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届WMO人工影响天气学术讨论会于1973年10月1-7日在苏联塔什干城举行.会议主要议题是人工消雹问题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状况和业务作业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已意识到评估人工影响天气试验效果的困难性和加强云物理学基础研究的必要性. 为了促进对制约人工影响天气的特殊云物理学问题的研究,第二届WMO人工影响天气学术讨论会与第七次国际云物理学会议一起于1976年8月2-6日在美国波尔顿城举行.这次会议主要议题是定量观测云微物理学和热力学特性的技术方法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中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2.
第四届WMO(世界气象组织)人工影响天气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8月12-14日在美国夏威夷城举行.这次会议是由WMO和IAMAP(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协会)共同主持的,来自中国、美国、苏联、法国等16个国家的7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笔者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会议收到143篇学术论文,会上报告了72篇,分五个专题组报告: 1.自然降水物理学  相似文献   

3.
1985年8月2日-19日我赴美国夏威夷城参加IAMAP(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PSO(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联合学术讨论会和第四届WMO(世界气象组织)人工影响天气学术讨论会.参加IAMAP/IAPSO联合学术讨论会的中国代表有国内知名气象学和海洋学专家叶笃正、曾庆存、朱抱真、伍荣生、毛汉礼、叶龙飞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所、海洋所、国家海洋局、南京气象学院、兰州高原大气所、  相似文献   

4.
本声明是提供给政府决策者(如农业部长、自然资源部长、运输部长或技术开发研究部长)接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或试验的建议时的参考意见. 本声明是根据WMO执委会正式通过的人工影响天气现状评述和WMO执委会人工影响天气专家小组在第十六届WMO大会期间制定的已被科学界接受的人工影响天气计划效果评价标准所提出的. 本声明仅论述增雨和消雹中有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干旱季节的增雨问题.由于下列  相似文献   

5.
人工影响天气是云物理学分支出来的一门新科学,它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中尺度和边界层气象学、天气预报、物理化学、流体力学、气溶胶物理学、数理统计理论和仪器工程等等学科.随着上述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人工影响天气这一学科的前进.第九届国际云物理学会议(苏联塔林,1984年8月)和第四届WMO人工影响天气学术会议(美国夏威夷,1985年8月)就是对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的总结.本文将结合笔者了解的一点国内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情况,对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学科研究的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1会议概述 WMO人工影响天气会议每4年举行一次。2007年10月22-25日第9届WMO人工影响天气会议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亚召开。来自世界各地160位从事人工影响天气科研与业务工作的科学家参加了会议。我国气象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代表31人与会,其中14人在大会做口头报告,  相似文献   

7.
世界气象组织(WMO)设立的UAE人工影响天气杰出贡献奖是在2003年5月WMO第14次世界气象大会上由WMO秘书长提议,通过大会决议而设立的,由世界气象组织和阿联酋水资源研究部合作建立的一个特殊奖项,2004年开始首次评奖,奖励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和实践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在人工增雨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开展权威性研究和提出新理论的团体和个人,以鼓励他们继续探索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方法。三种奖励总共不超过10个。  相似文献   

8.
中国气象学会计划今年举办4个重点学术会议。长期天气预报(一季度、北京)、干早问题(四季度)、全国台风(十一月、上海)和第三次天地生相互关系(十二月、北京)。计划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性一般学术会议有:“卫星气象学术交流会”(四月)、“中期数值预报学术报告会”(四月)、“第五次 WMO 人工影响天气和应用云物理科学会议”(五月)、“全国第三届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二季度)、“大气探测方法及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学术交流会”(三季度)和“暴雨与强对流学术讨论会”(三季度)。  相似文献   

9.
1992年7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表了《关于人工影响天气的声明》。同该组织过去发表的同类声明相比,此次声明表现了明显的乐观主义情绪,显然受到世界范围内人工影响天气进展的鼓舞。其中,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在这一科学领域内的积极活动,尤其令人瞩目。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联合国发起的国际减灾10年活动的促进,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93年,全国有3O个省、市、区、计划单列市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年投入经费超过7700万元。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相似文献   

10.
由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国家气象局联合召开的“第5次WMO人工影响天气和应用云物理科学会议”,于5月8日——12日在北京举行.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美国气象学会(AMS)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参予主持了这次会议.来自世界五大洲26个国家的200多位学者,报告和交流了他们在人工影响天气和应用云物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 1 1月 1~ 5日 ,第十三次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在古城西安隆重召开 ,此次讨论会是继 1 996年北京昌平讨论会和 1 998年庐山人工影响天气 40年进展和展望讨论会后的又一次云雾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盛会。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及其所属的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分会、中国气象局科技教育司、陕西省气象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5家联合主办 ,陕西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承办。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梁景华秘书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倪允琪院长、陕西省气象局陈洪田副局长等出席了开幕式 ,并分别…  相似文献   

12.
应美国国家天气局的要求,美国国家科学院于2002年11月召开了一次关于人工影响天气现状的讨论会。根据会议的结果,NOAA委托美国国家科学院开展一项专题研究,其主要目的为:①摸清人工影响天气活动的现状;②确定阻碍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的不确定性;③确定人工影响天气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①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辽宁省人控办于4月初在沈阳召开了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研讨会.沈阳、大连、朝阳等11个市地局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人控办顾问刘余滨同志(原国家局科教司司长)作了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学术  相似文献   

14.
1会议概况 世界气象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专家组(2010~2014届)会议,于2010年3月22~24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来自法国、南非、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的7名专家组成员以及WMO大气研究及环境部研究处(Research Department,  相似文献   

15.
应世界气象组织(WMO)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端义宏和梁旭东研究员参加了由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热带气象工作组于2018年9月10-13日在新西兰奥克兰举办的第11次热带气象工作组会议及热带气旋全预警系统概念(Total Warning System Concept)科学讨论会。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0月24—28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了第11届全国云雾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此次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和河北省气象学会及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联合举办。来自各省、市云雾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第一线的科研人员、研究单位及各院校和有关单位的170余名代表到会参加,国家气象局和  相似文献   

17.
徐永和  叶建元 《气象》2000,26(1):1-1
1999年10月23~25日,中国南方片人工影响天气学术交流会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  相似文献   

18.
一、引雷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我们需要作些什么?这个问题是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使用者必须经常自问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许多重大事件使得这个问题在目前显得更为人们关切,其中较重要的事件有: 1.美国出现大范围的干旱,它促使许多州极大地关心人工影响天气,并支持本地的人工影响天气计划。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反应,从对人工影响天气的有效性缺乏信心,直到无知地理解目标区由播撒引起的任何降水不可避免地将以降落在“下风区”的降水为代价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气象委员会编写的第118号技术文集(WMO Technical NoteNo.118),搜集对于不利于植物的天气的防护方面的各种方法和现代文献并作出评价(不包括人工气候室)。对从事农业气象工作者可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200位专家、教授和科学工作者云集北国之春——长春,于1988年7月11—16日参加第十次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这也是为纪念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三十周年的盛会。三十年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研与作业相结合的道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努力推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缓解自然灾害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