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不仅在灾中或灾后能为灾民提供一个临时安置或生存场所,而且更是社会整合其有限资源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平台。本文结合北京市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现状及特征,从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安全性、可达性及有效性3方面,对传统的AHP方法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避险场所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是指在灾中或灾后能为灾民提供一个临时安置或生存场所。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其基础和核心工作是避险场所的适宜性评价。结合多指标因子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及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与避险场所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避险场所适宜性评价方法,即极限综合评价法。该方法较传统的评价方法有更好的适用性,且操作简单,得出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7处典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评价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结合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提出了应急避险场所调查的内容、方法、工作流程及技术指标等内容,总结分析了北京市应急避险场所的分布、类型、规模、物资储备、建筑形式、路线长度及受灾情况等特征。同时,根据给出的应急避险场所适宜性简易评价方法对全市的应急避险场所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价,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避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应急避险是一种介于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之间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具有方式灵活、成本低、见效快等诸多优势,近年来已越来越受到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的重视.北京市全面系统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工作始于2013年,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保障首都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在7年的实践中也凸显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纳为避险场所调查、避险场所选址和评价以及应急避险工作开展等3个方面.从加强交流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加大科研力度等几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期望能对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日前,北京市地勘局派出技术队伍完成了《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北京市地灾隐患避险路线及避险场地(所)现状调查评价》工作。 该项工作通过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测绘、物探等主要技术手段,对各类突发地质灾害开展了详细调查,包括地质灾害点4614个、地质环境点3132个,并对其中57处重要地质灾害点隐患点进行了初步勘查,对危害程度进行评价,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为北京市编制突发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制定突发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全市10个山区县183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避险路线及避险场地开展了调查评价工作,最终确定1094处可用避险场所,并提出汛期避险方案,形成了10个山区县的分报告及总报告。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103-106
本文以雅安市雨城区濆江河小流域为例,论述了濆江河小流域的规划实施以及以地质灾害集中发育的小流域为整治单元,探索连片综治、长治久安、利民生、促发展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通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建立区域性专业监测预警平台,增加应急避险场所以及实施工程治理、排危除险和避让搬迁工程等,提升了防灾预警能力、避险能力及区域重大地质灾害风险控制能力,提高了地质环境的安全度。为雅安市雨城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减灾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雅安市雨城区濆江河小流域为例,论述了濆江河小流域的规划实施以及以地质灾害集中发育的小流域为整治单元,探索连片综治、长治久安、利民生、促发展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通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建立区域性专业监测预警平台,增加应急避险场所以及实施工程治理、排危除险和避让搬迁工程等,提升了防灾预警能力、避险能力及区域重大地质灾害风险控制能力,提高了地质环境的安全度。为雅安市雨城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减灾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也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结合多指标因子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及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与避险场所的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避险场所适宜性评价方法,即"决定性与程度性指标分析法",应用于北京市避险场所的选址评价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蒙讯 《辽宁地质》2010,(1):61-61
近日,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发出通知,对今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通知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强化措施,切实做好汛期地灾防治工作,在3月底前编制完成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地质灾害巡查及避让场所、避险路线的安全性评估,适时组织居民进行转移避让演练。  相似文献   

10.
