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呼尔阿泥石流沟形态、泥石流类型、危险性和防治紧迫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和体系,提出防治方案,经对比评价优选其一,并初步设计治理工程,对于呼尔阿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棉县后沟是一条典型的自然泥石流和矿渣泥石流并存的泥石流沟。本文以石棉后沟为例,结合早期自然泥石流、矿产开采以来矿渣泥石流、以及2013年7 4复合型泥石流,总结了自然泥石流和矿渣泥石流的复合效应,包括泥石流物源补给的多元效应、泥石流发展演化的逆转效应、泥石流起动发生的复杂效应、泥石流动力沿程的放大效应、泥石流致灾破坏的链式效应。对照泥石流对已建防治工程的破坏,提出了自然泥石流和矿渣泥石流复合型泥石流沟防治对策,建议充分利用起动位置和物源集中补给位置的差异,加强对中上游及支沟自然泥石流起动和运动的拦挡防治,最大限度减小自然泥石流对下游矿渣防护工程的基底侵蚀和冲击破坏,从而保障综合防治工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1,(3)
研究区位于天山北麓大起伏中高山区。在对研究区崩塌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泥石流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发育有2处泥石流地质灾害;葫芦沟泥石流沟划分为形成区和流通-堆积区两个区域;琼阔尔尕沟泥石流沟划分为形成-流通区和堆积区两个区域;可以采取"搬迁方案+预防方案+工程防治方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四川雷波碉楼沟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碉楼沟泥石流沟为西苏角河左岸的一级支流,位于四川省雷波县西侧,流域面积0.85km~2,主沟长度1.6km,纵比降504.4‰。碉楼沟流域属构造侵蚀高中山地貌,呈叶状,支沟众多,主沟较少暴发泥石流。2015年5月7日碉楼沟暴发山洪灾害,造成8人死亡和严重财产损失,并对下游马颈子场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在地质勘查的基础上,分析泥石流基本特征、形成条件,计算泥石流的重度、流速、一次泥石流总量等动力学参数。结合碉楼沟泥石流的特征和场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防治方案,对该类泥石流沟谷的调查和防治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奥地利泥石流治理简史 1984年6月30日系奥地利荒溪、雪崩防治一百周年纪念日,但奥地利泥石流防治史最起码可追溯到1537年,因现有证可查的Pontalto拦砂坝建于1537年。 荒溪治理概念类同我国的小流域治理,泥石流沟包括在荒溪中,但多数荒溪并非是泥石流沟,故以前一些文章中介绍奥地利有泥石流沟4000多条是不确切的。按奥利茨基教授的荒溪分类法,奥地利有泥石流沟1033条,其余3000多条均为一般山洪沟。当然,山洪与稀性泥石流的界限是很难划清的。 早期泥石流的防治纯属防御性质,即在泥石流沟下游危险区建造拦挡坝、挡墙、沉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致使北川县坝底乡小河沟有诱发泥石流的危险。对坝底乡小河沟泥石流发育条件、形成演化和运动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泥石流的主要特征并进行危险性分区,计算出泥石流的特征值,提出防治工程治理方案。达到建立一套分析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与防治工程措施之间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把野外调查、现场试验、分析评价和防治的方法推广至该类泥石流沟。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质学报》2022,(3):471-474
沃绰沟泥石流沟为九龙河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四川省九龙县乃渠乡水打坝村沃绰沟组,流域面积7.29km2,主沟沟长4.51km,纵坡降416.9‰。。2011年9月26日九龙县沃绰沟暴发了泥石流,毁坏耕地,直接威胁13户6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并计算了单沟泥石流危险度,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该沟属于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结合沃绰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提出了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8.
沃绰沟泥石流沟为九龙河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四川省九龙县乃渠乡水打坝村沃绰沟组,流域面积7.29km2,主沟沟长4.51km,纵坡降416.9‰。。2011年9月26日九龙县沃绰沟暴发了泥石流,毁坏耕地,直接威胁13户6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并计算了单沟泥石流危险度,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评价,该沟属于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结合沃绰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提出了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9.
