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双星多方模型的形状对同步子星轨道要素的摄动影响,假定两子星在同一轨道面上运动,推出了主星对伴星的轨道要素的摄动量,理论结果表明,双星多方模型对轨道半长轴和偏心率只有周期项摄动,无长期摄动,但对近星点和历元平近点角除有周期摄动外还有长期摄动效应。文中将理论结果应用于同步双星βPer(大陵五双星)的计算上,除计算了两个子星的形状(椭率)外对同步子星的轨道要素变化的周期项振幅和长期项的效应做了数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双星多方模型的形状对同步子星轨道要素的摄动影响。假定两子星在同一轨道面上运动,推出了主星对伴星的轨道要素的摄动量。理论结果表明:双星多方模型对轨道半长轴和偏心率只有周期项摄动,无长期摄动,但对近星点和历元平近点角除有周期摄动外还有长期摄动效应。文中将理论结果应用于同步双星βPer(大陵五双星)的计算上。除计算了两个子星的形状(椭率)外对同步子星的轨道要素变化的周期项振幅和长期项的效应做了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前文[1]研究的基础上对判断分光双星自转的同步性在理论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对双谱分光双星用视向速度曲线的半振幅K_1和K_2代替质量比q.对单谱分光双星除前文给出一种判断同步性方法外又给出两种方法.另外,用改进的公式对6对分光双星的同步性做了计算和判断.最后对所得结果做了讨论并用结束语对此项研究工作做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解摄动方程的平均值法求得在PPN框架中二体自转对轨道要素产生的后牛顿效应的长期变化影响.利用这一理论对CWCep和DRVul两颗双星中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近星点和平近点角的长期摄动的后牛顿效应做了计算。结果表明:对于两个质量较大快速自转的子星,由此所产生的后牛顿效应的摄动量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以偏近点角为自变量的变引力常数的摄动方程组的解.解包括轨道半长轴的长期和周期变化项,其他轨道根数在一阶解中无长期项,只有周期项.近星点经度和平经度在二阶解中显示长期项变化.给出了由于引力常数变化对双星轨道演变情况的数值估计,对结果做了讨论并给出结论.  相似文献   

6.
广义相对论中静态荷电球体的一组内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假定物质密度ρ_m=μr~α,电荷密度 ρ_e=ρ_0r~βe~(-λ/2)的情况下,严格求解 Einstein-Maxwell 场方程,得出了静态荷电球体的一组内解,把文[4]、[6]的结果作为自己的特例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7.
人造地球卫星轨道摄动二阶分析解的推导和结果都非常烦,本文在保持分析解优点的前提下,给出三种改进方法.其中椭圆摄动理论与中间轨道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有明显的优点,推导过程和结果都很简单,它不仅适用于二阶解,对于一阶解或高阶解用起来也是方便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发表了食双星RT And的1984—1985年期间的视向速度观测。依据点源模型获得了一组新的分光轨道解。轨道根数分别是:V_(01)=-1.0公里/秒;V_(02)=+5.0公里/秒;K_1=131.4公里/秒;K_2=168.4公里/秒;T_0=HJD2,445,977.0997。q_(sp)=m_2/m_1=0.780。结合文献中的资料,使用Wilson Devinney方法,对视向速度和测光观测作联合求解,得到了该双星的绝对参量:A=3.80R_⊙;R=1.14R_⊙;R=1.05R_⊙;M_1=1.05M_⊙;M_2=0.81M_⊙;L_1=1.78L_⊙;L_2=0.54L_⊙;M_(V_1)=4.14~m;M_(V_2)=5.65~m;距离估算为50pc。主伴星均有主序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9.
任树林  傅燕宁 《天文学报》2007,48(2):200-209
早期的地面观测积累了大量关于双星系统的观测资料.相对于近年来的各种观测数据,这些资料兼有精度低的缺陷和时间跨度长的优势.针对同时具有长期资料和依巴谷观测数据的较长周期的双星系统(如依巴谷星表的双星和多星附表中的G型双星系统),提出一种联合拟合方法,即首先通过拟合依巴谷的观测数据IAD寻求目标函数局部极小的轨道解,然后从中选出长期资料的最优解.结合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讨论了适用该方法的双星系统的轨道特征.作为应用实例,研究了文献中存在两种轨道解且仅有7次长期资料可以利用的系统73Leo,通过伴星质量的外符合分析,给出了具有较高可信度的轨道解.  相似文献   