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系统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是当今减灾的重点,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意识到灾后及时地采取应急抢险救援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灾害应急行动包括建立应急指挥机构,明确职责,并进行资源调配。灾害应急抢险救灾时实性强,其快速反应行动涉及危机管理、预警、撤离、避险,以及维护法律与社会秩序、信息通报、灾情评估。应急救援行动还包括城市基础和生命线的恢复,以确保受灾居民和社区的基本需求。论文在分析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进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城市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中的监测预警系统、快速反应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避难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空间信息系统和宣传教育系统:通过实施这些应急系统并制定预案可以达到减轻城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分布数量约占全国地质灾害总数的57%,复杂的孕灾地质背景条件和诱发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对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及监测预警能力,从而对各地国家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重大战略工程的实施造成影响,因此,提升对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认识和防治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为满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防灾减灾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以支撑服务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需求为导向,以“出技术、出方法、出规范”为目标,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重点围绕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风险评价及防灾减灾方法等开展调查研究与应用示范,引领和指导南方山地丘陵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该工程通过2019年的调查研究,对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的总体分布规律、危害程度及成因机制有了宏观认识,为区域地质灾害研究与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取得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工程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有效服务。如在川藏铁路建设工程中,为某车站选址提供了地质综合评估建议,成功识别出的潜在滑坡隐患为某特大桥梁设计方案变更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服务于乌蒙山区及赣州地区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有效提升了地方政府防灾减灾的效率与水平; 及时配合自然资源部金沙江白格滑坡、宜宾地震、浙江永嘉滑坡等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工作,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在汛期为四川省和云南省等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20余次,为这些地区的安全度汛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科学普及活动,提高了广大民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质灾害是灾害危险性对承灾体易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减灾应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降低其易损性入手,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人们难以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那么降低地质灾害易损性就成为减灾的重要措施,因此进行灾害易损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选取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密度等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估。由于各指标因子在地质灾害易损性中的作用具有模糊性,因此运用模糊模型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将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程度总体较高。易损度较高的地区应强化减灾意识、调整人口结构以及加大防灾投入,以降低本地区的地质灾害易损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四川华蓥市最新的地质灾害数据和野外地质数据,选取坡度、坡向、坡高、工程地质岩组、断层、河流影响距离、道路和采矿活动等8个影响因素,采用信息量模型,在进行评价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分析平台,对华蓥市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可划分为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和极低易发四个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17.31%、27.63%、32.66%和22.40%。通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线下面积(AUC)进行检验,其值为72.50%,评价结果良好,能够为华蓥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陕西龙门山地震带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约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汶川8级特大地震发生于龙门山地震带,地震灾害损失惨重,震后诱发大量次生山地地质灾害。通过笔者参加的我省宁强、略阳等县汶川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结合区域地质、控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分析,以期对陕西龙门山地震带次生山地地质灾害特点和地震活动规律的探讨,对我省防灾减灾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构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本文探讨了基于网络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并结合地质环境专业知识,建立集数据发布、管理、查询、共享等为一体的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数据网络发布与共享平台的设计过程,并以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群测群防、预警预报、巡查与监测信息为数据源,实现了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发布平台的建设,进而为政府、社会公众等进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5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地质灾害风险管控面临的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包括生命至上、天人合一、主动而为、依法防灾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科学理念,提出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应遵循资源整合与系统设计、预防优先与抗救结合、分级防治与风险共担、工程治理与避险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应急处置与长效防范6项原则,提出了今后甘肃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应从发挥制度在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引领作用、打造积极的防灾减灾文化、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全民能力提高、强化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科技支撑、构建地质灾害隐患动态风险评估体系、加强空天地一体化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扩大避险搬迁覆盖面和实施力度、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土风险管控体系等8个方面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地质灾害体特征的基础上,判定其稳定状态和易发程度,并进行分级赋值,综合分析受灾体的损坏程度、受灾体价值损失率等因素,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并分级赋值。在地质灾害稳定性、易发性、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结合拟建工程的特,电,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并对防治工程效益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为实施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In urban area, popular and property is accumulated in a small area, potential risk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urban community is great. Pre-disaster emergency evacuation zoning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topic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present layout of evacuation facilities and shelters as well as the evacuation demands in urban communities, a systematical methodology for occupant evacuation against earthquakes on community scale was developed by employing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he methodology included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emergency evacuation demands, the calculation of shelter space accessibility,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evacuation destinations. This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to Lujiazui Street in Pudong, a new district located in Shanghai, China.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could be used to formulate pre-event planning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n a community scale, especially for organizing a rapid and smooth evacuation and optimizing the location allocation of shelters.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还处在野外全手工记录、应急数据传输不及时、室内手工处理数据等效率低下的情况,进行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具箱配套数据采集终端的研制,重点进行了自动化数据采集、数据电子化、应急数据实时化传输、数据管理智能化等设计。本文主要介绍在基于Android系统下的平板终端上,设计开发出一套智能化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软件,该软件遵循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采用结构化和标准化的调查表模板,结合可视化的Google地图数据资源,为地质灾害调查人员现场采集数据(如文字信息,灾害点空间信息,有关灾害点的语音、视频、图片信息,绘制灾害点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和后期对灾害点的管理,提供了更直观、更快捷、更高效的技术支持手段。该软件利用GIS技术,将采集的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在地图平台上,直观地反映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灾害类型、灾害危害等级等详细信息,为地质灾害调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