九寨沟县漳扎镇沙坝沟位于白河右岸,距九寨沟景区约20km,5.12地震后,该地段成为了泥石流爆发的高危区.通过对该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及泥石流发生历史的调查,查明了该区泥石流发育的自然环境、形成条件和泥石流基本特征,为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选择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现有泥石流沟856条,分布在北京北部燕山山脉和西部太行山脉一带,受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降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总体以暴雨沟谷型泥石流为主。密云县前火石岭泥石流沟是燕山山脉一带典型的一条泥石流沟,文章在地质调查和勘查的基础上,从地质条件、地形地貌、降雨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综合分析前火石岭泥石流沟的形成条件及特征,同时对泥石流沟的发育情况进行深入剖析,按10年一遇暴雨强度的设计标准,在泥石流沟上游、中游、沟口3个断面计算泥石流运动特征参数,得出该泥石流沟为低易发-中等易发稀性水石流,目前处于发展阶段的停歇期,区域高强度集中降水为泥石流灾害的激发因素,泥石流的峰值流量等运动参数沿沟逐渐增大。分析结果对该泥石流沟的治理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燕山山脉一带泥石流沟的防治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火后泥石流是一种裹挟大量松散物质的特殊性洪流,与林火密切相关,其成灾特征与常规泥石流差异显著,因此常规泥石流的防治经验对其不完全适用。西昌“3·30”火灾后,火烧迹地火后泥石流频发,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研究火后泥石流的成灾特征,并针对性提出综合防治措施是必要且迫切的。文中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新村电池厂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火烧迹地及流域特征,研究了火后泥石流成灾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电池厂沟过火面积占总面积的83.37%,严重火烧区占33.47%,地表灰烬层广泛堆积于坡面,松散物源中坡面物源占69.83%。火后泥石流表现出频发性:首次暴发于火后一个月左右,首个雨季累计暴发5次;且泥石流起动降雨阈值低,易发性激增。据此,对该沟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短期应急(坡面枯木清理、植被恢复、简易谷坊坝);中期治理(沟内拦砂坝辅以坝后沉沙池);长期预防(森林防火、植被保护、预警避险)。短期、中期方案已在电池厂沟实施,工程竣工后至今,综合治理效果得到了初步检验,可为今后火后泥石流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道沟泥石流沟流域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崎峰茶村,是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高发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泥石流地质灾害。本文通过使用高密度电法对三道沟泥石流沟中的物源层进行勘测,查明了三道沟泥石流主沟及I支沟地下地质体中松散物源层的厚度,并通过槽探验证,证明了高密度电法勘探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为今后该泥石流沟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G217天山公路典型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是新疆天山公路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泥石流对公路的作用特点及危害程度,建立了天山公路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理论体系。此理论在天山公路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同时,此理论体系对公路泥石流危险度量化指标和分级评判标准,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运用灰色关联法进行天山公路典型泥石流沟危险度计算后发现,其计算值离异程度小,可靠性强,结果较为理想。这些评价参数最终为泥石流病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黄央沟位于"5.12"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地震使沟内山体发生大规模的滑坡和崩塌,其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地震后黄央沟泥石流十分活跃,2010年8月13日、8月18日和2013年7月9日均暴发了泥石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对黄央沟泥石流灾害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详细分析了黄央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已有防治工程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针对防治工程存在的问题和黄央沟泥石流的特点,建议在沟道下游和堆积区修建排导沟,使泥石流顺畅排入龙溪河;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来稳定沟道内的崩滑堆积体和不稳定斜坡,减少泥石流物源;沟口公路采用高架桥跨越方式通过泥石流堆积扇。