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山东海洋学院院长文圣常教授的邀请,日本东海大学海洋学部主任教授杉森康宏博士于11月14日抵达海院开始讲学。杉森教授从事于波浪、海流以及海洋光学、海洋透感等方面的工作。此次来访是基于中国山东海洋学院和日本东海大学之间的校际交流关系。杉森教授就海洋光学和遥感方面的专题  相似文献   

2.
<正>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Space Ocean Remote Sensing and Applications,LORA)于2014年1月获批成立,实验室依托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隶属于国家海洋局,将在4月举行揭牌仪式。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有效整合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以及国内外其他海洋遥感相关领域科研力量。实验室将主要针对我国空间海洋遥感科学和总  相似文献   

3.
座落在美国西海岸俄勒冈州立大学的O.H.Hinsdale 波浪研究实验室.是目前美国主要海洋工程研究基地之一。今后几年中,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海洋工程实验室。该实验室现有教授5人,指导国内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约20人。主要从事波浪机制、随  相似文献   

4.
初步探讨了光学遥感应用于海洋动力过程探测的可能性以及水动力学调制对海洋动力过程光学遥感成像的影响.阐明了Kelvin尾迹的横波在光学遥感影像中成像的原理,并利用深水环境下波速与波长的关系探测了IKONOS影像和航天飞机照片中船只的航速.  相似文献   

5.
《海洋测绘》2002,22(6):29-29
经国家海洋局批准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MASEG)于 2 0 0 2年 9月成立。实验室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 ,固定科研人员由 32人组成。著名海洋沉积学家秦蕴珊院士担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石学法博士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建设的目的是 ,形成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高水平海洋沉积与海洋环境地质研究基地及相关的海底探测技术研究基地 ,为推动我国海洋科学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为完成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能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设立的五个研究方向为 :海洋沉积与古环境演化 ;海岸带环境…  相似文献   

6.
美国罗格斯大学环境与地球科学系高原博士,美国国家科学和艺术学院成员Paul Falkowski教授及夫人一行,应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邀请,于2006年3月6~9日到该所进行访问。美国科学家在海洋三所期间,参观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高原博士和Paul Falkowski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有关科研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并就培养学生和学术交流的问题与海洋三所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7.
采用局部均值与局部标准差法对海洋TM卫星影像进行质量评估,利用这种方法对同时相不同波段影像以及对不同时相相同波段影像进行质量比较。在噪声探测技术基础上,人工剔除水深突变点,处理噪声点,最终得到保留水深变化信息的高质量遥感数据。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球海洋遥感协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承办的"第九届全球海洋遥感大会(PORSEC2008)"于12月2-6日在穗隆重召开.原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担任大会荣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丹玲博士和全球海洋遥感协会主席Kristina Katsaros博士担任大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张国成、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巡视员)邵立勤、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钟小平、广州市科协副主席黄敏、中国科学院资环局任小波处长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偲副所长(主持工作)等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应国家科委邀请,欧洲共同体遥感专家、英国Dundee大学的克拉克内尔(Prof.A.P.Cracknell)教授在北京大学讲学以后,于10月9日专程来海洋二所作学术报告。克拉克内尔教授是《国际遥感》杂志的主编,在国际海洋遥感界享有盛名。克拉克内尔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英国海洋遥感的现状和展望;地面卫星接收站的仪器设备;利用气象卫星(NOAA)进行海面水温遥感的原理、方法以及计算机处理资料的具体步骤;海洋遥感在研究海岸变迁及估算表面悬浮沉积物和叶绿素浓度的应用。学术报告效果良好,尤其是克拉克内尔教授在遥感海面  相似文献   

10.
王泉斌 《海岸工程》2016,35(2):59-65
21世纪以来,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安全和海洋权益维护,国际上开展了新一轮的海洋竞争,所有这些竞争都离不开对海洋环境的认知,卫星海洋遥感作为世界各国提升海洋环境认知能力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日益得到各国的重视。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是重要的海洋探测技术,它通过卫星平台上的探测器对海洋表面的水色进行探测,反演出海洋水体中的叶绿素浓度、泥沙含量及黄色物质浓度,进而得到其他相关信息。文章在概要介绍中日韩三国海洋水色卫星发展历程及性能的基础上,对中日韩三国的海洋水色卫星计划及其应用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基于参考文献对其异同点进行了阐述与评价,从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式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我国未来海洋水色卫星计划发展的建议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于10月25日在海洋二所隆重举行。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副局长、科技部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司领导郑立中同志、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倪岳峰司长、浙江大学程家安副校长、浙江省海洋局黄庆明局长等16位贵宾到会祝贺。据国家海洋局批复,实验室主任由我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主席、三院(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苏纪兰教授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巢纪平院士。该实验室将以二所两个在海洋领域具有很强优势的物理海洋和海洋遥感专业为主组成,更…  相似文献   

