒旋结构的大尺度图案。它与观测结果对比,基本上符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AGB星轴对称旋转膨胀拱星包层的分析,建立了包层内气体和尘埃的运动方程,得到了拱星包层的速度流场的解析解,解的结果表明,物质外流速度随其与赤道面的交角增加而增大,沿极轴方向达到最大,而沿赤道面向外最小,物质外流量的情形则相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中子星磁层与吸积盘之间引入了一个速度、密度、压强和磁场都连续变化的有限厚度的剪切层,以代替Anzer理论中的切向间断面,用磁流体力学方法讨论了中子星磁层与吸积盘交界处等离子体可压缩情况下平面波扰动的K-H不稳定性。结果表明,K-H不稳定性依然存在,径向波矢扰动成为不稳定的主要模式。文中特别讨论了剪切层厚度取值对中子星自转的影响,表明适当调节剪切层厚度就可解释X射线脉冲星周期的变化。将此模型应用到脉冲X射线源Her X-1上,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初始扰动谱中大尺度负密度扰动对星系尺度扰动峰值的局域密度的影响,以及空洞演化中边界壳层非线性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它们并不能解释空洞的形成。但考虑星系相互作用在可见星系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把星系群与星系团的存在作为形成的必要条件时,可以用负密度扰动对星系团和星系群的局域密度的调制,解释30─60Mpc的空洞形成。对于更大尺度空洞的形成,则必须考虑对标准冷暗物质模型谱作出修正。  相似文献   

16.
马Er 《天体物理学报》1994,14(2):101-108
本讨论了寝扰动谱中大尺度负密度扰动对星系尺度扰动峰值的局域密度的影响,以及空洞演化中边界壳层非线性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它们并不能解释空洞的形成,但考虑星系相互作用在可见星系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把星系群与星系的存在作为形成的必要条件时,可以用负密度扰动对星系团和星系群的局域密度的调制,解释30-60Mpc的空洞形成,对于更大尺度空洞的形成,则必须考虑对标准冷暗物质模型谱作出修正。  相似文献   

17.
在日冕磁环中观测到速度为100km/sec的等离子体流动。本文采用平面和柱面模型讨论了这个虹吸流动的稳定性。用数值方法计算了色散方程,得到了不稳定性增长率与扰动波的频率。主要结论是:磁场是一个致稳因素,流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本文讨论了日冕磁环中是否存在定常的高速虹吸流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AGB星轴对称旋转膨胀拱星包层的分析,建立了包层内气体和尘埃的运动方程,得到了拱星包层的速度流场的解析解.解的结果表明:物质外流速率随其与赤道面的交角增加而增大,沿极轴方向达到最大,而沿赤道面向外最小.物质外流量的情形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揭示出赤道异常两日振荡的四个特点,即: 1、两日振荡在一天之内的发展消亡过程与赤道异常同步; 2、赤道异常南北峰附近的振荡相位与磁赤道附近的振荡相位相反; 3、赤道异常南北峰附近开始同步振荡的时间比磁赤道附近晚3小时左右; 4、振幅靠南北峰附近最强并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直至最后消失。 文章论述可用不同周期赤道异常振荡的叠加来解释经常观测到的赤道异常的逐日起伏(day-to-day-Variability)。 文章还讨论了磁暴或电离层暴引起的起伏与赤道异常两日振荡的差别。 最后文章还给出了这种两日振荡的产生机制:即存在于中层及低热层中的大气行星波会调制潮信风并通过发电机过程导致电流及电场也具有相应行星波周期的振荡。当具有行星波周期振荡的电场沿磁力线传到F层并通过喷泉效应就会产生赤道异常的行星波振荡。初步完成的数值模拟计算已证实这种物理机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磁拉瓦尔管机制解释了双极喷流的形成。这样,喷流内部的热压力被外部纵向磁场的磁压所平衡。本文研究了这一平衡态基础上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得出了共振模式的分析解。这一族解可解释喷流块状结构的许多观测特点,如块状结构的间距。高本动速度及喷流膨胀段的光学不可见性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