该研究结果可为强震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21年7月5日项脚沟七条支沟在连日降雨的情况下相继暴发泥石流灾害,因群测群防体系的高效运转,避免了20户118人因灾伤亡和1 421万元的经济损失,实现了成功避险。黄泥巴沟是暴发泥石流的支沟之一,流域面积14.47 km2,此次灾害中冲出物规模12×104m3,损毁房屋数间。黄泥巴沟在2020年“3·28”森林火灾中地表植被焚毁严重,导致其泥石流孕灾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在鲜有泥石流活动的背景下,于2020年和2021年数次暴发泥石流灾害。通过实地调查,得出发生剧烈变化的泥石流孕灾环境和沟口外村寨旧有布局格式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下坪子村受灾严重的关键原因,然后推断整个灾害过程:先前暴发的泥石流冲出物堵塞村寨中部沟渠,随后流出的山洪因无法顺畅排泄而发生大面积漫流,导致村寨所受损失倍增。首要的治理措施是修建一条连接沟口与主河的排导槽并重新规划村寨布局,使泥石流可以顺畅的排泄到主河之中并且使村寨建筑远离泥石流的直进范围。最后分析了此次群防群测体系的成功实践,总结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天摩沟于2007年9月、2010年7月、2010年9月和2018年7月分别发生大型和巨型泥石流,4次泥石流活动均不同程度堵塞主河帕隆藏布,淤埋国道318或摧毁桥梁,堰塞湖淹没村道、溃决造成下游塌岸,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尤其是交通干道造成极大危害。文章针对以上4次泥石流活动,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泥石流发生前的孕灾背景进行解译,同时结合无人机航空摄影和地面调查对天摩沟泥石流形成机制和成灾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天摩沟内冰川发育,年际变化大,目前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方式为岩崩和堵溃,其中2018年和2007年为岩崩引发,2010年为堵溃引发,该沟同时具有冰川泥石流和降雨泥石流的特征。(2)经历了2007年和2010年3次大规模泥石流后,天摩沟内斜坡类物源储量增加了19.6%,绝大部分启动的冰碛物和崩滑物源都转化为泥石流沟道堆积物或冲出沟口。(3)天摩沟2018年泥石流容重为2.10g/cm^3,为黏性泥石流,流速快冲击力强,帕隆藏布河道受到挤压多次变道,历史上最大偏移距离为190m。(4)2018年7月11日泥石流成因为降雨条件下加剧冰川消融引发主沟沟源右侧岩崩,形成多阵次泥石流,主泥石流体积18×104m3,淤埋G318近220m。后续依然具有暴发大型泥石流的可能性,建议进行防治降低其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和平沟泥石流特征研究与治理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作为地质环境较差的山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于泥石流的研究思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将对山区的工程建设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工程地质研究思路的角度出发,对位于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西口和平沟泥石流进行了研究。采用工程地质分析的方法对和平沟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地层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地貌条件、气象条件、植被发育及人类活动)、基本特征(泥石流沟的基本特征、泥石流的堆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泥石流沟沿岸的岸坡稳定性(可能泥石流的物源)等进行了评价分析。对泥石流的活动趋势以及可能泥石流的方量做出了较为科学的评价预测。经过这样的系统分析对工程建设中的泥石流防治提出了治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四川泸沽铁矿大顶山矿区泥石流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顶山支沟为一典型矿山泥石流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为开矿弃渣所造成。流域面积1.8km^2,支沟长2km,沟床平均纵比降38.5%。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在700万m^3以上,一旦遭遇强暴雨,极易形成泥石流。50年一遇设计频率的泥石流流量为364m^3/s,100年一遇设计频率的泥石流流量为419m^3/s。拦砂坝设计高度20m,最大基础埋深8m,高出原沟床面12m,可拦挡松散固体物质32万m^3。在设计频率下发生的泥石流,拦砂坝可以有效拦挡,不会对盐井沟3号拦砂坝造成直接危害。大顶山支沟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日常维护需按设计书的要求进行。此外,建议在汛期加强巡查,人工爆破沟内直径大干1m的石块,禁止在沟内及山坡上,特别是排土场上乱挖滥采矿石,以免加速废石矿渣向下游输送运移。同时继续实行封山育林,努力恢复植被覆盖,增大排土场人工堆石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