12.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于1968年成立。该中心设有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地质海洋学、物理海洋学以及海岸带管理和渔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机构。研究和教育的重点是海岸、河口湾及浅海海洋学。现有教授23人,研究教授、兼职教授以及短期工作的科学家33人,职员、技术员和工人36人,研究生109人,共计201人。 海洋中心的每一个科学家都必须积极思考和提出研究设想报告,即使由州政府发工资的教授,如果申请不到研究基金,就无力带研究生,甚至连暑假工资也没有。研究设想报告是根据自己了解到的行情和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兴趣而编写。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和现状,意义、研究途径和方法、时间安排以及需要经费。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3.
《海洋地质前沿》2006,22(4):F0003-F0003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7年,是国家海洋局首批设立的重点实验室之一。依托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光鼎院士,实验室名誉主任金翔龙院士,实验室主任初凤友研究员。实验室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强调学科交叉与渗透,关注海底过程的统一性、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系统科学问题,研究区域包括中国近海、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南北极。主要研究方向为:(1)海底构造与事件地质:(2)海底资源与成矿系统:(3)海底探测与信息系统。在刘光鼎、金翔龙、欧阳志远和秦蕴珊院士的指导下,形成了一支中青年为主的科技队伍,现有固定人员32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4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24人和博士后2人。目前在研项目包括9739页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公益项目、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大洋资源环境研究项目和国家重大专项,共计80余项。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97篇、专著4部、论文集6部.开发深海探测设备17项。2000年以来,实验室联合国内30余家单位,主持开展了“大洋一号”船设备改造和4个航次的863与大洋专项研制设备的海试,主持实施了4个航次的太平洋资源与环境调查和2005年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同时开展了多个航次的边缘海海底构造和地质环境调查。实验室不断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和投入,引进和研制的海洋调查分析设备总值达8000余万元,建有14个数据处理和分析测试实验室。围绕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5年来批准对外资助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20余项。2003年3月以实验室为依托组建了“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2003年10月中国  相似文献   

14.
正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主动式微波侧视成像雷达,具备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宽刈幅成像的优势,是可见光、红外传感器及其他微波传感器所不具备的。自美国于1978年发射第一颗海洋遥感卫星SEASAT以来,SAR海洋遥感理论、SAR海洋遥感探测技术与应用研究始终是海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航天飞机成像雷达以及X波段SAR(SIR-C/X-SAR)运行之后,多波段、多极化、多入射角和多观测模式成为SAR海洋遥感研究的主流发展方向。SAR遥感图像  相似文献   

15.
快速发展的日本海洋遥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林 《海洋信息》1998,(4):F003-F003
日本是世界海洋大国,海洋探测技术,特别是海洋遥感技术发达。海洋观测已从空间、海面和水下构成了对海洋的立体探测系统。卫星遥感主要探测海面风、海流、海洋水色、光学特性及海冰等。  相似文献   

16.
南京大学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该中心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为依托单位,以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中心成员来自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大地海洋科学系和生命科学院等院系,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现任研究中心主任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蒋少涌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院士。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该中心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为依托单位,以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中心成员来自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大地海洋科学系和生命科学院等院系,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现任研究中心主任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蒋少涌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院士。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学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该中心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为依托单位,以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中心成员来自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大地海洋科学系和生命科学院等院系,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现任研究中心主任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蒋少涌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院士。  相似文献   

19.
《海洋地质前沿》2006,22(5):F0002-F0002
南京大学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该中心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为依托单位,以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中心成员来自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大地海洋科学系和生命科学院等院系,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现任研究中心主任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蒋少涌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院士。  相似文献   

20.
《海洋地质前沿》2006,22(3):F0002-F0002
南京大学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该中心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为依托单位,以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中心成员来自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大地海洋科学系和生命科学院等院系,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现任研究中心主任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蒋少涌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