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贺杰 《广东地质》2012,(1):184-187
从采冶历史、矿业遗迹、基础研究、区位条件、自然风光等5个方面对大宝山矿建设国家矿山公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矿山具备了建设成为高水准国家级矿山公园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我国近年正在积极推进矿山公园的申报与建设,但对于作为矿山公园核心景观的矿业遗迹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针对矿业遗迹调查、分类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过对典型煤矿类与典型铜矿类国家矿山公园进行实地调研,设计矿业遗迹调查技术流程;提出以《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为基础,使用统一的代码建立矿业遗迹数据库;建立矿业遗迹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选择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对自然属性、价值属性、发展潜力、传承能力与附加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划分珍惜级、重要级、一般级三个等级。该评价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效果良好,对提高国土资源部矿业遗迹管理水平和准确评价矿业遗迹价值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庆元古银坑硐群遗迹的详细调查,查明了该硐群特征。遗迹区共有古矿硐群7处,其中4个规模较大的矿硐长度均在百米以上,最大矿硐共分3层进行开采,垂直落差百米以上。遗迹区内各种规格探采硐保存完整,探矿遗迹数量多,矿业遗迹类型丰富。通过对该遗迹区的价值评价,该矿硐群遗迹可达到国家级矿业遗迹标准。  相似文献   

4.
解读国家矿山公园的评价标准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国家矿山公园旨在保护矿山开采形成的矿业遗迹,使矿业遗迹成为一种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它的建立对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促进矿业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已经建立的国家矿山公园的分析,提出了其评价标准和按照矿种、开采方式、主题景观的空间位置、开发主题等几种国家矿山公园的类型划分方法,并认为按照开发主题划分具有合理性、可行性,较为实用。在此基础上,主要分析了以矿业景观、旅游开发、矿业景观和旅游开发并重为开发主题的三种类型矿山公园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5.
河南新乡凤凰山矿山公园现状及保护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矿山公园的基本理念和特点作了概括阐述,论述了矿山公园以其独特的矿业遗迹记载了地质构造的演变、海陆环境的交替、人类历史的变迁,保护矿山公园具有重大的科普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蒋波  安守林  黄敬军 《江苏地质》2019,43(1):155-160
通过对徐州众多矿业废弃地治理示范工程的总结,提出不同矿业废弃地的典型治理模式。采空塌陷型矿业废弃地的治理模式有湿地公园建设、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富硒耕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整治;开山采石型矿业废弃地的治理模式有遗址公园建设、地质公园建设、文化遗迹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模式可为徐州矿业废弃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并对我国众多处于转型建设时期的矿业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矿山遗迹是人类采矿活动的历史记录,是当今世界受保护的重要自然和文化遗产。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是矿业大省(市、区)。以河南、陕西两省为例,从汉代以来,两省有记载的采矿遗迹和矿业遗迹就十分丰富,采矿历史可以最远追溯到石器时代,而且矿业种类繁多,长期的勘探、开采、冶炼工作也积累了深厚的矿山矿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淮北市矿山公园总体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突出矿业遗迹特色和体现科学研究价值为主导,并结合淮北市自然与人文景观特点,提出淮北市矿山公园总体规划:在布局上将淮北矿山公园划分为相城煤文化景区、相山地质遗迹景区和南湖塌陷地娱乐区三大景区;在主体景观结构上将淮北矿山公园规划为“一轴五板块”,并建设具有科学与历史内涵的矿山公园博物馆;同时通过提高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率来解决矿山环境中的重点问题,采取“两大层次、三大类型、六种模式”进行塌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相似文献   

9.
根据盱眙县象山矿区矿山开采状况以及矿业遗迹状况,分析和阐述建立了矿山公园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研究建立象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黄石市矿业遗迹基本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黄石市矿业遗迹类型、分布,剖析了不同时代的典型矿业遗迹,总结了不同类型的矿业遗迹特征,提出了黄石市矿业遗迹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建议。研究表明:黄石市矿业遗迹十分丰富多彩,许多达到珍稀级,具有典型性、稀有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具有重大的科研、科普、旅游、参观等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11.