10.
作者来信     
编辑同志:现将我在《天文学报》第十五卷第2期发表的“人造地球卫星在临界角附近运动的解”和第十六卷第1期上发表的“一种人造地球卫星的摄动计算方法”两篇文章中的错误的更正寄上,请刊登.第十五卷第2期230页文章的题目有些不当,文章的内容是解决临界角附近摄动计算困难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半接双星(semi-detached binary)对于研究相互作用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大规模时域巡天时代的到来,预计将发现大量此类天体。针对海量的时域观测数据,需要一种快捷的建模工具对半接双星开展自动化光变曲线分析。基于神经网络构建了半接双星快速测光解轨模型。该模型根据光变曲线和已知的主星温度对半接双星的轨道进行建模,获得其轨道倾角、相对半径、质量比和温度比4个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半接双星神经网络解轨模型能够快速地对一条光变曲线建模。在测光误差小于光变曲线振幅1%时,模型对于轨道倾角接近90°、温度比约为0.6、光变振幅为1.84 mag的半接双星的轨道倾角、相对半径、质量比和温度比的测量误差分别为1.251, 0.004, 0.008和0.003。另外,模型应用在开普勒(Kepler)卫星实测光变曲线的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脉动食双星的光变曲线进行建模(拟合度可达0.9以上)。此外,该模型作为一个通用工具可以迁移到不同测光巡天项目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1976年10月到1977年7月期间,全球对卫星STARLETTE激光测距的连续300天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海潮对该卫星轨道的摄动。1.在力学模型计及地球形状、大气阻力、日月引力、太阳辐射压和固体潮的摄动情形下,应用最大熵功率谱和周期图解法分析了所得STARLETTE的轨道倾角的残差。从中可明显地看出,海潮的4个主要分潮波K_1、P_1、K_2和S_2所产生的长周期(长于20天)摄动。2.以计及上述所有摄动并还包括海潮摄动在内的力学模型为基础产生模拟资料(即参考轨迹),然后应用计及上述所有摄动但海潮摄动却除外的力学模型数值积分所得的轨迹去拟合这些模拟资料的方法,估计了海潮对STARLETTE在5天弧段内的位置影响的数量级。  相似文献   

13.
刘亮 《天文学报》2013,54(1):82-84
大熊W型相接双星是两颗子星均充满并溢出各自洛希瓣、具有对流公共包层的双星系统.相接双星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给理论模型带来许多可变参量,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激烈的争论,相接双星的对流公共包层模型得到公认,相接双星的热弛豫震荡模型、相接不连续模型及角动量损失理论相继被提出.然而,在过去的近40 yr中,理论研究似乎遇到了瓶颈.大量未知参量的共存,使相接双星的理论研究难以进一步开展.研究相接双星的聚星、星团环境,能为相接双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丰富的信息,因而是探索相接双星演化问题潜在的生长点.越来越多的观测证据表明,大量相接双星存在于聚星系统或者星团当中.作为母系统的聚星、星团为研究其中的相接双星提供了丰富的演化信息.本文针对这些重要天体系统中的相接双星进行了成员认证、测光观测、周期分析和基本物理参量求解等多项研究,同时对相接双星研究的现状做了简要概述.主要成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一种有效的半分析方法,给出近地卫星轨道在地球形状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同样显著情况下的一阶解,相应的计算公式并不复杂,而计算速度要比数值方法快。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导出了与CIRA 1972内符合精度较高的一种分析模型. 模型包含:周日变化(F_1、F_2),标高随高度的变化(μ),半年变化(其小因子合并到ρ_0、H、μ中处理)、氦的季节-纬度变化(S_5~0、S_5~T),以及周日变化、氦的季节-纬度变化和地磁活动随高度的变化(H_1、S_5~x、K). 模型的内符合精度,在160—250公里约为5%;在250—400公里约12%;在400—2000公里约25%.适用于人造卫星大气阻力摄动的分析型公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可靠分光质比q=0.2824的条件下,用Wilson-Devinney方法重新求解RT Per统一的光变和视向工线的Roche模型解,以及它统一的几何尺度和物理参量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进一步确认它是半相接食双星,伴子星是一颗K4V主序星而不是早先确定的G5V星,距离估算为140pc,主、伴子星均有主序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17.
<正>X射线双星是包含一颗吸积致密星(黑洞、中子星或者白矮星)的双星系统,是宇宙中的重要天体.对它们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双星演化、吸积盘和致密星物理,而且也有助于对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历史甚至宇宙学模型的认识.本文的目的是讨论X射线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涉及到Be/X射线双星、低质量X射线双星、极亮X射线源和激变变星.第1章我们简要介绍了双星演化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吸秘盘理论与天文观测结果,给出一个恒星在星云盘中形成的模型.通过计算角动量方程,获得了质量定常分布ρ(r)~r_(-β)(β=0,1,2)时的一般性解.对1M恒星的数值解表明:恒星在转动磁化的星云盘中形成时,角动量确实发生了巨大转移;并且,β=2的解能较满意地解释太阳系的角动量奇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人造宇宙飞行器的变阻力大气摄动问题,给出摄动的分析解,并与常阻力大气摄动问题进行比较,得到了两个方面的主要结论,一是变阻力大气摄动保留了常阻力大气摄动的基本特征,另一个是变阻力大气摄动的解与帆板的定向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发表了AT Cam的BV两色光电观测。采用Wilson-Devinney方法,对AT Cam和AZ Cam的BV两色光变曲线,进行了综合光变曲线解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属不相接双星。AZ Cam的测光质比q=m_2/m_1=1.52,轨道倾角i=80°.5,主食是掩偏食。AT Cam存在两个可能的解,一个在q=0.60附近,i=80°.5,主食是凌偏食;另一解q=3.45,i=83°.0,主食系掩偏食。本文采用相对半径和质比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这两颗双星的演化阶段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