栖霞市是烟台地区唯一的内陆县级市,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包括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岱崮地貌、丰富的地热资源、更新世化石遗址、矿冶遗址、地质灾害遗迹、地质构造形迹等。通过对该地区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正确处理地质遗迹资源区旅游与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地质遗迹是近30亿年来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地质现象,是重要自然遗产。地质遗迹为探索地球演化进程和方向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山东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包括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矿物与矿床、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景观等七大类。本文叙述了各类地质遗迹的形成时代及分布特征,对各地质公园的主要特征及地层、侵入岩中的主要地质遗迹进行了总结,对地质公园形成演化历史作了介绍,为地质旅游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罗培  秦子晗  孙传敏 《地球学报》2013,34(6):738-748
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是以峡谷、构造和岩溶地貌为代表的风景地貌类地质公园。本文以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基础, 以川东褶皱带构造单元、川东平行岭谷地貌单元和上扬子地层分区的部分地层区域为研究视角, 构建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体系——包括地质(体、层)剖面、古生物活动遗迹、地貌景观、水体景观以及环境地质遗迹5个大类、15个类共100多处地质遗迹景点; 通过对各类地质遗迹的特征进行分析, 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 探讨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重要的地学意义。研究表明, 华蓥山大峡谷地质遗迹在地质构造、地层、岩溶学、水文地质学以及地貌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煤炭去产能政策的有力实施,一批资源枯竭及产能落后矿井陆续关停废弃,传统的独立工矿区因此沉寂,服务于煤炭生产和职工生活的工业广场面临功能丧失、土地闲置等问题。挖掘关闭煤矿工业广场的价值并赋予其新功能,是盘活存量资源、激发独立工矿区活力的关键。以山西省晋城市关闭煤矿凤凰山矿为例,研究该矿与晋城市的发展演变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关闭煤矿工业广场空间构成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价值评估,判明主要空间要素的价值特征与更新挑战;进而探索关闭煤矿工业广场的再开发城市设计策略。分析认为,山地矿业风貌与绿色生态本底是凤凰山矿的核心价值表征,应将风貌存续与生态保育作为再开发重点。关闭煤矿需确立“矿退城进”的更新目标,主动与城市产业对接,由“封闭的工业广场”转变为“开放的城市街区”。在此基础上,提出景观引导下的秩序控制、功能空间的整合与重置、交通体系的外通与内融、矿业文脉特色的延续与塑造、既有建筑的再循环改造5个方面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基础设施景观化改造,可在提升矿区环境质量的同时创造城市特色;借鉴城市设计思维可为关闭煤矿保护性再开发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在此类资源型地区的城市更新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陕北煤矿区是我国重要的产煤基地,煤炭大量开采后会引起地表沉陷和景观扰动。以陕北柠条塔矿沉陷区为例,针对该区域内黄土丘陵地貌特征,通过室内统计分析、现场调研、定性定量相结合等方法综合分析地表景观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景观模式规划设计与布局,为此地貌类型中地下开采矿区景观规划提供借鉴。结果发现,地上景观存在4个问题:自然景观碎片化,生态环境缺乏整体布局;煤炭地下开采动态化,地上景观规划缺乏联动机制;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景观生态?产业经济缺乏有机链接;环境土质干旱瘠薄化,景观再造与技术支持缺乏联系。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坡度坡向分级为基础的区划规划模式,“三期两带”的时空规划模式,以复合种植模式为主的植物组合规划模式,以微生物菌肥、无人机飞播、矿井水再利用为主的技术规划模式,并进行了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分析,为煤矿区的后续生存发展、生态经济的升级转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问题,根据矿区的实际地质条件建立了岩层的线弹性力学模型。编制了计算地表移动的有限元正算程序和优化程序,利用现代控制系统论方法和参数识别理论,由实测的地表移动值反算各岩层等效力学参数,并对本矿区其它采区的地表移动进行了变形预报,为矿区地面建筑物保护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璐琳  武法东 《地球学报》2012,33(5):835-842
青海省青海湖国家地质公园是以湖泊水体景观为代表的地质公园,公园内地质遗迹和景观类型多样,集湖泊、河流、湿地、沙漠于一体,是一个地质科学内涵丰富、旅游资源多样的地质公园。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重要的地层记录,特别是新生代以来伴随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形成的多级夷平面、青海湖以及古湖岸线,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地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On June 17, 2020, a mudslide occurred in Meilongou of Banshanmen Town, Danba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which blocked Xiaojinchuan River and formed a barrier lake, causing heavy property losses and casualties. In order to grasp the first-hand disaster situation and assist emergency rescue and other disposals, combined with the UAV aerial photography data and post-disaster site survey and other data, the authors used the domestic high-score 2 satellite data as the main data source to carry out the emergenc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tical research of emergency rescue decision about “6.17” Danba River debris flow disaster cha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ffected population is about 65,000 and the nearest emergency rescue teams are from State Grid Danba County Power Supply Company and China Unicom of Xiaojin Country. Five schools, such as Banshanmen middle school, could be used as temporary resettlement shelters. There are six mining enterprises, one important reservoir and one hydropower station affected by the disaster. The debris flow gully is NE—SE distributed, covering about 142,700 m2. And the barrier lake is about 1.03 km2, covering 498,000 m2. The totally destroyed roadbed and road surface were about 2.1 km and there are 9 suspected disaster hidden dangers in the lower reach. Whats more, 25 residential houses and 5 bridges were damaged by the disaster. Two rescue lifelines with good post-disaster accessibility to the severely affected debris flow areas were chosen. With the help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e-judgment of the affected population by the debris flow disaster chain, emergency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aster situation and disaster damage, and the selection of emergency rescue lifelines were successfully conducted, which ha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emergency rescu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with similar geolog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2020年6月17日,四川丹巴县半扇门镇梅龙沟发生泥石流,阻断小金川河,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为掌握第一手灾情,辅助开展应急救援,以国产高分二号卫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无人机航空摄影数据和灾后现场调查等资料,开展了“6·17”丹巴堵江泥石流灾害链灾区应急调查与分析。研究认为: 灾区影响人口约6.5万人; 国网丹巴县供电公司应急救援队与小金县联通通信应急抢险救援队距离最近,半扇门中学等5所学校可作为临时安置避难场所备选; 受影响矿山企业6家、重要水库1座、水电站1座; 泥石流沟总体呈NW—SE向展布,掩没面积约14.27万m2; 堰塞湖湖面面积约1.03 km2,淹没区约49.8万m2,路基路面全毁路段约2.1 km,下游疑似灾害隐患点9处,因灾受损民居25处、桥梁5处; 优选了2条灾后通达性较好的通往泥石流重灾区的救援生命线。借助遥感技术深入分析泥石流灾害链影响人口等灾情先期研判、灾情灾损应急调查及应急救援生命通道优选,对我国西南山区类似条件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抢险救援、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